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文化的命运

梁漱溟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梁漱溟  

页数:

17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梁漱溟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时隔七十年之后第一次呈现给读者,内容主要是议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过今人的庸论。本书可为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一个最有价值的读本。梁先生在几十年前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诸多问题的思考,可启发我们去积极思索:在未来30年,中国文化到底将走向何方。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其主要著作包括:《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中国文化之精神 一《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自序 二以为这问题还远的不对 三中西学术之不同 四中国人则怎样 五中国文化个性殊强 六西人所长吾人所短 七宗教在中国 八中国以道德代宗教 九两种理和两种错误 十中国民族精神所在 十一人权自由之所以不见 十二中国文化五大病 十三中华民族是人类一奇迹第二辑 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 一社会构造是文化的骨干 二近代西洋社会生活 三最近潮流之转换 四对照来看中国社会 五试解释其所以然 六文化之形成和变迁 七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八希腊罗马古代社会 九基督教的精神 十集团生活之血底锻炼 十一欧洲中世社会 十二基尔特制度 十三城市自主 十四何谓集团生活 十五中国之缺乏于此 十六中国民族性的缺点 十七中西社会构造不同 十八伦理本位底社会 十九职业分途底社会 二十伦理本位与职业分途 二十一人生态度之特点 二十二最大之偏失 二十三人生第二态度第三辑 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收外国的长处 一中西文化长短之比较 二西洋文化的长处在人对物 三何谓民主 四中国人究竟缺乏什么 五西洋人团体生活之发展及转变 六今天世界文化之三大类型 七中国何故无民主 八世界今后文化之新趋势 九中国民族精神两特点 十以中国精神引进团体组织 十一以团体组织运用科学技术

