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紫禁逝影

陈溥,陈晴 编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

陈溥,陈晴 编著  

页数:

302  

前言

在我写这篇前言的时候,想象不出当我拿到正式出版的这本书时的激动心情。这本书使我实现了三个梦想和心愿:第一是把我对北京深切的眷恋和爱转化成一种真切的表达;第二是我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北京及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当未来的某一天,人们想找寻北京的某一段往事,他们可以翻开这本书,或许从中能找到答案;第三是实现了我能够和爸爸一起完成这本书的心愿。爸爸几十年以来孜孜不倦地探寻鼓舞了我,我也加入了这项具有挑战和充满乐趣的研究,共同完成了这个有意义的工作。从记事起,我就和爸爸徜徉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查阅了许多相关文献和书籍,寻找故都那逝去的往事。本书深入到北京一个个街区,对每个街区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角度作了较为详尽的阐释,记载了北京街巷中的名胜古迹、历史遗存、名人足迹和丰厚的文化淀积,会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历史再现。走近北京,此书是很好的选择。北京在变,它永远会给你最鲜活的一面。这本书从两代人的不同视角看北京,告诉你历史上的古都发生了什么,而今天它又在发生些什么……北京是一本厚重的书,越读越韵味无穷,这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文化名城,那悠久的历史,有无与伦比的灿烂与辉煌,经历沧桑的市井老街,也满载了时代赋予的历史痕迹。它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博大精深,本书只是从这浩瀚之海,采一朵浪花奉献给读者。经过了多年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本书终于问世了。我想有机会将这本书介绍给世界。希望有更多的外国友人通过这本书了解和认识北京!

内容概要

这里发现了距今约2.4-2.5万年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元大都建立,东城成为京城的中心城区。明代属大兴县,县署即在今交道口大兴胡同。清代驻有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建青莩王府、豫王府、那王府、僧王府……

作者简介

陈溥,毕业于首部师范大学化学系,高级工程师。多年来除致力于化学、化工研究,出版过多部技术专著外,还广泛涉猎科学教育、文学史地,建筑装修等领域,发表各类作品200余万字。陈晴,在国内获得生物技术学士学位,赴澳大利亚留学,先后获墨尔本大学艺术管理硕士文凭、悉尼大学教育硕士学位。曾任媒体、广告、教育部门工作。现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副校长旧际关系助理,从事国际文化教育交流。多年来坚持用中英文写作,经常在国内外媒体发表有关教育、文史、医药等方面的文章。

