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2011年报告

王小鲁 樊纲 李飞跃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王小鲁 樊纲 李飞跃  

页数:

254  

字数:

1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报告由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和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合作完成,目的在于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企业经营环境总体状况和各方面状况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对各地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分析。企业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政治和社会稳定、宏观经济稳定、政府行政管理状况、法制环境、资金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应和服务、基础设施条件、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以及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等。我们把这些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统称为“企业经营环境”。了解和研究各地的企业经营环境状况,有利于各级政府调整政策、改善经营环境,有利于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作出正确的经营和投资决策,也有利于学术界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对这些影响企业经营环境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我们建立了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对影响企业经营环境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评价。鉴于这一指数体系的主要目的在于反映各地企业经营环境的差别,因此一些各地间具有很强同质性的因素,没有包括在指数体系内。例如,政治和社会稳定、宏观经济稳定;这些因素对企业经营而言非常重要,但由于各地在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所面临的宏观政策方面的一致性,它们基本上处于同样的宏观环境中,没有重大差异,不便于互相比较。因此,我们的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不对这些同质性的因素进行衡量。我们的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是由总指数、7个方面指数和若干分项指数组成。总指数由方面指数合成,用以反映各地企业经营环境的总体评分和排名。大部分方面指数分别由几个分项指数合成,有些分项指数又由二级分项指数合成。我们称最低一级的分项指数为基础指数。目前组成这个企业经营环境指数的基础指数共有29个。设计这套指数体系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本报告中一般简称为“各省份”)的企业经营环境进行评分,并通过横向比较进行排序;同时也反映各省份企业经营环境随时间出现的变化,并对其进步或退步作出评价。我们用企业经营环境指数的评分衡量各省份企业经营环境的绝对水平,用方面指数和分项指数的评分衡量它们某一方面和某一单项的企业经营环境绝对水平;而根据评分做出的各省份排序,则表示某一省份的企业经营环境相对于其他省份的位置。我们希望这套指数体系能够大体反映我国各地区企业经营环境的概况,同时,也希望今后运用这套指数体系对各地企业经营环境的进展状况进行持续的跟踪分析,及时反映企业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企业经营环境指数的基础数据来自对全国各地数千家企业的调查。影响企业经营环境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尽管进行了多层分解,但有很多因素仍然难以用某一个客观指标来衡量。还有一些因素,虽然能够找到有代表性的客观衡量指标,但数据的可获得性较低,或者跨地区的可比性不足,这都会给实际分析带来困难或者误差。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直接面对当地经营环境的方方面面,对当地的经营环境有最直接的了解,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企业主要负责人对当地经营环境各因素的主观评价为主、以客观评价指标为辅的调查方式。这些主观和客观评价指标经过合成,形成了各方面指数和总指数。但也由于以上原因,这一评价体系不能完全排除主观因素导致的误差。这是该指数目前存在的局限性。一些省份在某些年份评分和排序的变动较大,一般而言是反映了这些省份的政策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变化,但不排除少数省份的短期波动可能和随机误差的影响有关。因此,我们依据这些调查结果做出的评分和排序是近似的,而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不过,由于我们的企业经营环境调查覆盖面较广,参与企业众多,能够使这些正负误差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互相抵消,所以这类误差一般而言不会很大。而且随着观察年份的增加,这些误差导致的短期波动会得到过滤,使评分和排序的变动趋势可以基本反映各省份企业经营环境的实际情况和变化趋势。今后,我们也将继续探索完善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提高这一指数体系的准确性。本报告对各省份2006年、2008年和2010年的企业经营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价。这基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进行的三次企业调查。第一次企业经营环境调查于2006年第四季度开始进行,2006年年底完成;全国有4586家企业填写了调查问卷。第二次调查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2009年年初完成;全国有5994家企业填写了调查问卷。