章节摘录

二以为这问题还远的不对第一,我们先说这个问题是很急迫的问题,并非是很远的问题,可以俟诸将来再解决的。我们现在放开眼去看,所谓东西文化的问题,现在是怎样情形呢?我们所看见的,几乎世界上完全是西方化的世界!欧美等国完全是西方化的领域,固然不须说了。就是东方各国,凡能领受接纳西方化而又能运用的,方能使它的民族、国家站得住;凡来不及领受接纳西方化的即被西方化的强力所占领。前一种的国家,例如日本,因为领受接纳西方化,故能维持其国家之存在,并且能很强盛的立在世界上;后一种的国家,例如印度、朝鲜、安南、缅甸,都是没有来得及去采用西方化,结果遂为西方化的强力所占领。而唯一东方化发源地的中国也为西方化所压迫,差不多西方化撞进门来已竟好几十年,使秉受东方化很久的中国人,也不能不改变生活,采用西方化!几乎我们现在的生活,无论精神方面、社会方面和物质方面,都充满了西方化,这是无法否认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现状,并非东方化与西方化对垒的战争,完全是西方化对于东方化绝对的胜利,绝对的压服!这个问题此刻要问:东方化究竟能否存在?再其次,我们来看秉受东方化最久,浸润于东方化最深的中国国民对于西方化的压迫历来是用怎样的方法去对付呢?西方化对于这块土地发展的步骤是怎样呢?据我们所观察,中国自从明朝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李之藻翻译《谈天》,西方化才输到中国来。这类学问本来完全是理智方面的东西,而中国人对于理智方面很少创造,所以对于这类学问的输入并不发生冲突。直到清康熙时,西方的天文、数学输入亦还是如此。后来到咸同年间,因西方化的输入,大家看见西洋火炮、铁甲、声、光、化、电的奇妙,因为此种是中国所不会的,我们不可不采取它的长处,将此种学来。此时对于西方化的态度亦仅此而已。所以,那时曾文正、李文忠等创办上海制造局,在制造局内译书,在北洋练海军,马尾办船政。这种态度差不多有几十年之久,直到光绪二十几年仍是如此。所以这时代名臣的奏议,通人的著作,书院的文课,考试的闱墨以及所谓时务书一类,都想将西洋这种东西搬到中国来,这时候全然没有留意西洋这些东西并非凭空来的,却有它们的来源。它们的来源,就是西方的根本文化。有西方的根本文化,才产生西洋火炮、铁甲、声、光、化、电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对于东方从来的文化是不相容的。他们全然没有留意此点,以为西洋这些东西好象一个瓜,我们仅将瓜蔓截断,就可以搬过来!如此的轻轻一改变,不单这些东西搬不过来,并且使中国旧有的文化步骤也全乱了——我方才说这些东西与东方从来的文化是不相容的。他们本来没有见到文化的问题,仅只看见外面的结果,以为将此种结果调换改动,中国就可以富强,而不知道全不成功的!及至甲午之役,海军全体覆没,于是大家始晓得火炮、铁甲、声、光、化、电,不是如此可以拿过来的,这些东西后面还有根本的东西。乃提倡废科举,兴学校,建铁路,办实业。此种思想盛行于当时,于是有戊戌之变法不成而继之以庚子的事变,于是变法的声更盛。这种运动的结果,科举废,学校兴,大家又逐渐着意到政治制度上面,以为西方化之所以为西方化,不单在办实业、兴学校,而在西洋的立宪制度、代议制度。于是大家又群趋于政治制度一方面,所以有立宪论与革命论两派。在主张立宪论的以为假使我们的主张可以实现,则对于西洋文化的规模就完全有了,而可以同日本一样,变成很强盛的国家。——革命论的意思也是如此。这时的态度既着目在政治制度一点,所以革命论家奔走革命,立宪论家请求开国会,设谘议局,预备立宪。后来的结果,立宪论的主张逐渐实现;而革命论的主张也在辛亥年成功。此种政治的改革虽然不能说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当真采用,而确是一个改变;此时所用的政体决非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但是这种改革的结果,西洋的政治制度实际上仍不能在中国实现,虽然革命有十年之久,而因为中国人不会运用,所以这种政治制度始终没有安设在中国。于是大家乃有更进一步的觉悟,以为政治的改革仍是枝叶,还有更根本的问题在后头。假使不从更根本的地方作起,则所有种种作法都是不中用的,乃至所有西洋文化,都不能领受接纳的。此种觉悟的时期很难显明的划分出来,而稍微显著的一点,不能不算《新青年》陈独秀他们几位先生。他们的意思要想将种种枝叶抛开,直截了当去求最后的根本。所谓根本就是整个的西方文化——是整个文化不相同的问题。如果单采用此种政治制度是不成功的,须根本的通盘换过才可。而最根本的就是伦理思想——人生哲学——所以陈先生在他所作的《吾人之最后觉悟》一文中以为种种改革通用不着,现在觉得最根本的在伦理思想。对此种根本所在不能改革,则所有改革皆无效用。到了这时才发现了西方化的根本的所在,中国不单火炮、铁甲、声、光、化、电、政治制度不及西方,乃至道德都不对的!这是两方问题接触最后不能不问到的一点,我们也不能不叹服陈先生头脑的明利!因为大家对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都容易马糊,而陈先生很能认清其不同,并且见到西方化是整个的东西,不能枝枝节节零碎来看!这时候因为有此种觉悟,大家提倡此时最应做的莫过于思想之改革——文化运动。经他们几位提倡了四五年,将风气开辟,于是大家都以为现在最要紧的是思想之改革——文化运动——不是政治的问题。我们看见当时最注重政治问题的如梁任公一辈人到此刻大家都弃掉了政治的生涯而趋重学术思想的改革方面。如梁任公林宗孟等所组织的新学会的宣言书,实在是我们很好的参证的材料,足以证明大家对于西方文化态度的改变!到了此时,已然问到两文化最后的根本了。现在对于东西文化的问题,差不多是要问:西方化对于东方化,是否要连根拔掉?中国人对于西方化的输入,态度逐渐变迁,东方化对于西方化步步的退让,西方化对于东方化的节节斩伐!