第一图书网

跌荡一百年(下)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吴晓波  

页数:

30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作者在完成了《激荡三十年》后,溯源再上,亲笔力作《跌荡一百年》,此为下卷,重新梳理了1938~1977年的中国企业史和商业变革。作者按照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之前40年的中国商业史。作者试图在这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探寻中国商业人物和企业的成长基因、精神素质以及发展脉搏。在悠长的历史宽度中如何审视中国的商业发展?在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阶层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跌荡一百年(下)

作者简介

吴晓波,1968年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主要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激荡三十年》等。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激荡三十年》荣获“和讯年度财经图书大奖”、中国图书评论协会“年度十大图书”等奖项。

书籍目录

第四部 1938-1948:抗战与挣扎 1938年:怪乱的“孤岛”  【企业史人物】江村经济 1941年:大后方   【企业史人物】李氏难题 1944年:此消彼长的中国  【企业史人物】定县实验  1945年:接收之乱   【企业史人物】  1948年:最后的“打虎” 第五部 1949-1958:沸腾的开局  1949年:两陈驯沪   【企业史人物】相纸之父  1950年:改造的浪潮   【企业史人物】英东“走私”  1953年:“156工程”   【企业史人物】工厂798  1956年:“绝种”  1958年:赶英超美 第六部 1959-1977:以“革命”的名义  1959年:最苦难的三年   【企业史人物】单干专家  1964年:秘密的三线  1966年:造反与浩劫  1972年:最后的冰期  1976年:转折的前夜 【致谢】

章节摘录

  1938年:怪乱的“孤岛”  1938年的上海被称为“孤岛”,这是一个十分贴切的隐喻。  上海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七大城市,人口仅次于柏林、伦敦、莫斯科、纽约、巴黎和东京。在1937年底的保卫战中,城市遭到毁灭性的重创,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FredericWakeman)在《上海歹土》一书中认定:“上海乃是二次大战中第一个被摧毁的世界大都会。”据《申报年鉴》记载,当时有4998家工厂、作坊的设备被毁坏,上海丧失了70%的工业能力。大量难民涌进只有10平方英里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致使人口从150万猛增到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是19世纪以来,世界最重要的经济新闻的产生地。吴晓波像一个勤奋的论文写作者一样,从堆满历史灰尘的报刊里,寻找被遗忘的人物与纷争,描绘了中国崛起的秘密。  ——英国《金融时报》  关于中国企业种种不可思议的事迹,散布在漫长的历史中。吴晓波花费数年时间,将它们一一拾起,把一段由感性、零碎、个人观察组成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化的描述,在浩如烟海的陈旧信息中,梳理出了历史的脉络。  ——《南方周末》  在中国诡谲多变的商场里,企业起起落落乃是常态,能经得起时间淬炼的企业必有值得称道之处,然而外人对于中国


编辑推荐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是继《激荡三十年》之后,吴晓波溯流而上,再写中国企业100年。了解中国百年崛起,一部不容错过的史诗般作品。我仿佛真的听到,有一群熟悉的陌生人正站在门外。他们已经被这个曾经无比热爱过的国家遗忘。  此刻,他们穿越百年风尘,身着青衫,面无表情,正砸响门环。  从曾国藩、李鸿章、盛宣怀、郑观应,到张謇、荣家兄弟、孔宋家族,寻找中国商业的血脉基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跌荡一百年(下) PDF格式下载



作者在完成了《激荡三十年》后,溯源再上,亲笔力作《跌荡一百年》,此为下卷,重新梳理了1938~1977年的中国企业史和商业变革。作者按照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之前40年的中国商业史。作者试图在这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探寻中国商业人物和企业的成长基因、精神素质以及发展脉搏。在悠长的历史宽度中如何审视中国的商业发展?在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阶层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经济学有一个分支叫”政治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起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第一本标志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为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著有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强调分工与自由市场。
  
   自由市场,即市场经济主导的生产资料及商品的自由流通,通过“看不见的手”达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化。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前,鲜有自由市场概念一说,国家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往往占据了决定性作用,国营垄断和行业寡头即便在如今改革开放30多年以后依然顽固不化地主导中国的大宗生产资料市场和商品流通环节-地产,金融,电力,通信,粮食,能源。
  
