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法则
2012-5
中信出版社
斯图尔特.布兰德
335
230000
叶富华 耿新莉
无
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终身都是生态学家、未来学家,在他眼里,所有事情都是可以解决的设计问题。布兰特认为,目前世界上有三种重要的转变正在发生。气候变化是真的,并且这正促使我们将地球视为一个整体来管理。城市化——现在世界上半数的人口都居住在城市里,到本世纪中叶这一比例将达到80%——这正在改变着人类对土地的影响以及人类财富。再有,生物技术正在成为地球上最主要的工程工具。正是在这些改变的背景下,布兰特建议,环保人士要转变一些他们长期固守的观念,并且去接受一些他们先前不信任的工具。只有对传统的绿色悲悯心态来一次彻底的反思,才能避免让我们的地球资源遭到灾难性的毁灭。《地球的法则》打破了一系列的神话。城市是绿色的——城市是收入的源泉,同时也是效率以及创新的集中地。当农村逐渐被遗弃之后,大自然重新回归到农村。核电也是绿色的——这个在其他很多国家有证据表明其高效性以及安全性。生物技术以及基因工程都是绿色的——我们可以设计出只需更少的土壤更少的杀虫剂就能生长的作物,也可以创造出可以做任何东西的微生物:从制造新型燃料到抵抗外来物种入侵保卫本地生态系统等。这本书同时有科学家的、反直觉的观察以及富含热情的倡议。布兰特给我们展示了我们的困境之来源,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大胆而且富于创见的政策建议,以及一些基于设计的创建更可持续的社会的解决方案。《地球的法则》不仅仅是提倡我们要作出习惯上的改变,而且还需要有根本性的哲学上的改变,才能担当好地球守护者的角色。布兰特说,环保运动最终必须紧跟科学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在有必要的时候才使用科学。我们要学会如何来管理地球的天然基础设施,尽可能少的干预,同时在必要的时候加以尽可能多的干预。斯图尔特•布兰特学的是生态学。他创办的《地球概览》(Whole Earth Catalog)(1968~1985)于1972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布兰特之前还写过《MIT媒体实验室》(The Media Lab)、《建筑如何学习》(How Buildings Learn)以及《万年钟传奇》(The Clock of the Long Now),他目前是“今日永存基金会”(The Long Now Foundation)的主席兼联合创办人,同时也是“全球商业网络”(GBN)的联合创办人。他和妻子瑞安•菲兰(Ryan Phelan)生活在旧金山湾的一条拖船上。献给约翰•布洛克曼
本书是作者近10年来关于环境运动之反思而写成的一本著作。作者终身都是生态学家,是乔布斯年轻时候的偶像。本书主要是讲述了作者关于城市、核能以及转基因的重新思考。他探讨了关于城市、能源、生物技术这三个话题,提出我们必须转变一些长期固守的观念,去接受一些先前不信任的工具。对传统的绿色悲悯心态来一次彻底的反思,才能避免让我们的地球资源遭到灾难性的毁灭。
这本书有科学家的、反直觉的观察以及富含热情的倡议。布兰特给我们展示了我们的困境之来源,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大胆而且富于创见的政策建议,以及一些基于设计的创建更可持续的社会的解决方案。
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斯坦福大学生态学毕业,EFF(电子前线基金会)荣誉董事,“全球商业网络”(GBN)、“生态信任”组织(拯救保护阿拉斯加至洛杉矶雨林的组织)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顾问。“地球索引”(Whole
Earth Catalog)创始人。“全球电子目录”(TheWELL)系统和 GBN 的创办人之一。GBN
图书俱乐部为多家跨国企业探索及发展未来策略。
他终身都是生态学家、未来学家。在他眼中,所有事情都是可以解决的设计问题。Stay foolish,stay
hugruy,最早的这句话由他说出,他是乔布斯年轻时的偶像,他的观念整整影响了一代人。
第一章 规模、范围、代价、速度
第二章 城市星球
第三章 都市新希望
第四章 核电新篇章
第五章 绿色基因
第六章 基因梦想
第七章 浪漫主义者、科学家、工程师
第八章 一切都是园艺
第九章 星球法术