到了最后的问题是已将枝叶去掉,要向咽喉去着刀!而将中国化根本打倒!我们很欢迎此种问题,因为从前枝枝节节的做去,实在徒劳无功。此时问到根本,正是要下解决的时候,非有此种解决,中国民族不会打出一条活路来!所以此种问题并非远大事业,是明明对于中国人逼着讨一个解决!中国人是否要将中国化连根的抛弃?本来秉受东方化的民族不只一个,却是日本人很早就采用西方化,所以此刻对此问题并不成问题;而印度、安南、朝鲜、缅甸,皆为西方化之强力所占领,对于此问题也不十分急迫,因为他们国家的生活是由别人指挥着去做。现在中国,无论如何还算是在很困难的境遇里自己可以自谋——对于自己的生活要自己做主。因为要自谋的缘故,所以对于政治采用某种,文化采用某种还要自决。所以别的民族不感受东西文化问题的急迫,而单单对中国人逼讨一个解决!可见这个问题在中国决不是远的问题而是很急迫的问题了。照以上所说,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接触,逐渐问到最后的根本;对付的态度起先是枝枝节节的,而此刻晓得要从根本上下解决。此种从根本上下解决的意思,从前很少有人谈及。前三四年只看见我的朋友李守常先生作了一篇《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里面,大要以为东方文明之根本精神在静,西方文明之根本精神在动。——而他说:0“苟不将静止的精神根本的扫荡,或将物质的生活一切屏绝,长此沉延在此矛盾现象中以为生活,其结果必蹈于自杀,盖以半死不活之人驾行飞艇,使发昏带醉之人御摩托车,人固死于艇车之下,车亦毁于其人之手。以英雄政治、贤人政治之理想施行民主政治,以肃静无哗唯诺一致之心理希望代议政治,以万世一系一成不变之观念运用自由宪法,其国之政治固以阢陧不宁,此种政治之妙用亦必毁于若而国中。总之守静的态度持静的观念,以临动的生活,必至人身与器物,国家与制度都归于粉碎,世间最可怖之事莫过于斯矣。”李先生的话说的很痛快!他很觉得东西文化根本之不同,如果做中国式的生活就须完全做中国式的生活;如果做西方式的生活就须完全做西方式的生活;矛盾的现象是不能行,并且非常可怕的。所以这个问题并不是很远而可以俟诸未来的问题,确是很急迫而单单对于中国人逼讨一个解决的问题。我们处在此种形势之下逼迫得很紧,实在无从闪避,应当从速谋应付的方法。应付的方法大约不外三条路:(一)倘然东方化与西方化果真不并立而又无可通,到今日要绝其根株,那么,我们须要自觉的如何彻底的改革,赶快应付上去,不要与东方化同归于尽;(二)倘然东方化受西方化的压迫不足虑,东方化确要翻身的,那么,与今日之局面如何求其通,亦须有真实的解决积极的做去,不要作梦发呆卒致倾覆;(三)倘然东方化与西方化果有调和融通之道,那也一定不是现在这种“参用西法”可以算数的,须要赶快有个清楚、明白的解决,好打开一条活路,决不能有疲缓的态度。这三条路究竟哪一条路对,我们不得而知,而无论开辟出哪条路来,我们非有根本的解决不成,决非马糊含混可以过去的。李君的话我们看去实在很对,我们历年所以不能使所采用的西方化的政治制度实际的安设在我们国家社会的原故,全然不是某一个人的罪过,全然不是零碎的问题;虽然前清皇室宣布立宪之无真意,袁项城帝制自为之野心,以及近年来“军阀”之捣乱,不能不算一种梗阻而却不能算正面的原因。其正面的原因,在于中国一般国民始终不能克服这梗阻,而所以不能克服梗阻的原故,因为中国人民在此种西方化政治制度之下仍旧保持在东方化的政治制度底下所抱的态度。东方化的态度,根本上与西方化刺谬;此种态度不改,西方化的政治制度绝对不会安设上去!甚或不到将西方化创造此种政治制度的意思全然消没不止!我们这几年的痛苦全在于此,并非零碎的一端,是很大的根本问题。此刻我们非从根本上下解决不可。是怎样可以使根本态度上有采用西方化的精神,能通盘受用西方化?李君所说虽然很急迫,而其文章之归结还是希望调和融通,而怎样调和融通,他也没有说出来,仍就俟诸未来,此点差不多是李君自己的矛盾。我以为这种事业虽然要在未来成就,而问题却不在未来,实在是目前很急迫的问题啊!三中西学术之不同在我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的,一切以自然为宗。仿佛有点看重自然,不看重人为。这个路数是中国的路数。中国两个重要学派——儒家与道家,差不多都是以生命为其根本。如《四书》上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充分表现生命自然的意思。在儒家中,尤其孟子所传的一派,更是这个路数。仿佛只要他本来的,不想于此外更有什么。例如,发挥本性,尽量充实自己原有的可能性等,都是如此。我曾有一个时期致力过佛学,然后转到儒家。于初转入儒家,给我启发最大,使我得门而入的,是明儒王心斋先生;他最称颂自然,我便是由此而对儒家的意思有所理会。开始理会甚粗浅,但无粗浅则不能入门。后来再与西洋思想印证,觉得最能发挥尽致,使我深感兴趣的是生命派哲学,其主要代表者为柏格森。记得二十年前,余购读柏氏名著,读时甚慢,当时尝有愿心,愿有从容时间尽读柏氏书,是人生一大乐事。柏氏说理最痛快、透彻、聪明。美国詹姆士、杜威与柏氏,虽非同一学派,但皆曾得力于生命观念,受生物学影响,而后成其所学。苟细读杜氏书,自可发现其根本观念之所在,即可知其说来说去者之为何。凡真学问家,必皆有其根本观念,有其到处运用之方法,或到处运用的眼光;否则便不足以称为学问家,特记诵之学耳!真学问家在方法上,必有其独到处,不同学派即不同方法。在学问上,结论并不很重要,犹之数学上算式列对,得数并不很重要一样。再则,对于我用思想做学问之有帮助者,厥为读医书(我读医书与读佛书同样无师承)。医书所启发于我者仍为生命。我对医学所明白的,就是明白了生命,知道生病时要多靠自己,不要过信医生,药物的力量原是有限的。简言之,恢复身体健康,须完全靠生命自己的力量,别无外物可靠。外力仅可多少有一点帮助,药物如果有灵,是因其恰好用得合适,把生命力开出来。如用之不当,不唯不能开出生命力,反要妨碍生命的。