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怪诞行为学2

[美]丹·艾瑞里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美]丹·艾瑞里  

页数:

246  

译者:

赵德亮  

Tag标签:

无  

前言

人们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你怎么样我不清楚,但是直到今天,我还没碰到一个从不拖沓的人。遇见麻烦就往后拖,“明日复明日”的现象随处可见—无论我们怎样痛下决心、自我克制,一次又一次痛心疾首地矢志自新,但是克服拖沓恶习实在太难,难得无法想象。我想通过我本人的一段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怎样才能战胜拖沓恶习。我18岁那年,遭遇了一次可怕的事故。一颗镁光照明弹在我身边突然爆炸,造成我全身70%的皮肤三度烧伤(事件经过我曾写进《怪诞经济学》一书中①)。更倒霉的是,住院3个星期后我在输血时染上了肝炎。无论什么时候,肝脏染上恶性病毒都不是好事,况且我当时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这对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肝炎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风险,耽误了我的烧伤治疗,我全身很大一部分皮肤移植产生了排异反应。更糟糕的是,医生无法确诊我患的是哪一种肝炎。他们只知道我患的既不是甲型肝炎也不是乙型肝炎,但到底是哪一型肝炎无法确定。后来肝炎病情勉强得到控制,但依然时好时坏,不时发作,给我的身体机能造成巨大损伤,因而延长了身体痊愈的时间。8年以后我读研究生时,肝炎复发,病情严重。我到学生医疗中心检查,经过多次抽血化验,医生给出了诊断:我患的是丙型肝炎,这是不久前刚从已有类型中分离鉴别出来的。虽然我浑身难受,却仍把它当成一个好消息。第一,我终于知道我患的是什么病了;第二,当时还处在试验阶段的一种新药—干扰素—对治疗丙型肝炎可能有很好的疗效。医生问我是否愿意作为志愿者参加干扰素疗法的实验研究。面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危险,以及丙型肝炎可能引起的早逝,尽管新药实验有风险,两害相权取其轻,对我来说,志愿参加该药的临床实验明显利大于弊。治疗的第一阶段需要每星期3次自我注射干扰素。医生警告我注射后会有副作用,会出现感冒一类的症状,包括发烧、恶心、头疼,还有呕吐—不久后,我发现他说得非常准确。不过我已经下定决心根治肝炎,从此以后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每个星期一、三、五的晚上,给自己规定并实行了“雷打不动”的操作规程:回到宿舍以后,从药品柜里取出注射器,打开冰箱,按规定剂量抽进干扰素,把针头扎进大腿。然后,我就躺进大吊床—这是我在那间阁楼一般的学生宿舍里拥有的唯一好玩的家具—躺在上面我可以正对电视机屏幕。我在吊床下面放着一个可以随手拿到的桶,因为过一会儿我准会呕吐,我还预备了一条毯子以便发烧感觉冷时盖上。大约一个小时以后,恶心、发烧、发抖、头疼等症状一一出现,再过一阵我就睡着了。到了第二天中午,我觉得多少好一些了,再回学校去进行研究项目。我和参加实验的其他病人一样,不仅需要长时间地与药物副作用作斗争,同时还要艰难地面对自己的拖沓恶习和自我控制问题。注射干扰素那天就是我的受难日。我需要经受注射后16个小时副作用的种种折磨,同时又希望有朝一日这种药物能根治我的病。用心理学家的术语来说,我为了“正面长远效应”必须忍受“负面即时效应”。这种问题我们经常遇到,有些事情尽管从长远来看对人们有利,但大家却往往不会去做。尽管我们的良知激励我们采取行动,但多数人却宁愿逃避那些目前不尽愉快的事情(参加锻炼、从事会令人厌恶的工作、打扫车库),尽管将来会有好的结果(有益健康、获得晋升、得到配偶的赞许)。苦熬了18个月,医生告诉我,我是参加实验的志愿者中唯一自始至终地严格按治疗规定注射干扰素的人。其他人都不同程度地多次未按规定进行注射—考虑到严重的副作用,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实际上,不按照规定进行治疗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我是怎样经受住了十几个月的痛苦折磨的?难道我真的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力吗?其实我和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一样,在自我控制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每到注射干扰素的那一天,我也巴不得逃过去。但是我有个小诀窍,能够让这一治疗过程变得不那么难以忍受,这就是看电影。我酷爱看电影,如果有时间,我天天看也看不够。医生告诉我注射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后,我就决定用电影作为激励手段。由于注射干扰素的副作用确实存在,我其实也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每到注射那一天,我就先到上学路上的那家音像店挑几部我喜欢的电影录像带。整整一天的时间,我想的都是电影会有多精彩,急切盼望放学后放给自己看。放学回去,我先注射干扰素,然后一跃跳进吊床躺好,把身体调整到最佳观看角度,接着按一下遥控器的播放键—我的小小电影节开始了。这样,我把前面的注射与后来欣赏一部精彩电影的体验联系起来。最后,注射的副作用开始发作,此时电影带给我的好心情会有所减弱。尽管如此,作出这样的安排仍然使注射的痛苦与观赏电影的愉悦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副作用带来的痛苦,也使我最终把治疗过程坚持下来。(在上面的例子里,我很幸运,因为记忆有误,有些电影我反复看了好几遍。)这个故事让我们得出什么结论?我们大家都有重要的事情要做,特别是在户外风和日丽、景色迷人的时候。我们都不喜欢填写报税单、核对那些乏味的单据、打扫后院、坚持节食、准备报考研究生,或者像我一样接受痛苦折磨的治疗。当然,如果我们都是理性的,拖沓问题就不难解决。我们会计算长远目标的价值,又会与眼前的短期享受加以比较,明白我们眼前忍受一点儿痛苦可以换取更多的长远利益。如果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集中关注与我们利益攸关的事情,工作时就能想到工作完成后我们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我们就能把腰带一扣一扣地往里缩,坚持下去可以增进健康,令人身心愉快。我们就能严格遵守医生制订的医疗方案,希望有一天医生会说:“你体内的病毒已经完全消失了。”可悲的是,我们多数人宁可享受即时满足而放弃长远目标。①每天的行为表明我们似乎相信,不远的未来,我们会有更多时间、感觉更好、更有钱、精力更充沛、感觉不到压力。“未来”的时光似乎无比美妙,生活中所有令人厌烦的事情到那时都能解决,尽管到头来我们还得费力地清理杂草丛生的院子、缴纳报税滞纳金、忍受病痛。我们毫不费力就能认识到人类经常不肯为了长远目标而作出短期牺牲。上面说的这些与本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呢?总的来说,密切相关。按照理性的观点,我们的一切决策应该符合我们的最大利益(“应该”一词是关键所在)。我们应该辨别面临的各种选择并准确计算其价值—不仅是眼前的价值,同时还有长远的价值—作出符合我们最大利益的选择。如果遇到互相矛盾的两难境地,我们应该不带任何偏见全面判断形势,我们应该像选择不同型号的笔记本电脑那样客观地权衡利弊。如果我们生病了,并且有痊愈的愿望,就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去做。如果我们体重超标,就应该认认真真,每天步行几公里,只吃烤鱼和蔬菜,只喝白水。如果我们抽烟,就应该毫不拖延、毫无保留地坚决戒掉。如果我们非常理性、非常清醒地做到这些“应该”,那真是再好不过了。不幸的是,我们做不到。否则就不会出现数以百万计的人办了健身俱乐部会员卡却几乎没用过,有人不顾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安全,一边开车一边发手机短信,还有(你有更好的例子,请补充)……你怎样解释这些现象?