   所以吴晓波在本书的序言里说,“有一群熟悉的陌生人正站在门外。他们已经被这个曾经热爱的国家遗忘。”媒体如今常提及的一个危险的事实便是现代中国社会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案”等特权阶级与普通百姓的势力对抗,从中可以窥见的便是普通百姓阶层对财富特权的憎恨和仇视。
  
   本书在致谢里说此书“向中国的商业推动者致敬”。从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合作企业的雏形,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为现代中国的基本国策,“推动”,我理解为“变革”,是推进中国商业不断前行,被暴力撕裂又痛苦重组的荆棘道路。企业家,或者说商业者,都被历史的车轮碾在了路上。
  
   我没有能力去对宏大的中国近代商业史下任何肆意妄为的评断,却只敢透过吴晓波这本《跌荡一百年》,拉起历史厚重的大幕,以窥前进路上不断倒下的企业家们,看这些“和中国一起老去,长廊贯穿春秋”并且“正砸响大门的”陌生人。期望从他们身上,捡到沉在湖底的碎片,寻找启迪。
  
   改革。Adapt to change(适应能力),这是我常对他人做的要求。哲学上强调唯有变化才是静止不变的。不管世界经济,劳动市场,政治格局,还是简单到街口菜市场的鸡蛋价格,都是在瞬息变化的。清政府下的中国失去了变革的勇气,闭关锁国政策规定连一片浮木也不准流出国门。作者提到的的中日两国修建铁路就可看到“中日百年之国运异途,显非天数,而尽为人算。”如何在面对新事物与格局时,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快速反应以适应最新的环境从而避免出局的下场,这种如变色龙皮肤响应的能力,不是说人云亦云,而需依靠自己的经验,以及天生的冒险精神。所以我常认为,好的领导者,好的企业家,是实干家,也是冒险家。
  
   然而中国近代商业史多少有点苍凉沉重的味道,总因“变革”太晚-中国和印度是亚洲最晚加入金本位制的成员国。昨日看新闻称上海证券市场推出国际板已经放上议程,开放国际板是近几年政府金融的重心-一方面是欣喜,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上一次这样的排名是一百多年前,开放国际板说明了政府的看到了潜在的巨大市场和进一步改革金融市场的决心;另一方面又是担忧,所谓“改革”,便要先改后革,大陆的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对冲基金尚未打开,期货市场尚未成熟,股市指数完全依靠小道消息脱离基本面,如要“革”必先“改”,割肉刮骨止痛方能给予希望。金融创新的核心便是金融衍生品,如何把握创新和冒险甚至投机之间的博弈,是值得决策层反复商议的。改革面对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有时也会阻断我自己寻求变化的决心,好在经历的事情不断变得复杂和不确定,在决策和执行的过程中也找到了平衡点-看清所有人想要的利益,平衡立场,服从自己内心最坚定的目标,剩下就是执行力。会有快刀斩乱麻之痛,也会有凌迟缓慢之钻心,在恰当的时候做自己不后悔的事情,敢于去“改”去“革”。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和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有异曲同工之妙。詹天佑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由中央政府送美留学的公派留学生,而当时“四大买办”唯一富贵百年的东山席家的席正甫,19岁到上海的钱庄跑腿,6年后25岁便成为买办,时任汇丰洋行买办年薪10万两白银及15%贷款佣金回扣。追至郑观应、徐润及唐廷枢,无一不是年少出来独自闯荡江湖,其魄力、远见、决断力,对官场及市场的预见性,都与其年纪不服;然后或许正是因为这与年龄不符的早熟,才让这批走在近代中国商业最前沿的少年有了犯错的机会,这种错误的代价在年轻时不会过高,因此站下去再爬起来的“机会成本”也不至于太高。张海鹏(冯唐)只用了六年时间成为麦肯锡全球合伙人(亚太地区晋升速度最快的员工),之前的亚太老板用了也只用了6年的时间从普通职员一跃成为全球VP,再之前的同事5年时间爬到全球HR总监,交谈下来,除了对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之外,坚持自己的目标,曲线救国也好,峰回路转也罢地克服困难去完成,才是关键。感情亦如此。其实我看来,无论是职业经理人还是商业的先锋,成功的秘诀不过两个字-“坚持”。
  
