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贼巢

(美)斯图尔特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1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美)斯图尔特  

页数:

425  

字数:

475000  

译者:

张万伟  

Tag标签:

无  

前言

马丁•A•西格尔匆忙穿过华盛顿特区的国家机场,走进机场大巴东边门口的一个电话亭。多年来,电话亭,尤其是机场的电话亭成了他事实上的办公室。由于经常长时间出差,他不得不抛妻别子,四处奔波,但是,作为全美最重要的投资银行家,正是这种充满压力的生活让他有了今天的成就。1986年5月12日,是普普通通的一天。上午,马丁•西格尔从纽约飞到了华盛顿,去拜访一个重要的客户,马丁•玛丽埃塔公司(Martin Marietta),该公司是美国最重要的国防项目承包商。几年前,西格尔曾经帮助该公司击败了一起来自本迪克斯公司(Bendix Corporation)的恶意收购,这一交易奠定了西格尔的星路历程,也使他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收购战略专家之一。对玛丽埃塔公司的拜访进展十分顺利,只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小插曲,该公司的董事长托马斯•波纳尔(Thomas Pownall)正被最近的一起内幕交易案搞得不得安宁。波纳尔要为保罗•萨尔(Paul Thayer)作证,萨尔是里根政府的国防部副部长,因为涉嫌泄露绝密消息进行内幕交易而被指控。他把从著名的啤酒生产商安海斯-布希公司(Anheuser-Busch)一位董事长那里获得的消息告诉了许多人,其中还包括他在达拉斯的情妇。波纳尔同美国企业界的多数人一样,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震惊。萨尔在国防部任职时,波纳尔经常同他有生意往来,并且两人还成了好朋友。波纳尔对西格尔说:“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啊,是吧?”西格尔点了点头,接着迅速把萨尔的话题放到了一边。西格尔38岁,英俊潇洒、皮肤黝黑、身强体壮,活脱脱一个电影明星。最近刚刚加盟德崇公司(Drexel Burnham Lambert Inc.),一家实力强大的垃圾债券公司。他满怀雄心壮志,立志跳过龙门,成为更加耀眼的明星。此刻,西格尔刚刚拨通了他位于纽约的办公室。时间刚过2点45分,他想了解一下股市的行情。他喜欢时不时地通过电脑和电话等信息传递工具了解最新的情况。他的秘书凯茜接起电话,她迅速简要汇报了一下情况,然后开始在当天需要回复的电话上作标记。突然,西格尔办公室门外的道琼斯股市行情自动收报机上响起了急促的铃声,这是重要消息即将发布的标志。凯茜立即走到收报机旁边,刚一看到标题就吃惊地吸了一口冷气。她大声读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德崇公司的员工进行内幕交易。”当凯茜等待收报机继续显示时,西格尔意识到,他那个近乎完美的世界崩溃了。他一生努力工作所获取的一切全都完了。当年早些时候,他从基德尔-皮博迪公司跳槽到德崇公司时所赚取的350万美元的酬金和200万美元的分红全都消失了,他同迈克尔•米尔肯的垃圾债券赚钱机器联手进行暴利的收购兼并活动黄了,马丁•玛丽埃塔、固特异和利尔•西格勒公司(Lear Siegler)等蓝筹客户没了,位于康涅狄格州海滩带网球场和游泳池的豪宅换人了,曼哈顿高级住宅区格雷西广场(Gracie Square)四居室的公寓易主了,来往于曼哈顿的直升机飞了,自己在报纸和杂志上的光辉形象黯然失色了。突然,西格尔面前闪现出了伊万•布斯基的身影。布斯基是一个套利人,曾经是西格尔的密友和导师。一想到他,西格尔猛地感到一阵惊恐,他想到,布斯基可能会希望他遭人暗杀。当收报机继续显示时,凯茜惊呼道:“哦,天哪!是丹尼斯,丹尼斯•莱文,他被捕了!”西格尔让秘书继续读下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德崇公司的常务董事丹尼斯•莱文因涉嫌五年来利用投资银行家身份,根据没有公开的信息买卖证券,进行内幕交易。”她继续念道:“德崇公司声称将会全力配合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工作……”丹尼斯•莱文是个投资银行家,办公室就在西格尔的隔壁。西格尔一下子惊出了一身冷汗,脑子里只想到一件事情:一把枪已经顶在了他的头上,扳机已经扣动,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子弹打死的不是他,而是丹尼斯•莱文,体重超重、贪婪无比、自吹自擂、百无一用的丹尼斯•莱文。在德崇公司位于贝弗利山的办公室,此时正是美国东部时间接近正午之时,是交易日中最繁忙的时候。迈克尔•米尔肯坐在一个巨大的X形交易台的中间,他忠实的交易员和销售员坐在周围紧张地忙碌着。他一边贪婪地浏览着电脑屏幕上的交易数据,一边抓起两个正响着的电话,一个耳朵听一个。这是新经济秩序的中心点,米尔肯所创造的垃圾债券帝国的首都。当莱文的消息通过电报传来时,其中一位交易员大喊道:“嘿,迈克尔,快看这个!”仅仅在数周前,莱文还首次参加了米尔肯组织的1986年空前成功的垃圾债券大会,这是一次“掠夺者的盛会”。会议期间,莱文主持了一场关于收购兼并的早餐会。正在打电话的米尔肯停顿了一下,扫视了一下电脑屏幕上的消息,然后继续工作,就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其中一位交易员耸耸肩说:“就像汽车遭遇过严重车祸之后,你先慢慢地开了几天,然后就又高速行驶了再加快速度。”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得了德崇公司的惊人力量。具有传奇色彩的套利人伊万•布斯基从他位于第五大道办公室的会议室里走出来,沿着大厅往前走,几个雇员紧随其后。突然,布斯基的一位交易员杰弗里•亨尼希(Jeffrey Hennig)从办公室中冲了出来,手中还挥舞着一张电报纸的复印件。他朝着布斯基大喊:“你看到关于丹尼斯•莱文的消息了吗?”布斯基突然停了下来,转过身来问:“哪个丹尼斯?”亨尼希回答道:“莱文,在这里。”他把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莱文的消息给布斯基看。布斯基迅速地看了看,然后又还了回去,并说道:“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他。”