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与铁
2012-6
中信出版社
尼尔·弗格森
358
355000
无
面对一个全球恶性通货膨胀的危险王巍 中国金融博物馆2010年中国金融博物馆开业之前,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高西庆先生赠送我们一批珍贵的藏品,其中一套面值高达几亿马克的德国三十年代货币成为最受观众瞩目的文物。每当提到通货膨胀,全球经济学界都会以这套货币作为典型案例而展开,即便在出现了100万亿的津巴布韦元之后,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仍然是首当其冲的记忆。按传统的经济史论观之:其一,德国恶性通货膨胀直接导致了魏玛共和国的破产,也就是间接帮助了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上台其二,德国恶性通货膨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起因之一其三,对德国恶性通货膨胀的反思直接导致了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得势和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的重建客居美国的英国著名金融史学者和畅销书作家尼尔。弗格森近年来风头正劲,不仅连续制造了一批商业畅销书,而且也成为风靡全球的纪实电视主持人和制片人。他习惯于超脱传统叙事的立场和思维方式来重新梳理现代金融史,摈弃了成王败寇的英雄史诗记录和学术总结,更以多角度多立场地旁观事件演化,再现历史复杂细节,給读者以穿越时空的自身体验,給读者自我演绎的空间。弗格森以这样的立场和手法描述了两千年的货币崛起,解剖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分析了大英帝国,也大胆洞凿人类文明历史。在宏观历史大视野的同时,却不时顾影回眸,流连在史学家常常忽略的蛛丝马迹。便是这样一本聚焦在德国汉堡港却散漫于百年前的德国货币与经济整体板块的光影斑驳的历史演变纪实。弗格森从金融与战争的角度,投射了一连串或明或暗的思想火花,让读者浮想联翩,将一本很学术的著作表达栩栩如生的画面。弗格森曾写了一书,大胆推测了历史的不同歧路与逻辑结局。在这本书的起始,他信心满满地表示,假如当时有今天的知识和政策手段,德国恶性通货膨胀完全可以避免,经济大萧条也可以避免,自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根本不会发生。不过,这样虚拟下去,弗格森本人也许不会问世,我们也不会有这本书来把玩了。从中东的吕底亚王国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起,人类社会使用以金银铜为主体的金属货币大体上有两千多年历史。从宋代的交子和佛罗伦萨的汇票始,我们运用纸币也有了一千年的经验。基于自然条件和流通的磨损,在金属货币本位的时代,通货紧缩是一个长期困扰市场发育的问题。基于政府急功近利和金融家的习性,在汇兑本位的时代,通货膨胀则成为颠覆市场周期的祸首。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一直在被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们研究过,却基于不同的经济环境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论。抨击者有之,但也愿意发现提升德国国力的积极效应。鼓吹者有之,但也注意到导致经济崩溃的临界条件。在这之后,恶性通货膨胀也发生在中国的民国政府时期,也发生在二十年前的东欧经济,刚刚还发生在几年前的津巴布韦政府。我们真正了解并可以避免恶性通货膨胀吗?几年前的华尔街次贷危机显现了一个后汇兑本位的货币时代,我们的货币已经不再与贵金属相关,不再与英镑美元甚至现金和存款等老百姓认可的可见货币相关,而是与信用卡,购物卡,电子账号,房贷凭证甚至各种虚无缥缈的衍生产品符号相关。而且,各国中央银行已经不再是矜持高贵审慎和稳重的监管者了,而是不免猥琐地暗地加快印刷货币来注水经济,甚至公开以邻为壑地竞争铸币利益了。从近期希腊和土耳其中央银行行长的口气中,我们都感受到法国路易十五的幽灵:在我之后,哪怕洪水滔天。我们是面临一个全球恶性通货膨胀的时代吗?所有监管者都在否认这样悲观的论断,但是大多数金融家都坚定地保持这样一份警惕。翻阅本书,回顾弗格森笔下的上一世纪二十年代里,从失败中站立起来的德国仍是蒸蒸日上,似乎可以完成凡尔赛和约义务,然而,在政治家们手里把玩的金融政策却于无声处呼啸而至。山雨欲来风满楼,我们回首历史,我们也可以成为当下全球经济的风语者。
《纸与铁》全新视角透视1923年德国恶性通胀,剖析德国经济灾难和政治间的因果链接,著名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文明》、《帝国》之后又一力作。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经济学家何帆、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著名作家北村、知名学者吴稼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联合推荐。
德意志帝国为何逐渐染上了通货膨胀的顽疾?其后果又是什么?是各经济利益集团导致了德国通货膨胀吗?通货膨胀刺激了德国的经济增长吗?当时的通货膨胀政策如何导致灾难性的影响?
