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媒妁

卜亚丽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

卜亚丽  

页数:

262  

前言

人类社会自古就是以群落为单元的,而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内涵及其历史传承。虽然有些群落为社会的最底层,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可,但他们仍按自身的方式存在着发展着,并绵延几千年,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并使其成为中华五千年历史的丰富和文化补充。正所谓“高处不胜寒,低处纳百川”,其中的文化令人玩味反思。目前在我国图书市场还没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群落”文化丛书,因而,根据其特点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社会群落文化。旨在从文化的视角全新解读古代社会群落文化内涵,并力图填补我国非主流文化的空白。中国人群的划分,最早是从商周开始的,士农工商的定位一直延续了数千年,这是社会人群的主流。但在此之外,还有许多以其它职业为生的群体,他们也许人数不多,但对社会的影响却是极大的。其中有些群落,如侠客,以除暴安良为己任,是社会的稳定因素;而像流氓土匪这种群落则增加了社会的混乱和动荡。伶楼艺人在旧时代大多包含辛酸,身世之悲令人一掬同情之泪;而在今天,他们却成为社会文化的代言人,成为人们追捧的艺术家。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了解过去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是必要的。社会人物虽然形形色色,但万变不离其宗,了解过去,也是为了知道今天,预见未来。

内容概要

世界文明古国创造的人类伟大文明,唯独华夏文明独存,其他的文明都衰落、消失了。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华夏文明中由于有群落生态的光辉,得以使这一文明延续下来,确是毋庸否认的。《古代社会群落文化丛书》将中国古代群落生态看做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道德力量,是华夏文明的奇葩。研究中国文明史如果忽视中国古代群落生态。是极其不应该的。现在,西方人都承认了我们古代的群落生态,为什么我们自己还要忽视,不站出来进行全面研究,以弥补这一疏忽呢? 本丛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群落生态作为具象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寻找其与现代生态伦理文明的转化机制,对其当代价值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考察。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既多方面揭示,又重点突出:既纵向考察,又横向比较。将研究对象始终置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大背景之中,以便古为今用,促进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媒妁的起源及发展流变 媒妁的涵义 媒妁的类型与称谓 媒妁的传统称谓 媒妁的民间称谓 其它称谓 媒妁的起源 媒妁的发展流变 先秦时期的媒妁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媒妁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媒妁 当代媒妁第二章 媒种祟拜 高裸崇拜 高裸神到底是谁 高裸的祭祀 媒神女娲 媒神月老 媒神和合二仙 媒神月光菩萨第三章 官媒与私媒 官媒的异称 官媒的职责 私媒第四章 媒妁的构成 媒妁的构成 君王为媒 亲友为媒 长者为媒 老师为媒 官吏为媒 市井之人为媒 婢女丫鬟为媒 “三姑”为媒 媒妁范围的扩大 定情信物为媒 植物为媒 动物为媒 自然物为媒 文学艺术为媒 神灵为媒 鬼媒人第互章 媒妁的目的与手段 猪头、酒肉及茶 媒妁行当的背景、特点及责任 媒妁行当的背景 媒妁行当的特点 成人之美的媒妁 媒人的三板斧 门当户对 亲上加亲 郎才女貌第六章 文学中的媒妁形象 美学特征 强烈的感情色彩 鲜明的美丑对比 多变的形象类型 对媒妁形象的情绪化处理 丑化媒妁 美化媒妁 文学作品中的媒妁 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媒妁 文人诗歌中的媒妁 通俗叙事作品中的媒妁 媒妁活动的程序化、游戏化和艺术化 媒妁活动的程序化 媒妁活动的游戏化、艺术化第七章 媒灼与婚姻“六礼” “六礼”的涵义 执行“六礼”的媒妁 提亲卜婚 纳吉相亲 纳征定婚 请期定日子 少数民族“六礼”中的媒妁 现代婚姻中的“六礼”第八章 媒妁的功与过 媒妁的由贵而贱 媒妁的真实面目 媒妁的现状和未来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媒妁的起源及发展流变媒妁的涵义俗云:“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媒妁在中国古代婚姻史上的作用,实在令人感叹不已。几千年来,它始终在婚俗礼法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出现。媒妁,《辞源》释为“婚姻介绍人”。民间俗称媒人或媒婆。媒字的出现最早见于《诗经?卫风?氓》:“非我愆期,子无良媒”,意为:不是我不遵守约定,耽误了期约,只因为你没有请媒人。可见男女已经定情,还需要媒妁介入作为明证,使他们的交往和结合合法化。而媒妁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清代梁章钜《称谓录》“媒妁”条下云:“《孟子》媒妁之言。《音义》谓媒氏酌二姓之可否,故谓之媒妁也。”许慎《说文》云:“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所谓的“谋合二姓”,即帮助两姓男女缔结婚姻;“斟酌”,在此有权衡适中、择善而定之意。因而,许慎的释义“谋合二姓”与“斟酌二姓”两相互补,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媒妁”作为专用名词的语源。对此,段玉裁注为:“和异类使和。”说得通俗些,就是“谋和二姓以成婚媾”。在许氏和段氏看来,媒妁就是谋合、调适两个不同姓氏家族联姻的中介人。关于媒妁的解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男为媒,女为妁。清人阮葵生所谓“男日媒,女日妁”《茶余客话》卷十六),则不过是根据“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尔雅?释亲》))之类说法而附会其辞,言之无征,不足以说明二者的区别。实际上“媒”与“妁”的定义,都可谓是对于婚姻中介人的称谓。认为媒就是“谋和”,妁是“斟酌”,比较恰当。不过古人或连用“媒妁”,或单称“媒”,却少有单称“妁”的。而关于媒的最本质含义,要从语源学角度看,“媒”的得名是从“母”而来,含有生育之意。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指出:“媒”以“某”为声符,在上古与“某”、“母”读音都相同,并且语义与“母”相通。以“某”为声符的字还有“臊”“媒”等,它们在上古都与“母”有着密切的关系。“母”,甲骨文作,象女人而突出两乳,本义表示生育的妇女。“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肉部》中解释为“妇始孕臊兆”,《广雅?释亲》则说得更清楚:“臊,胎也。”怀胎正是妇女成为“母”的最初表现,“臊”即是从“母”而得名的。“禖”是上古求子之祭,又指求子所祭之神。