然后,他立即转身走了。几年后,回想当天的情景,西格尔意识到自己错了。杀死莱文的子弹也杀死了他,还杀死了伊万•布斯基和迈克尔•米尔肯。这颗子弹也击碎了企业并购的狂潮,打破了华尔街有史以来最暴利的圈钱活动,暴露了金融界前所未有的最大犯罪阴谋。贪婪的十年(Greed Decade)可能还能苟延残喘四年的时间,但是从1986年5月12日开始,它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在全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生的这起犯罪活动,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其数量和范围直到现在仍然很难弄清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金融犯罪活动,从“火车大劫案” (Great Train Robbery)到股票操纵阴谋案等。在这些犯罪活动的推动下,美国制定了各种证券法。但是同它相比,这些犯罪活动全都相形见绌。犯罪分子获取的非法收益数量之大,让多数外行人都很难想象。丹尼斯•莱文仅仅是一条小鱼,连他都承认在内幕交易中获得了1 260万美元的非法收益。伊万•布斯基被罚款和没收的资产金额高达1亿美元,但是,现在还没有人敢说这就是他近年来非法收益的总数。此外,还有迈克尔•米尔肯,他的犯罪活动比单纯的内幕交易更为复杂,更富有想象力,更有野心。1986年,米尔肯从一家多年从事非法活动的公司所获得的薪水和红利就高达5.5亿美元。当他最后承认6起大罪时,他同意交纳6亿美元的罚金,这个数字比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一整年财务预算的数额还要大。这些事件都不是毫无联系的。以米尔肯为首的阴谋犯罪活动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是其他犯罪活动所无法相比的。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上的金融犯罪活动十分猖獗。几乎每一个涉嫌丑闻而被指控的被告都心怀不满,因为只有一个倒霉蛋被指控,而其他许多犯有同样罪行的人却逍遥法外,这太不公平了。对犯罪活动保持沉默,使得它们在华尔街上生根发芽,蔓延滋生。甚至在那些最富有、最受人尊敬的机构,犯罪活动也颇为猖獗,许多犯罪分子却都得到了庇护。然而,只注意到个别犯罪者的非法所得,可能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这场犯罪狂潮之中,甚至整个公司的所有权都被转手了,常常是被迫的,在无人见证的情况下迅速完成的。那些家喻户晓的公司,如康乃馨(Carnation)、比阿特丽斯(Beatrice)、通用食品(General Foods)和戴蒙德•沙姆洛克(Diamond Shamrock)等,全都在孕育犯罪活动的非法收购兼并中消失了。其他公司,如联合石油公司(Unocal)和联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虽然得以幸存,但是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数以千计的工人失业,许多公司债务缠身,利润被用来支付高昂的利息,有些公司甚至被迫破产或者重组。债券持有者和股民损失惨重。贪婪并不是酿成这一悲剧的唯一缘由。这都是贪婪同市场权力共同密谋的巨大代价,而这种权力又不受自由市场正常监管和制衡机制的约束,也不受法律法规处罚的威慑。这些犯罪活动不仅仅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的影响,对国家执法能力和司法制度提出了挑战,也是对构成文明社会基础的正义感和公平竞争的挑战。如果有人认为自己非常富有,势力很大,因而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华尔街上,你可以找到一大堆这样的人。如果在美国,金钱可以买到正义的话,米尔肯和德崇公司就愿意花这笔钱,并且,他们也确实这样做了。他们聘请收费高昂、经验丰富、势力强大的律师和公关顾问,并且取得了惊人的成功,极大地转移了公众的注意力,使审判变成了对政府律师和检察官的审问,而不是对犯罪分子的指控。但是,他们还是失败了,因为一些政府的律师,毫不计较微薄的薪水,辛苦地加班工作,任劳任怨,全力以赴揭露这些丑闻。尤其是曼哈顿美国检察官办公室的查尔斯•卡伯里和布鲁斯•贝尔德,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执法处负责人加里•林奇(Gary Lynch)。不过,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十年的执法不严导致华尔街上的犯罪活动泛滥成灾,有时,甚至使他们无法应对。并不是每个犯罪分子都遭到了起诉,时常也有漏网之鱼。但是,他们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一些主要的犯罪分子被起诉并判刑,证券法的威严得以恢复,这也是美国司法制度的胜利。本书详细描述了这些金融盗贼们的故事,包括他们如何统治华尔街,怎样达到财富、权力和名誉的顶峰,以及他们怎么被发现并受到司法的审判。尽管对他们的指控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密切关注,但是,本书所描述的内容许多都是从未公开过的。米尔肯、布斯基、西格尔和莱文,因供认不讳,坦白认罪,被减少了指控,并避免了公开审判。本书是根据四年来的报道而完成的,作者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查阅了无数的文件。在一个据称为自由资本主义大唱赞歌的时代,本书所记录的故事实际上展现了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如何从内部开始腐败,以及如何遭到犯罪分子蓄意破坏的。在最基本的层面上,美国的资本主义始终繁荣昌盛,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无论贫穷贵贱,都目睹了市场的优越性——进取、创新、勤劳和才智。证券法的实施,为每个人提供了追求财富的公平赛场,有助于保护经济的发展进程,确保市场的诚实,鼓励投资活动。违反证券法的犯罪活动,并不是无受害者的犯罪。当内幕交易者因为贿赂某人获取商业机密而获得暴利时,当价格被操控、大量的股票被秘密囤积时,我们对市场公平的信心就会被击碎。因此,我们都是受害者。

