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幸福
2011-6
中信出版社
[美]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321
张定绮
无
人们总爱假定幸福是有条件的,喜欢为自己的人生设定各种标准。而实际上,幸福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是此时此刻你的意识对外界信息的判断和反馈。它不是通过比较得来,也不需要设定任何的时间地点等附加条件。我们并非不快乐,而只是让思维定式蒙住了享乐的心。掌控意识,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将当下的每一个细节都转换为乐趣的泉源。
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人何时最幸福、如何通过掌控自己的意识来感受生活的乐趣。书中分析了乐趣产生的八大要素,包括挑战与能力相当的工作、知行合一、目标明确、即时回馈、掌控自如等,方法既简单又不失深度,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味。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芝加哥大学心理系教授,著有畅销书《当下的幸福》、《自我演化》、《创造力》等。前美国心理协会会长马丁?塞利格曼誉之为“积极心理学的世界级领导人物”。
序一 听见喜悦的声音
序二 快乐需要用心学习
第一章 新快乐·心快乐
第二章 意识,快乐的泉源
第三章 欢喜三昧
第四章 快乐心流何处寻?
第五章 感官之乐
第六章 知性之乐
第七章 工作之乐
第八章 人际之乐
第九章 改写命运交响曲
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
第一章 新快乐·心快乐 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曾说,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为人生最高目标。我们不仅为拥有幸福而追求幸福,我们追求其他目标一一健康、美貌、金钱、权力,无非也是因为我们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许多事物都发生了变化。人类对宇宙星球及原子的认知与知识,已超乎前人想象;往昔无所不能的希腊众神,与现代人相比较,不过是一群无助的幼童。尽管如此,人们对幸福的渴求却是亘古不变。现代人对幸福的理解并不见得比亚里士多德更透彻,而对于如何得到幸福,更可说是毫无建树。 追寻幸福的青鸟 虽然我们比古人活得更长久、更健康,普通人也能享受到数十年前连做梦都想不到的奢侈品(路易十四的宫廷里没有一间符合现代标准的浴室,中世纪最富裕的人家也难看见椅子,古罗马皇帝无聊时也不能看电视打发时间),又有这么多科学发明任我们灵活运用,但仍然有许多人觉得生命是种浪费,漫长的人生岁月不仅幸福难求,还时时处于焦虑和倦怠之中。 难道人类注定永远得不到满足,永远怀着非分之想吗?或许人性的通病就是缘木求鱼,四处去寻找幸福的青鸟,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糟蹋殆尽?本书希望通过现代心理学的方法,探讨一个古老的问题:人何时最幸福?若能找到解答,或许我们就可以调整生活秩序,享受更幸福的人生。 在着手写作本书之前,我发现了一件事,但我足足花了25年时间才认清这是一个发现。说是“发现”或许有点儿误导,因为自古以来,人类对此就不陌生;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个字眼也颇为贴切,因为尽管每个人都知道它的存在,却不曾有人用相关的学术理论加以说明和阐释。因此,我毫不迟疑,投入25年的时间,研究这个久未有人触及的心灵现象。 我发现,幸福并非瞬间发生;它与运气或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也不能仗恃权势巧取豪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实际上,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
快乐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本分,幸福不需要条件,只需要你用心。
无
湾著名散文家、诗人席慕容有一篇散文《写给幸福》。或许品读它时,我正值情窦初开的日子,很认真地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时光任苒,爱与被爱的感觉已经混杂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淡了忘了,散文里的词句也不再能倒背如流,唯有一句至今难忘,就是篇尾的那句话,“请让我,让我能从容地品尝这生命的滋味”。
何谓“生命的滋味”?人生浮浮沉沉,生命长长短短,岁月朝朝暮暮,滋味好似打翻的五味子,酸甜苦辣,样样俱全。人生在世,如果问人们最想要什么?通常的回答都是,幸福。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有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意境。在当今纷繁燥动的社会里,几乎没有人再来奢谈幸福。有一个网络词汇“晒幸福”(Sharing Happiness),其实,能够晒出来的都是表象的幸福,幸福本身有更深层的含义。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对于人类,幸福的感官享受是一样的,但幸福的意义对于每个人来讲却各不相同。寻找幸福、获得幸福、把握幸福是件颇为私人的事情,因为幸福来自于主观感受。通常我们认为幸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福充满偶然性。美国著名影星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当幸福来敲门》,片名藐视主人公在等待幸福,影片却讲述了一个推销员追寻幸福,争取幸福的故事。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米哈里.契克森哈赖的作品《当下的幸福》,就是教会世人获得幸福的方法。人生的乐趣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本书是《专注的快乐》的姐妹篇。封底“快乐不需条件,只需用心体验”的宣传语,再次强调专注力带来的“心流”感受,是获取幸福的必要条件,只有心快乐,人才快乐。