   吴晓波到底是个悲悯天怀的作家,难能可贵的是保持了新闻从业者敏锐乐观的审计的目光,因此文字即冷静,且激情。
  
   中国的近代商业史无疑是悲怆的。不仅因为政府,或者说权力机构对于市场经济的过分强烈干预导致经济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还因为“企业家”,这三个字之前曾被称呼过“地主”、“反革命份子”、“资本家”、“投机倒把分子”等一系列尖酸刻薄的恶毒绰号,且背后的代价和辛酸,唯有知者可以默晓之,所以才对敢于乘风破浪探夜路的千万个陈光甫、梁士诒、简照南式的企业家们,致以敬意。
  
   不是书评的评论。借此文以自省。


《激荡三十年》之后,《跌荡一百年》,吴晓波再一次以全面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中国商业的百年变迁。喜欢吴晓波的商业史是因为他那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跌荡一百年》与其说是一部商业史,不如说是一部以商业为视角的社会变迁史。吴晓波以一贯流畅而细腻的笔触让我们再一次接触了那个遥远却复杂动荡的年代,让我们重温了商业的变迁,通过历史的变迁让我们对商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重新梳理了1938~1977年的中国企业史和商业变革。作者按照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之前40年的中国商业史。在这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探寻中国商业人物和企业的成长基因、精神素质以及发展脉搏。


一直很喜欢吴晓波的书,从激荡三十年到跌荡一百年都看过了,思维角度很新颖,评价很客观。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年轻的作家正在用历史的角度审视目前的商业社会,现在能够有这样的书真的很难得。书中有引用很多的历史古籍,能够看出作者的功底深厚。好书!


从《大败局》到《激荡三十年》再到《跌荡一百年》,吴晓波的作品还是很值得阅读的当当发货很快,下单后不到二十四小时就拿到了


看了很多吴晓波先生的书籍,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年下是我认为写的最精彩的,文章极其精彩,事情和问题分析的有力有据。深深感受到历史转轮的痕迹。强烈推荐!


看《跌荡一百年》远不如看《激荡三十年》那么兴奋。三十年虽短,其经验可值得后人借鉴;百年虽长,其亮点缺乏善可陈,尤其是看到某些年代出现的企业发展的断层,不能不扼腕叹息,历史没有假设,惟祝愿中国早日完成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跨越。


吴晓波的“跌荡”系列和此“激荡”系列都非常好看,对于财经类读物,社科类读物,还是比较相信中信出版社。此类书的写作是吴晓波的特长,自不用赘言。
一部可读性很强,系统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我前辈企业家的执着的高尚的精神喝彩。


先买了吴晓波的《激荡30年》,睿智的书,继续阅读。看看跌荡一百年带给我们的启示。


吴晓波的书从激荡三十年开始,就觉得非常不错,而这套描写自晚清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史的书更是吸引了我很大的兴趣,一看到第二本上市了就忙不及的买来看。
这是我看过的将政治的发展与经济(尤其是商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描述的第一本书,我想不出什么精彩的词汇来描述它,只是在看的时候觉得确实受益非浅,对于像我这样的八零后,对于七十年代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确实了解不多,而且完全没有什么直接体会(因为更多的体会全完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的),看了这样的书,让我对中国自晚清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商业的发展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他没有把书写成人物传记的形式,其实这个并不重要,而作为读者,我依旧可以从书中看到那些一个个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或悲或喜的人生。仅拿下半部而言,陈云、顾准、孙治方、陈祖涛这些名字一个个在书里走到我面前的时候,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更感概于这些人在重重压力面前所表现出的不屈服、坚守信念、忍辱负重的冷静、智慧、坚强与勇敢,而这些品质是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非常需要的。


经典的历史记录,《跌荡一百年》(上下)与《激荡三十年》(上下)合到一起,也是中国百年多的经济史。开卷有益,也值得收藏。


从《激荡三十年》到《跌荡一百年》,每本都是细细读来,好书好在哪里: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上作者自己的适当评判,让读者在了解历史同时,也很好的思考中国过去与未来,以及我们个人在这个大时代所应该做的!


无疑吴晓波是一个新自由主义者,又带有一点民族主义的色彩。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既符合当代主流思想,又能够吸引愤青们的关注,其书能够大卖也就在清理之中了。本书就是通过一个新自由主义者的眼睛来看中国近代企业史,其中的主要脉络就是民族资本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就能够蓬勃发展,成为黄金时代;在管制的环境中,则国进民退或官进民退,民族资本被压制或彻底消失,经济整体则沉闷无比。特别是在三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中,毫无生机可言。但他也忽略了中国核心竞争力在这段时间的壮大——如果没有两弹一星,如何来支撑中国的大国地位,靠那些服装、玩具能行吗?当然,我们赞同国不与民争利,我们赞同产权清晰,我们也感谢作者的辛勤努力!我们更希望中国能诞生更多更强大的规范运作、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民营企业。让我们一起为之努力!