内容概要

1986年5月12日,美国金融史上最大的一起犯罪阴谋宣告破产,打碎了华尔街历史上最喧嚣的圈钱狂潮。 这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犯罪活动,数量之大、范围之广,至今难以评估,并直接促使美国各种证券法律法规的出台,成为金融史上难以磨灭的一笔。 全美第一畅销书——《贼巢》第一次详尽地描述了华尔街的四大巨头——迈克尔·米尔肯、伊万·布斯基、马丁·西格尔和丹尼斯·莱文——如何创建金融史上最大的内幕交易圈,如何差点窃取数十亿美元非法所得,以及政府的执法人员如何顶着压力,忍着折磨,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使这四大主犯得到应有的制裁和惩罚。 作者历时四年,查阅了大量的陪审团审议记录、实际的交易记录和新闻报道,并进行了无数次深入采访和调查,写就了这部引人人胜的著作,非常恰当地把握了纪实小说和新闻报道之间的微妙关系,使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历史的真相,同时又享受到小说的跌宕起伏带来的快感。

作者简介

詹姆斯·B·斯图尔特,资深记者、小说家,对美国商业、法律和政治上的重大事件进行了细致考察。因对1987年股市崩溃和内幕交易丑闻的出色报道而荣获普利策奖。畅销作品还有《瞎眼》和《血腥运动》。
 现为《纽约客》特约记者,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金融界和政治界人物的文章

书籍目录

导读人物表引子上部 违法 1 华尔街之星 2 莱文的秘密 3 套利人的游戏 4 捕食者的集会 5 交易与欺诈 6 白衣骑士 7 珠联璧合,还是狼狈为奸 8 最后的盛宴下部 追捕 9 冰山一角 10 “大鱼”还在后面 11 骑士落马 12 不安的华尔街 13 突破米尔肯阵营 14 最糟糕的交易 15 法网恢恢尾声年表