在习练瑜伽的过程中,教练总是反复运用两个词汇,“意识”与“能量”,试着用意识掌控身体,试着通过习练增加能量,能量会源源不断地输入到身体。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谈到有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而为之的,稍纵即逝;有意识去做的,永恒长久,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随心所欲地掌控注意力的能力,才是我们幸福快乐的源泉。
书中提到一个“精神熵”的词儿,就是指精神上的无序,它让人变得精神烦躁,甚至空虚心无助、抑郁寡欢,极度影响生活工作的效率。反之,叫做“反精神熵”或“精神负熵”,也就是说拥用它的人,学会通过掌控意识,创造最佳心流体验,从而达到最优状态,同时意味着高品质生活与优秀工作质量。本书作者契氏从自我生活、社会工作、人际关系、举趣爱好、价值观与人生观等诸多方面以及多种角度进行剖析,详细阐述我们的快乐与幸福完全来自于个人内心是否强大到可以掌控自己的意识,设定合理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取幸福。
本来幸福就是件自私的事儿,与他人无关。别人的看法,外部的环境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让我们在有限的世界里,掌握找寻幸福的方法,你会发现幸福就在当下!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如何形成的.对于此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常常读一些小故事,一个父亲在繁忙之时仍不忘记给女儿买一个小玩具.但是对于贫困下的女儿来讲,父亲回家带回来的不仅仅是玩具,而是希望与快乐.成年后的女儿来讲,也许忘记了父亲买回来的玩具,但是却还记得父亲带回来的快乐.可见并不是幸福是大的成功,实现目标为宗旨的.却也不能说是这样的这种快乐.在哲学家眼中,幸福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本书就是美国的心理学学家契克森米哈赖的重要作品.本书旨在对于积极心理学进行论述,作者是心流之学的开创者.本书名有意思"当下的幸福--我们并非不快乐",是的,我们当下的幸福对于我们的幸福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我们并非不快乐,的确,我们的快乐是天生的,但是物质世界的的诱惑实在太多,我们所要经历的压力也特别大,渐渐的失去了应有的快乐.本书作者为了研究快乐花了二十年时间,开创自己的独特理论,成功开创了积极心理学--心流体验.在外界称作者为心流体验之父.
作者从心灵体验出发,一步一步的论述幸福,作者指出要想获得幸福,就得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把"本我""超我"放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思想意识,只有在意识的指引下进行感觉判断与梳理,才能更好的前进.同时我们身处周遭的认同或期望其实也是一种陷阱,也许这种陷阱也是个人天性欲望的体现,而种种别的期望与赞赏并不一定是自我能存续以久的幸福,更多的是到手即废的空头幸福支票,只是梦幻泡影罢了.
作者对于本我与超我的看法,没有仅停留于肉体上的讨论,更我的是把它带入我们的思想.自我是超越本能与社会化的一个自我状态环境下的状态,一种真正"自在"的状态.
读完本书,相信我们会对自己的思想与意识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会对生活中和点点滴滴更加珍惜.因为只有生活在过程中,注重内心体验,才能感觉那幸福的心流.
感觉不幸福的找不着北的生活需要一本指南,这本书就是之一,用积极的眼光,用成长的眼光看待我们并不完美的生活,找到生活中积极的因子,激发自己的潜能。
向最优秀的生活快乐幸福的人学习,通过学习能找回生活的平衡和幸福感,这本书是之一。
二十多年前出版的这本书,可能当时描述的正是美国人的类似的心态,而现在我们肚子的饥饿感少了,头脑的不幸福感却并未少去,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学习,找回自己。
很好的一本书,教会我们如何享受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转换为乐趣的泉源。
幸福只不过使我们的主观感受,并不一定一定要拥有什么,一定要跟谁在一起。。。
这么好的书怎么评论这么少呢?这是我很少看到的好书。这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看问题的方式,尤其可以改变把享乐等同于幸福的中国人的愚昧观念
获得幸福的很好书!
朋友介绍的,感觉自己其实真的已经很幸福,要学会珍惜!
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我们的日常生活……真的受益匪浅!