用药不是好就是坏,不好不坏者甚少,不好不坏不算药,仅等于喝水而已。中国儒家、西洋生命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来之根柢。在医学上,我同样也可说两句有关于不同学派或不同方法的话。中西医都是治病,其对象应是一个。所以我最初曾想:“如果都只在一个对象上研究,虽其见解说法不同,但总可发现有其相同相通处。”所以在我未读医书前,常想沟通中西医学。不料及读后,始知这观念不正确,中西医竟是无法可以沟通的。虽今人仍多有欲沟通之者(如丁福保著《中西医通》,日人对此用工夫者亦甚多)。但结果亦只是在枝节处,偶然发现中医书上某句话合于科学,或发现某种药物经化验认为可用,又或发现中医所用单方有效,可以采用等。然都不能算是沟通。因其是彻头彻尾不同的两套方法。单站在西医科学的立场上,说中医某条是对了,这不能算是已融取了中医的长处。若仅依西医的根本态度与方法,而零碎的东拾西捡,那只能算是整理中医,给中医一点说明,并没有把中医根本容纳进来。要把中医根本容纳进来确实不行;那样,西医便须放弃其自己的根本方法,则又不成其为西医了。所以,最后我是明白了沟通中西医为不可能。如问我:中西医根本不同之点既在方法,将来是否永为两套?我于此虽难作肯定的答复,但比较可相信的是,最后是可以沟通的,不过须在较远的将来。较远到何时?要在西医根本转变到可以接近或至沟通中医时。中医大概不能转变,因其没有办法,不能说明自己,不能整理自己,故不能进步,恐其只有这个样子了。只有待西医根本方法转变,能与其接近,从西医来说明他,认识他。否则中医将是打不倒也立不起来的。说西医转变接近中医,仿佛是说西医失败,实则倒是中医归了西医。因中医不能解释自己,认识自己,从人家才得到解释认识,系统自然还是人家的。须在西医系统扩大时才能容纳中医,这须有待于较远的将来。此将来究有多远?依我看,必须待西医对生命有所悟,能以生命作研究对象时;亦即现在西医研究的对象为身体而非生命,再前进如对生命能更有了解认识时。依我观察,现在西医对生命认识不足,实其大短。因其比较看人为各部机关所合成,故其治病几与修理机器相近。中医还能算是学问,和其还能站得住者,即在其彻头彻尾为一生命观念,与西医恰好是两套。试举一例:我的第一个男孩,六岁得病,迁延甚久,最后是肚子大,腹膜中有水,送入日本医院就医,主治大夫是专门研究儿科的医学博士,他说必须水消腹小才好,这话当然不错。他遂用多方让水消,最后果然水消腹小,他以为是病好了,不料出院不到二十分钟即死去。这便是他只注意部分的肚子,而不注意整个生命的明证。西医也切脉,但与中医切脉不同。中医切脉,如人将死,一定知道,西医则否。中医切脉,是验生命力量的盛衰,着意整个生命。西医则只注意部分机关,对整个生命之变化消息,注意不够。中西医之不同,可以从许多地方比较,此不过略示一例。再如眼睛有病,在西医只说是眼睛有病,中医则说是整个身体失调。通俗的见解是外科找西医,内科找中医,此见解虽不高明,但亦有其来源。盖外科是比较偏于局部的,内科则是关于整个生命。西医除对中毒一项,认为是全身之事外,其他任何病症,皆必求其病灶,往往于死后剖视其病灶所在。将病与症候分开,此方法原来是很精确的,但惜其失处即在于局部观察。中医常是囫囵不分的,没有西医精确,如对咳嗽吐血发烧等都看作病,其实这些只是病的症候,未能将病与症候分开。普通中国医生,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一些从古相传的方法;这在学理上说,当然不够,但这些方法固亦有其学理上的根据。凡是学问,皆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而不在乎得数,中医是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的,无奈普通医生只会用古人的得数,所以不能算是学问。大概中国种种学术——尤其医学与拳术,往深处追求,都可发现其根本方法眼光是归根于道家。凡古代名医都是神仙家之流,如葛洪、陶弘景、华佗等,他们不单是有一些零碎的技巧法子,实是有其根本所在,仿佛如庄子所说“技而近乎道矣”。他们技巧的根本所在,是能与道相通。道者何?道即是宇宙的大生命,通乎道,即与宇宙的大生命相通。在中西医学上的不同,实可以代表中西一切学术的不同:西医是走科学的路,中医是走玄学的路。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即在其站在静的地方去客观地观察,他没有宇宙实体,只能立于外面来观察现象,故一切皆化为静;最后将一切现象,都化为数学方式表示出来,科学即是一切数学化。一切可以数学表示,便是一切都纳入科学之时,这种一切静化数学化,是人类为要操纵控制自然所必走的路子;但这仅是一种方法,而非真实。真实是动的不可分的(整个一体的)。在科学中恰没有此“动”,没有此“不可分”;所谓“动”,“整个一体不可分”,“通宇宙生命为一体”等,全是不能用眼向外看,用手向外摸,用耳向外听,乃至用心向外想所能得到的。反是必须收视返听,向内用力而后可。本来生命是盲目的,普通人的智慧,每为盲目的生命所用,故智慧亦每变为盲目的,表现出有很大的机械性。但在中国与印度则恰不然,他是要人智慧不向外用,而返用之于自己生命,使生命成为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印度且不说,在中国儒家道家都是如此。儒家之所谓圣人,就是最能了解自己,使生命成为智慧的。普通人之所以异于圣人者,就在于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没办法,只往前盲目地机械地生活,走到哪里是哪里。儒家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表示生命已成功为智慧的——仿佛通体透明似的。道家与儒家,本是同样地要求了解自己,其分别处,在儒家是用全副力量求能了解自己的心理,如所谓反省等(此处不能细说,细说则必与现代心理学作一比较才可明白,现代心理学最反对内省法,但内省法与反省不同)。