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间饮食习俗

宣炳善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9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

宣炳善  

页数:

219  

Tag标签:

无  

前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内容概要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剧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作者简介

  宣炳善,文艺民俗学硕士、历史地理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对外汉语系副主任,副教授,民俗学硕士生导师。发表民俗学专业论文二十余篇,主编《对外文化传播学》,主要从事历史民俗学、公民民俗学以及对外文化传播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儒家与民间饮食习俗
儒家“食不厌精”的饮食追求
民间四季饮食养生之道
食疗中的中医精神
第二章 岁时节日中的饮食习俗
端午节与重阳节的饮食习俗
清明节与中秋节的饮食习俗
第三章 不同民族的节日与日常饮食习俗
汉族的饮食习俗
西南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
“羊大为美”的游牧民族饮食习俗
第四章 从四大菜系到八大菜系
四大菜系的地方文化特征
浙徽湘闽菜系百家争鸣
第五章 民间饮酒习俗
酒的地域文化特征
历史上饮酒逸事趣谈
酒与人际交往
第六章 民间饮茶习俗
《茶经》的品茶之道与审美精神
地方名茶及其地域风格
从老舍的《茶馆》谈成都茶馆
第七章 地方风味饮食
地方风味小吃
中国地方著名招牌菜
第八章 饮食习俗的演变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日常饮食生活中的科学
素食与当代饮食生活方式
合餐制与分餐制
参考资料

章节摘录

第八章 饮食习俗的演变与生话方式的变化日常饮食生活中的科学中国人的饮食方式逐渐在从“吃美味”向“吃营养”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就是现代科学力量在传统饮食中的体现。日常饮食生活中的科学在一日两餐制变成一日三餐制中也可以看出来。在先秦时期一般的庶民阶层是一日两餐的,以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活习惯,这与当时的食源不充足是相适应的。早餐吃得多,因为要应付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称为“大食”;下午三四点再吃一顿,因为就要天黑了,不能再去劳动,所以吃得少些,称为“小食”。山西不少地区在解放后还保持着这种食制。不过,由于地区不一,季节不同,亦有差别。北部居民一向遵循“夏秋日食三餐,冬春日食两餐”的传统食制。


编辑推荐

《民间饮食习俗(第2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粘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中国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粘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民间饮食习俗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