作者是积极心理学领域内的大牛
看了后,很有收获,值得,放在床边睡前经常翻翻
很有收获 很喜欢
书的质量很好,以后还会在当当买书。
已经收到,正在阅读中。
看了有种窥见天机的感觉,强烈推荐
学会放下,让自己轻松起来,不要太累
还没读,随手翻了翻,应该不错吧,字体大小挺好。
挺好的,内容不错,送货及时,就是内容有点少。
还没看,但知道是好书
休闲的时候看着还可以
我们总是这样认为,拥有财富、地位、权力是现代社会拥有幸福的象征,有钱、有名、有地位,一定过得很幸福很充实。所以我们也一直在苦苦追求这些幸福的象征,然而大多时,我们茫然、困惑、无解,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答案,金钱、健康、名望这些东西只有在使我们对自我感到更满意时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充其量只是无关痛痒,甚至还有可能构成快乐人生的障碍,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或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跟生活品质没有直接关系。
作者认为生活的品质取决于我们控制意识的能力,如何控制意识来消除焦虑与恐惧,使生活更幸福更快乐,以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必须了解意识的动作方式,一个人若能充分掌控意识,尽可能创造心流体验,生活品质势必会提高。
在心流状态下,我们是精神能量的主宰,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使意识全神贯注、秩序井然,自我体验趋于和谐。当我们选定一个目标后,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不论做什么事都会觉得快乐无穷。如打击乐团沉浸在音符地、乐器中自得其乐的样子,攀岩者全神贯注于登山途中,舞蹈演员沉醉于舞台表演时。一旦尝这种快乐,我们会更加努力,重温它的滋味——自我就这样开始成长了。
乐趣不同与享乐,很多人认为享乐就是享受山珍海味、和谐的性生活以及金钱能买到的一切。但享乐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它与睡眠、休息、食物和性一样,属于恢复均衡的体验,并不能带到心灵的成长。而乐趣具有新鲜感和成就感,让人感觉有所改变,自我有所成长,体验乐趣,会我们变得更复杂、更丰富。同时分析了乐趣产生的八大要素,包括挑战与能力相当的工作、知行合一、目标明确、即时回馈、掌控自如等,方法简单易学。
本书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人如何达到幸福快乐,而且通过大量的实践调查,用事实、数据进行论证,人们是否感到幸福,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阐述,本书是他多年研究的成果,这是一本给人明智启示的书,值得当代人一读。
这时我想起林语堂先生对幸福的解释: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母亲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原来幸福如此简单。幸福在哪里,原来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幸福。
我们总把幸福物质化,形式化,认为只有什么样才是幸福,只有得到了什么才是幸福。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到外面去寻找幸福,却忘记了幸福其实是我们心灵的一种感受。幸福并不在别处,而在我们心中,我们只有在我们的心里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获得了我们想要的东西,却并没有感觉到幸福,那是因为我们的路走错了,幸福并不在那条路上,你走得再快也没有用。
什么是幸福,真的很难说明白,古今中外那么多哲学家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吧。作者发明了一个名词,叫做心流,心在流动,不过还是感觉很难说清楚。
但是虽然我们说不清这些概念,但是当我们感觉到幸福的时候,感觉到心流的时候,却都不会弄错。都知道就是这种感觉了。我们的这种感觉都是怎么获得的呢?是运动,跑步,锻炼,还是来自于爱,还是瑜伽,还是武术,还是看电视,玩电脑,还是听音乐,还是品尝美食?在这些活动中,我们都曾经体验过心流,可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个程度上,而是详细的调查,在每种活动中,体验到心灵的比例。这样他得出了只有那些主动休闲活动,比那些被动的休闲活动,更能够得到心流。
在思考的时候,还有谈话,写作,文字游戏,科学探索中我们都可以体验到心流。尤其是把一件事情当作爱好去,而不是当作工作来完成的时候,就更能够体验到心流。很多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作家都是在业余的状态中,根据自己的热爱来完成自己的创作。真正改变人类命运的重大转折,很多都出自那些业余人员之手。可见爱好的力量有多强大。
即便是最枯燥的工作,也会有人像游戏做,即便是在集中营,在奴隶制下面,也还是有很多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奴隶让自己在那种非人性的工作中,获得自己的快乐。
想一想,我也曾经做过很多类似的事情,当做一件很枯燥的事的时候,我就想办法把这件事复杂化,添加进自己的想象,让枯燥变得有趣起来。当你能够独自面对各种最严酷的命运的时候,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真正击倒你。
当你能够在你的内心深处找到产生心流原因,那你就不再害怕孤独寂寞,不再害怕人生的坎坷和崎岖。那就是宗教中所说的一种自由吧。
每个人都在寻找快乐,寻寻觅觅的结果却是徒劳一场。快乐其实就在每个人的身边!