尼尔?弗格森,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哈佛大学历史系劳伦斯?A?蒂施教授、牛津大学耶稣学院高级研究员,同时也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他是极少数能横跨学术界、金融界和媒体的专家之一。著有畅销书《帝国》、《虚拟的历史》、《顶级金融家》、《纸与铁》、《金钱关系》、《战争的悲悯》、《巨人》、《货币崛起》、《罗斯柴尔德家族》,同时还为多家报纸和杂志撰稿。此外,他还为第四频道撰写并制作了四部非常成功的电视纪录片:《美国巨人》、《世界战争》、《货币崛起》和《文明》。2004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
序
引言
第1章 黄金时代
汉堡的商业
资产阶级社会及其价值观
城市政体
都市资产阶级和民族国家
第2章 战争的命脉
战争经济学
汉堡的匮乏
战争政治与和平政治
通货膨胀预期
第3章 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
资产阶级革命?
匮乏和混乱
工资-物价不断攀升
第4章 凡尔赛和汉堡
修约主义的经济根源
和约构筑的虚幻世界
和约对经济的真实影响
和约的政治后果
国际上的影响
第5章 相对稳定时期
财政赤字的窘境
货币增长的势头
混乱的对外贸易
劳工运动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第6章 “履约”失败
“履约”的理由
走向对峙
对峙时期的经济
第7章 解体与清算
商业政治的失败
解体
通货膨胀后的清算
第8章 通货膨胀的后遗症
平衡
资产阶级社会的危机
城市政体的“现代化”
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
后记:希特勒的膨胀
附录
版权页: 插图: 这些巨轮还有复杂的政治寓意。“皇帝”号、“祖国”号、“俾斯麦”号,乍一看不过是爱国热情的象征,但在巴林看来,威廉二世能亲自主持“俾斯麦”号的下水典礼,说明他已经跟长眠不醒的俾斯麦冰释前嫌。由威廉二世口中那些“失去了祖国的朋友”承担兴建“祖国”号的任务,更是令他振奋。另外,随着三艘巨轮的诞生,英国最引以为豪的造船业被德国赶超,经济实力也受到挑战。虽然德国一再声明“皇帝”号是“和平之船”,但在国际关系日趋紧张的时代,它还是成了英国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社论撰稿人关注的焦点。可见,“皇帝”号的下水不仅展示了德国强大的经济,高涨的士气,也折射出德国社会的“阴暗面”,而且其政治寓意模棱两可,令国内外社会困惑不解。就在5周前,“皇帝”号要挑战的对手——“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沉没了。《汉堡日报》曾预言,帝国的狂妄自大必将让它自取灭亡,后来这话果然应验了。本章要讨论的就是这种狂妄自大,“皇帝”号、“祖国”号、“俾斯麦”号,经济上德意志的野心不断膨胀,通货膨胀已然不远。 汉堡的商业 和伦敦、利物浦、鹿特丹、安特卫普及纽约一样,汉堡也是大西洋几大贸易中心之一。从滑铁卢战役到马恩河会战,横跨一个世纪,在那个英国称王称霸的时代,自由贸易、工业化、帝国主义和金本位制度日益勃兴,几大贸易港口一派繁荣。货物、人力、信息和资本自由穿越,融通四海,这番情景在1914年之前从未见过,各大贸易港口也因此受惠,财富滚滚而来。当然,汉堡自中世纪以来就是商业中心,但商业传统未必是持久繁盛的保障,吕贝克就是一例。而汉堡历来能够审时度势,长于变通:16世纪时效法荷兰,17世纪时与战乱频繁的德意志内陆划清界限,而18世纪时又对法国钦羡不已。1815年后,英国开始主宰大西洋地区的经济,此时的汉堡又变身为德英贸易的“前哨基地”;对美洲的贸易骤增时,汉堡还在波士顿和巴西之间设立了自己的“基地”;当德国中西部经济发展加速时,汉堡自由港区又成为“德意志帝国通向世界的门户”。从1816~1820年到1856~1860年,驶入汉堡港的轮船吨位增长了5倍;到1860年,汉堡港的年货物吞吐量近100万吨,价值3-3亿马克。