行为经济学正是把这些案例作为研究起点。在行为经济学中,我们并不把人都假定为感觉灵敏、善于计算的机器。相反,我们观察人们实际上怎样去做,这些观察得出的结论常常是人们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性。肯定地说,我们可以从理性经济学中学到很多,但是它的一些假定—人们总是会作出正确决策,只要事关巨额的金钱就不大可能出错,市场本身具有自我纠正的功能—很明显会招致灾难性的后果。眼光敏锐的英国小说家乔治•艾略特19世纪就看到了理性经济学的问题。她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理性经济学对于人类经济问题的奇特解释,甚至暗示行为经济学在一个多世纪以后所采取的方法。“现代归纳演绎法征服了一切,由此创建出一种倾向,”她写道,“它相信一切社会问题都会被经济学所融合,人们与邻居的关系可以用代数方程式来解决……这些形形色色的错误,与对人类的真正了解,对人类的习惯、思想和动机的彻底研究迥隔霄壤,不可同日而语。”为了弄清楚艾略特到底说的是什么—她的话无论在当时或现在都同样适用—我们以开车举例。交通运输和金融市场一样,都是人类制造的制度体系,我们只要睁开眼睛就能看到人类所犯的悲惨、可怕、代价高昂的错误(这也符合我们另一种带有偏见的世界观,认识自己的错误需要费点力气)。汽车制造商和道路设计者一般都懂得人们在开车时会出现判断失误,他们制造汽车、修建道路时会注意到驾驶者和乘客的安全。汽车设计者和技术人员会在车上安装安全带、防抱死刹车、后视镜、气囊、卤素车灯、测距仪等来弥补人类自身能力的不足。同样的,道路设计人员在高速公路两侧修建安全边道,有的边道上还加了限速带,车轮经过就会发出警告声响。尽管采取了这些安全措施,人们在开车时仍然不断地犯各种错误(包括酒后开车,边开车边收发手机短信等),结果造成事故和伤亡。想想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以及它对整个经济造成的冲击。面对人类易于犯错的倾向,我们凭什么以为不需要设置外部措施防止或干预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可怕的判断失误?为什么不制定一些安全措施帮助那些管理数十亿美元资金的人们,对这些投资进行调控,防止出现代价无比沉重的错误?科学技术的发展原则上应该有助于解决人类的一些基本错误,不过实际上却加重了这些问题,使人们更难以按照真正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行动。我们以手机举例。这个小玩意操作简便,不但可以打电话,还可以给朋友编写和发送短信。如果你一边走路一边编写短信,眼睛只盯着手机屏幕而忽略了人行道上的情况,很有可能撞上电线杆或行人。这当然令人尴尬,但一般没有生命危险。走路时注意力不集中倒无大碍,但是,如果你在开车时这样做,那你就是在制造灾难。同样的,再想一想农业和科技发展如何使我们陷入流行肥胖症的旋涡。几千年前,原始人类在平原上、树林中打猎觅食需要消耗很多热量,为了保持体力,他们必须储存任何一盎司的能量。只要遇到含糖、含脂肪的食物,他们必须停下来尽力填满肚子。此外,大自然赋予人类一种灵敏的机能:在摄入足够热量与感觉吃饱之间有约20分钟的时间间隔。这就使得人类可以积蓄一小部分脂肪,他们即使不能及时俘获一头鹿,体内也有养分供他们消耗。然而几千年后,在工业化国家中,人们除了睡觉,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椅子上,盯着电脑屏幕,不再追着野兽奔跑。人们无须耕种和收割农作物,这一切康尼格拉公司都能替他们做。食品生产商把玉米制成含糖和脂肪的食品,我们再从快餐店和超级市场将它们买回家。在当今这个充斥邓肯甜甜圈的世界里,我们酷爱甜食和含脂肪类食品,不知不觉就摄入了数千卡路里的热量。一份芝士火腿蛋夹面包圈的早餐,我们狼吞虎咽吃下以后,摄入的热量已经足够,饱腹感还没来得及出现,我们又喝下一杯加糖咖啡,吃了半打糖皮面包圈,又增加了一些热量。从本质上来说,人类早期进化所形成的身体机能在远古时代是有意义的。但面对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进化速度两者的极端不匹配,在人类的身体机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原来对我们有帮助的,现在反而成了我们的障碍。不良的决策行为几个世纪前只不过带来不便,现在却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甚至致命的影响。现代的科学设计者没有充分了解我们易于犯错误的本质,他们设计出新的和“改良的”股票市场、保险、教育、农业,以及医疗制度体系,却没有把我们的局限考虑在内(我把这一切称为“科技与人类不兼容”,现在这种情况随处可见)。结果是,我们不可避免地犯下各种错误,有时甚至造成巨大损失。从表面上看,我们对人类本质这样评价似乎有点儿令人沮丧,事实未必如此。行为经济学家想通过理解人类的弱点找出更人性化、更现实、更有效的方法抵御诱惑,增强自制能力,最终得以实现各自的长远目标。能够理解我们找不到正确方法来克服自己错误的原因,这对于整个社会都将是非常有益的。当我们对行为背后的动因和误入歧途的缘由有所理解—关于企业奖金与激励机制的决策,以至于有关个人生活各个方面,诸如约会与幸福—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金钱、人际关系、各种资源、安全和健康,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如此。行为经济学的真正目标就是:努力了解我们到底如何运作,更充分地观察我们的偏见,这些偏见如何影响我们,然后才有希望帮助人们更好地作决策。我似乎很清楚人们的决策永远不会具有100%的理性,但我坚信更好地理解影响我们行为的各种非理性力量是改善决策的第一步。而且我们能做的不限于此。发明家、企业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可以进一步设计我们的生活环境,使之从本质上更具包容性,无论我们能做到的,还是做不到的都要考虑到。归根结底,这就是行为经济学所要做的—找出存在于不同领域行为和决策背后的各种力量,针对影响我们个人、企业,以及公共生活的普遍问题,找出解决方法。接着往下读,你可以看到,本书的每一章都基于我和一些才华横溢的同事们多年来的实验写成。每一章里,我都试图阐明各个领域里给我们的决策带来困扰的偏见,不管是工作场所还是个人幸福。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简介:在《怪诞行为学》中,丹•艾瑞里用13个有趣的实验证明,我们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 “非理性”才是人类的本能。本书中,他继续用行为实验的方法,结合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知识,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将非理性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意义娓娓道来。  巨额奖金可以带来高业绩吗?“主人翁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奏效吗?专业化分工真的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吗?速溶咖啡为什么没有煮制咖啡味道好?我们为什么会有报复的欲望和行动?为什么幸福感会很快被生活的平庸侵蚀掉?为什么现代社会择偶的成功率远低于媒妁之言的年代?  作者一一剖析了我们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非理性”行为发生的原因——从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到我们的择偶和婚姻生活,再到情绪的效应和幸福的标准——赋予我们看待工作和生活的全新视角。  更重要的是,作者认为,非理性未必是坏事,非理性也可以作出完美决策。坦然接受自己非理性的本能,彻底颠覆工作和生活中徒劳的逻辑,重新作出适合自己的完美决策,工作上的成就感和生活中的幸福感唾手可得。  本书适用于:对经济学有兴趣的大众读者,想学习经济学却不懂传统经济理论的人,学生、职场人士,喜欢猎奇的读者。