版权页: 第一章 规模、范围、代价、速度我们就是神,我们必须做好这个角色。——《地球的法则》气候变化,城市化,生物科技,这三个正在蓬勃发展中的叙事,将逐渐成为我们这个世纪的重要话题。今天,我们如何描述这些议题将决定着他们未来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这三种事物的许多幻觉,但另一方面,它们的真相是可知的。当我们谈论气候变化这个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是环保主义者。这不仅仅对于那些一直认为自己跟环保不相关的人士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对于那些一直以来都高唱环保论调的人士更是难以接受。行动者比尔•麦基本(Bill McKibben)最近提到说:“环保运动现已演变成为气候变化的运动了。”这就意味着今日的环保人士不再仅仅是去保卫自然生态系统,使之不被侵害;他们也要开始去捍卫人类文明本身。对于每个人来说,这都是很大的一个冲击。而一旦我们的角色开始转变,我们所固守的意识形态也要开始转变。但是,意识形态是很难改变的。那我们可以灵活地换个角度去想,我们可以采取实用主义的做法——“去思考我们行为的后果,而不是固执于理论或规则本身”。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转变,它不是从一种意识形态转换为另外一种意识形态,而是要彻底的抛弃意识形态。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我们需要进行多大程度上的彻底反思,才能真正理解目前已经存在的变化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这一次的变化是全球性的;时间上会影响到几个世纪,受影响的是人类文明本身,而所有这些都是伴随着不断增速的人类技术,以及不断剧变中的气候而发生的。我们讲“拯救地球”是言过其实了。因为地球本身不会遭到损害,不管发生多大的灾难;生命圈也不会遭到损害。处在危机中的是人类本身。但既然我们是自己把自己扔到这烂摊子里了,我们自己也该设法去修复它。我读过的关于气候变化的最好的论著,是哈佛大学考古学家史蒂芬•勒布朗(Steven LeBlanc)写的《持久的战役》(Constant Battles)(2003,合著者是凯瑟琳•莱吉斯特Katherine Register)。该书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学以及人类学的证据,勒布朗认为,人类一直以来都在开展着血腥的战争。从狩猎部落到农耕部落到酋长部落,到早期的人类文明,有25%的成年男子通常是因为战争而死亡。没有人想打仗,但是他们经常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要么饿死,要么去掠夺自己的邻居。而他们更倾向于彻底的歼灭自己的邻居。这本书充满了很多令人惊悚的发现。研究者对墓葬进行分析,他们发现,在那个年代,大规模的谋杀是很常见的,另外,人吃人的现象也很普遍——不是为了仪式,而是为了营养。在很多考古现场看到的“炊事用石”实际上是武器——本质上就是投石器(《圣经》里的大卫就是用这玩意杀死歌利亚的)。狗是最先被驯养的,因为他们是最好的哨兵,还有所有的狗都会吠(但是狼不会吠)。大多数的城市都是围起来的。勒布朗认为,人类一直都在进行战争,因为人们需要的东西总是大于自然环境的供给,于是他们就需要跟其他人争夺资源。土著人有一套神秘的方法,去找到哪怕是最难发现的食物,因为容易发现的食物都被他们自己消灭掉了。假如自然的承载能力有所提升,也会偶尔出现和平时期,例如随着农业的出现,或者新的有效率的官僚机构之上任,或者是与异域的贸易,或者是科技上的突破。另外,发生重大的瘟疫之后的一段时期也会是和平时期,例如刚经历了大瘟疫的欧洲,或因为欧洲传入的传染病而造成人口大量死亡的美洲。但是这样的间歇期是短暂的:人口会再次迅速地上升,直到突破可承载的能力,于是战争再次爆发。只是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先进国家才逐步地把死于战争的人口比例下降到3%的水平,尽管在这期间发生了几次全球范围的战争和种族屠杀。现代战争不再像过去那样会歼灭所有的敌人,而是仅仅歼灭掉可以获胜的敌人数目就停止了。而那些幸存者则会被安排工作。国家也会利用其国家机器、先进的技术以及国际行为守则去提高可承载能力,有时候甚至会与交战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但假如其他地方的承载能力因为气候变暖而降低的话,所有这些文明的成果都会走向崩溃。人类将会重新回到为了争夺不断减少的资源的竞争当中。那些和平的爱好者则会被战争爱好者杀害和吃掉。这就是我阅读勒布朗的书的时候所想到的一个情景。因为气候变化已经在发生了,我们必须作出一个选择。假如我们不做任何事情或者是做得不够,我们将会面临一个所有人对所有人发动战争这样一个局面,而这一次大家都有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此而死亡的人数将会是数以十亿计。