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济公传说

柯玲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9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

柯玲  

页数:

205  

字数:

88000  

前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内容概要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世上真的有个济公吗?济公传说从哪里开始?济公传说说的是什么?翻开本书,谜底将在这里揭开!本书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中的一本,讲述民间关于济公的传说。在济公看似癫狂不羁的外在形貌之中其实有着一颗坚定不移的济世之心。学习济公永怀一颗公心,传承济公的济世精神,仿照济公与俗为伍又不落俗套,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义务,这便是作者编写本书的用心所在。

作者简介

柯玲,女,江苏盐城人,文艺学博士,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民俗保护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文艺民俗学创新团队成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一直致力于地域文化与文艺及应用民俗学科的研究。出版有5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世上真的有个济公吗?第二章 济公传说从哪里开始?第三章 济公传说说的是什么?第四章 济公活佛竟然是诗人?第五章 济公传说传成了什么?第六章 我们生活中的济公传说第七章 济公传说和其方圆思想

章节摘录

三是明代僧人大壑的《道济传略》中说:道济,字湖隐,是天台李茂春的儿子。母亲王氏,在绍兴三年十二月初八梦见吞进日光而生下道济。道济十八岁的时候,到灵隐寺跟随瞎堂和尚慧远出家。道济行为举止疯狂,喜欢喝酒吃肉,混迹于世俗之中,时常与一帮孩子一起嬉戏玩耍。 四是明代僧人明河的《二颠师传》中,不仅记录了济公的颠行,描述了寺僧对他的不容和不齿,记述了济公“在嬉戏谈笑之间平息人间争端,救人苦难。神出鬼没,人们难以预测”。还说到了济公的义举和神通,并且对济公的诗才也有了文字记述。 五是明代僧人传灯的《济颠传》,书中称济公为“济颠禅师”,并清楚地写到他是天台人。父亲李茂春,是宋高宗李驸马的后人,做过春坊赞善,隐居于天台。母亲王氏,梦中吞了日光后生下济公。道济十八岁时,双亲相继去世。他投奔杭州灵隐寺出家,后住在净慈寺,言行举止,动辄出人意料。但他济物利生、神通感应的事迹很多。《济颠传》还说济公是天台五百罗汉之辈的人物,明显有了神化的倾向。 六是在清乾隆年间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武林梵志》中记载:宋代的道济,是台州李家的儿子,十八岁时赶考,经过灵隐寺,正好遇上瞎堂慧远师父开席宴客。道济因自己多年的向佛心愿以及和慧远禅师多年的缘分,请求慧远为他剃度。慧远应允,于是道济入了沙门。① 这些资料当中,值得一提的还是宋代的《北硐禅师论文集·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这篇铭文现已成为各类宗教辞典中,介绍南宋僧人道济的重要参考文献,如《中国佛学人名词典》第3837条、《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8册第4896页、《宗教百科全书》第53页、日本《禅学大辞典》皆以此铭文作为道济身世背景的介绍。可见这篇铭文受到了较为普遍的关注和肯定,也就是说,宗教界基本认定济公实有其人,他——就是南宋时期的道济。 这篇铭文写的是居简和尚眼中济公的形象,也代表了最朴素的济公形象。舍利本是人死后所留下的遗体的通称。在佛教界,通常指佛陀的遗骨,后来,舍利又被用来专称高僧圆寂焚烧后所遗留下的骸骨。一般所说的舍利是骨片,所以舍利的形状、大小不一,质地坚硬而细致。我国佛教则多把豆粒形状的称为“舍利”或“舍利子”。佛教徒或一般人看修行人的修为境界的高低,除了看他高超的德行、宗教的神秘经验外,死后是否有舍利子留下也成为检验此僧有无得道的指标之一。 居简这篇舍利铭文正是为纪念济颠所写,在文中提到“都人以湖隐方圆叟舍利晶莹而耸观听”,可见道济的修行不凡,但也显示出道济给人的感觉是内外不一,因此人们才都会有“耸观听”的惊讶。在文中我们知道道济是天台临海李文和都尉的远孙,官宦世家,受度于灵隐佛海禅师,为南宋禅宗最盛的临济宗杨岐派下门徒。他个性“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而他的行事是“信脚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台雁宕,康庐潜皖,题墨尤隽永。暑寒无完衣,予之寻付酒家保,寝食无定,勇为老病僧办药石。游族姓家,无故强之,不往”。居简描述的道济形象,平时生活态度狂放不羁,行为举止疏散慵懒,但他个性耿介且清白正直,因此官宦门阀之人没有理由而强邀供养,他是不去的。他所题的诗文清新隽永,但常常身穿破衣烂衫,嗜好饮酒,一得到布施就统统“交给”酒家,饮食、居住都没有定数。但是道济又常常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地去替老和尚或生病的僧人求医办药。铭文中可以看出济公救济病困之心是积极的,但铭文没有对济公的神通显化或宗教经验做什么描述,因此,让人感到更为真实可信。 铭文中叙述济公云游四面八方,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但却“落魄四十年”。说明济公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尊重。有个叫周纯一的学者认为济公落魄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行为得不到同伴的谅解,始终遭到排斥;另一个原因是各寺吃饭的僧人众多,要僧人到各地劝化布施,才能维持营运,也可遍访名山大寺,跟得道禅师请教禅机。 P9-11


编辑推荐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济公传说 PDF格式下载



济公诗作让我见到了真实的和尚。


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