章节摘录

1971年8月,刚刚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马丁•西格尔来到了基德尔-皮博迪位于曼哈顿的总部报到。在学校期间,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那天早上,23岁的西格尔在大厅里走来走去,浏览着墙上悬挂的照片,有亨利•基德尔、弗朗西斯•皮博迪、阿尔伯特•R•戈登以及其他人。地上铺着具有东方风情的地毯,已经略显破旧。他竭力要把这个名门望族和权利金钱结合而成的奇怪而又陌生的世界印在脑海中。他没有时间胡思乱想。他和新婚妻子甚至连行李都没有打开,他就全身心地投入了一个日夜运作的项目上,目的是从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获取一些新的承销业务。西格尔在该项目上的搭档几乎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他只是大概记得他叫西奥多•罗斯福四世或者五世,具体是哪个他没有搞明白。1971年,美国深陷越战的泥潭之中,反战的呼声高涨,很少有优秀学生就读商学院,更不要说到华尔街去了。西格尔是哈佛商学院中他那一班的优秀毕业生之一,几乎可以选择每一家大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申请的22家公司,全都对他很感兴趣。基德尔-皮博迪公司的总资产大约只有3 000万美元,勉强跻身于全美国20家大投资公司之列。在等级森严的华尔街,它只能算是第二等级,或者叫“主要”等级。排在它前面的是那些“特级”精英公司,如所罗门兄弟、第一波士顿银行、摩根士丹利、美林以及高盛。尽管1971年的变革之风十分强劲,但是华尔街仍然分裂为两大派:“犹太人”和“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早些时候,当一些大公司和银行公开歧视犹太人时,华尔街却已经十分看重价值和进取精神。像高盛、雷曼兄弟公司和库恩-勒布公司(历史上就是由德国犹太人贵族的后裔创建的)等已经加入了最著名的WASP派,这些公司还包括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金融帝国的一个分支)、第一波士顿银行、狄龙?里德公司(Dillon Read)和布朗兄弟哈里曼公司(Brown Brothers Harriman)等。多少有点奇怪的美林公司,一度曾经被认为是“天主教”公司。基德尔-皮博迪公司仍然坚守着WASP的阵营,西格尔是其金融部门中雇用的第一位犹太人。西格尔在寻找一种丰富多彩和激动人心的生活,只有投资银行能够提供这种机会。因为它要对发行的每只新股作出迅速的市场裁决,或者宣布一场大收购活动。他把目标锁定在三家公司:高盛、希尔森•海登斯通(Shearson Hayden Stone)和基德尔-皮博迪公司。高盛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给他打电话,问他如果该公司打算雇用他,他是否会接受,西格尔没有明确答复。希尔森•海登斯通公司给他的年薪最高——24 000美元。基德尔-皮博迪公司给他的年薪只有16 000美元,但是西格尔看到了这里的独特机会。该公司的员工年龄都比较大,并且有许多优质的蓝筹股客户。西格尔心想自己在这里可以迅速爬到公司的顶层。基德尔-皮博迪公司的贵族血统也是吸引西格尔的因素之一。它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投资银行之一,1865年成立于波士顿,当时正是内战结束前夕。公司成立初期,该公司为修建铁路的狂潮融资,主要客户是艾奇逊-托皮卡-圣塔非铁路公司(Atchison Topeka & Santa Fe)。其客户还包括两大业界巨人:美国钢铁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现代的基德尔-皮博迪公司由阿尔伯特•H•戈登掌控。他是波士顿一位富有皮革商的儿子,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1929年,当该公司在市场崩溃中濒临破产之时,年轻的戈登——当时是高盛公司的债券销售员——将自己的10万美元注入公司。1931年,他又同两个合伙人一起,将公司买下。戈登十分喜爱运动,精力充沛,温文尔雅,不屈不挠。他将公司的总部从波士顿搬到了华尔街,并开始开拓新的客户。同许多竞争对手相比,他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这就是基德尔-皮博迪公司的声誉,在经历了市场的大崩溃之后,该公司仍然备受赞誉。