道家则是要求能了解自己的生理,其主要的工夫是静坐,静坐就是收视返听,不用眼看耳听外面,而看听内里——看听乃是譬喻,真意指了解认识。开始注意认识的入手处在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注意呼吸,使所有呼吸处都能觉察出来。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是不随意肌的活动;关乎这些,人平常多不甘用心去管他,道家反是将心跟着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去走,以求了解他。譬如呼吸——通体(皮肤)都有呼吸,他都要求了解认识,而后能慢慢地去操纵呼吸、血液循环。消化营养等也全是如此,他都有一种细微而清楚的觉察。平常人不自觉地活动着的地方,他都有一个觉察,这同样是将智慧返用诸本身。于此才可以产生高明的医学。中国医学之根本在此。高明医学家,大多是相传的神仙之流的原因亦在此。神仙,我们虽然不曾见过,但据我推想,他可以有其与平常人之不同处,不吃饭也许是可能的。他可以见得远,听得细,闻人所未闻,见人所未见。蚂蚁走路声音虽细,但总有声音当是可信的,以其——神仙——是静极了,能听见蚂蚁走路,应亦是可能的。人的智慧真了不起,用到哪里,则哪里的作用便特别发达,有为人所想像不到的奇妙。道家完全是以养生术为根本,中国拳术亦必与道家相通,否则便不成其为拳术。这种养生术很接近玄学,或可谓之为玄学的初步,或差不多就是玄学。所谓差不多者,因这种收视返听,还不能算是内观;比较着向外,可说是向内观,但其所观仍“是外而非内,似内仍为外”。如所观察之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仍非生命本体。人的生命,本与宇宙大生命为整个一体,契合无间,无彼此相对,无能观与所观,如此方是真的玄学,玄学才到家。道家还是两面,虽最后也许没有两面,但开头却是有的。他所体察者是返观而非反省,因其有能知与所知两面,故仍不是一体。以上是推论的话,但也只能作此推论。我们从古人书籍中所能理解的古人造诣,深觉得道家的返观仍甚粗浅,虽其最后也许可以由粗浅而即于高深。道家对呼吸、消化、循环等之能认识了解、操纵运用,其在医学上的贡献,真是了不得。西医无论如何解剖,但其所看到的仍仅是生命活动剩下的痕迹,而非生命活动的本身,无由去推论其变化。在解剖上,无论用怎样精致的显微镜,结果所见仍是粗浅的;无论用如何最高等的工夫,结果所产生的观念亦终是想像的,而非整个一体的生命。道家则是从生命正在活动时,就参加体验,故其所得者乃为生命之活体。总之,东西是两条不同的路: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静的、科学的、数学化的、可分的。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动的、玄学的、正在运行中不可分的。这两条路,结果中国的这个方法倒会占优胜。无奈现在还是没有办法,不用说现在无神仙之流的高明医生,即有,他站在现代学术的面前,亦将毫无办法,结果恐亦只能如变戏法似的玩一套把戏,使人惊异而已。因其不能说明自己,即说,人家也不能了解,也不信服。所以说中医是有其学术上的价值与地位,惜其莫能自明。中西医学现在实无法沟通。能沟通,亦须在较远的将来始有可能。而此可能之机在西医,在其能慢慢地研究、进步、转变,渐与中医方法接近,将中医收容进来;中医只有站在被动的地位等人来认识他。所以从这一点说,西洋科学的路子,是学问的正统,从此前进可转出与科学不同的东西来;但必须从此处转,才有途径可循。我常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没有经过许多层次阶段,而是一步登天;所以现在只有等着人家前来接受他。否则只是一个古董,人家拿他无办法,自己亦无办法。中西医比较着看,西医之最大所长,而为中医之最大所短的,是西医能发现病菌,中医则未能。中医是从整个生命的变化消长上来论病,是以人为单位,这样固对。但他不知道有时这其中并不是一个单位,而是有两个能变化消长的力量。一则是身体的强弱虚实,一则是病菌。病菌是活的,同样能繁殖变化消长。此两者应当分开,不能混作一团看。西医是能看见两个重要因素的,但偏重于病菌;中医则除注意身体的强弱虚实外,对于病菌,完全没有看到。病菌的发现,真是西医的最大贡献。……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的命运(尘封七十年的遗稿首次呈现)》作者梁漱溟先生尘封七十年的遗稿首次呈现,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最有价值的读本。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 •开创现代新儒家学派,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志在沟通中西文化。“‘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这正是我一生的使命。” •是学者也不是学者,他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无论儒学、佛学,在他看来都是人生实践之学。 •学者中的实践家,在山东邹平搞了7年乡村建设运动。 •与毛泽东在北大相识相知,但1953年仍和毛泽东发生激烈的争执,被称为“中国的脊梁”。 •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在梁漱溟身上看见了甘地。 •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 •他耿直严肃,他特立独行。