没有把当下的力量说得太玄乎,还是很“心理学”的,实用。
心流
我刚看完第一章,写得很朴实的一本书。
快乐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本分。幸福不需要条件,只需要你用心。这是书封面的阐释语,快乐与幸福是相近的,正如我们快乐与否,取决于内心是否和谐,与别人的看法,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以及我们控制外部世界的能力没有直接关系。金钱、健康、名望不能决定幸福,它们只有在使我们对自我感到更满意时,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充其量只是无关痛痒,甚至还有可能构成快乐人生的障碍。
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人何时最幸福、如何通过掌控自己的意识来感受生活的乐趣。书中分析了乐趣产生的八大要素,包括挑战与能力相当的工作、知行合一、目标明确、即时回馈、掌控自如等,方法既简单又不失深度,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味。
书中最优体验和幸福假象的描写,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心无牵挂、感受最敏锐、完全放松的时刻,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这就是最优体验。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也许用发抖的小手,将最后一块积木安放在他从未堆过的那么高的塔尖上,那种满足感,就是一种幸福。
在幸福的假象中讲到迈达斯国王点石成金的寓言,充分证明了控制外在条件未必能使人生活得更好。迈达斯跟大多数人一样,以为拥有举世无双的财富就是幸福的保障。他向众神祈求,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神应允他,凡是他所触及的东西都会变成黄金。迈达斯以为自己占了大便宜,必然会成为世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迈达斯很快就后悔了,因为连口中的食物和酒,在吞咽前都变成了黄金,于是他就在一大堆金杯金碗中活活饿死了。
贪婪的本性在迈达斯国王身上得到了极致体现。拥有财富,就是幸福吗?
幸福是什么?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幸福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第一是愉快的生活,第二是充实的生活,第三是有意义的生活。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心存感激,对别人的慷慨赠与表示感谢,这比在银行有个大户头更能够创造深入、持久的幸福快乐。
幸福是什么?六六在《蜗居》中写道,幸福就是筷头上的肉丝,即使只有那么一点,但是彼此的关爱,却是持久的,就像萨提亚让我们学会积攒温暖,传递温暖,当温暖萦绕心间,你就会明白快乐的真谛在于自己的内心。放慢脚步,简单生活,常怀感恩之心,体验快乐,享受幸福人生……
这些年友朋相聚在一起喝酒吃饭聊天,不出几分钟话题一定会开始转入房价、物价、挣钱、这些方面去了,而且每一个话匣子打开都会没完没了,几乎都是一边倒对这些问题心怀不满满腹牢骚,喋喋不休倒苦水,说着说着就会有人情绪激动起来止不住骂娘。这些话题当然都是与每个人休戚相关的民生问题,不要说老百姓整天谈论这些,就是政府、媒体也几乎都是避不开这些:住不起,房地产绑架国家经济房价失控总理不如总经理、刘翔的飞毛腿也追不上CPI的直升飞机吃不起病不起死不起、挣钱越来越难(对普通老百姓而言)钱却越来越不经花,说起来科技越来越发达物质越来越丰富,却烦恼越来越多痛苦越来越大越活越不明白,总的感觉就是日子越过越不幸福了。
荷兰一大学对中国国民幸福感的3次调查显示,90年国民幸福指数6.64,95年升到7.08,但2001年却降到6.60,而且现在还在继续下降。当然指数这个东西不可全信,因为不同国家统计幸福指数的指标、方法、调查对象都有差异,统计出来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照朝鲜的统计公布中国的幸福指数是世界第一,朝鲜第二,美帝国主义是排一百以后的。
哲人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越是缺失的就越多人关注追求,社会上厚颜无耻羞耻之人不知羞耻之事越来越多,所以要提倡八荣八耻;人的道德素质越来越低,所以要倡导读经弘扬传统道德;人们觉得幸福感越来越少所以才越来越多谈论幸福,连政府官员都出面倡导干部读《幸福的方法》和《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两本书,可见社会上普遍的不幸福情绪已经惊动上层了。
关于幸福的书我也看过几本了,《幸福经济学》、《伊斯坦布尔的幸福》、《当幸福来敲门》、《你好,小确幸》,还有这本《当下的幸福》。《幸福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货币增加物质丰富为什么幸福指数不会增加,《伊斯坦布尔的幸福》告诉我们幸福不在彼岸,《当幸福来敲门》告诉人们幸福需要自己争取,《你好,小确幸》教我们如何把小欢喜积攒而成大幸福,《当下的幸福》说我们追求健康、美貌、金钱、权力等是因为我们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但其实幸福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
作者是个心理学家,他的所有理论都是建立在“心流”概念上的“最优体验”,心流就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忘我状态,他认为“人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就是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这就是最有体验——这种状态可能是一种痛苦的极致,比如运动员体能达到极限的疲惫之时——“但这也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美妙的一刻”,这种对自身生命能力的掌控感或“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生理上的快感——“高潮”体验,这太难了,人一辈子能有多少次这种极乐体验?