第三次调查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2011年年初完成,全国有4256家企业填写了调查问卷。问卷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一般为董事长、总经理)填写,大部分指标是根据一定的评分标准,由企业负责人针对某个方面的问题给出的主观评价,也有一些指标是反映企业某一方面情况的客观数据。以2010年为例,4256家调查企业在企业类型方面的分布如下:国有独资企业310家(7.3%),集体所有制企业78家(1.8%),私营企业632家(14.8%),股份合作制企业159 家(3.7%),股份有限公司667 家(15.7%),有限责任公司2 098 家(49.3%),其他内资企业7 家(0.2%),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247 家(5.8%),未分类58 家(1.4%),合计100%。除国有独资企业外,在其他各类企业中,还有国有控股企业439 家。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共占调查企业总数的17.6%。调查企业按企业规模分类的分布如下:特大型企业38家(0.9%),大型企业324家(7.6%),中型企业1748家(41.1%),小型企业2100家(49.3%),未分类46家(1.1%)。按主营业务所属行业分类的分布如下:制造业3000家(70.5%),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建筑业共396家(9.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共501家(11.8%),其他各类服务业共336家(7.9%),未分类23家(0.5%)。从以上情况看,调查企业的企业类型分布和规模分布都比较均衡,只是行业分布中制造业企业相对偏多,其他行业(特别是服务业)企业偏少。但一般而言这不会改变分省企业经营环境的评价。其他年份(2006、2008)调查企业按以上各种分类的分布情况与2010年类似。在指数覆盖方面,本报告共包括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由于西藏的调查样本数量过小,不足以代表西藏的整体情况,因此指数计算没有能够包括西藏。同时由于制度环境的差异,也不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我们希望这项研究结果的公布能有助于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各地的企业经营环境状况,从而为继续推动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作出努力。我们在这套指数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进行了许多资料分析和研究,吸取了学者、商界和政府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借鉴了我们在历年《中国市场化指数》研究中取得的经验,并参考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统计和经济普查数据及国内有关外研究的文献资料,例如世界银行对中国23个城市投资环境和120个城市竞争力的调查,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和世界营商环境报告,透明国际的世界清廉指数以及国内有关投资环境的一些研究等(出处均见本书结尾的参考文献部分)。在本报告的第一部分,我们将报告各省份企业经营环境的总体排序和总指数评分,并通过对2006年、2008年和2010年的总体排序与评分进行比较,反映全国和各地企业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我们还将对一些经营环境排序和评分变化较大的省份的变动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在报告的第二部分,我们将报告2006年、2008年和2010年期间企业经营环境在7个不同方面的进展。这7个方面是政府行政管理、企业经营的法制环境、金融服务、人力资源供应、基础设施条件、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以及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在报告的第三部分,我们将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个区域,分析各地在企业经营环境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并给出四个区域在每个方面指数和分项指数于2006年、2008 年和2010年期间平均得分的变化。为了便于分别研究各省份的企业经营环境状况,我们在第四部分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将每个省份各方面指数和分项指数的评分逐个列出,并将这些评分与全国平均得分及最高得分进行比较,以便更集中、更直观地显示各省份在不同方面的企业经营环境与全国水平相比的相对位置。我们还以评分和排序数据为基础,对每个省份企业经营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因此这一部分在报告中占有较大的篇幅。在第五部分,我们将对企业经营环境指数体系的具体构造进行详细说明,同时报告指数的计算方法和整个指数体系的形成方法。关心这个指数体系的构成和特征的研究者和其他热心读者可在这里对指数体系获得更全面的了解。报告的第一、第二两个部分是本报告的核心部分。它们包含了企业经营环境指数的最主要信息。报告的第三、第四部分是按区域和省份分类的具体描述。关心特定区域、特定省份企业经营环境状况的读者,可以从这两个部分直接找到所关心的内容,而不必从全国的总指数、方面指数和分项指数中一项项地搜寻所关心的区域和省份的情况。而对于关心指数形成方法和特征的研究者来说,报告的第五部分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解释。本项研究中的企业调查工作主要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承担,指数体系设计、数据分析研究和报告写作等工作主要由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承担;双方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进行了充分沟通和密切合作。我们的企业调查得到北京卓越企业家成长研究基金会的支持,也得到各地许多企业、个人和政府部门的合作与帮助。报告形成过程中,李爱莉承担了数据和文字核对等工作。合作双方对项目进行过程中所有机构和个人所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深深的感谢。