作者简介

丹•艾瑞里,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获得心理学博士及商学博士学位。他的文章曾发表在许多重要的学术期刊以及大众媒体上,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科学人》杂志和《科学》期刊等。著作有《怪诞行为学》和《怪诞行为学2》。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前言 人们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第一部分 以匪夷所思的方式彻底颠覆职场中的既定逻辑 第一章 金钱的诱惑:为什么巨额奖金带不来高业绩?  激励与表现呈“倒U形关系”  三名参与者,谁会拿到最多的游戏奖金?  面对巨额奖金的诱惑,表现为何大失水准?  损失厌恶与对年终奖的预期  高额奖金是一柄双刃剑  决胜时刻,MVP球员比一般球员投篮命中率更高?  社会压力下的表现失常  金钱的压力与心无旁骛的剑侠 第二章 工作的意义:从乐高游戏中,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  职业、理想与价值观  薪酬待遇与工作成果,你更看重哪一个?  反寄生的鹦鹉和饥肠辘辘的老鼠  “意义”的激励作用不可小觑  你愿意组装多少个乐高玩具?  扣针的生产与《摩登时代》  给工作赋予意义,让员工更有成就感 第三章 宜家效应: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  为什么我们喜欢买需要自己动手组装的宜家家具?  烤炉里的诀窍和/烹饪法则  自己折的千纸鹤看上去更漂亮  为什么我们愿意购买高价的定制商品?  谁家的孩子更聪明、更可爱?  有过程,更要有结果  努力付出也是一种享受 第四章 自我的偏见:为什么“我”的点子比“你”的要好?  这个创意是我想出来的!  谁的解决方案最可行?  爱迪生手中的“牙刷”  非理性既是天使,也是魔鬼 第五章 报复的本能:为什么我们寻求正义和公平的对待?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人类的本能  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信任和报复  向银行家扔烂西红柿  被劣质的售后服务严重激怒的客户  一个秒电话引发的两种行为表现  报复的口口相传和恶性循环  你想报复的到底是谁?  企业应该如何对待客户的报复?  “对不起”三个字的魔力  报复是痛苦,而非愉悦  因报复而成功的企业家第二部分 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挑战生活中的常规 第六章 适应的法则:如何提高我们的幸福生活指数?  人体拥有奇异的适应能力  疼痛耐量取决于痊愈的希望  幸福感会持续多久?  “快乐水车”与幸福指数  幸福感和厌恶感的“中断测试”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善用适应性,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第七章 美丽的标准:你会选择谁做你的终身伴侣?  面目全非的少年  是否有女孩愿意与我约会?  灵与肉的激烈战争,谁是胜者?  郎才女貌与适应性择偶  你会选择和谁约会?  美貌不是择偶和幸福婚姻的唯一标准  每个人都有得到幸福的机会 第八章 市场的失灵:为什么在线约会比不上媒妁之言?  剩男剩女成为现代社会的一普遍问题  在线约会的有效性微乎其微  斯科特的在线约会故事  普通约会与在线约会的结合体——虚拟约会  用行为经济学解决择偶市场失灵的问题 第九章 感情的偏好:为什么我们选择帮助某个人,却漠视许多人的痛苦?  杰西卡与卢旺达屠杀  可识别受害者效应:你会把钱捐给谁?  密切度、生动感与“杯水车薪”效应  理性思维让我们缺乏爱心  钱应该花在哪里?  如何激励人们向重大灾害的受害者伸出援手? 第十章 短期情绪的长期效应:为什么我们常常感情用事?  我们的行为都会被情绪左右  自我羊群效应和情绪层叠  最后通牒游戏:应该怎样分 配这笔钱?  复合型羊群效应对决策的长期影响  独木舟与夫妻关系 第十一章 非理性的教训:为什么一切决策都需要检验?  是什么在左右我们做出重大决策?  专家与政策的非理性致谢

章节摘录

独木舟与夫妻关系 举个例子,妻子在办公室里一整天过得很不痛快,晚上回到家里她情绪糟透了。家里乱七八糟,她和丈夫都是饥肠辘辘。她一进家门,坐在电视机旁边的丈夫迎头问道,“你回家的路上就不知道顺便买点晚饭带回来吗?”她几乎忍受不住了,不觉就提高了声音。“你看,我刚开了一天会。你还记得上星期我给你开的购物清单?你忘了卖卫生纸,奶酪也买错了。你让我用切达干酪怎么做帕尔玛茄子?为什么你就不能出去买晚饭呢?”事态急转直下。夫妻二人越吵越厉害,直到睡觉时心情也没有好转。后来她容易发火的脾气演变成了经常的行为模式(“看,你要是早五秒钟提醒我换道,我也不至于错过了这个路口转弯!”),这种状况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下去。既然完全避免有关和无关的情绪影响是不可能的,我们是否有办法避免夫妻关系这样恶化呢?最简单的一条忠告是,选择一位不会造成这样螺旋下降的伴侣。当然了,你可以寻求数以百计的选配方法,从星象学直到统计学,但是我认为你只需要一条河,一条独木舟,两只桨。我每次去划独木舟,总会看到夫妻或情人因为无意中把船弄得直打转或撞到石头上而争论不休。独木舟看似容易,真正划起来却不简单,因此很容易把两口子带到战争的边缘。我和一些夫妻一起喝酒或者去他们家吃饭很少遇到他们争论什么,这不完全因为人们尽量要做到举止得体(说到底,难道两口子在划船时就不想举止得体吗?)。我认为,这与人们有关平日正常活动的既成行为模式有关(当着生人在饭桌上激烈争论在大多数家庭中都是绝对禁止的)。但是一到了河面上,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没有现成的规则,河水流速及流向无法预测,独木舟一会漂流,一会打转,很难预见和控制。(生活也是一样,充满着意外的压力和障碍。)前后之间没有明确的劳动分工(如果你想使用专用术语,那就是船首与船尾)。在这种环境中倒是有充足的机会建立和观察新鲜的行为模式。如果你是夫妻中的一员,划船过程中会发生些什么?只要船不听话,你们是否就会互相埋怨(“你难道就没看见那块礁石?”)你们是否会一直吵到不可开交,弃船跳水,游到岸上,整整一个钟头谁也不理谁?或者,你们碰到了礁石,会不会一起找原因,弄清谁应该注意什么,同心协力继续前进?这就是说在确立长期关系之前你们应该首先寻找一种环境,那里没有现成的社交规则,来探索你们在其中的共同行为(例如,我认为男女双方在决定结婚之前应该先规划他们的婚礼)。还有,应该密切注意那些可能导致关系恶化的行为方式。一旦观察到早期的警示迹象,我们应该立即采取行动,绕开不理想的路径。最后的一条教训是:不管是划船时还是现实生活中,先冷静下来再决定采取行动对我们才是有利的。否则,我们的决定将来一定会碰壁。最后,如果你有意和我一样计划给别人补课,一定记住我那一次是怎样决定做出反应的。我并不是说我以后还会这样做,不过,人一旦被情绪控制,谁能说得准呢?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丹•艾瑞里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也是一位出色的社会科学家。本书系统展示了他所进行的一个又一个生动的行为经济学实验,以及他的敏锐洞见。借由他的个人经历和实验研究,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人类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 ——乔治•阿克尔洛夫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柠檬理论”的提出者事实上,人类并不像计算机那样长于逻辑,这不是“漏洞”,而是本能。在这本充满了洞见性、幽默感和启迪性的书中,艾瑞里向我们展示了短期的情绪波动会长期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但我们常常视而不见。 ——克里斯•安德森 美国《连线》杂志总编辑,《长尾理论》、《免费》作者丹•艾瑞里认为,容易犯错误、贪图眼前利益、有报复心理、感情用事、被偏见左右是人类的本性。他教给我们克服这些缺点的方法,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关系更融洽,工作更成功。 ——《纽约时报》书评版世界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超越以往的成功,丹•艾瑞里做到了。本书相较于《怪诞行为学》来说毫不逊色,书中诙谐幽默的观点将会深刻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包括金钱、工作、友情和爱情。 ——《哈佛商业评论》书评版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特点,令人大开眼界。它证实了颠覆逻辑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波士顿环球报》