中国历史贯穿着企业的历史,吴晓波的书,觉得很好看,和激荡三十年一起阅读,很过瘾


看过上册之后,就一直等待下册的出版。。。现正看到1958年前后这一部分,很奇怪,也很惊讶。这一年的人们为什么那么疯狂,从上到下,从科学家到一般民众,人人都在“放卫星”,粮食产量、科研成果、钢铁,似乎只要肯想,地里就肯长。。。不同的声音好弱小,刚刚有所表现就被摁下去了,哎。。。那个时候去掉了我们最宝贵的“实事求是”。。。。知史可以明鉴,知史而可以索当今事之渊源。。。吴晓波先生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这套书以及《激荡30年》都非常值得一看。


吴晓波代表作,重现中国百年商业史,可悲可叹,唏嘘不已!


吴晓波的书,从激荡三十年,到浩荡两千年,大败局,包括这本,笔触的感觉没变,像是在叙述那些过去,你我在这里,都不是局外人。


吴晓波的企业史系列,真不错。值得收藏。对了解中国企业史很有帮助 


吴晓波的书很具冲击力,展示了百年中国经济的波澜壮阔场面,是少有的珍贵资料。看完了,浮想联翩,下个百年中国将会走一条什么路?可否借鉴西方大国的经验,吸取自己的历史教训,稳步达到振兴中华之路?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禁深思。政治家,学者,技术者,劳动者,大家可否达成共识?看来思想启蒙,百家争鸣,不可避免。


尽管有些心理准备,但是对于这本书描绘的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历史,我还是非常非常诧异,吴晓波呈现的东西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
比如解放初期,共产党如何在上海建立经济新秩序。他们荷枪实弹的进入证券交易所抓捕金融投机商,并公开处决他们。比如一些农村如何在稻田里塞进足够多的稻子,以便达到放卫星的目的。比如毛泽东站在密不透风的稻田里,居然欣喜地问,这么多的粮食怎么办哪。再比如,大炼钢铁、三反五反,等等等等。
我猜,作为一个生于兹长于兹,对这片土地有深刻感情的中国人,吴晓波用笔逐一勾勒这些荒诞污浊的经济闹剧,内心一定非常难受。
作为读者,我也非常难过。看到顾准在1974年悲惨离世的那一段,我忍不住了,眼泪夺眶而出。
历史不堪回首。
过去权威们都说,历史从来都是人民书写的。
人民在哪里?怎么书写呢?
在向毛顶礼膜拜,在山呼万岁,在一个劲的往地里塞稻子。
据说毛泽东那个时候感到很孤独。他用他的脑子假象出无数个敌人,并将他们逐个置于死地;他用他无比伦比的想象力在中国大地上实现他高度大一统的政治和经济梦想。没有边际的感觉是很孤独,就像当年斯大林和希特勒的孤独。
那个年代很特殊,是某一个人在书写历史。


吴晓波的主要力作,对中国百年经济有很好的见地。道出了中国几千年来重仕轻商的文化,道出了中国企业家在夹缝中生存的智慧和无赖。好书!


跌荡一百年由于标题太长了,不知道有上下两册,只买了下册,晕。


之前看过激荡三十年,这次买来这套书来看,同样很激动,看完以后很感慨,在看的时候就不断的把有感悟的地方划出来,同时写上自己的感慨,看完之后更是掩卷深思,脑子中近代发生的种种让作者给我脑子中填满了一幅幅画卷,感慨,感慨,还是感慨,其中的历史的内在逻辑病没有被改朝换代所打断,这句话太让我感慨了,真是如此官商,官商,国企,中国经济改革何去何从,何去何从,还是走老路,这种老路还要走多久?疑问太多,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吧,空谈无用。。


本书讲述的历史始于洋务运动,终于文化大革命结束,跨度一百年,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尽收书中,但是切入点和关注点更在当时中国商业的维度和诸多人物的命运。阅读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作者带着一种宿命感的笔调特别关注中国近代商业史的过程中,“公”与“私”的关系,并以三个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事件为之注解。在清末,官督商办的“洋务运动”可谓当时典型的公私融合模式,而代表人物无疑是盛宣怀,这是一个亦官亦商的枭雄式人物,被视为“商父”,他的经商思想在当时已算前卫,但是也按捺不住以“官”的身份和私利一点点侵吞各个行业的民营资本。而与之对应的是最早的一批私人资本,陈光辅、范旭东、虞洽卿、“百货四子”、张謇们,他们大多起于民生行业,如张謇等人还胸怀改造社会的理想,抓住一战前后的一段中国民营经济的黄金时间铸造了自己的辉煌,又接着迎来自己的困顿。


我无疑是吴晓波的拥趸,这种立场而评论似乎天生有失客观,但仍想赞美!