难道幸福只是某个时点的快感吗?显然不是。幸福是个人对自己生存状态心满意足的美好一种总体感觉,就好比恋人两情相悦之时什么也不做只要拉拉小手逛逛小街也会觉得无比幸福,并不需要什么高峰体验。
只是幸福不会从天降,凭空产生,所以作者说“幸福不需要条件”显然是不对,有些太唯心,真的能有情饮水饱吗?那会营养不良的,一天两天能坚持,三天下来路都走不动了,还谈什么幸福,再说真的有情能忍心看着对方跟着自己一起受苦吗?所以必要的条件还是需要的,最简单的例子,人在饥寒交迫之时,如果能吃到一顿热呼呼的饱饭,一定感觉到幸福无比,这说明基本的条件还是有的,只是并不一定要吃鲍鱼鱼翅才感到幸福满足。
书中说幸福不是比较出来的,我觉得幸福就是比较出来的,因为幸福是相对的,是比较才能感觉出来的,你非要跟比尔盖茨、李嘉诚去比事业成功比身家,你一定不会有成就感满足感;你觉得缺乏安全感,但要和动乱中的伊拉克、利比亚比起来,你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不安全。大多数人认为不幸福是财富物质条件不够造成的,但是日日锦衣玉食的富人也一样有不幸福的,你看曾经的金童玉女影帝影后谢霆锋张柏芝不也一样生活一团糟,有什么幸福可言?
幸福是个很大很广的概念,没有什么这样就是幸福那样就是不幸福的设定,哲学家罗素说过“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对你来说是幸福的事对他人来说不一定是幸福,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幸福。
《当下的幸福》一书的副标题是“我们并非不快乐”, 我想这会造成歧义,照此理解就是“我们不是不快乐,我们其实很快乐”,其实作者的意思是说我们是让思维定式蒙住了享乐的心,只要掌控意识就能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转换成乐趣的泉源。照此理解应该把副标题改成“我们并非不能快乐”更恰当。
作者说幸福需要用心是正确的,幸福说到底就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不用心怎么能感受。从大处说,出生后吃穿不愁有得玩就是幸福,上学时每次考完试了就是幸福,工作得到认可升职加薪是幸福,碰到情投意合的对象结婚成家是幸福,孩子健康平安可爱是幸福,妻贤子孝不用操心家庭和睦美满是幸福,受人敬重事业有成是幸福,老有所依身体健康是幸福。。。。。。不需要轰轰烈烈的高峰体验。
从小处说,早上上班没堵车一天都心情愉快,上班解决了一个棘手的客户难题心里会觉得很得意,晚上吃的牛肉饭味道不错也会心情舒畅,吃完饭坐在桌前听着音乐看看书码码字觉得很享受,上网跟朋友聊聊天觉得快乐,完成一篇作业更是心中轻松了许多。。。。。。这样想幸福并不是很难。
当然人不会也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时时感到幸福,在日常生活中痛苦、烦恼、忧郁、孤独、疲倦、嫉妒、竞争都会导致不快乐,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说到底这都是欲望惹的祸,欲望太强太大,目标太高太远,不能量力而行,力所不及方法不对,导致劣势,目标不能实现欲望得不到满足,自然失落失败痛苦郁闷,不幸福。
书中分析了乐趣产生的八大要素,包括挑战与能力相当的工作、知行合一、目标明确、即时回馈、掌控自如等,都是幸福能否实现的外因,都不过是人的欲望的体现。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结果大于等于1就表示幸福,小于1就不幸福,虽然过于简单化,但至少说明欲望与幸福的关系。人为什么不快乐,是因为人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人为什么感到幸福,是因为得到满足。所以我们不妨把目标定低一点近一点实际一点,这样就容易实现一点,欲望就容易满足一点,幸福就容易得到一点。不要想一步到位,买不起豪宅先买个过渡房,买不起奔驰先买个奔腾,实现起来可能容易些,一个个目标连起来就是个大目标,一个个小快乐积聚下来就是个大快乐。
生活里并不缺少快乐幸福,缺的是发现快乐感受幸福的心,要能从日常生活的烦琐烦恼里发现“小确幸”,从鸡毛蒜皮家长里短里感受到点点滴滴“小欢喜”, 一点一滴汇聚起来就可以得到“大幸福”,而且追求幸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体验,有时候我们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罢了。
在当当买了很多书了,第一次收到质量这么差的书,有些旧啊!书还没有看,应该不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