编辑推荐

《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编辑推荐:尝试用“非理性”的决策方式,彻底颠覆工作和生活中的“逻辑”,你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感与幸福感!畅销书《怪诞行为学》作者卷土重来,掀起新一轮“非理性”狂潮。《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作者王福重、著名行为经济学家董志勇倾情作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尔洛夫、《免费》作者安德森高度评价。《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波士顿环球报》等全球顶级媒体火热报道。

名人推荐

完美的非理性社会科学有那么多分支,从来没有哪一个学科像经济学那样令人向往和崇拜。经济学是诺贝尔奖中设立的唯一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它摘取的是社会科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也从来没有哪一门社会科学像经济学那样包罗万象,精致严谨。只因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与人最密切相关的物质生活,这才是经济学经久不衰的真谛。经济学领域本该是最为开放的领域,但现在看起来,经济学似乎是最为保守的领域。传统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一旦被确立就很难动摇,任何异己声音的出现都会被视为大逆不道。经济学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愿与其他学科合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切尔•斯宾思的话说:“我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彻底撒手不管,任由经济学家安安静静地去做这种徒劳无功的事。部分原因是几种传统的社会科学和分支相互隔绝。”但恐怕经济学自己应该负大部分责任吧。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是基于亚当•斯密诗一般的描述:人类的行为都是理性和自利的,因此,个人福利最大化就会导致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最大化。经济人假设,就是使全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效用最大化,也能使社会达到尽可能公平。所以,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整个社会井井有条而非混乱不堪。然而,生活中的很多行为,让传统经济学看来终究像天方夜谭:为什么在购买彩票的时候,我们极少看见有人购买通过电脑或其他工具随机组成的号码;相反,人们对毫无科学性可言的彩票数字走势和规律研究却兴趣盎然,并以此作为自己下注的依据。为什么同样是节省50元钱,有的消费者连10分钟的队都懒得排,但是,他(她)有的时候却“义无反顾”地跑1 000米的“冤枉路”。为什么平时家里用的家具,有些已经被我们使用十几年了仍然不舍得更换;但是,一旦当我们买了新房子,就往往近乎疯狂地将家具全部换掉,即使有些还很新。为什么在旧房子里,可以用白炽灯照明,连日光灯都不舍得换。搬进了新房子,却装上了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灯具。……生活中,如此“非理性”的“反常”决策比比皆是。如果这些结果可以使传统经济学所谓的“理性人”能够不自觉地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那么结果本身就是对“经济人假设”幽默的嘲讽。是我们的头脑出了问题,还是由于一时或者偶然的决策失误?其实,好好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失常”并不是误差,也不是短期的行为,而是我们长期的系统偏离。正是在这种反主流的大潮中,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人或群体经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对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的假设进行修改和挑战,提出了一整套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决策的方法。行为经济学认为,传统经济学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种高高在上的假设基础上,即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掺杂情感和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经济学是“没有道德”的科学。现在,经济学必须承认,人也有生性活泼的一面,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和观念导引的成分。解释人的行为,本来也是经济学永恒不变的主题。无论是什么样的研究领域,什么样的研究方向,也无论一开始多么的不起眼,甚至被轻蔑嘲笑,一旦被授予诺贝尔奖,它就会被主流所认可。行为经济学—这朵正在绽放,但并未完全绽放的奇葩,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快速地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认可。传统经济学从未停止过排斥行为经济学,认为它更像场游戏。传统经济学高屋建瓴的批评固然有道理,不过却忘记了倾听行为经济学的心里话。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一大特点就是相互之间紧密联系,你几乎找不到可以完全隔绝的两门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是由人连接的,社会比人更加复杂多变。因此,社会科学就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这是社会科学的天性,不精确并不是耻辱。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它的博大本该是它骄傲的真正原因。哈耶克曾说过:“仅仅是经济学家的人,不会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哈耶克本人最初就不是搞经济学研究的。社会科学应以人为本,在这点上,行为经济学充分体现了它的“人文关怀”,因为它还原了人性,在研究经济问题中充分考虑到了影响人们决策选择的内外因素,包括人的情绪、社会角色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的普遍价值观、被认同感,以及实现价值的需要,并在实验设计、政策建议上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这体现了经济学原本具有的“让人幸福”的博爱精神。在这点上,行为经济学将传统经济学从“边沁功利主义”这一深渊中重新拉了回来—效用是人的真实感受。因此,要追求幸福。行为经济学的意义在于它还原了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的行为,这样“博爱”的理论几乎可以被应用到所有的经济领域,得出有益的结论以便提出更有针对性,更有层次的建议。理论的目的不在于构建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在于“自圆其说”,展现出真理的特质。“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本书的作者丹•艾瑞里,是美国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本书英文版本一经出版,即引发学界、政界和读者的热烈回响。作为心理学和商学的“双料”博士,艾瑞里的文章曾发表在许多重要的学术期刊以及大众媒体上。不过最让中国读者熟悉的,就是他所著的畅销书《怪诞行为学》。在本书中,作者依然继承他那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用社会当实验室,用真人当“小白鼠”,探索非理性决策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意义。本书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启发我们以全新视角看待生活、工作和家庭,教授我们驾驭非理性的方法。告诉我们“非理性未必是坏事,非理性也可以作出完美决策”!大师自有大师的底蕴和风采。丹•艾瑞里在行为经济学这个领域的成就足以让他成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学者之一。本书在国外已经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等人的极力推荐。我自己在读这本书的英文原版的时候,曾经也想过如果有人把它翻译成中文,让国内广大读者大饱眼福,该是何等幸事。自从看到中信出版社的译稿,我的这一愿望终于得以实现。行为经济学总是让我们“心惊肉跳”。这不仅是因为行为经济学的逻辑所推导出的结论会令人置疑传统经济学的基石,而且它的基本理论与我们过去接触的经济学基本框架有着根本分歧。所以这些所谓的“非理性”,也许正是我们的“理性”。“反常”其实是一种“正常”。这也许正是行为经济学独有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分享这本书所带来的快乐!董志勇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怪诞行为学2 PDF格式下载