NBA转播时,评论员总会说起“强队和伟大的球队”、“好球员和伟大的球员”之类的话题,便是说堪称伟大须在将基本素质做到**之后,还能有极稀缺的追加才智和技艺,从而在精英中再度稀缺。

作为财经作家,精通财经并能流畅表达自然属于财经(专家)+(专业)作家的基本素质范畴。而吴晓波在此之外有一种特殊的抒情能力,基于与年龄不相称的历史洞察力和人世洞察力。这极为少见!

作家堆里,之前接触中若说有类似现象的,便是金庸:武侠能力基础上有类似的抒情能力;歌手中,吴晓波博客设为背景音乐的韩磊,也有这样的抒情能力。——基于历史和人世洞察。

本书的尾声部分,我选择从沙发上站起,朗读。


从大败局到激荡30年到跌宕100年,吴晓波的文字挺喜欢


继《激荡三十年》后有一部好书,让自己更了解中国的百年崛起。


原来在《经济观察报》上经常看到吴晓波写的这些经济史上的小故事,都有冲动把这些剪下来收藏,没想到出了书,真的不错。这是中国历史中很重要的方面,却是我们在正史中很难发现的,难能可贵啊!


用历史的眼光看中国,吴晓波以其独特的眼光分析中国在历史上的经济政策,对现在的经济改革很有启发


从激荡三十年开始看起到现在 知道了中国企业发展的曲折历史 惹人深思


这是读吴晓波的第一本书,写得慷慨激昂,令读者身临其境。作者用流畅的笔墨描述了清末、民国、共和国的企业的兴盛。我们看到了盛宣怀,宋子文利用大权中饱私囊,这些红顶商人(我更愿意称他们为权商)在当今也非常吃香,同时也看到广大的中小企业拼搏挣扎在权商和地方政府的夹层中,联想起古人一句话,改编过来就是“兴,小企业苦,亡,小企业苦”。值得读两遍的书。


很喜欢吴晓波的书,看了这本书又了解了近现代中国经济了。


算是中国近现代企业史,比起激荡30年少了些惊喜,多了份历史的凝重感


吴晓波的书都比较喜欢,商业历史巨著


喜欢吴晓波写的书的人不容错过的又一本书!


跌宕一百年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对中国企业的起步、发展、倒退轨迹做了梳理,思辨、睿智,充满智慧!下部比上部还好!


能够用编年体的手法述说中国近代商业史颇为不易
系统地分析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瓶颈,为长久以来被丑化的商人阶级正名
回望历史,既让人扼腕叹息时机未能把握,也让人对权贵资本主义的幽灵保持警醒


吴晓波的经典力作。


很喜欢作者的作品,都买了。作者梳理出100多年的企业史,当代作家中只此一人。告诉读者很多,以前人们不知道,或是不敢说的事情,补充了我们这一代人空缺的历史。谢谢作者,等待下一本大作。


我是吴晓波的忠实粉丝,他的每本书我都读过。有的书我买过几次了,因为借出去就还不回来了。只能再买一套。


吴晓波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作者,客观,精炼,一针见血。在他的描述里,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动乱,热血的年代,有数不清的故事,数不清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应运而生,令人神往


以前没出下本的时候,买的上,结果现在出下的时候,再买版本已经配不上了,不过中信的书,很舒服,纸张真的很好,不比史记啊,纸张差的跟盗版似的。这样的书看的很舒服。
还是一百年好看,30年不好看,原因很简单,近了的,凡是描写现在经济制度和企业的,恐怕要受出版尺度影响了!所以,还是看评古的好看,论今就不必了!


很喜欢吴晓波的作品,难得的人才,难得的好书。
看了他的书,发的深省,引人反思。


吴晓波写的书都值得看


吴晓波的书,值得一读,阅然纸上的描写


还没看,但是应该不错,相信吴晓波的实力


很不错的,吴晓波的书都不错


吴晓波的书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很期待吴晓波的书,值得一看!