名人推荐

梁漱溟“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其学术思想自定位为:“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画之根柢”(《朝话》),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的命运(尘封七十年的遗稿首次呈现)》通过三个辑子,各有侧重的向人们阐释了“中国文化之精神”、“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引外国的长处”等三部分,探讨学术特性、国人品格、文化通病与奇迹、道德与宗教、民族精神、人权自由、社会构造与制度、人生态度等等精彩内容。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它总是把家庭那种彼此亲密的味道,应用到社会上去,跟‘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相反,它是互以对方为重,互相以对方为重。” “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我只指出两大古怪点:一是那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一是那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在世界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我可能比其他的普通人不同一点的,就是我好像望见了,远远地看到。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王阳明,看到了孔子。我是望到,远远地望到,并且还不能很清楚地看见;好像天有雾,在雾中远远地看见孔子是怎么回事,王阳明是怎么回事。”——梁漱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文化的命运 PDF格式下载



《中国文化的命运》此书作者是梁漱溟由中信出版社2010年11月1日出版。
在中学时期就久仰梁漱溟大名,据说是为德高望重的民主人士,毛主席也对此人非常敬重,后来在某次会议上两人撕破了脸,被毛主席破口大骂……
能被伟人破口大骂的自然非等闲之人,从此懵懂的我依稀留了些印象而已,连他的名字也不甚记得,只是后来看到却能认得。
零几年在学校废旧书堆里见过《乡村建设理论》署着他的大名,捡回家翻了翻也不知所谓。
最近国人关于文化的思考甚嚣尘上,教育界对学校发展的目光也关注到校园文化建设上来,于是我在当当网上搜索一大批关于文化方面的书籍购之。到手后第一本阅读的就是《中国文化的命运》。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其主要著作包括:《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本书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梁漱溟文稿,其中许多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此书共分三辑,分别是“中国文化之精神”、“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引外国的长处”。内容主要是议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过今人的庸论。
读完此书,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甚有帮助,作者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问题的思考,对我很有启发。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它总是把家庭那种彼此亲密的味道,应用到社会上去,跟‘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相反,它是互以对方为重,互相以对方为重。”“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我只指出两大古怪点:一是那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一是那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在世界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梁先生将“世界文化分为三大类型:1.个人本位文化——英美等国。2.社会本位文化——苏联等国。3.伦理本位文化——中国。”也是很有独到的见解。再如:中国之长处在有“伦理情谊,人生向上”两大精神;中国之短处在缺乏“科学技术,团体组织”。“但要知道中国之病,一在散漫;二在被动。”等说法也是极具价值的。
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也有相当独到的见解:资本主义是个人赢利,自由竞争。一切新技术新发明,掌握在资本家私人手里,而未曾掌握在社会公共手里。大利既在资本家之手,而大权亦随之在其手。内则演为阶级斗争,外则演为民族斗争,整个世界为之扰乱不安。这些不正是当今世界的写照么?


全书通过三个辑子,各有侧重的向人们阐释了“中国文化之精神”、“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引外国的长处”等三部分,探讨学术特性、国人品格、文化通病与奇迹、道德与宗教、民族精神、人权自由、社会构造与制度、人生态度等等精彩内容。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它总是把家庭那种彼此亲密的味道,应用到社会上去,跟‘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相反,它是互以对方为重,互相以对方为重。”“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我只指出两大古怪点:一是那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一是那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在世界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中国文化的命运(梁漱溟先生尘封七十年的遗稿首次呈现,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最有价值的读本) 梁漱溟老先生的书,应该阅读


孔子
“教育是他心爱的职业,政治是他的抱
负, 淑世是他的理想。”著名的学者张荫麟先生这样评价孔夫子。
的确,仁与礼的学说为儒家思想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使“王官之学”下移到民间,促使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因材施教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为当时社会培养大量人才,影响后世深远。相传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为追求自己的理想,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欲“化干戈为玉帛”,“恢复周礼”却四处碰壁,(夫子在政治上是失败了,但是其在教育上的成就却影响深远),晚年回归故土,著书立作,“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开创儒家学派,后世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其言行学说在孔子死后被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在《论语》一书中。
小常识:民间谚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个去”。相传孔夫子活了七十三岁,孟夫子活了八十四岁,在当时可以说是长寿的了。民间百姓摸索出一条规律,如果活到七十三岁没有死的话,便庆幸自己可以活到八十四岁了。如果活过了八十四岁,便闯过了鬼门关,可以庆幸自己又可以活下去了。
孔夫子说:“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夫子一生“学不厌,教不倦”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下启中华两千年文化之先河。从此我们光辉灿烂而又伟大的中华文化,熠熠光辉,照耀于世界。然而无可否认,物极必反,我国之文化也走向另一个极端,直至近代,落后挨打。西学东渐,影响我国深远,直至“五四”传统文化全盘打到。
老实说,儒家这个“臭酱缸”历经两千多年风雨,这个“孔家店”早已失去了本来面目,早该打倒了。 但是一个东西毁掉他很容易,在重新建设起来则比登天很难。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我们就越发显得缺乏精神食粮。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向钱看”的今天,人与人之间越发显得隔膜,各种弊端日益暴露,因此有识之士高呼“振兴中华文化”用传统文化调节今日人们的心理疾病,“功利心”,也不失为一种良药。但是我们又不能全然相信传统文化,一方面,今日懂国学的又有几人,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不全然是好的。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还有赖于我们的学术界能够推出一系列有利于文化推广的著作。总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尽道矣。”