市场崩溃和大萧条的震动在国会中掀起了改革之风,从1932年开始,参议院一连举行多次听证会,由特别法律顾问费迪南德•皮科拉负责推动。在听证会上,皮科拉严词诘问华尔街一些主要的投资银行家,使美国公众了解了内幕交易、操纵股价和通过所谓的投资信托公司而牟取暴利是怎么回事。多数被揭露的问题都涉及信息被少数受益人获得,而多数投资人都毫不知情。这些信息不仅仅直接影响到股票的价格,如兼并价格或者收购报价,而且对业内人士还有更加微妙的益处,例如判断报价和询价之间的实际价差,或者了解买入大量股票的买主的身份和背后的动机。听证会引发了公众的极大震动,群情激奋。国会通过了两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法案:《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法》,并且成立了一个新的联邦机构——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以确保法案的执行。国会认为新证券法的执行十分重要,因此还制定了相关的刑事法规。通过把银行业与证券承销、融资和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的发行分开,证券法为现代投资银行业的发展搭建了舞台。在戈登的领导下,基德尔-皮博迪公司集中精力开展证券承销业务,并率先在美国各大城市开设分支机构。正如戈登所说的,这是“推销你的成功之路”。在基德尔-皮博迪公司的发展历史上,它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一个被牢牢控制的合伙公司,戈登个人拥有公司的大部分所有权和利润。20世纪60年代,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时,所有权几乎没有改变,戈登只不过成了该公司最大的股东。在向公司的管理人员分配股权方面,他十分吝啬。在戈登的谨慎领导下,基德尔-皮博迪公司的发展即使称不上惊人,也可以说是十分成功的。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资本危机,戈登坚持要求公司的管理人员把他们的收益再投入公司中。因此,在1969年交易量和利润急剧下滑,华尔街深受打击之时,该公司因为有充足的资金,得以躲过一劫。公司的副总裁拉尔夫•德农西奥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副主席,帮助安排了像古德博迪公司(Goodbody & Co.)和杜邦公司(du Pont)这样的老牌公司的合并事宜。1971年,也就是西格尔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那一年,德怒西奥升为纽交所的主席。同基德尔-皮博迪公司的历代领导人相比,马丁•西格尔的出身十分普通。他的父亲和叔叔在波士顿开了三家鞋店,依靠美国供应商供货,主要客户为中下层消费者。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许多连锁店从全国性的广告和低价的外国商品之中大为受益,导致他们家的鞋店受到极大的打击,生意十分惨淡。西格尔非常痛苦,他从来没有见过像父亲这样辛苦工作却收益甚微的人。他从小在波士顿的郊区内蒂克(Natick)长大,当时,几乎见不到父亲,因为他一周七天全都在忙碌,甚至晚上也常常待在市里加班。和班上同学的父亲不同,西格尔的父亲从来没有陪他一起打过球。西格尔在学校不太擅长体育,而且他上学也比较早,因此,在身体发育方面明显落后于班上其他同学。然而,进入中学以后,他的学习成绩却十分突出。当时,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宇航员。中学还没有毕业,他就升入了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依然十分优秀,甚至在兼职工作期间也是如此。1968年,他开始攻读化学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他明白,如果在公司的实验室做一名默默无闻、辛苦工作的工程师的话,他永远也不可能发家致富,因此,他申请了哈佛商学院,并且被录取,于1969年9月进入该校学习。60年代后期席卷美国校园的骚动对西格尔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发生了1970年美国入侵柬埔寨和俄亥俄州国民警卫队在肯特州立大学枪杀学生事件之后,西格尔也被卷入了反战运动之中。