本书内容简介:在《怪诞行为学》中,丹?艾瑞里用13个有趣的实验证明,我们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 “非理性”才是人类的本能。本书中,他继续用行为实验的方法,结合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知识,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将非理性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意义娓娓道来。 巨额奖金可以带来高业绩吗?“主人翁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奏效吗?专业化分工真的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吗?速溶咖啡为什么没有煮制咖啡味道好?我们为什么会有报复的欲望和行动?为什么幸福感会很快被生活的平庸侵蚀掉?为什么现代社会择偶的成功率远低于媒妁之言的年代? 作者一一剖析了我们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非理性”行为发生的原因——从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到我们的择偶和婚姻生活,再到情绪的效应和幸福的标准——赋予我们看待工作和生活的全新视角。 更重要的是,作者认为,非理性未必是坏事,非理性也可以作出完美决策。坦然接受自己非理性的本能,彻底颠覆工作和生活中徒劳的逻辑,重新作出适合自己的完美决策,工作上的成就感和生活中的幸福感唾手可得。 本书适用于:对经济学有兴趣的大众读者,想学习经济学却不懂传统经济理论的人,学生、职场人士,喜欢猎奇的读者。


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这部书里仍然一如既往的用他的方法,把社会当实验室,把真人当小白鼠,通过各种有预谋有计划有目的的试验,找出人的非理性行为背后的秘密。我读这本书是为了它的前一部《怪诞行为学1:可预测的非理性》给我的启发很大,我想知道第二部与第一部相比会带来什么更大惊喜。从两本书的书名一眼可知差异,第一部侧重于研究解读人的非理性行为及其根源,而第二部书重点在于解读非理性行为的积极作用,以及这些非理性行为的积极作用的日常体现。在本书中艾瑞里为继续我们理清了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心理学、经济学甚至生理学的原因,为我们揭示了这些行为背后的秘密。
  
  从人性可以推断,人是自私的,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上,但是人们仍然会做出一些非理性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比如赌博行为,尽管大家都知道输多赢少,但是沉溺其中的总是络绎不绝;再比如人们会为了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的中奖可能性去买彩票,而把99%的钱去支援了福利事业,这种小概率事件就是利用了人们的非理性心理带来社会效益。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常常碰到这样的事,你花心思做出来的方案被轻易否决甚至弃之不理,而过了一段时间你发现你的方案被你的上司改头换面成了他的创意(够无耻的),你简直要出离愤怒了。但如果你了解了这种行为背后是人类的“别人的点子总不如自己的点子好”心理在起作用就不会那么愤怒了,如果你想你的想法得到实施,就要把你的创意变成是上司的“点子”,你的成功率就会大很多,当然你要承受功劳归于上司的失落感——这是职场潜规则之一。
  
  大部分公司都认为巨额奖金一定能带来更高的业绩,中国有句古话: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巨额奖金带来巨大压力,面对巨奖反而紧张大失水准的例子太多了,NBA比赛中在关键时刻MVP球员的压力很大。他们的投篮命中率并不比一般球员的命中率高;学校里平时成绩成绩很好的学生在大考高考时大失水准是常有的事。
  
  损失引发的痛苦往往大于收获带来的愉悦,这就是“损失厌恶”心理,就比如炒股时,割肉踏空带来的实际或预期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赚钱的喜悦。
  
  像机器一样机械的重复劳动会让人生出厌倦感,失去激情,人在简单地及劳动中获得的快乐要远远低于脑力劳动者创意工作带来的快乐。要给工作赋予意义,让简单劳动者也有成就感才能保持高效稳定。就像《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部队生活其实是很艰苦很寂寞无聊的,只有让它“有意义”才能坚持下去才能出成绩。
  
  如果想要打击一个人,只要毁掉他的劳动成果,让他的工作失去意义,这是最大的打击。就像希腊神话中众神惩罚西西弗斯一样,让他推巨石上山,每次快到山顶时,巨石就会掉下来,前功尽弃,西西弗斯不得不从头再来,他不断重复地做这件事,永无止境。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我们都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的工作付出总是比自己得到的薪水多,当然老板肯定不这么看。就像出售自己亲手做出来的东西的人总觉得自己的商品值更高的价,而买方则觉得你的东西不值这个价,一定要还一个更低价才能接受。我们从DIY中获得的乐趣不仅仅在于钱的多少上,更在于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它的价值要比名牌更珍贵。
  
  艾瑞里书中的观点:人的本性就容易犯错、贪图眼前利益、平庸、自私自利、感情用事、有偏见,但是如果善加引导,非理性并不一定是坏事。书中第七第八两章讲到择偶的对象选择条件问题和择偶的方式问题,我不由马上跟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婚恋交友节目,许多我们觉得条件不错的嘉宾失败退场,一些明显不是很出色的却能成功配对,剔除电视台有意安排的因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选择对象不仅包括理性的外表、性格、地缘、经济、社会因素,也有非理性的感觉、缘分因素,感情的事很多时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很难1234一条条清清楚楚,所以感性或非理性自有其作用。
  
  书中揭示的这些人类行为规律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人性。读这样的书让我明白,我们原来并不了解自己,我们的言行原来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样的结论既让我获益匪浅又让我失落,我认为非理性行为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和机器所特有的人性之一,所以还是让我留着自己的那些非理性吧。
  
  关于本书我个人觉得有些不妥的地方,我觉得书中(包括第一部书中)列举的这些非理性行为最多可以称为奇怪而远达不到怪诞的程度,因为这些行为很普遍,可以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非理性行为,可能是作者或译者为了书名吸引人而有意为之的。
  
  另外一点,我觉得书中把行为学与行为经济学混为一谈了,就像艾瑞里被称为行为经济学家明显不够妥当,不如称为行为学家更恰当。因为这些行为背后并不只是经济因素,还有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比如幸福感的时效性是很短暂的,人的幸福感在别人的不幸福反衬才更加幸福。痛苦也是一样,时间会淡化痛苦,看到比自己更痛苦的人或事,我们就会减缓甚至忘掉自己的痛苦,所以很多有过痛苦经历的人会选择慈善、自愿者帮助他人,这未必不是个好方法。再比如关于卢旺达大屠杀和美国人关注“小女孩杰西卡”的事件,这背后更多的是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微乎其微。


 巨额奖金可以带来高业绩吗?“主人翁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奏效吗?专业化分工真的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吗?速溶咖啡为什么没有煮制咖啡味道好?我们为什么会有报复的欲望和行动?为什么幸福感会很快被生活的平庸侵蚀掉?为什么现代社会择偶的成功率远低于媒妁之言的年代?  作者一一剖析了我们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非理性”行为发生的原因——从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到我们的择偶和婚姻生活,再到情绪的效应和幸福的标准——赋予我们看待工作和生活的全新视角。


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这一假设的基础上的,即假定所有的经济主体都是理性的,在此基础上,经济主体通过决策和经营活动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一假设从某种意义上缩小了经济学的范畴。因为经济主体特别是人,其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人们从事的每一项活动,都可能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法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体,正如“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名言一样。这一客观存在不因传统经济学的假设模型而改变。并且,行为是否理性和行为主体的性别、年龄、知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无论经济活动还是社会活动,一般而言男性被女性更理性一点,中年人比青年人更理性一点,对经济活动规律有所了解的人比无经济学常识的人更理性一点。理性多一些,还是非理性多一些,这不但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且,也是每个企业,每个微观的个体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关系到各个主体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人本身的价值和幸福感。