勒布朗总结,另外一种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科学以及技术使得我们可以理解地球的生态系统本身,以及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使得我们可以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并且提升地球的可承载能力,从前我们根本想象不出这样的做法。人类与自然长期共存的机遇就掌握在我们手上,只要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这是一个机遇,我们可以打破这个数百万年来的冲突和危机的循环。2003年以前,我对于气候变化只是一般性的关注。早在1982年的时候,我和妻子就搬到一艘老式的拖船上居住,因为住在船上就不需要担心加州经常出现的地震和野火。事实上,这样的住所尽览海景,同时又无需担心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而导致海平面上涨。在那个时候,去想象一下气候变化的未来是有趣的,其实形势很严峻,但感觉它非常遥远。1987年,我参与创办了一个叫“全球商业网络(GBN)”的咨询公司,现在我一半的时间是在为这个公司工作。2003年,GBN接到来自美国国防部的请求,去建立一个关于“气候突变”的情景。我当时只是扮演一个边缘的角色,我对一些气候学专家进行了电话采访,也贡献了一个点子。同年秋季,我们递交了这份调研报告,题为《关于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An Abrupt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ecurity),报告的作者是彼得•舒瓦茨(Peter Schwartz)和道格拉斯•兰戴尔(Doug Randall)。我们得出的情景是基于一个发生在8200年前的事件,那时候地表温度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突然下降了2.7摄氏度(5华氏度)。在气温图表上可以看得出陡然下降的趋势,就发生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个跟人类一万两千七百年前所经历的气候突变完全不一样(那一次是气温突然下降了15摄氏度,亦即27华氏度),并且这一气温保持了一千年。对于这两个事件,有这么一个解释,就是海湾地区的洋流被来自北大西洋的超量淡水所减缓或停止,而这些都是由气候变暖导致的。(2003年收集到的数据不同程度的反驳或支持这一理论,但没有人否认气候突变确实发生过)。由于我们今天面临的气候变暖是来自于北极冰川的融化,并且因此导致了北大西洋海水的淡化,GBN的情景里就提及假如我们在2010年突然走进一个“微小”的变冷期(就像8200年前一样)会导致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得出的结果是,假如全球突然变得更冷、更干燥、更多寒风,会使得全球主要的农业区面临水灾,同时也会带来严峻的冬季气候以及在未曾预料到的地区遇到恶劣的风灾和洪水。该情景估计,到了2020年,欧洲的气候会变得像今天的西伯利亚。到那个时候,全球的食品、饮用水以及能源供给都将变得紧张。到那个时候,地球上将会有七十五亿人口,但地球的承载能力将不能胜此重任。这份报告最后是以我从勒布朗的著作里获得的启发来作为总结,那就是,任何一个试图超越地球承载能力的社会,最终都会因为争夺资源而展开战争,这是亘古不变的范式。于是,到2020年,因为战争、疾病、以及饥荒,将会使得地球上的人口下降,直到剩下的人口不至于超出那时候的地球承载能力为止。而五角大楼则是这一情景的合适的客户。我们特意没有把这一情景保密,而是把它放到了互联网上,《财富》(Fortune)杂志也做了一个摘要报道。开始时一些专门研究气候变化的机构对此嗤之以鼻,但不久后这份文献开始被广为引用。在我们这份报告以及其他几份同行的报告里所提到的气候突变的概念,使得公众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开始发生转变。从那时候开始,气候变化才被大众看作是一个清晰并且真实存在的威胁,并且解决这一问题是现在全球各国领导的责任,而不是留给后代去解决。公众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也发生了突变。假如说GBN的情景让你感到担忧,那大可不必。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组织(IPCC)在调查了23个关于气候变化的模型之后,得出结论,认为气候学家所担心的海湾洋流变化是不准确的。来自挪威的赫格•德拉格(Helge Drange)教授说:“地表空气变暖的趋势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即使北大西洋洋流速度减缓,也不会让欧洲变冷。”或者我们有更多理由表示担忧。