下集比上集容易买到,喜欢吴晓波的书,因为他写实且不乏各类数据做依据。


吴晓波的几本书都看了,没有一本令人失望。很多的材料,很客观的观点。赞!


借着吴晓波优美的笔端回忆过去


看完了激荡三十年、大败局,感触太深,成功的方式各不相同,失败的原因却又太多共性


中国近代企业的百年历史


描写了中国近百年企业的发展道路。


像看历史一样了解中国企业的近代史,既能挑起人的了解欲,也不至于如教科书般的乏味,推荐!


从企业方面再看中国历史!非常非常值得的一套书!


今天才拿到就迫不及待翻看了,内容很多,涉及到很多人名和地名,但作者文笔依然流畅如故,让人手不释卷,一部近代商业史写满了商人和国民的无数辛酸


中国企业发展不容易,收到了多方面的限制和压榨,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刮目相看,他们也是爱国的,就是有时身不由己。


看过激荡后,决定买下本书


和激荡三十年一起买的,非常好看的一本书!


一部如同历史再现一样的作品,记叙企业家在历史风云中的起起落落,大家!让我对被大家广为诟病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同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的更迭一样,计划经济在产生的时候是积极的。建国初期,确实需要那样的体制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很棒的书,写出了中国近代以来企业发展和时事政策,社会变迁。赞


下册的介绍基本衔接了上册,对国民党统治时期民族企业家的遭遇、文革时期中国的激进表现等都有相当的篇幅介绍,感觉挺沉重的。不过现在去回顾那段历史,应该学会去面对,而不是一味地回避。


中国人的商业史!
写得很好!


中国企业发展史书


终于看完了上下两本书了,对这一百年的发展又有了另一个角度了解。


对于以后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来说,知道商业的历史背景,以及与政治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经典,让我们了解了商业历史!太感谢作者的辛勤劳动!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无法逃脱大的时代,这百年,也许是历史最动荡的百年,多少仁人志士强国之梦,在浩荡的革命中,辗转于尘土,历史的转机,在不经意中流失,扼腕!


正在看国民党这一段,从上海孤岛的繁华,到接收中的混乱,再到无力的打虎,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民党的失败,也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逻辑。


了解中国的经济史,要看看这本书。这本书看到了主流媒体外的另一种声音,从文字中,从表达中,看到了作者努力客观地叙述、还原当时的情况。这本,相比上册,似乎多了一些数据。


从他的所有著作中,从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史近乎冷峻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一窥中国经济发展全貌


近现代中国史,跌宕起伏的一百年,值得一读的发展史!


如书名,那一百年,跌宕起伏,


内容比较充实,适合想了解中国经济的人


好曲折的商业历史啊,希望能够跳出周期律。


对于中国经济的走向有着自己独到的简介。


帮人买的,反馈说看了不止一遍,很好的一本书,可以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包装送货都很好!


很好的财经历史


对于民国经济史和中共建政三十年的经济政策了解,可谓入门读物。


晓波先生的倾力巨作,将我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面对当下的经济状态,回味历史的经济改革进程,难免不得不产生感慨与感悟。感谢作者的潜心研究与奉献。


中国近代史……心酸


探各类资本之博弈路径,明经济发展之脉络轮回,究变革转向之理性模式,省时代前行之未来趋向。


晓波的这个系列书都买了,受益莫大,感谢有这样的学者,出这样的书!从古到今,系统介绍,应该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看到,特别是有志从事工商事业的人士,都应该了解这些历史和观点。


全新的视觉角度,另类的发展史,很不错的,喜欢读史的朋友值得一读


好书,可以再深刻一点。感觉作者意犹未尽。


还不错的书!刚寄到翻了下,还不错。


重新认识了现代的企业家!


LG看后还给我讲解了不少之前闻所未闻的东西,他自己肯定也是受益匪浅!


看出作者很用心写了


我买的吴老师的作品,图书各项质量蛮好的,快递员的服务态度也蛮好的。


从商业角度来写的这段历史、受益颇深


有阅读意义的书,能帮人成长,开拓视野


作者的文笔真让人佩服。


喜欢的作者喜欢的一套书,


看了这本书,另我感触很大,对我工作很有用,支持作者的书!


喜欢的作家,喜欢的书,很好的包装


展现了100年间企业家的画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