中国的历史不应该只是帝王将相,思想和文化的传承是历史中最重要的部分,单就近代史而言,龚自珍、严复、曾国藩、胡适、陈独秀、傅斯年、晏阳初、梁漱溟、张君劢……的历史地位应远超于王侯将相。儒学能否复兴尚未可知,如孔孟之道就此沦落,梁先生党委最后的儒者。


梁漱溟先生在多年以前就遇见了今日中国文化的发展命运,中国文化的根正在学西方的浪潮中渐渐失去,读后发人深省!让人赞叹!书的质量也很好,装帧不错~


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的命运一书,才算真正理解了中国的文化是什么。五四运动以来,发展演变的现实表明,现在的中国越来越没有自己的文化了。正是没有了自我,才整天喊着和世界接轨,可悲!1


梁漱溟先生 中国文化的命运


这本书的印刷是在哪呀,一种怪味,很刺鼻,但是确实是正版的,哎。。。内容很不错,梁漱溟先生不愧为一代大师,他深爱着中国的文化。


虽然看梁漱溟先生的书不是很多但是在人文学科的学生就该多涉猎去台湾的那一辈先生们的观点那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去看待中国文化学习其中的精髓。


梁老的话语总是让我醍醐灌顶,念念不忘。。。“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我只指出两大古怪点:一是那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一是那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对中华文化少有兴趣的人都不会梁先生感到陌生,他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都有很大影响,此书既然是先生晚年的遗稿,那么我想我们也不能忽视或错过。


梁漱溟先生对于中国问题的深刻阐述,虽然诸多地方今日看来有点浅显,但在其中的思想那个时候,即使在今天,也是振聋发聩的,好多现在争论的问题,梁漱溟现在早在这本书里做过基本性的阐述了,非有大学力之人写不出这样的文字


是批判性看待中国文化的好书,对于梁漱溟的观点,在今天可以吸收一部分,但个人认为里面还是有需要鉴别的具有当时时代性的观点。


不知道今天的中国人谁还能像梁漱溟先生般去思考中国的命运


梁漱溟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解讀,涉及儒釋道等諸多領域及歷史名人。


看完《中国文化的命运》犹如醍醐灌顶,先生对中国文化认识之深令人惊叹不已,对中国人的概括实在是精妙绝伦,对中西文化之比较非常的深刻,给人启发很思考。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他心中的中国文人的脊梁一个是马寅初,另一个就是梁漱溟。


梁先生之书可谓是集儒、佛于一体,梁先生之阅历,和梁先生之笔法令我佩服,此书写到中国文化之命运,和中国文化之衰亡,可谓是一针见血,字字珠玑。梁先生看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瓶颈,他看到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之所以没落的原因......此书不错,值得一读,好书


一直很关注这本书,才买了不久,看了几章,这本书有许多观点还是值得商榷的。这本书的亮点是从哲学的高度思考中国文化的命运,文化的本质是我们这个文明的关键点。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还是得由我们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吧!我们的文化是否缺少批判,还是我们的文明容不下思想上的异己?我们的文化为什么没有诞生科学?而这样的文明延续了几千年。读书让我们学会思考,这才是好书。


很短的书 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感触颇深 但是不免有些哀愁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家 在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沦陷的时候......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本来也是说文化的。梁漱溟是近代的顾炎武、范仲淹。


被称为现代儒家最后的代表,敢于直接骂毛泽东,骨子里流畅着儒家文化那股不陷世俗的傲气,心系中国文化之命运,引领中华文化的方向,给予国人心灵之归属


我最佩服梁漱溟先生,他的书基本上都看,而且很伟大,儒家、佛家统统讲解,含义深远!


这本书确实很不错,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是这本书应该是中国文化要义的延续版,只能对中国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如果希望真正理解梁老先生的思想,还是建议去看中国文化要义。


梁先生的书就不用多说!建议和《中国文化要义》一起看。方能把握全局


梁先生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梁先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也是独到的,他的著作值得一读,例如《中国文化要义》等。至如此书,待读过先生的经典著作后,不过小菜耳。
然书的质量确实是很好的。


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何谓大师,看看他就可以了!


大家的文字是一定要看的,如果你是关心与研究中国文化应该看看,而且是作为遗稿的首次呈现。


中国文化的命运在中国人手中,千百年来我中华屹立世界东方,不可不谓之壮举。中国文化与西方不同,但其包容性是西方无可比拟的。未来世界,中国文化定当发挥其伟力使我中华立于不败之地。


梁漱溟先生的书,都是独立思考的话题,他独立特行,不随波逐流,很值得一读!


梁漱溟是近现代的国学大师,特别是佛学方面得到了梁启超的赏识,梁启超曾经登门亲自拜访。这本书是以口语形式讲述自己的文化观点,忧国学之衰,怅国民之浅薄。我相信每一位有良知的,有志于振兴国学的人都会喜欢他的著作。


梁先生的《中国文化命运》实则是中国的命运


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最优价值读本


本书值得多读几次,不断思考时,可以和梁漱溟对话……推荐!