1885~1913年,汉堡的进口每年增长5.5%,出口每年增长(1890年后)5.3%。截至1913年,德国有42%的进口和38%的出口都以汉堡港作为中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汉堡的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4.5%左右。在所有其他的大陆港口中,能与之媲美的只有鹿特丹港。 分析汉堡经济可以从几方面入手。一种分析方法是从货物流通层面入手。1913年,进入汉堡的货物总量有2/3经由海运,1/5为铁路运输,还有一小部分是内河运输;而在出港货物中,这三种方式的比例分别是48%、14%和30%。1913年前,汉堡港31%的进港货物是通过各种运输手段从德国其他地区运抵汉堡的,2%来自其他欧洲大陆国家,来自不列颠群岛的货物较少(占19%),而来自北美和拉丁美洲国家的货物仅占10%左右。非洲、亚洲和澳大拉西亚等地所占份额虽小(共计9.5%左右),但这些地区的增长最快。汉堡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欧洲,约36%的出港货物被运送至帝国的其他地区,略高于其他欧洲大陆国家,其余多半被送往美洲(13%)或不列颠群岛(8%)。由此可见,汉堡最大的单个“贸易伙伴”是德国其他地区,大批货物经铁路由西部工业城市(鲁尔工业区、莱茵兰和威斯特伐利亚)发往汉堡,同时把大批进口货物沿易北河运往德国中部。
对通货膨胀的恐惧使得德国在1933年之前没有采取极端的反周期政策。在1931年和1932年,希特勒曾多次被指责鼓吹通货膨胀政策,例如在总统选举中,布吕宁曾利用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恐惧来打击希特勒;奥夫豪泽和斯特格瓦尔德等工会领袖则控诉希特勒以“第二次通货膨胀”为诱饵,借机拉拢大资本家。然而,这一切并没能阻止他上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希特勒早已营造出一种反对通货膨胀的形象。早在1922年,他就公开谴责“共和国软弱无能,散尽钱财供养那些吃闲饭的官员”;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在竞选亘传中也多次指出,通货膨胀是魏玛共和国在经济上无能的表现。让希特勒的反对者大为意外的是,纳粹分子一再承诺他们掌权后会稳定物价。沙赫特于1933年3月就任经济部长后,立即通过广播宣布“未来货币政策的目标仍然是稳定币值,这个方向绝不会改变”;5天后,希特勒在国会会议上也明确支持这一观点。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纳粹政权反复宣传的一个论调就是反对“货币试验”。例如希特勒在1939年时声称,中央银行的任务是“确保工资和物价的绝对稳定”,国家马克将成为“世界上最稳定的货币”。1939年1月,时任中央银行副总裁鲁道夫·布林克曼宣称:“我们发誓,这种用通货膨胀来欺诈德国人民的事情绝对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更不可思议的是,从物价指数来看,他们的确兑现了承诺。1933~1939年,生活费用指数仅仅增加了7%,而批发物价的年均涨幅仅有1.2%,在“二战”期间升至2%。最终.德国的战败和各占领当局实施的政策引发德国的第二次恶性通货膨胀,到1946~1947年,德国货币彻底崩溃……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每日电讯报》、《经济学人》、《商业周刊》、《卫报》、《参考消息》、《东方早报》、《信报》、金融界等国内外媒体热评。
无
《纸与铁》全新视角透视1923年德国恶性通胀,剖析德国经济灾难和政治间的因果链接
还没来得及看,但是,从《文明》开始,就决定要拥有尼尔·弗格森的全套了~
尼尔弗格森的书都值得一读
很好看得一本有关通货膨胀的书
好书!从通货膨胀催生了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并蔓延,引起了二战!