2008年一份对格陵兰地区冰核的研究报告显示,一万两千年前由于海湾洋流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气候突变不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缓慢出现的,而是在短短的一到三年内出现的。今天,假如你去追踪气候学家的研究,会感觉像是在听小孩子讲笑话:有两个人在开飞机。不幸的是,其中一位从飞机上掉下来了。幸运的是,地面上有一个干草堆。不幸的是,干草堆里有一根长叉。幸运的是,这个人躲过了长叉。不幸的是,他没有掉到干草堆里。幸运的是,IPCC的气候模型足以让全球数千位气候专家公开宣布,气候变暖确有其事,并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以及甲烷)所导致。到2040年,这一变化将给全球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并且会愈演愈烈。不幸的是,IPCC的模型并没有预估到北极冰川的迅速融化。到2007年,就有一半的北极冰川已经融化,远早于报告上预测的2050年。在2006年以及2008年,GBN为北极海洋协会做了两场关于北极地区未来海运趋势的研讨会。我了解到,已经有六十五艘平板船到过北极,现在有多达几百艘的巡航舰途径北极。同时,北极地区的海鱼以及渔业也在北移。位于加拿大北部曾经非常神秘的西北航道现已可以通航,俄罗斯则开始在北海地区修建海港,进而为所有来自欧洲和亚洲的航船带来捷径。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二十四位不同身份的船长,海岸保卫队成员、极地科学家、外交官以及CEO。针对因为冰川融化而导致的交通需求,美国以及国际层面应对此类需求而可能采取的关于航海、安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他们最后得出了四个情景。所有这四个情景都预设北极冰川将继续消融下去。
这本书同时有科学家的、反直觉的观察以及富含热情的倡议。布兰特给我们展示了我们的困境之来源,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大胆而且富于创见的政策建议,以及一些基于设计的创建更可持续的社会的解决方案。 ——纽约时报布兰德对未来的构想中最为引人注目并不是提出的解决方案的性质,而是在他看来,政府、商界、金融市场、以及社会不得不接受的长期的时间跨度。他想人之所不能想。——今日美国《地球的法则》不仅仅是提倡我们要作出习惯上的改变,而且还需要有根本性的哲学上的改变,才能担当好地球守护者的角色。——华盛顿邮报
《地球的法则:21世纪地球宣言》编辑推荐:《地球概览》创办人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在乔布斯斯坦福演讲中多次被提及,被乔布斯视为偶像,其观念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在《地球的法则》一书中,斯图尔特•布兰德提出了最具争议的,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相关话题。他提出的对于核能、城市化、转基因生物技术三个问题的思考,与一般环保主义者不同,其观念具有超前性与颠覆性。他认为目前的环保运动正在走向浪漫主义,但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科学,而非仅仅基于感情而行动。斯图尔特•布兰德在《地球的法则》中提出了一系列大胆而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环境保护根本无缚鸡之力,21世纪的绿色革命,应该利用高科技主动出击!要拯救地球,只能靠核能、转基因食物等高科技,而不是环境保护!当然布兰德在给我们展示地球困境的来源的同事,也提出了一系列基于设计的,创建更可持续社会的解决方案。
这是一本真正重要的书,阅读起来也非常愉快。——詹姆斯•洛夫洛克中国计划在未来的十年里修建的核反应堆的数量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三倍多。这也许会唤起某些人对某个大国曾一度高速发展核产业的记忆。有关三喱岛核电站的争论曾经让美国左右为难,并由此产生了现代环境保护论。 历史还会再一次重演吗?——约翰•艾尔金顿
无
本书作者布兰德将新一代环保运动称为“绿松石运动”(***quoise Movement),把环保的绿色和大海的蓝色混在一起,代表这群热爱科学技术的环保人士。他们不盲目崇拜大自然,也不要求别人勒紧裤腰带,而是运用工程师的智慧,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传统环保人士崇拜盖娅,他们则直接与盖娅谈判。
对地球能源有了新的认识,不了解科学,就没有发展的机会
现在 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看看外国学者对地球发展的研究 很有趣
这本书是学习了解城市化,生物科技,核能源的很好的科普读物。恐惧源于无知,知识就是力量!