同样是慈善事业,假定一方是某一个具体的有名有姓并且受众对其情况大致有所了解的人,比如某个白血病患者,而另一方是在自然灾害或社会动乱中失去家园的上万名人,比如卢旺达暴动中的难民,我们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的将钱物捐给那个有名有姓的具体的人,而不是那些抽象的,仅仅是数字描述的集体。对此,行为经济学给出的解释是前者的密切度和生动感比后者强,而后者给人一种杯水车薪的效应。这可能就是“灾难发生在一个人上叫灾难,发生在无数人生上,可能就是一堆数字”这句名言想要表达的意思吧。这一现象提醒决策部门,在公共慈善决策时,必须要考虑到大多数人可能存在的“密切度、生动感、杯水车薪效应。”

企业采取巨额的奖金激励制度一定能换来员工加倍努力的回报吗?无论实验,还是实践都证明了二者的关系并不是正比例的关系。事实上,对于简单的机械操作岗位,奖金的额度和业绩回报是成正比例的,但对智力型岗位,二者呈倒U型关系,因为,一旦奖金数额过高,行为主体会过多关注奖金本身,而无心工作,或者在面对巨额奖金时会产生过度的兴奋,因而工作水准大大降低。这不是传统经济学的问题,而是心理学的问题。并不是说在巨额奖金面前,人们失去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而去偷懒,而是人的注意力、兴奋度和工作本身发生了冲突,从而影响了业绩。这会启发企业在制定激励制度时,不但要做到不同岗位实行不同的激励制度,也要做到奖金的数额要适度,千万不要好心办了坏事。

我们每天的工作仅仅是为了一份报酬吗?我们的言谈举止甚至决策会不会受个人情绪的影响?同样额度的消费计划,如何实施才能满足最大限度的幸福感?面对信任和报复这两个基本的本能,如何处理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减少痛苦?这些都是心理学有所作为的地方,也是行为经济学关注的问题,而且与每个人的密切相关。同样的岗位,同样的报酬,亲手操作,付出努力,劳动成果被重视的人远比轻易获得或者成果被置之不理的人的幸福感要强,因为,前者给工作赋予意义,让员工更有成就感,这和尊重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尊重他的劳动成果的道理是一样的;人在闹情绪的时候,基本上是非理性的时候,这个时候最好不要做决定,如果必须要做决定,那么这个决定注定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决定本身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种非理性的决定往往会影响今后即使理性时的决策,这就是所谓的“自我羊群效应”;同样的消费计划面前,化整为零,分批消费远比一次性购物带来的幸福感要强,因为,人有适应的本能,新鲜的东西很快就适应了,与其一次性新鲜够不如让这种新鲜感不断延续;信任和报复虽然是人的本能,但都是非理性的,因为理性的人,是不应该相信他人的,也不会花比自身损失大得多的成本去报复那些破坏信任机制的人。因此,才有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的哲理。现实中,敢于破坏信任机制的人,往往都是相对强势的一方,因此,通过正当的途径,往往不能为信任一方伸张正义,而进行报复又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时候,人大多都是非理性的。

总之,心理学在主体活动中的应用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西方经济学界将之成为“行为经济学”,丹•艾瑞里风靡一时的《怪诞行为学-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更是用科学实验向人们展示了非理性在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体现,但承认非理性是一种严肃的学术态度,如果因此将这一学科并因此将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对立起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为了行为主体的活动更经济,更理性,我们有必要研究心理学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规律,但不应以此来否定经济学本身。


谈到经济学,我们的映像是高深,是一种玄而又玄的东西,更是一种科学与逻辑的产物,这也就体现了经济学中必要的理性,于是才有了以理性作为研究经济的前提的说法,从最开始的贸易到后来的研究,我们都认为是理性的行为。
经济学是理性的吗?人在经济中占的是一个主体的位置,但是人在经济中的状态是经济的理性状态么,在几百年前,我们的主流经济学中一直以理性作为经济发展和研究的前提,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一切以成本——收益的关系在计算我们经济行为,可是很少人考虑到作为人的另一面,不是感性,即非理性的这面,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到现在,丹·艾瑞里等学者在研究经济学的过程中却发现经济行为中我们的感性一面。可是在以前的经济领域内以理性为前提的研究者看来,似乎有点大逆不道,可是这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人们总是强调经济行为中的理性,更是在人的生活中强调理性,却勿视了非理性的力量在生活中的作用,阅读这本书才知道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非理性也会有积极的力量存在,我想这对经济而言是前所谓有的一个发现。书中提到宜家的例子,宜家的例子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明明从生产车间里直接组装成本会下降,为什么要把“半成品”打包直接卖给客户,客户自己进行组装完成最后一步呢?这里面有两个不理性的因素,一是宜家公司的不“理性”,因为没有完成最后的工序就出公司了,可事实上呢,正是这种“不理性”给公司带来了具大收益。还有一个是我们的消费者“不理性”,这种半成品也接受了,这不符合我们经济学中的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原则,可正是这种的“非理性”造成了我们的消费自身对于自己的用品有一种自我组装的价值感,这种“不理性”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的有质量,真是令人吃惊!
在这本书中大多是以我们的非理性经济行为为研究对像,在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经济学其实也是多姿多彩的,也有许多的积极的力量,我们能看到我们在经济生活中自有我们的“福音”。其实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事是不符合这个的,比如夫妻吵架,妻子摔东西,一般什么锅碗等什么的,要是按这个理性来算的话,不值得,因为摔了还得买,还得花钱,这看似是一个生活行为,其实里面的经济还是要算的,可见非理性力量,不全是正面的积极的,还是有负面的。当然从整个书里面的分析中,主要不是宣传非理性的积极方面而是让我们能把眼界放宽,将原来冷冰冰的经济学看得更清楚,更明白,也让我们了解经济学原来不一定是理性的,非理性在经济学中也有“市场”,值得注意!
市场关于经济学的非主流的其它研究比如《魔鬼经济学》《超爆魔鬼经济学》等都是在对我们传统的经济学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思考,这些都值得注意,这本书定名儿为“怪诞行为学”,从阅读这本书中我们也看到,其实经济学有时也有点“怪诞”!