内容概要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和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研究者在对全国各省4000多家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的联合问卷调查成果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建立了包含政府行政管理、企业经营的法制环境、金融服务、人力资源供应、基础设施条件、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以及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等七大方面指数组成的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体系,对2006、2008、2010三个年度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企业经营环境进行了指数化的测度与评价,并对每个省份各个方面的横向和纵向的变动原因及趋势进行了分析。
  《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2011年报告》有助于投资者、企业经营者更好地认识各地投资环境及其变化趋势,有助于政府人士明确所在地区体制上存在的缺陷和改进方向,更为相关社会治理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研究体系和翔实的统计数据,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王小鲁,经济学博士,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自1978年起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未定稿》和《中国社会科学》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期刊主编、发展研究室主任,多所国际研究机构和大学的项目专家和访问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经济增长、发展与改革、收入分配等。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杰出博士论文奖、首届中国软科学奖。
  樊纲,经济学博士,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兼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李飞跃,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师从林毅夫、巫和懋。现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本、技术选择、经济制度及经济增长。有译著《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第一卷)》。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经营环境总体排序和进展
 企业经营环境总体排序
 企业经营环境指数的总体评分
 部分省份企业经营环境排序和评分变动原因分析
第二部分 企业经营环境7个方面的进展
 全国总体进展情况
 各省份进展情况比较
第三部分 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经营环境的比较
第四部分 各省份企业经营环境进展状况、评分和排序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第五部分 企业经营环境指数的构造和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企业经营环境指数的总体评分企业经营环境总指数的评分由7个方面指数、15个分项指数和29个基础指数的评分决定。多数方面指数包含几个分项指数和基础指数,分别反映企业经营环境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各基础指数的计算主要来自被调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就该项指数对当地企业经营环境的评价,评分分为5档,分别用1、2、3、4和5表示,依次表示“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其中1表示“很差”,5表示“很好”。因此,我们把处于中位的评分3分(表示“一般”)视为中性评价,高于3分的评分是比较积极或偏于正面的评价,而低于3分的评分是比较消极或偏于负面的评价。此外,还有少量指数是以数量指标的形式进行测度的。例如,关于企业税外缴费负担,是按占企业年度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来计算的。企业经营环境指数的计算,是依据这些主观评价和客观数据做出的。具体的计算方法,我们将在本报告的最后部分详细说明。 前一节的排名变化只反映各省份相对位置的变化。有些省份排名发生变化,可能与其他企业经营环境比较接近的省份发生了变化有关。事实上,各省份企业经营环境的进步,要通过它们的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总体评分的变化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出来。表1-3列出了各省份在2006年、2008年和2010年间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总体评分及其变化。观察表1–3,我们首先发现,尽管各省份的排序变化有上升也有下降,但是从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总体评分的情况看,全国30个省份2008年的评分均高于它们本身2006年的评分,各省份的平均得分,从2.88分提高到3.09分(按算术平均计算,下同),平均上升了0.21分。这说明全国各地在2006~2008年期间,企业经营环境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在2008~2010年间,绝大部分省份的评分都有所下降,各省份平均得分从3.09分下降到3.00分,平均下降了0.09分。这说明在此期间企业经营环境普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退步或恶化。这是一个很值得警惕的现象。其次,尽管各省份的总体评分都在变动,但是不同地区的变动幅度差异明显。总的来说,2006年排名比较靠后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在2006~2008年期间,多数总体评分提高的幅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提高幅度,改善幅度较大。