很不错,对于对应研究目前的经济状况具有很大的启示,在分析具体经济现象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观察视角新颖,值得一看
了解西方政治不错
一段熟悉的历史、一段不熟知的历史、一段需要认知的历史、一段值得思索的历史
挺牛的,但是没砸看,送人了。包装好
这本书有价值,值得好好研读。
这套书买了几本,都很好
这些书不错 ·····
闲暇时随便看看,打发打发时间
资料很详实,很有逻辑性,虽然有点枯燥,但还是很喜欢
活动出手的,买了一套
.很喜欢读,质量好!
配送不错,还没读
一个系列的第九本,不知道其他的如何,这本的可读性很强!
送货挺快的,而且书质量也不错,喜欢
历史性质的,研究得很细致,常识性的了解下可以,没多大使用价值。
超厚的。
很深度
值得一读,收藏之。
还没看,这一套买全了
了解1929大萧条必看
这个,认真看了再说吧!回头看
对于弗格森的书很不错,以独特的眼光解析经济,书的封面很经典,值得收藏
弗格森的书很不错,值得购买。
老外写东西,有数有图,有理有据。
喜欢此类书籍。
包装很好,第2次购买,可能因为下单稍微晚了点,所以收到时间延迟!感谢快递师傅!
2012年6月第1版,硬壳精装线装,内页纸质不错,定价虽然偏贵,但搞活动的价格,能半价左右拿到也算物有所值的版本了。内容嘛,如果说作者其它几本是在回顾历史、或为某个人、某个家族写传记,那这本书就是作者深入剖析通胀在某个国家的特定时段的精彩案例。
挺好,可以一看
主要就表的错误很多,把年份搞成了日期,等等。不是审核有问题就是翻译有问题。
内容很多,读起来思维有些混乱,需要静下心来再度一遍。
没有看哪
刚开始看.....
此前购买了此作者的其他书为了凑齐一套除了第九本我也就购买来装饰大致读了下感觉一般般,可以一读吧
当当上买的,你懂的。
朋友说挺好看的~不错的礼物`
很好的书!!!德国的强大 绝对值得学习
对于我这个经济学的门外汉来说,看着吃力。没有发言权
尼尔 弗格森的书,不用解释。
太精美了,还没舍得拆封。一时看不完那些书,先放放,这书需要慢慢读。
酌酒品书,闭眼冥想,了然心扩
《纸与铁》的作者,尼尔•弗格森是历史学家,又是金融家。这样的跨学科身份,让《纸与铁》这本书比单纯的金融书籍多了一份历史的真实和厚重。作者带我们一起回顾德意志帝国的历史,剖析德意志帝国染上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并通过分析指出其恶性通货膨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虽然是历史事件,但对于全球经济动荡的今天,仍然有警示和借鉴意义。《纸与铁》很具有洞见性,又不晦涩,可读性强。作... 阅读更多
金融的故事
超发货币的代价
一套值得珍藏的书,同事托我买的。送货很快
尼尔·弗格森经典系列:纸与铁
投资就应该集思广益
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必备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