他在哈佛参加了一次反战静坐示威活动,并且还抽了几次大麻。然而,当学生们想法取消当年的期末考试时,他感觉十分生气。不管怎么说,他设法参加了考试,在家中完成答卷,然后把试卷邮寄给老师。他的毕业论文写的是如何解决父亲鞋店经营困境的问题。他的解决方案是:鞋店应该转型,专卖高档精品,服务于那些富有、时尚的女性,以避免其他市场日益加剧的竞争。西格尔的父亲原则上同意了这一方案,但是他的叔叔是专门负责商店采购的,突然得了心脏病。尽管他的父亲没有零售时尚产品的眼光或者天赋,但是,西格尔的论文还是得了个“A+”。1970年7月4日,西格尔同贾尼丝•瓦尔结婚。贾尼丝是罗切斯特大学音乐系的学生,他们是在两年前结识的。在西格尔加入基德尔-皮博迪公司之后,他们就搬到了纽约,在曼哈顿东72街租了一套一居室的简陋公寓,租金每月212美元。西格尔天生对华尔街和投资银行有一种感觉,正如他所预测的,他的精力和动力会给基德尔-皮博迪公司带来一股新风。德农西奥当时是该公司的首席运营官,他似乎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新员工。德农西奥的背景也很普通,似乎也更喜欢朴实自然的销售和交易人员,而不是那些上层的投资银行家们。西格尔开始从事一些并购交易,因为基德尔-皮博迪公司的其他人都不愿意卷入这一业务。恶意收购会导致声名狼藉,会给人们留下不良的印象,代表收购者的一方尤其会面临这种局面,有时还会使其他的客户疏远。许多WASP投资银行和律师事务所宁愿把这些工作让给其他的公司,其中许多都是犹太人的公司。西格尔对此则毫不在乎。他的第一笔收购生意来临时,《威廉斯法案》正好刚刚通过,该法案详细规定了新的程序,以保护股东的利益不受恶意收购的损害。这次收购是基德尔-皮博迪公司长期的客户——海湾西方公司(Gulf+Western)的董事长查尔斯•布鲁多恩打算收购大西洋与太平洋茶叶公司(Atlantic & Pacific Tea Co.),不过收购没有成功。布鲁多恩同德农西奥的关系很密切,他十分欣赏西格尔的工作。德怒西奥又指派西格尔负责另外一个重要的客户——宾州中央铁路公司的维克托•帕尔米耶里。1974年,由于大家都对收购和兼并缺乏专门的知识,因而,西格尔编写了一本相关教材,供公司内部人员使用,受到了同事们的广泛好评。加入公司刚两年的时间,西格尔就被提升为公司的助理副总裁。随着西格尔事业的飞黄腾达,他生活中的麻烦却接踵而至。他父亲的生意继续恶化,几乎每周末他都要飞到波士顿帮助父亲。他的婚姻也出了问题。贾尼丝在纽约的歌剧院演唱,希望在音乐事业上有所成就,而西格尔却对歌剧一点都不感兴趣,很少支持她的工作,1975年2月,两人分居了。不久之后,他父亲鞋店业务的主要贷款银行撤走了资金。罗伯特•西格尔的公司申请破产,这位47岁的零售商,曾经豪情万丈、精力充沛,现在却成了一个一蹶不振、潦倒没落之人。他试着销售房地产,但是没有成功;他也试过房屋修缮工作,无果而终;最后,他在西尔斯公司找到了一份销售屋顶材料的工作。西格尔紧张地关注着父亲,因为他的父亲似乎要放弃自己的生活了。他注意到,年迈的父亲开始通过儿子和女儿们去体会生活,而这是他以前从来没有时间顾及的。西格尔总是担心类似的事情可能会在自己的身上发生,他发誓永远不要成为一个穷困潦倒的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比起一般的丑闻,华尔街的丑闻更让人厌恶,因为它总是伴生着投资者的灾难。《贼巢》对投资者的启示是,所有五花八门的证券诈骗背后,都有同一个蛊惑人心的幌子,就是“回报不一定要伴随着风险”。它在每个时代都有变种,并且构成对人心的致命诱惑。——《第一财经日报》主编 秦朔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描写“荒淫的80年代”的书。——《新闻周刊》一个快节奏的冒险故事,涉及众多各色人物,他们可以给《达拉斯》和《豪门恩怨》中的主人公一两个启示……对任何试图弄懂“贪婪10年”的人,这都是一本必读之书。——《今日美国》这是我读过的关于华尔街的最好的书……它讲述了一个微妙而辛辣的故事。然而,只认识到这一点就忽略了本书最为重要的特点:它全面而又真实地披露了金融市场的系统犯罪行为。——迈克尔•托马斯《纽约时报》斯图尔特以爱憎分明的笔触描写了一群古怪、卑鄙和贪婪的人,他总是避免对事件进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描述。——《财富》杂志对1990年达到高潮的金融丑闻的引人入胜地详细披露……一边叙述一边解释,使读者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理清金融和金融法的错综复杂。——《纽约客》