因此,两年间各地区的企业经营环境水平有某种收敛的趋势。各省份总体评分的标准差从2006年的0.13下降到2008年的0.11,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也从2006年的0.52下降到2008年的0.42。而到2010年,总体评分的标准差则上升到0.13,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也上升到0.57。因此,从2008年到2010年,各地区企业经营环境水平有发散的趋势,主要表现在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经营环境评分下降幅度较大,而中、东部地区省份下降相对较小。全国只有山西和云南评分没有下降。部分省份企业经营环境排序和评分变动原因分析如上节所述,就全国各省份的平均指数得分而言,企业经营环境总指数在2006~2008年期间有明显改善,从比较消极的2.88分上升到比较积极的3.09分,而在2008~2010年期间则出现了一定退步,从较积极的3.09分下降到中性的3.00分。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动向。为什么会发生下降?这需要从企业经营环境不同方面的评分去寻找原因。我们将在第二部分从7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而在这一节,我们将着重对一些企业经营环境排序和评分变化比较大的省份的变动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在本报告的第四部分,我们将对所有省份的情况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和评价。2006~2008年宁夏和广西是2006~2008年间企业经营环境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两个地区,都上升了9位。宁夏排名上升是由于其2006~2008年期间评分上升幅度较大,上升了0.40分(见表1-3)。这期间宁夏各方面指数的评分都有明显上升,其中某些方面指数评分上升幅度很大。例如金融服务方面,评分增长0.83分,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方面评分增长0.42分。广西在2006~2008年期间评分上升了0.27分。这主要有赖于金融服务、人力资源供应和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这三项指数的评分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上升了0.50分、0.38分和0.32分。此外,广西企业经营环境其他方面的评分也都有所上升。实际上,这期间甘肃的评分上升幅度大于广西,为0.33分,另外北京、贵州、陕西的评分也都上升了0.27分。只是与它们评分相近的省份也有较快进步,使它们的相对位次上升没有那么大。这期间排名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是新疆,下降了10位,但并不表示其经营环境绝对水平下降,而是因为其改善的幅度明显小于其他省份,总体评分只增加了0.13分,小于0.21分的全国平均增幅。在新疆的各方面指数中,基础设施条件方面的评分下降了0.08分,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方面的评分未发生改变。其他方面的评分有所增长,但增幅相对较小。山西在此期间的排名下降了9位,也是因为评分上升幅度小于其他一些省份。山西的评分只增加了0.11分。这首先是因为山西在基础设施条件方面的评分下降,而且其他方面的评分增幅比较小,其中政府行政管理和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方面的评分增幅都不超过0.05分。排名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地区还有云南、海南和青海,都下降了6 位。其中云南和青海的基础设施条件、青海的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方面评分都有所下降,其他多数指数的改善幅度较小。海南在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方面的评分下降幅度较大,在人力资源供应方面没有明显改善。2008~2010年山西在2008~2010年期间排序上升了13位,是企业经营环境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地区。这是因为2008~2010年间其他绝大部分省份的评分都出现了下降,而山西的总体评分轻微上升了0.03分。山西企业经营环境7个方面指数的评分,除了基础设施条件,其他各方面指数的评分都有所上升。云南在2008~2010年期间排序上升幅度也很大,上升了9位,这得益于期间云南的总体评分未发生改变。2008~2010年,云南在政府行政管理、人力资源供应、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这三个方面评分都有所提高。其他有些方面的评分发生了下降,例如企业经营的法制环境,但下降幅度也小于其他省份。2008~2010年期间排名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是广西,下降了10位,这是因为广西的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其他省份,下降了0.20分,全国平均的下降幅度为0.09分。2008~2010年,广西各方面指数的评分除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的评分与2008年持平外,其他各方面的指数评分下降幅度相对较大。其中基础设施条件下降了0.51分,多数方面指数的评分降幅都在0.20分左右。


编辑推荐

《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2011年报告》编辑推荐:认识一个地区,当然要从认识它的企业经营环境开始!信息社会,如何从繁若星海的信息大潮中撷取真相?《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2011年报告》给你帮助!以对分布全国4000多位企业负责人的调查问卷为事实基础,著名经济学家王小鲁、樊纲联手打造企业经营环境指数体系,纵横比较各地企业经营环境状况,剖析变化趋势。帮助政府人士明了其治理地区的全国定位和改进方向,帮助社会治理研究者提供科学指数体系和翔实统计数据,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认识各地投资环境及其变化趋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2011年报告 PDF格式下载



研究我国企业经营环境很好的文献资料


做参考书用的。


王小鲁执笔,数据翔实,分析严谨,对于做投资的人很有用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