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咱女人这辈子

任俊娥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

任俊娥  

页数:

277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协等六部门组织的“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之一:百部农民作品陆续出版了。首批推出的20部不同体裁的作品,记录着农村改革30年的雨雪风霜,散发着神州广袤大地的泥土芬芳,令人为之振奋120部图书中,有农民作家的小说14部,农民诗歌、散文、剧本、民间故事选各1部,农民书画集两部。这些不同体裁、不同门类的文学艺术作品,从不同侧面忠实记录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通过这些农民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30年来在我国农村发生巨变的现实,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还看到了在物质方面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开始了新的精神文化追求。在新中国的创作史上,还很少有过这样全方位展示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集群式作品;在新中国的出版史上,也很少有过这样成规模出版的农民作者的系列佳作。因此,仅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这些作品的集中出版就不容小觑。  这些农民作家艺术家笔下的作品是当代农民记录农村改革开放历史、倾诉自己人生体验的作品,视角独特,意义不凡。30年的改革风云,是一个民族凤凰涅榘的整体记忆,是一个国家天翻地覆的历史嬗变,它的伟大贡献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尤其是它镌刻在丰饶沃土、广阔农村的深深履迹,更让我们叹为观止。今天,这些农民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巨变的现实——从北国的山村到南国的水乡,从西部的黄土高坡到东部的新兴市镇,30年的改革使中国农村换了人间,新一代农民正英姿勃发地前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农民作品还让我们理解了巨变的深度内涵。他们诉诸笔墨,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言说自己的喜悦,勾画自己的憧憬,抒发自己的感喟,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些作品是改革在场者农民自己的切身感受。  首批出版的20部图书也是中国农民表现自己独特审美追求,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作品,风格是质朴的,文本是厚重的。作者特殊的精神站位和农村丰富的文学资源,彰显出农民创作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作品自然流露出的乡土色彩,朴素乡音土语的恰当运用,也是这些作品的一个亮点。  “情系农家,共创文明”活动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的蓝图非常动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翼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了解农村、熟悉农民的这些作者,他们所创作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农民读者喜闻乐见。因此,只有农民作者队伍壮大了,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才可能持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可能获得绵绵不绝的文化原动力。而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则是专业作家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本次活动中,许多作家和农民作者结成帮扶对子,热心辅导农民作者的创作。这既提升了农民作者的文学水准,又使作家自身获取了鲜活的生活素材,创作的艺术灵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实现牵手双赢。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添一份力量,中国作协还将把这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同时,中国社会出版社大力发现、培育、扶持农民作者,挖掘、抢救、保护农村民间、民俗文化精品,出版百部农民作品,为新农村建设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更是一项意义非凡之举措,我很高兴应邀为之作序,更看重这些农民的作品本身即是镌刻在农村丰饶大地上的改革履迹。

内容概要

  《咱女人这辈子》是一个农村妇女七十多年来的经历,看似琐碎的生活旧事可以了解到晋南农村的很多历史掌故、生产生活、风土人情、谣谚俗语。更从一个农村家庭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折射出这一时期中国农村重大的历史变迁。  忙碌一辈子,闲下来不习惯。从1998年起,在干完家务活,孙子去上学的时候,她把个人几十年在农村的艰难经历、农村的旧风俗以及农村人的喜怒哀乐片片段段写了出来。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农村妇女眼里的一些当代晋南农村的生活图景,用老太太的话说目的就是让下一代人看看老一辈农民是怎么个活法,因而更加珍惜生活,创造新的幸福。写写誊誊,一摞一摞的各种杂七杂八的纸张,十年来积攒了不少,攒到一块儿起个名就是——《咱女人这辈子》。

作者简介

  任俊娥,永济市赵柏乡下朝村人,1938年7月出生,完小毕业,共产党员。她曾做过童养媳,参与组织过互助组,当过扫盲班和幼儿园的教师,大跃进时当过公共食堂事务长,又当过村加工厂的负责人兼会计,还在村里当过记工员、妇女队长、保健站医生等,有着丰富曲折的生活经历。1998年随二儿子到北京生活后,趁孙子上学不在家的时候,她干完家务,就挥笔写作,把自己的艰难经历、乡间风俗和农人的喜怒哀乐一笔一划地写了下来。10年之间,写满了一摞一摞的各种杂七杂八的纸张,完成了一部27万字的回忆录——《咱女人这辈子》。这部书运用普通农民的淳朴语言,描述了一幅晋南农村的生产生活画卷。