编辑推荐

《贼巢》:普利策新闻奖作品、全美第一商业畅销书,《福布斯》评选的影响世界商业最深远的20本商业图书之一,一部真实描绘华尔街80年代圈钱狂潮的金融犯罪报告,揭露“垃圾债券之父”迈克尔•米尔肯为首的四位金融大鳄,如何构建美国史上最大的内幕交易网、累积巨额财富,剖析贪欲与市场权力合谋背后的公平正义缺失,《贼巢》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描写“荒淫的80年代”的书。

名人推荐

不在资本中辉煌,就在资本中毁灭CCTV财经频道主持人 姚振山24年前,美国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执导了至今仍是商战片经典的电影《华尔街》。影片以美国华尔街为背景,著名演员迈克尔•道格拉斯在其中塑造了一个为了攫取金钱而不择手段的华尔街大亨形象。他利用资金优势、人脉网络优势疯狂进行股价操纵、内幕交易、恶意并购,并且使用跟踪等非常规手段了解竞争对手动向,最后迫使对手就范,但最终被送入了监狱。影片展现了华尔街这一全球金融市场心脏发生的各类事件,它的金钱至上、它的纸醉金迷、它的尔虞我诈,它的冷漠无情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影片于1987年12月11日上映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为就在影片上映之前,美国股市曾经一路大幅飙升,道琼斯指数从1980年的不到1000点一路上涨到1987年的2700多点。但是,1987年10月19日股市暴跌,美国迎来历史上的“黑色星期一”,股市也遭遇了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打击,许许多多的中产阶级一夜之间变得穷困潦倒。影片反映的时代背景让投资者有着切肤之痛,而道格拉斯也于1988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电影反映的是华尔街历史的一个片段,有时会让不熟悉那段历史、不熟悉证券行业的人看起来有些吃力。如果我们把记忆展开,把影片描述的片段放入整个美国华尔街的金融画卷中,你会发现它是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金融犯罪猖獗,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让少数人迅速成为巨富,却使大量无辜的公司和个人投资者破产这一特定时代的缩影。20世纪80年代的华尔街,不是投资者的家园,而是资本窃贼的巢穴——贼巢。内幕交易“教科书”让我们一起来打开书本,让资深记者、小说家詹姆斯•B•斯图尔特带我们了解华尔街贼巢吧。华尔街四大投资天才迈克尔•米尔肯、伊凡•布斯基、马丁•西格尔和丹尼斯•莱文在书中将会“教你”如何建立一个获取暴利的组织机构:构建自己的人脉网络,开立可以隐身的交易帐户,利用人性的贪婪,以利益共享为纽带让了解内幕信息的证券从业人员成为他们的信息员,随后在市场中利用资金优势、舆论优势,在消息公布前买入,消息公布后卖出。资本市场是个高效的信息市场,谁先掌握了信息,谁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暴利。太容易、太快速地获得财富,就会让人性中贪婪的一面不断放大,直至突破道德的底线。本书的细节描写值得称道。在书中,你也会了解到一些华尔街特有的专业术语和特定名称——“吃豆人游戏”、“绿票讹诈”、“捕食者大会”,以及各种涉及内幕交易、恶意并购的案例。细节的描写让人深刻体会到贼巢搭建的过程,从中您会了解到华尔街人士之间的交流方式,会了解如何在利益同盟搭建完之后进行协同作战,会懂得适用于华尔街的语言体系。对于好奇于美国资本市场最黑暗时代特点的现代人们,并不希望只是纯粹的理论探讨和案例教学,他们更希望作者以详实的史料还原历史,还原场景,让历史的真实再现,而本书是作者在查阅了大量审讯记录和陪审团记录的基础上,经过细致的采访加工后奉献给读者的,因此“真实再现”是本书的特色之一。正义与邪恶阅读本书,还让我有另外的思考。武林江湖有正邪之分,我们经常说到资本市场也是江湖,不同的投资方法属于不同的江湖门派。那么米尔肯他们在垃圾债券的成功,在恶意并购方面的成功,在内幕交易方面的成功,均是建立在损害市场三公原则和其他投资者利益的基础上的成功,常常受到广大投资者的指责,类似国内市场曾经的德隆系、中科系、鸿仪系等等,那么姑且把他们当做是武林邪派。而相比之下,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彼得•林奇的“草根研究”、索罗斯“寻找市场错误”的投资模式,由于他们的公开、透明,更为市场所认同和接受,姑且把他们归为武林正派。在武侠小说中,邪派功夫,如《天龙八部》中的“吸星大法”、《笑傲江湖》中的“葵花宝典”等,常常威力无比,但是练习者和使用者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走火入魔,害人害己;而少林、武当等传统武学最后都是传承多年,被后人发扬光大。细细想来,米尔肯们算是邪派高手,巴菲特们则是正派的代表,在米尔肯邪派武功翻云覆雨的20世纪80年代,巴菲特还正在实践导师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念,还正在修炼自己的内功心法。1987年美国股灾的发生,与经济有关,同时也与内幕交易横行、投资者信心丧失有很大的关系。邪派武功最终退居后台,而传统门派发扬光大,成为主流。米尔肯喧嚣一时,最后昙花一现,而巴菲特修成正果,成为主流投资理念的化身,武林盟主的地位日益巩固。而另一层面的正与邪,则是监管者和盗贼之间的较量,是一场正义和邪恶的较量,是信念和意志的较量。在本书中,你会了解到美国的监管执法机构对于市场的监控力度也是空前的。他们的执着精神,他们的独立原则,他们的职业操守,他们的专业经验,在本书中都有所体现。同样,精彩的细节描写让你有一种自然的紧张感,吸引着你迫不及待的读完全书,去体会从黑暗回归光明的艰辛和喜悦。一念之间回到电影,华尔街大亨戈登在一场股东大会上的精彩演讲:“贪婪是好的,贪婪是对的,贪婪是有用的,贪婪可以厘清一切,披荆斩棘直捣演化的精髓。贪婪就是一切形式之所在。对于生活要贪婪,对于爱情,对于知识……贪婪激发了人类向上的动力。贪婪,你们记住我的话,不仅能挽救公司,更能挽救机制失调的美国。”人是有贪婪的属性的,每个人奋斗的过程就是一部满足个人贪婪的历史,而贪婪与资本的结合,可以造就巴菲特式的资本辉煌,但也可以导致米尔肯们的毁灭。自我反思,证券从业者,是愿意放纵内心的魔鬼,寻求刹那的光辉,还是愿意苦心修炼,平衡心态,找到贪婪和资本之间的平衡来成就辉煌,完全在于一念之间。这本书,您是把它看做是证券市场上生动的戒律,还是吸取邪派武功“精华”的教科书,也完全在一念之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贼巢 PDF格式下载