书不错,速度很快,边上稍微有点压挤,但不影响阅读。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本. 所有先说的都在
希望看完后我们都可以为我们的家园做些什么,看看别人的观点是什么,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
观点新颖,视野开阔。
还没有谁看过,应该不错吧
来自朋友推荐,不错
还没开始读,应该不会失望
书还不错的,挺好~书还不错的,挺好~
很好,芮亲推荐,我连芮哥得书还没买呢
配送超快,书很精致
危机感、使命感、紧迫感。阅读此书让人踌躇满胸!
在职培训
不错,公司领导推荐的书,学习一下
买了很久很久,过来补评价赚积分的。。
一部科普作品,作者对地球、生态与社会协同的思考。
值得一读,反思人类行为,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
值得探讨的话题,需要继续消化
环保需要走上理性的道路!
不错,不过有点啰嗦
价钱不贵,值得一买科普书。
土摩托yuanyue的推荐,书还算不错的。
帮同事买的,她是从报纸上看到评论买的。
所以就买了,没能吸引我立刻看
书封底角赫然陈列一只蚊子的遗体...不想找麻烦去换货了,用胶带纸粘住,眼不见为净
如今关于新一代iPhone或是iPad的新闻肯定是热门新闻,但有关气候变化的问题则很难得到公众的持续关注。这就像龙应台曾做过的比喻,一群人在坐巴士,只顾着找个好位置坐,却少有人探出头,看看这辆巴士究竟驶向何方。而现在这辆巴士已经越来越热,偶尔还会强烈颠簸一下。目前来看,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也许我们在这辆巴士中的位置还非常边缘,但若想开始真正有益的行动,我们需要先真正了解现在所遇到的问题。 《地球的法则》也许就是这样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作者斯图尔特布兰德是不为很多中国人熟知的,但他却有一个有趣的联结为多数人所知。去年乔布斯的离世也掀起了一股乔布斯热,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公开演讲的最后提到了自己的人生格言“Stay foolish, stay hungry.”,这句话来自乔布斯年轻时代喜爱的一本杂志“地球索引”。而这本杂志正是本书作者创办的,此话可能也正出自于他。从英文我们其实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两者的联系,“地球索引”是Whole Earth Catalog, 而“地球的法则”是Whole Earth Discipline. 读完本书,也让我相信布兰德是一个践行stay foolish, stay hungry的人。当然,布兰德和乔布斯的桥段绝对不是我想表达的重点。重点在于,这本书是一本针对环境问题讨论解决方法的书,或者可以更直接一些...,布兰德通过他的工作,包括亲身投入多年的环保工作,对科技前沿的掌握,给出了他认为正确的解决方法。面对地球整体的环境问题,给出答案是需要勇气的。但我想布兰德是基于这样的前提,面对一个攸关生死的问题,如果现在没有答案,也就是提前宣布失败了。所以布兰德在第一章的首页上写道:“我们就是上帝,我们必须做好这个角色。”这充分体现了他的乐观、信心与意志。虽然我并不喜欢他这句话,因为我觉得不相信上帝的人最好少用上帝这个词语。不过言归正传,本书可不是一本关于信念的书,它是一本关于现实、证据、科学、理性的环保领域的著作。 全书的主要内容围绕着四个存在争议的环保议题展开:城市化、核电、转基因和地球工程,而以气候变暖为这些问题的基础或是出发点。在开篇的第一章令我印象深刻地有两个概念,其一是“正反馈”,作为一种反馈回路,系统对干扰的反应是加剧干扰。例如北极冰川消融就属于正反馈:冰川可以反射85%的太阳光,黑暗的海洋则更多吸收太阳光,只反射5%。剩下的冰川越少,北极所吸收的太阳光就越多,从而加速冰川的融化。其二是“盖娅假说”,我以前就听说过盖娅假说,很意外布兰德是该假说的支持者。我虽然现在还对该假说持一定的保留态度,不过事情似乎在慢慢朝着盖娅假说的方向发展,特别随着人类影响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我们早已不能将环境单单视做不变的条件。同时盖娅假说无疑是一种支持环保的理论,它让我们可以更系统地考虑问题,不再将人置于环境之上。 布兰德认为应对气候危机,有三种常用的方法:缓解、适应以及改良。