书籍目录

自言自语一、我的家在晋南1.伍姓湖边2.父亲和母亲3.厉害的姑妈4.姐姐是我家的面子5.童年的事6.念了一点书二、九石粮食嫁进婆家1.我的红包袱2.土地庙里的公公一家3.苦命善良的婆婆4.女人的活笸篮5.针线活6.难说的四叔7.我家的院子三、风风火火的旧事1.我看到的“土改”2.割麦子3.互助组4.扫盲班和幼儿园5.队委会和老队长6.打井7.大跃进8.我们村的公共食堂9.“四清”运动10.办起加工场四、“文革”时候的农村1.乱批乱斗2.学大寨3.红薯是那时的主食4、布证和粮票5、农村的“几大件”6、我家的猪羊7.巷里的故事8.狼来了五、土地又到各家了1.抓阄分地2.牛是半份家当3.种棉花4.织土布5.麦天的连阴雨6.我的马灯7.油盐酱醋自个做8.吃上甜水9.滋润日子10.擀馍馍与烙坨坨11.村里的“能猴”六、好日子刚有点盼头1.到县医院扫地2.办起保健站3.土灶火4.婆媳关系5.我的“银货”6.又喜又愁的电话7.“上会”与“闹热闹”8.光景越来越好9.祸从天降——大儿子和他爸都走了10.日子还得往前过七、村里的讲究1.结亲2.待满月3.续香火4.招亲5.讲迷信6.办丧事7.过年8.剪窗花与蒸花馍9.乞巧节八、到京城开了眼1.住在京城啦2.银行存钱3.“细发”惯了4.可怕的地震5.坐飞机6.海是那个样子7.到处转一转8.我也出国了9.舍不得的农活家具10.天天都能吃饺子11.儿孙们还算争气九、再唠叨几句1.老人也要学着当2.好娃要孝顺3.过日子全靠自个4.勤是搂钱的耙5.要有好德性6.做啥事都要讲个理7.遇事忍为先8.帮人也是帮咱附录:1.祝福母亲(胡冰)2.婆婆的爱(宋晓兰)

章节摘录

  自言自语  一、我的家在晋南  1.伍姓湖边  我的老家山西省永济县,现已改为市了,在晋南的中条山下,西边紧靠黄河。城的东北有一个湖泊,叫伍姓湖,离我村五六里路,一眼望不见边。现在水少了,五十年代却是绿绿的一个自然大水镜,像一个大银盆,明光闪闪,水面有几十公里。那时候湖水很清,水里有各种鱼,湖边有高高的芦苇和野草、野花。春夏季节里,湖边特别美,各种青草鲜花长得茂盛,小蜜蜂、花蝴蝶、燕子小鸟飞来飞去,许多青蛙呱呱叫着。夏天的时候我们拿着镰刀,拉着小平车,匆匆赶到湖边,站在水边割芦苇,湿漉漉地再背出来,装到车上拉回家,晒干备好冬天喂牲口。也有些年龄大的老人替孩子们着急,走进芦苇丛中割芦苇,但背不出来,只好捆成捆,放在那里,等儿子或者家里年轻人闲了来拉回家。  湖水中问有块高地,过去是荒草野滩,没有人烟,大概是1954年修建成了伍姓湖劳改农场,才变得热闹起来。农场里有学校、信贷社、供销社、面粉厂、劳教所,有汽车、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还有树林、果园、葡萄园等五花八门,样样齐全。文化大革命时,农场里从全国各地来了很多的劳改犯,后来听人讲有些犯人还很有名。  永济市的西南边是风陵渡,与陕西潼关以黄河相隔。常听说,鸡叫一声听三省(这个地方的鸡叫,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都能听到)。我们从老家要去一趟西安,必经过这里。当年我去西安时,每一次过这里都觉得很紧张,在风陵渡下了火车就得赶紧上船,到了潼关下船,还得快跑几里才能上火车,只要慢几步,就跟不上火车了,因为火车时刻点非常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朴实厚道满腔春,笑对人生多自信;自言自语成书巧,实事实情更感人。  ——山西省原省长 孙文盛  我们还感受到她心中的人生滋味,感受到日子的艰辛与美好,以及一颗诚朴、向善、热爱和劳动的心。这一切都令人心存敬意。  ——中国作协主席 铁凝


编辑推荐

  这部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心中的人生滋味,感受到日子的艰辛与美好,以及一颗诚朴、向善、热爱土地和劳动的心。这一切都令人心存敬意。  一个农村妇女七十多年来的经历,看似琐碎的生活旧事可以了解到晋南农村的很多历史掌故、生产生活、风土人情、谣谚俗语。  更从一个农村家庭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折射出这一时期中国农村重大的历史变迁。  朴实厚道满腔春,笑对人生多自信;自言自语成书巧,实事实情更感人。——山西省原省长 孙文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咱女人这辈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