梁漱溟先生杰作,,值得看下


梁漱溟先生得经典,值得一看。


喜欢敬重梁漱溟先生。书还没看几页,但文字已经是很喜欢了。


梁漱溟先生的随笔等,很有感触,先生忧国忧民,责任感很强


梁漱溟先生大著


梁漱溟先生的书曾读过,适合静下心来深入品味。


语句间更像是在做学术探讨 而不是在讲述中国文化命运的这件事情 而且作者很客观 态度谦和 该批评的观点不手软 该夸奖的不吝啬 很值得一读


迄今最完整和权威的理解中国文化的读本。


很好的书,值得一读!特别市关于中国文化以道德代宗教的部分!


关于中国的文化确实作者在100年前就讲得很透了。作者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理解很深刻。


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深度,虽胡适、等人不能比!恐怕只有钱宾四才可相提并论啊!民国时间咋一下子出这么多猛人!为何现代人又这么猥琐出不了大才呢?


我还没看,看看中国文化究竟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期待ING!希望能满足我预想的!


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可以看看


精辟剖析了中国文化种种,对于国学就是应该以这样的态度来学习和借鉴,现在顶着作家学者的人们为什么再写不出如此经典的著作来呢


推荐阅读,不错的包装和内容!对当下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启迪作用啊,很好的著作!


梁漱溟写的东西永远值得推敲


梁漱溟 神坛级人物。膜拜中


从复兴新儒学的角度来谈中国文化,值得一看!


读书时就知道这位学者,一直不敢阅读他的著作,是思考文化课题的恐惧所致!现在倒是情愿了,学者的研究著作够深入!够智慧的。关注中国文化的读者可以看看!


现在的时代,各种文化的侵入,中国的文化却被现在人所遗忘,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


大师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剖析,不能不能人叹服。虽然白话文为主,但丝毫不会影响你对其见解的理会。


结合中国文化要义来看更好。


大师的言论,精辟。不过现在梁漱溟大师的书出版的也太乱了,鱼龙混杂……


本书唯一的不足就是封面那句宣传语,噱头味太重。梁大师是根本不必靠这个的。想想是中信而非三联、广西师大出的,也算有情可原。书的内容对中西文化差异分析很有见地,大师就是大师啊!


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读此书可洗涤自己的灵魂,让我们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泛泛却有具体的了解,让我们明白了“文化”那档子事,强力推荐大家读一读!!!


很值得一看,中国文化复兴的见证


很好的书,喜欢梁漱溟老先生的读者,应该买一本看看。东方出版社的印刷、用纸、装裱设计都很好。


梁漱溟的书几乎本本经典。这本书也不例外。


梁漱溟的书,经典中的经典了,经典就是好,不需要什么广告,价钱也低!


值得一读,可以窥见近代中国文化之裂变


觉得梁漱溟比胡适还是差了很多


梁漱溟的书绝对值得读


梁漱溟的书应该不错,还没看,先屯着


向梁漱溟大师学习了,还没看完。


梁漱溟的书以后要系统读一下做研究


还没看,但是不会错的 梁漱溟


中国文化的命运 好书


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进行深刻思考


此书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析那是相当透彻 很好


中国又回到讲传统文化的轨道上了。


不愧是大师写的书,洞悉中国文化的底蕴,读了之后感觉是醍醐灌顶!


薄薄的一本书,但读来沉甸甸的,对中国文化进入了深入地解析


我觉得这是我读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最好一本书!


学习中国文化的必读经典。


给自己补课,究竟啥是中国文化。


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读书


实实在在的讲中国文化 既追根溯源了解了中国文化 也了解了自己 明本心 追溯源……


大师之作,深刻剖析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


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承继与批判是中国文化的存在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式


为中国文化,堪忧


梁老毕生用心两个问题: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他的著作都是自己对社会思考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并需认真思考的。


偶然看到梁先生的一篇传记,对这个文人的人格魅力由衷钦佩,买来这本书来了解一下其思想,真是书如其人,其渊博的学识、开放的思想、鲜明的观点和不拘于书面理论而勇于实践的热情都让人触动。


这本书我看的是有点艰难 少数细节的地方不是很明白 一方面由于语言的问题 这本书的手稿写的比较早 有点类似于白话文是的 另一方面因文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理解上很抽象


生活在世上,必须要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无论喜欢或者不喜欢。首要的是了解自己所处社会的文化和道德,看完这书,更加了解自己,了解别人。


不知道现当代的文化状况是否很出乎梁先生的意料


大师的手笔,不错
比较全面,有些观点是一家之言,值得学习,
书不厚。
近年来颇为流行这样的文化读本,
就像八十年代寻根思潮一样,再次引起我们对一个国家文化的思考。
多读一读这样有深度的作品,比那些靠宣传吹捧的流行**,要实在得多!


梁先生的人生智慧在此书中有着充分的表现,值得一读的新儒家经典。


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我们看到 文化的实质,也可以增加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先生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牛虻。


堅持說文訓詁,辨物正辭之名學。中華文化的命運到底如何?也深藏在漢字之中。


传统文化值得了解,并反思当下的自我。


读与想了解那个时代中国文人思想的可以小读一下


敢与毛泽东激烈公开争论的文化名人!


对国学和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本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