反观目前的环保理念与行动,多数以缓解为主。例如关灯一小时,就是希望我们通过这一行动节能减排,并树立这种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但布兰德却用事实来警告我们:气候变化已经无法阻止,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阻止更为严重的气候变化。北极冰川正在融化并将继续融化下去,现在的一切努力都无法阻止这一点。也就是说,现实来讲,我们能做的只是延长其融化的时间,或者更现实来讲,来研究如何适应融化中的北冰洋。布兰德的思路非常务实,环保不能单纯在意识形态上纠结,更要解决现实的问题,否则于事无补。本书讨论的四个议题也正是基于这三种方法:缓解、适应以及改良。 虽然我个人也是身处城市化进程中,但对于城市化的理解经过布兰德的冲击,的确发生了改变。譬如在论述城市化议题中,布兰德指出,也许迄今为止,曼哈顿是最绿的人类居住地之一。想想看,拥有最高的人口密度,也就意味这些人占用了最少的土地,让空出来的土地可以回归自然。城市的资源利用率也高于乡村,人口在不断增长,如果不辅以城市化,将对地球生态构成巨大的压力。也许,乡村是很多城市人的梦想居住地,但从整个地球来考虑,城市化真算得上是一次超大规模的环保行动了。剩下的,就是解决城市化中的问题,让城市变得更绿了。 在论及核电与转基因中,布兰德提出了一个颇有意味的规律:了解最多的人往往是害怕最少的人。面对核电,忧虑最少的群体是科学家群体;面对转基因,科学家群体则更是拥抱了。对于核电,我个人曾经摇摆过,一开始支持,后来犹豫,到现在则是有保留地支持。布兰德也曾是一个积极反对核电的人,但在经过多年的调查与研究之后,他现在改变了看法。书中关于切尔诺贝利的故事非常有趣,那地方今天的样子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关于核电,布兰德在TED中有过一场辩论,对手是反对核电支持风电的斯坦福教授。而我现在的观点是,从核电自身的性质来看核电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结合现实情况在今天核电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关于转基因,我从来都不排斥,甚至是欢迎。因为对于那些碱基对顺序的变化,我实在觉得没什么可怕。但后来一些环保组织揭露的转基因背后的商业垄断问题,倒是让我觉得需要提防。但从食品安全角度,科学来说,转基因没问题;从生态环境角度,目前也还是没问题。本书可以算是在这方面又科普了一下,而且内容很前沿。同时,布兰德也提出了一个对于技术的态度,他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因此环保组织应该拥抱技术,从而发挥技术的正面价值。 对于地球工程,我开始觉得都是有些亡羊补牢的意味,而且有可能就像发明了带过滤嘴的香烟,本来可以减少吸入的毒素,但却让吸烟的人增加了。不过最近LHC对于希格斯粒子的证实却让我对于这种地球工程产生了一些信心,LHC的造价可是上百亿欧元,而且也不是全部欧洲人都支持。在某些时候,少部分人的决定可能更英明。对于全球的环保问题,可能更是少数国家,少数人更关心,但结果却是惠及全人类。也许确实需要有这样的地球工程在危难之际挽救地球。 本书的第七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划分:浪漫主义者、科学家和工程师。布兰德认为,浪漫主义者感受自然,科学家研究自然。浪漫主义者喜欢问题,科学家研究问题,而工程师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三种角色布兰德都经历过,而最后面临环境问题,他选择了做一名解决问题的工程师。对于这三种角色我个人都非常喜欢,但现在我相信布兰德,面对问题,我们急缺工程师。而布兰德将热爱科学和技术的蓝绿混合色的环保人士称为绿松石运动。 最后说说作者布兰德给我的感觉,从TED演讲中他给人的感觉是很像美国牛仔,非常自信,表现欲很强。而读完本书,我觉得他的环保思想更多是以人类为中心出发的。譬如他一直强调的“我们就是上帝”,以及在最后一章首页引用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话:“人造卫星发射之后,再也没有自然了,只有艺术。”并且第八章还阐述了一个概念,认为存在人类的自然界其实更像园艺。包括他更倾向于人为参与的自然保护。