后记

2008年初,从跃忠兄处得悉,中国社会出版社要策划出版一套民俗方面的丛书,主要是关于某些社会群体的生活及历史、典型人物等情况,重点在于普及一些民俗学方面的知识。我对民俗学的了解也不多,接到的题目是《媒妁》,而实际上,我对媒妁的了解和一般人一样,只是一些很表面化的感性的东西,对他们的历史我几乎一无所知,也没想着要去系统地了解,所以,对这个题目的完成,我没有信心。多亏跃忠兄提醒指点,推荐我多看些相关的书籍,并且提供思路,使我最后终于敢硬着头皮答应了。答应是答应了,实施操作时还是傻眼了,网上的资料就是那么一点介绍性的普及知识,能够参考的书籍也不过就两三本(这两三本也就都成了我最倚重的参考书了),由此看来,田野调查的资料应该是我的重点。但是这时我已有孕在身,不可能再上山下乡地去实地调查,这可急坏我了。幸好我的婆婆就是一个很好的调查对象,她是湖南邵阳五峰铺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开个小卖部,平时热心“社交”,性格外向,也捎带着为人穿针引线做做媒,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婚姻礼俗、做媒情况都很熟悉,和传统的那种开个茶铺、瓜铺等做个小生意,再带着做媒的媒妁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可以详细深入地请教她,也算能弥补一点资料的不足吧。由于我是北方人,婆婆的发音我完全听不懂,之前的沟通全得靠其他人翻译。我和先生刚结婚不久,也没和婆婆住在一起,平时打电话也是跟能听懂普通话的公公聊几旬,所以和婆婆几乎很少交流。现在婆婆专程过来照顾我,朝夕相处了一个多月,从一开始完全不能沟通,到现在可以基本对话,我们都做了很多努力。了解资料的过程,是一个漫长又不断反复重复的过程。第一次是很正式的,专门请我先生坐在中间,一句句地翻译我们两个的对话。我想问什么,告诉我先生,他再去问婆婆,婆婆的回答再由先生转述给我,就这样进行了两三个小时。


编辑推荐

《媒妁》以媒妁的历史为题,在概略性地探讨了媒妁这两个字的含义之后,介绍了自古以来媒妁的类型和称谓,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媒妁的起源、历史流变问题,从宏观上拉出一条历史的线索,以便于读者对媒妁这个群体的总体概况有个大致的把握。随后,又对媒神崇拜、官媒与私媒、媒妁的构成、媒妁范围的扩大、媒妁为媒的目的与手段、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媒妁形象、媒妁与婚姻六礼、媒妁的功与过等林林总总的媒妁文化现象做了剖析,尽量多层次多侧面地展开论述,勾画出一幅相对完整的媒妁群像图。《媒妁》力避深入的学术探讨,但尽可能汲取或介绍专家的研究成果,同时大量采用活泼生动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俚语等文献资料,来对媒妁群体的表现和衍变加以说明,展现了不同社会历史风貌下的媒妁文化,并借此增加阅读的轻松感。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媒妁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