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老碗窑旧事

索新存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

索新存  

页数:

170  

前言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协等六部门组织的“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之一:百部农民作品陆续出版了。首批推出的20部不同体裁的作品,记录着农村改革30年的雨雪风霜,散发着神州广袤大地的泥土芬芳,令人为之振奋120部图书中,有农民作家的小说14部,农民诗歌、散文、剧本、民间故事选各1部,农民书画集两部。这些不同体裁、不同门类的文学艺术作品,从不同侧面忠实记录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通过这些农民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30年来在我国农村发生巨变的现实,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还看到了在物质方面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开始了新的精神文化追求。在新中国的创作史上,还很少有过这样全方位展示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集群式作品;在新中国的出版史上,也很少有过这样成规模出版的农民作者的系列佳作。因此,仅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这些作品的集中出版就不容小觑。  这些农民作家艺术家笔下的作品是当代农民记录农村改革开放历史、倾诉自己人生体验的作品,视角独特,意义不凡。30年的改革风云,是一个民族凤凰涅槃的整体记忆,是一个国家天翻地覆的历史嬗变,它的伟大贡献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尤其是它镌刻在丰饶沃土、广阔农村的深深履迹,更让我们叹为观止。今天,这些农民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巨变的现实——从北国的山村到南国的水乡,从西部的黄土高坡到东部的新兴市镇,30年的改革使中国农村换了人间,新一代农民正英姿勃发地前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农民作品还让我们理解了巨变的深度内涵。他们诉诸笔墨,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言说自己的喜悦,勾画自己的憧憬,抒发自己的感喟,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些作品是改革在场者农民自己的切身感受。  首批出版的20部图书也是中国农民表现自己独特审美追求,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作品,风格是质朴的,文本是厚重的。作者特殊的精神站位和农村丰富的文学资源,彰显出农民创作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作品自然流露出的乡土色彩,朴素乡音土语的恰当运用,也是这些作品的一个亮点。  “情系农家,共创文明”活动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的蓝图非常动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翼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了解农村、熟悉农民的这些作者,他们所创作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农民读者喜闻乐见。因此,只有农民作者队伍壮大了,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才可能持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可能获得绵绵不绝的文化原动力。而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则是专业作家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本次活动中,许多作家和农民作者结成帮扶对子,热心辅导农民作者的创作。这既提升了农民作者的文学水准,又使作家自身获取了鲜活的生活素材,创作的艺术灵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实现牵手双赢。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添一份力量,中国作协还将把这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同时,中国社会出版社大力发现、培育、扶持农民作者,挖掘、抢救、保护农村民间、民俗文化精品,出版百部农民作品,为新农村建设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更是一项意义非凡之举措,我很高兴应邀为之作序,更看重这些农民的作品本身即是镌刻在农村丰饶大地上的改革履迹。

内容概要

  《老碗窑旧事》主人公兴兴是一个四世同堂家族的小宝贝。他的童年幸福是从妈妈去世终结的。太奶奶和爷爷先后离开人间,爹爹赌博成瘾坠崖身亡,更使他的命运雪上加霜。一个大家庭只剩下了奶奶和兴兴兄妹三人。在极端困苦中,兴兴拎着打狗棒,走乡串户乞讨,种地,打工,还到皮铺学徒。苦难的人生道路上,他受尽了屈辱和白眼,也得到了同情和关爱,饱尝了人间的世态炎凉。严酷的生活教会他奋斗,复杂的人生引领他成长,兴兴秉承着勤劳、质朴的民族传统,开始了自己拼搏向上的人生。

作者简介

  素新存,1962年生,甘肃省宁县和盛乡杨庄村农民。庆阳市作家协会会员。1979年高考落榜后,一边种田搞经营,一边开始了文学创作。白天,他顶着酷暑严寒种田、卖莱、收废品;晚上,在窑洞里笔耕创作。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中短篇小说《阿娃》、散文《枕月》在甘肃文坛上引起一定的反响。长篇小说《土村》曾受到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的热情首肯。

章节摘录

  六月里日头分外亮堂刺眼。天气热,土路上被牛车碾起一层厚厚的黄土末,阳光下面呈现一种黄金面儿的模样。路旁的大树绿绿的咕嘟嘟地往起冒,层层叠叠地挨到明亮的蓝天上去,天便被夹挤成一溜儿,七扭八歪。树影下,人家的土屋、老窑、柴垛便窝在阴凉里纹丝不动,黑眉乌眼地支棱着,一声不响。猪儿、狗儿、鸡儿、猫儿也不见跑动,在燥热的气候中一身疲乏,身体软软地呆在一隅舒舒服服打盹。野鸟也怯火,老半天听不见呜叫。  麦场瓷光瓷光的,泛着白光,四方四正,一角的石头碌碡放着青闪闪的光,好像也被太阳烤得软软的提不起精气神。麦场边的草窝里,兴兴一跳奔了出来。兴兴今年十岁,却光着屁股,只穿一件老土粗布破衫儿,也没有鞋,抡着精脚片子。兴兴的这副样子,在今天的孩子看来非常奇怪,但在民国初年的老碗窑村却是一种习惯,因为兴兴家有一个厉害的太奶奶。这个太奶奶影响了一个村子。兴兴家四世同堂,不仅有爹有娘,有爷爷有奶奶,还比别人家多出这么一位古怪的老太婆。太奶奶很老很老了,整日说胡话。太奶奶活过了九十岁,老傻了,时常白天拄着拐杖,满屋找夜里梦见的物什,边找边骂:  “他娘的脚,刚刚还在这儿,一转身就不见了,来了鬼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索新存的《老碗窑旧事》,书写我们久违了的陌生视界、呼唤构建民族道德的新质,旨在传承民族道德的优秀传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胼手胝足的农民作家有如此的精神站位和美学追求.变属不易!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著名评论家 雷达  旧事不旧,发人深思,小小老碗窑,令人流连忘返。中华民族何以绵绵不息?农民大众何以拼搏不止?关键是我们有坚韧奋进、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著名作家 汤吉夫


编辑推荐

  《老碗窑旧事》写了我们久违了的酾生视界,呼唤构建民族道德的新质,旨在传承民族道德的优秀传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一个胼手胝足的农民作家有如此的精神站位和美学追求,实属不易!  旧事不旧,发人深思,小小老碗窑,令人流连忘返。  渐行渐远的陇东乡世界,裹挟着撕扯不断的复杂情愫,让我们陷入了两难的审美抉择……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老碗窑旧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