我想这可能会引起很多崇尚自然的人的反感,而且很多环保人士的出发点也并非单方面保障人类的利益。有些人保护自然是为了人类,而有些人保护自然则就是为了自然。不过,布兰德的人类中心更多是从现实出发的,因为从现实来看,目前地球确实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布兰德认为人类应该接过这个接力棒,承担起地球的责任。 再说点有趣的是,布兰德将本书献给约翰布鲁克曼,而最后又强烈推荐读者继续阅读凯文凯利的《科技想要什么》。约翰布鲁克曼是第三种文化的代言人,他主要推动科学家参与人文议题,而凯文凯利则是极客文化的推动者,技术与人是他的主要研究领域,而斯图尔特布兰德恰恰是环保领域的主将。这三个人,正好构成了第三种文化的三驾马车。 最最后也想提醒一下读者,阅读此书需要有意识地清空之前的观点,先包容再批判,最重要的是,敢于改变你的看法。布兰德的笔锋犀利,对一些他认为错误的观点针锋相对,甚至还点名批评,其实从书名中也能领教一二,这样很西部牛仔的风格也是一种真性情的体现吧。 阅读更多 ›
这本书的作者斯图尔特·布兰特是一个特可爱的人,他于1960年代末编辑出版的《地球目录》(Whole Earth Catalog)曾影响了一代的嬉皮士,这当中也包括了像乔布斯那样后来成为硅谷创业明星的人。去年5月的时候,布兰特接受了一家德国媒体的采访,记者问他,被乔布斯在斯坦福毕业典礼上引用的那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原意是什么。布兰特解释说,你需要有像初学者那样的心态去看待新事物。我们需要自信以及好奇心的结合。那是根植于我们天性之深处的一种机会主义(opportunism),并且这是一种乐观的心态。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因为我的愚蠢而死呢。我们还是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吧,让我们一起来冒险。这句话说的是,我们的知识永远都是不够的,并且我们需要因此而做点什么。有了这样的心态,你就会打开你的心智,去进行探索。它还表示你要抛开那些社会结构以及意识形态给你的解释。他还提到,“当我20来岁的时候,我大部分时间是跟北美的原住民在一起度过的。假如你只是循规蹈矩的话,你会跟很多重要的东西失之交臂。而假如你能够像一位傻瓜那样看世界的话,你会看到更多。”我觉得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像傻瓜一样看世界的心态,使得即使现在已经是年逾古稀的布兰特看上去还非常精神,而且还整天在折腾着跟推动长线思考(longte...rm thinking)相关的很多个项目。假如你有时间,一定要看一下“今日永存基金会”(Longnow Foundation)的网站(longnow.org),上面有太多值得关注的项目了。连亚马逊在线书店的创办人杰夫·贝佐斯都给这个基金会捐献数千万美金去支持他们的万年钟项目(Clock of the Longnow)呢。好吧,关于作者的八卦到此为止。再说两句为什么我会选择这本书来翻译吧。说实话,我自己也是非常关注环保的人,学会上网之后第一时间就到Greenpeace的英文官网那里去看这群经常被香港电视报道的环保人士到底在做些什么。其后也曾有一段时间会订阅他们的电子报。但是慢慢的我发现,似乎他们只是在反对一些东西,却很少有建设性的行动。但是,当环保已经不再是保护地球,而是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时候,像绿色和平那样的做法是不是只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却难以产生对环境的积极的效果?后来主要是通过一些TED演讲,我了解到了目前环保运动的新方式和思维,其中不乏一些听起来可能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想法。记得几年前我第一次听到布兰特关于城市化和核电的言论时,就颇为惊讶。那时候我对这两个议题的了解还很浅,但他的观点倒是深深的印在了我脑海里。而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我也会不断的问自己,这样的观点恐怕太不可置信了吧?(特别是在日本福岛事故之后,挺核的观点对于普通人来说真的不是那么容易接受,但假如你去了解更多相关的事实,相信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依然离不开核电,这本书的第四章对此有详细讲解。)