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这部书里仍然一如既往的用他的方法,把社会当实验室,把真人当小白鼠,通过各种有预谋有计划有目的的试验,找出人的非理性行为背后的秘密。我读这本书是为了它的前一部《怪诞行为学1:可预测的非理性》给我的启发很大,我想知道第二部与第一部相比会带来什么更大惊喜。从两本书的书名一眼可知差异,第一部侧重于研究解读人的非理性行为及其根源,而第二部书重点在于解读非理性行为的积极作用,以及这些非理性行为的积极作用的日常体现。在本书中艾瑞里为继续我们理清了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心理学、经济学甚至生理学的原因,为我们揭示了这些行为背后的秘密。


中国有个词叫做“明知故犯”,意思就是,明明知道不对(不能做)却故意违反——这是盲目的自信么?或者说是我们很多人都会寄希望于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有时候,这样的行为,让大多数人迷惑着,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释,就像是自然界当中的“超自然现象”般,百思不得其解。

历来,我们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会说到“经济人”“理性人”,也就是“假设在对待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引自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而这个假设,使我们学习经济学,分析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当然,再全面的假设,也不是个“真正”的模式。所以,有人会认为以此为前提的经济学为“保守”的,“传统”的经济学。正是因为有了认定的这个范畴,所以在新的经济学中或者是很多单行的读本中,我们便总能认识到,阅读到经济学“自由”和“创新”的一面。

“经济学”是一个社会科学,虽然是有人存在对这一门学科是否属于“科学”范畴的质疑,但是很多学者已经开始了从各个角度去完善、补充这一门学科的“单调”“无用”的缺陷了。而这本《怪诞行为学2》便是这么一本书,为我们讲述着,我们(消费者)作为一个非传统经济学上的非理性人,在面对“经济”“利益”“伤害”等等方面的行为方式的研究。在讲述这些行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为什么我们会明知故犯”“为什么在看似不好的行为面前,我们会选择妥协”等等。作者用诙谐、流畅、自然、通俗易懂的语言,用生动、活泼、好玩、益智的实验(甚至包括他个人那段惨痛的康复经历)去让读者跟随着他领略“行为经济学”的别样魅力。

若是说,传统经济学是一门严肃的学科的话,那这门经济学的研究方式就太有意思了。因为,他在从我们的生活入手,无抽象的具体到生活的每个与传统经济理论相悖的细微之处,在读书过程中呢,一看到某个段落,立刻就会冒出“啊,和我当时一样呢啊!”然后在作者的层层剖解下,我们又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么一会儿事啊!”然后我们再去听作者的解析与转换,就会得到一个安慰“哦,这样子的,也没有什么不好,只要我换一种思路,还是对我有积极地影响的。”这个过程,仿佛就是从微观经济学中的“抽象人”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消费者”。

其实,这么说起来,这本书是一本可以边了边学的“经济书”,让我们了解这自己的行为,也学习者除却经济学之外的心理学、行为学的小知识。更何况,还让我们了解到了“怪诞的行为”对于我们的积极地影响——原来非理性,并不是贬义词啊。

PS:还没有看过《怪诞行为学》所以无法相比较两本书来说,但是读完这本2后,对1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书中坐着用几个有趣的试验告诉我们,我们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理性,非理性才是人类的本能。这些实验还结合了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知识,,语言生动有趣,告诉我们了非理性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从工作到婚姻到生活都赋予了我们全新的视角,同时让我们明白非理性也可以做出完美的决策,我们应该坦然接受自己的非理性。总之是本不错的书。


畅销书《怪诞行为学》作者丹·艾瑞里携新作卷土重来掀起新一轮“非理性”狂潮)


其实非理性未必是坏事,非理性也可以作出完美决策。坦然接受自己非理性的本能,彻底颠覆工作和生活中徒劳的逻辑,重新作出适合自己的完美决策,工作上的成就感和生活中的幸福感唾手可得。


传统经济学总是假设人是理性的,会自觉按成本-收益原则来行事,但行为经济学(怪诞行为学)则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现实生活了里存在大量非理性的现象,而很多非理性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有章可循的,可以预测的。


和《怪诞行为学》一样,很有意思,以理性的数据分析生活现象及非理性行为,让你对生活有更真实的认识。


之前看过怪诞行为学1,两本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但是都各有特色,这本“非理性的积极力量”,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列举了更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错、学到很多!


在行为学一的基础上接着看这本二,感觉算是学传统经济学出身的,但在这本书之后不得不仔细认真的回味一下现实与传统经济学理论间的差距是否可以由书中提及行为经济学来解释和填充?事实上还有很多本书尚未提及的有关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但本书也算是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视角。人们并未是完全理智的,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非理性的时候更多。随性的人们觉得很多事无所谓的,跟着感觉走好了,于是乎,心理学占据了很大的理由空间,传统经济学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不错的一本书,值得对商业及经济类各行业人士阅读。换一个角度看生活,原来生活如此不同。


读过怪诞行为学1.一般来说2会成续貂的狗尾,但这个非理性的积极力量却是1的相当有力的推进。


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书的质量没话说 很好 支持当当


看过怪诞行为学一,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书中的内容很贴近我们的生活,作者对于人类的非理性行为做了深入的实验和研究,对于非理性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办法都给了很好的诠释,为人们日后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给予了一定的帮助。


书刚到还没有看,看过怪诞行为学-非理性的预期,感觉很不错,所以买了怪诞行为学2


和可预测的非理性其实没什么太大关系,当然是同一个人写的,研究的方法也差不多类似,但是本书个人认为对每个人的现实意义更强,因为它不再集中于经济领域,而是谁都会遇到的问题,人际关系啊、剩男剩女啊、奖金啊,这些都是非常具体有实际意义的个人体验,帮助你破除一些迷思,从而生活的更好。


这些非理性的行为确实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值得我们深思


书中写道:“现在我希望大家已经明白,假如我们把人类放在一个介于超理性的斯波克先生和糊涂的荷马·辛普森之间的位置,我们比自己意识到的更接近于荷马。同时,我希望大家也认清了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正是我们不理性的一些地方使我们极富人情味。从这个角度看待非理性意味着我们不应争取完美的理性,而应欣赏那些使我们受益的不完美、认清我们希望克服的不完美并设计我们周围的世界,使之利用我们不可思议的能力而克服我们的一些局限性。”


人类非理性行为是可避免的,及时是丹区瑞里也无法完全的解释人类的非理解行为,书不错,让我们了解了很多非理性的出现。


1这本书看着是在叙事,也就是让你知道这个事情,这个行为。不够尽兴。2这本书说的是那些非理性的积极力量,如果懂了就可以去利用,两本书相辅,总体看来还不错,个人挺喜欢的。


怪诞行为学是行为经济学的小花书版


一次性买了怪诞行为学和怪诞行为学两本,书是正版,印刷很不错,纸张没的说。刚拿到手忍不住看了几页,一针见血点出生活中的很多行为习惯,值得深思,期待进一步的发现,好书


这是一本讲行为经济学的书,我个人认为作者把经济学与行为学有机结合,展现给读者的一个全新的视角,我比较喜欢!


理性的人,非理性的行为


本来想买怪诞1的,缺货于是先买了怪诞2,觉得很有意思,书中许多章节都用了实验方法,有时候人并非完全符合经济学假设的理性人标准,正因为如此,人才是生动有趣的。


看过怪诞行为学一,和传统经济学比较,获益匪浅。


怪诞行为学2相比怪诞行为学1,感觉分析推理稍多,而试验稍少,不过不过那些设置的小试验还是很有针对性和对比性;通过这些能把生活中的许多细节更有科学性地指导。


还记得看怪诞1时的情境,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而这一本也是,感动于作者精益求精的实验精神,反思着种种不理性的行为。
不过,存在即是合理,也许真是有了这些不理性,人才成为人,而我们的世界也才会丰富多彩!