《贼巢》据说是普利策新闻奖作品,按照美国人的说法,属于深度报道,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可以归类为报告文学。
  
  《贼巢》描写的故事发生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写的是股市和债券市场上的内幕交易。今天看来,这个故事有些陈旧,但对于中国的现实,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贼巢主要描述了四个关键角色,以及他们之间通过利益关系建立起来的关系网。这个关系网利用内幕交易(互通信息和对敲)、投资银行发行债券、参与公司并购的便利条件和资金的流动,从金融市场上卷走了数十亿美金。并且,由于他们的败露造成公众对股市的不信任,直接导致了1987年的股市崩盘。
  
  《贼巢》阅读起来,并不是特别轻松,众多的人名和公司名称以及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边读边梳理。作者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出身,在新闻报道和事实描述方面当然无懈可击,但毕竟不是小说,因此人物的性格表现的不是很明显,这给轻松阅读带来了一定障碍。
  
  但《贼巢》决不难懂。实际上,它把一个故事讲了两遍。这本书分成上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叫做犯法,第二步叫做追捕。也就是说,第一部是讲四大金刚是怎么走在一起的,他们如何呼风唤雨,他们的心路历程。这是以时间、心理、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的。第二步是追捕,说得是证监会和地方检察官如何顺藤摸瓜,挖出毒瘤。第二步的发展既按照追捕的过程展开,实际上,也可看作对四大金刚犯罪过程的倒叙描述。因此,上下两部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部完整的画卷,从多个角度讲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
  
  我很久没有对某一本书给与所谓“力荐”的称谓了,但这本书,应该无愧这个称号。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金融知识,《贼巢》都属于开卷有益的那一种。出版社管《贼巢》叫做经典财经故事,此言不谬。这本书有历史的片断、有金融学知识、有矛盾冲突、也有人性刻画。
  
  至于读者掩卷沉思,得出什么样的观点,我倒是没有什么把握。就我个人而言,只是觉得:在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以及遵守商业道德、金融法律法规之间,似乎只是一条看不见的红线。向左走、向右走,更多是对人性的考量。当然,前提是处于一个混乱的市场格局中,处于一个物欲横流、枭雄并起的年代。如果错过个这个村、那么就没有了那个店。


一个触目惊心的金融犯罪报告


好好体会一下美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美国人的投资头脑


好书应该慢慢读。


反复买,送朋友


不错,需要花时间认真学习


出现一处数字错误


很有名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犯罪过程写的很详细


书的内容没得说,都是经典,但纸张太簿,背后的字都可以见到。


书还不错,比另外一个版本好些,就封面有点脏


书很不错,刚买来,就被哥哥抢去看了,他说很不错的,他很喜欢!


才十几条评论 看来关注的人太少了 其实这本书真的写的很棒


书不错,不过比起正规的书店的,看起来质量差了不少,不过还是值得买的!运货过程对书有小小的损坏,不过还可以接受


很多人把投行想的很好。实际是比好人坏很多。


还不错,随便看看。


婆婆妈妈的叙述,很多都是没必要写的东西。


作者从写实的角度充分分析和挖掘了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发生背景和必然性,故事性的成分较多,如果想了解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不失为一本好书。看了后,更容易为何我们的股事会有那么多非理性。


主权债务危机。富国出事,穷国在所难免。


翻译不到位 可惜每次买翻译本时候都很在意译者水平可惜每次都很难买到好的名作翻译作品


买《贼巢》这书的时候,书店打电话过来说这书是上下册,订价是96元,但是实际需要支付124元。但是书寄过来时才发现这书根本不是上下册,就是一本书,要求退还,结果只能按买48元退给我。这是你们的服务出了问题,怎么会收回去就按书价退了呢,关键我是按溢价买的这书呀。


内容与别的书大同小异 什么经典啊 都是网上没文化的以讹传讹 本想收藏的 看来只能 卖废品了


80年代华尔街黑暗和整肃,20年过去又一轮,其中的原因和查处决心值得学习。中国的金融深化甚至还没到美国80年代的程度,监管任重而道远,怕就怕沆瀣一气


很值得读学习到不少垃圾债券的内容,值得入手。


很不错的一本书 让你了解华尔街的背后


垃圾债危机很值得学习


时代变了,但是做法没变,书中的那一幕幕在现实中还是不断地发生着。最直接的感触,没有内幕消息,别去做证券投资。


书有点脏,下次要注意点


强过所有的教科书!!!!


关于内幕交易的故事,很不错。让人对神秘的幕后交易有了零距离的认识。


不错,外观较好


投资必看数目之一


写得不错,值得一看,推荐


很不错,效果很好


看起来不错,今晚好好准备看一下


包装不错,是用塑封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