为了了解更多,我会找布兰特在书中以及书的在线注解里提到的一些相关的书、文章和视频来看。我发现,当我了解到更多事实之后,我也慢慢的被作者的观点说服了。(并且我发现这样的一种阅读方式是非常让人快乐的,因为你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了解作者是怎么形成他的这些观点的,他的逻辑和他的证据是否充分你都可以自己作出判断。)其实作为一位终身的环保斗士(是的,“地球日”之兴起也跟布兰特当年的一个行为艺术有莫不可分的关系,当年他订做了一堆徽章,并且在伯克利大学校园内卖,徽章上印有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们还没有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来美国宇航局就真的把从太空中拍到的地球照片发回地球,并且成为了第一期《地球概览》杂志的封面图片),布兰特也曾是积极的反核分子。但后来他发现,原来反核只会让地球暖化加剧,并且核电本身是安全系数最高的能源。于是转而变成了一位挺核人士。这个转折是如何发生的呢?很值得我们去了解。这本书就有讲到个中的故事。我觉得这本书对国内的环保人士应该也会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国内现在的环保运动蛮像几十年前美国的环保运动,但正如布兰特在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一种环保的做法太过感情化了(书中是用了romantic这个词),我们这个年代讲环保其实已经不仅仅是走近自然爱护环境这样的问题了,这个问题已经演化为关乎人类文明是否会得以延续的问题了(因为气候变暖已经是不可否认并且几乎不可逆转的事实,书的第一章有详细的论述)。而要应对这个问题,我们不仅仅需要浪漫派风格的传统环保人士,而且我们更需要科学家、工程师的参与,并且也许我们需要通过实践去检验一些延缓气候变暖的方法的可行性——例如地球工程——这样一些方案也许今天听起来大家还会觉得有如天方夜谭,但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都会不得不做出这样的抉择。让我以本书开篇第一句话来结束这篇短文吧:“我们就是上帝,我们必须做好这个角色。” 阅读更多 ›
可以作为科普读物加入高中课外学习中,大大减少楞逼量
本书作者是科学家,书中详细论述了为什么城市是绿色的,贫民窟是绿色的,转基因、核电是绿色的。书中提到,1996年开始,北美大规模食用转基因食品,欧洲则禁止转基因食品。这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食品对照试验。截至到2007年,科学家没有发现两组之间有差异。书中提到:对一个生态学家来说,农业产出的任何一种产品都谈不上半点儿的天然。
等了好久,等来了一本封面很脏的书
这本书是别人力荐的,看起来有点费劲,但是本好书~作者是乔布斯曾经的偶像啊~
1、观点鲜明,绝无凑数的噱头。2、论据充分,每一条论据都很详实。3、文字顺畅,翻译很好,作者的语感也很口语,并不难缠。是看过的最好的科技书籍。
买的时候觉得贵得离谱,kindle 版都那么贵,但只是读到一半就感觉已值回票价。另外,最上面的评论写得真赞!
应该当做初中教科书 科学精神
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视野也不得不全球化!!!
一本出色的书籍,不再片面的去看待事物。
环保的正道,那些所谓的“环保人士”不过是些头脑不清的的文艺青年,他们真正需要这本书来扫盲。不过本书的翻译一般,而且缺乏写趣味性。
未必完全正确。未必需要赞同,但是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适合对环境问题敏感的人。还有就是能不能便宜点……
书还没有看,但买之前看了书的介绍之前,就很喜欢。
其实还没有看完,但是就目前已经看到的内容,已经当得起五星。书本身很漂亮,但更漂亮的是内容,翔实,有趣,特别是对我这样本身对环境保护,基因工程啥的有兴趣但是本身又是外行的人来说,翻译得也相当靠谱,几乎觉察不到翻译体,近期难得一见的好书。推荐。
充满理性和良心的好书
很不错,非常喜欢···
书不错,就是物流慢了点!
不因人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