比较有趣。例举了很多理性决策的低效成果,可以激发非理性思维的发现。


非常值得学习的一本书。内容易懂而且会带给人们深思。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很奇怪,许多人认为这本书不好。
实际上,这本书跟《怪诞行为学1》并不是一个继承的关系。
仔细看看目录就知道了。


刚刚读完。此书解答了读怪诞行为学1的很多问题。更加深入的剖析了消费心理研究对于普通人的作用。超越前作是非常难的事情,但是作者做到了!非常喜欢


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每个人都需要进行一个相应的自我积极力量的引导


之前买了怪诞行为学1,受益匪浅,又来买了2,这套书很不错,非常能拓展知识面,而且对于我们很多想当然的问题,会有科学实验的解释,而且,休闲时随手拿起书翻上两页感觉是很不错的。


看过怪诞行为学1后再看2,还是觉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身后的理论功底让我佩服


说是怪诞行为学,其实算是一种消费心理学吧,看了这书以后我的冲动消费改好了。买东西之前都会考虑考虑……


没想到的思维 人类理性与非理性的力量!


第一本书看了一半,就果断对2下单了。这本书保持了第一部作品的写作风格和思路,其本身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说案例的精彩程度,这本能稍差一点,可能是去繁就简的案例比较少了,繁琐的案例分析起来有点累。总体来说趣味性依然很强,还是值得看的。
挺喜欢怪诞行为学这两本书的包装和质量,很扎实。


这本书延续了怪诞行为学1的风格方式,所涉及的内容较之1来说稍显专业些,但仍在一般人可以轻易读懂的范围内,不错!


关于非理性思考的积极力量的一本好书


挺有意思的,非理性的积极力量。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启发思路。


非理性的积极力量就是申请的力量


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探索非理性的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这一套丛书都不错!怪诞行为学1、2;怪诞心理学1、2.


怪诞行为学2似乎没有给我带来1中那种新鲜感,有些观点也是不是太认同


你想知道自己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那就看着本书吧。非理性的力量不可忽视。


这本开始介绍非理性的应用,还是有很多实验内容,读起来很有意思


我們一直認為自我本體是很理性的且思考是具有邏輯性的,但閱讀了本書就會明白,情感也會左右我們的行為,環境也會左右我們的行為,讓我們的行為處事出乎意料之外的非理性,當我們能夠反思考自己的非理性行為時,也就是我們理性的開始!


这是一本典型的西方社科类图书,由大学教授写成,有很明显的学术风格。中国人对理工与自然科学的理解与接触显然要多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将许多理论进行了事例化,要用大量的事例去理解。社会科学也有很多实验,实验设计原理也与自然科学相同,先要进行实验假设,选择实验对象,确定实验过程,形成实验结论。通过不同的实验条件与假设丰富实验内容。但我们可以感觉到,这种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存在缺陷的。它将许多概念进行了简化。如心理学、行为学等体现人思想的学科,任何一个概念都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严谨。人的思想是最发散性与非线性的,我们无法直观、全面的将这些思想直观的表述出来。具体讲,一方面,社会科学的实验过程设计与形成的结论,有不少漏洞;另一方面,非常奇妙的是,你明知那些所谓的实验过程与结果有漏洞,却不得不承认,那些结论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这或许就是社会人文科学的魅力所在,也是与自然科学的最大不同。


多数人只有到了具体情境里才知道相要的是什么。的确是这样,我们只有到了超市逛时,才发现我们好像需要很多东西,可其实我们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并不一定,这当中就存在非理性的成分。


怪诞行为学1和2都是非常好的书,特别是1,感觉比2还好,揭示了人性中一些隐藏的东西


受益匪浅,里面有些实验和案例说得很妙,原来我也曾经被非理性了


以前看过《怪诞行为学》,很喜欢,看到有《怪诞行为学2》,马上买一本,和第一本一样好。


以前在学校就看过同学买的怪诞行为学1 觉得很好,这本也是买来送给同学的,她很喜欢


怪诞行为学让我们学到平常不会注意的,但是确实真真是存在的东西,我喜欢


内容较怪诞行为学1延续,继续怪诞行为学的神奇色彩,值得购买。


非理性好吗?有什么力量?看完此书,你会找到答案。


这本书告诉我们可预测的非理性,观点新颖,很喜欢!


读过怪诞行为学1,很喜欢。有促销,买怪诞2来看看。


怪诞行为学这基本都很喜欢,里面说得东西很有道理,值得一看


原来这些非理性,是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看看本书,更好地理解他人,也更好的了解自己。


本来想买怪诞行为学的结果看见怪诞行为学2了...以为是1的升级版呢..看了3\1感觉还可以.


非理性的力量


前段时间,买了怪诞行为学1,感觉很好,此时阅读2,涛声依旧啊……


还没看,《怪诞行为学》很好,这一本应该也不差


看过怪诞行为学的,这本书必不可少


怪诞行为学的续篇,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怪诞行为学这两本书特别好看,引发我们的思考。值得一看


具体内容没有看,怪诞行为学1也没有看过,希望不要失望。。


第一部《可预见的非理性》还正在看,不过觉得很好,还没看完就买了第二部


非理性,人人都有,但更多的是无人所知。通过这本书我理解了非理性。


内容丰富,举例恰当,观点新颖,很喜欢,是一本不错的书,适合非经济学专业的读者阅读,给人另一视角来看待经济学,并且把经济学和行为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怪诞行为学的续篇,延续了之前的风格,很不错,赞一个!


怪诞行为学的姐妹篇


刚刚看完怪诞行为学1,感觉挺不错的,收获很大,现在买了2,打算好好研读


一直在支持,了解怪诞行为学。


还没看,很期待。看了怪诞行为学一部分确实不错。。。


怪诞行为学2:比第一本怪诞行为学稍微逊色,不过还是一本好书,不过有些观点我不在同,呵呵


1快看完了,感觉很不错。很像大学里面的orgnization组织行为学的东西,抽样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动作,非常有趣。期待2做了哪些出乎意料的事。


挺好的,看完第一本可预测的非理性了,这一本正在读。。。。强烈推荐


用案例说明非理性,更为明了。


跟怪诞1一样,还是以实验得方式阐述人其实没想象中那么理性。人总那么自信,特别是所谓的权威,可惜,人跟机器一样不可能出错。


1就很喜欢,丹·艾瑞里真是个不简单的怪物,头脑了不得


一口气看完,很有吸引力,将行为学和心理学有机结合,通过例证来引导读者去深入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扩充知识面,很好。


看看自己的行为有多么怪诞


通俗易懂吧,不过相比思维快与慢,社会化动物来说却是深度不够,但是对于对社会心理学或者行为经济学感兴趣的人来说已经足够


许多实在的生活经济学例子,我觉得是行为经济学里的一本好书,许多知识生活中都能用到


给我哥哥买的 不过以后会看
看过怪诞心理学 挺好的 估计这个也差不多
还有本教 决策与判断 都是类似的书


跟怪诞心理学都是我喜欢的两个系列


正在读《怪诞心理学》,很期待读这本书


剖析 日常生活中的 思维定式,运用科学的实验分析行为背后的秘密……


消费者心理学一直都是商界和职场的一门大课题,这本书也许不能让人参透其中的精髓,却能以一个个有趣的案例让读者对商场职场中有意思的行为和心理有所了解。


空闲时间可以一读,可以了解很多行为学行为的内涵!


作为续集,怪诞2还是不错的,唯一对书籍不满的地方在于这个封面,我不是很喜欢分离的那种,总体来说保持了一的水准,读起来比较轻松,我是在家人打麻将的时候看完的,打发时间一流,基本不需要动脑


非常喜欢艾瑞里的书,这次也一样,爱不释手啊,内容丰富,吸引人,很有哲理啊


将生活中的行为和心理学联系到一起,非常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