书籍目录

一、金台坊里话春秋二、槐柏交翠国子监左庙右学成贤街三、南锣鼓巷时尚与传统在这里碰撞融合四、张自忠路北抹不掉的历史记忆五、张自忠路见证中国近代史上风云变幻六、从景山东街至沙滩的红色记忆七、张自忠路南扑面而来的历史文化气息八、故宫侧畔的北池子街区九、皇城内的南池子街区十、浸在历史与现实中的王府井大街北段十一、昔日喂马八面槽今日繁华王府井十二、京城商业第一街王府井大街十三、记录中华民族屈辱史的东交民巷十四、尊贵宏丽雍和宫古老肃穆柏林寺十五、古老而时尚的东直门街区十六、承载着七百年历史积淀的东四胡同十七、人文底蕴丰厚的东四五条至九条十八、东四十条到十四条胡同深处的历史痕迹十九、从古代运粮之门到皇家粮仓二十、东四南老胡同中演义京城教坊春秋二十一、金宝街区从安静小巷到繁华商区二十二、两条老胡同折射百年外交风云二十三、禄米仓漕粮充盈智化寺丝竹绕梁二十四、名人荟萃的北总布街区二十五、东西总布胡同话沧桑二十六、内城东南隅昔日河流纵横今朝铁路枢纽附录:北京城的历史变迁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一、金台坊里话春秋元明清三代司时中心——北京钟鼓楼北京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建筑,是古代城市标志性建筑。钟、鼓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后来才用于报时。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作为全城的司时中心,元代在大都城内,于宫城之北,建了钟楼和鼓楼。北京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初名“齐政楼”,取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后毁于火。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后又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于现址重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鼓楼遭雷击被毁后,再重建。清嘉庆五年(1800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多次修葺。鼓楼通高46.7米,建在高达4米、四面呈坡道形的砖石台上,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殿堂式古建筑。楼分上下两层,南北各辟一大两小三个券门,东西各辟一个券门。东北角有登楼小券门和登楼通道,上69级台阶至二层。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木结构。外绕以回廊,周围有木护栏。二层大厅内,原置一座滴漏铜壶,是鼓楼的计时器具,清代改用时辰香计时。更鼓为一面主鼓和24面群鼓,共计25面,为定更报时的器具。现鼓仅存一面,高2.22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0米,用精选的整张特大牛皮蒙制而成。鼓面上留有多处刀痕,右上侧鼓帮上留有外文字迹,这是八国联军侵略者遗留的罪证。出鼓楼向北约100米,是钟楼。北京钟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后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现址重建,不久又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再次重建,两年后竣工。为了防火,整个建筑为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钟楼南门矗立的“乾隆御制碑”详细记载了当年修建钟楼的情况。1976年唐山大地震,钟楼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1986年进行了全面修缮。钟楼通高47.9米,分上下两层,建在正方形台基上。一层类似城台式建筑,上沿四周建有高1.84米的雉堞,四面开券门。券洞内呈十字形,中心相交处为边长6米的正方形“天井”,向上通向二层,可仰望大钟。钟楼东北角开一登楼小券门,上75级至二层。二层建筑独成一体,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面开券门,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明间屋顶中央呈半圆球形,八角形钟架下悬挂着一口铸有“永乐年月吉日制”印记的特大铜钟。两侧吊一根两米长的圆木,供撞钟使用。钟高5.55米,钟下沿直径3.40米,顶部直径2.52米,壁厚120—245毫米,重约63吨,这是中国最大的报时古钟。两侧暗间筑有拱券式声道,钟声通过声道的回旋与共鸣,更加浑厚绵长。钟鼓楼清代隶属銮仪卫管辖。清代原规定钟楼昼夜报时,乾隆后改为只报夜里两个更时,而且由两个更夫分别登钟、鼓楼,先击鼓后敲钟。计时方式按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来计算,每更为一时辰,即现在的两小时,19点为定更,又日起更,2l点为二更……3点为五更,5点为亮更,即天明之意。钟鼓楼每到定更先击鼓后敲钟,提醒人们人眠,二更到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人们睡眠。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敲钟,示意起床之时。击鼓的方法是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击6次,共108响。撞钟与击鼓相同。銮仪卫校尉戌时定更,司鼓校尉以对灯为号,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叫净街。这时,皇宫乃至京城内大小街巷的更夫,手拿铜锣、梆子和护身的器具开始上夜,报时和守卫都城的安全。北京钟鼓楼的报时功能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后的第13年(1924年),长达652年。我国许多城市在古代都有钟鼓楼,位置多在城市正中,而北京的钟鼓楼却在城市中心偏北。其实,最初元代钟鼓楼也在城市正中。明初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建北京城,将大都城北城墙南移5里,而钟鼓楼位置未变,所以明以后钟鼓楼便位于城市北端了。人们参观钟鼓楼时,发现它有四个方面堪称北京乃至全国之冠:第一,在北京的古建中,除塔之外,它的高度数一数二:钟楼第一,高47.9米;鼓楼第二,高46.7米。以下是:佛香阁41米,正阳门40.37米,太和殿35.05米。第二,钟楼上的报时铜钟是我国最重的古钟,铸于明永乐年间的这口古钟,重63吨,它比陈列在大钟寺的著名的永乐大钟还重17吨,堪称“中国钟王”。第三,鼓楼上有我国最大的报时鼓群,共25面。被八国联军用刺刀戳破的鼓,现仍在原处。它的旁边,陈放着1987年由北京民族乐器厂按原物复制的主鼓和24面副鼓。另外,还有一面1996年首届中华青年民间锣鼓擂台大赛用的贺岁鼓。这面贺岁鼓是河南制鼓世家马氏家族制作的,做鼓面的罕见整张牛皮也是他们提供的。此鼓鼓面直径达2.61米,腰间直径2.89米,鼓高1.21米,重625公斤,是我国最大的鼓之一。第四,楼梯深长,世所罕见。两楼由一层登上二层的楼梯,都要连续直上60级,钟楼右拐再上15级,鼓楼右拐再上9级才能到达。两层之间楼梯级数之多为别楼所未有。楼梯券道幽深陡长,达22米,上视如登天梯,下视如临深渊,异常险峻。

后记

我是20世纪50年代初随家人来到北京的,不知不觉已近一个甲子。到北京时我还不满10岁,但已在西安、郑州、南阳、漯河、徐州、南京、南昌、长沙等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居住过。因而我仿佛对生活环境、城市面貌特别敏感,也特别感兴趣。每到一地总是催促家人带我去看当地的名胜。我也尽自己所能在居住地附近到处转悠、观察,总想弄明白各个城市的特点、异同。到了北京,可看的地方太多了。我的这种观察、比较的愿望也更强烈了。我常常去逛胡同,看胡同里不同的门楼、门墩、门联。当我家住在宣武门外校场小六条时,每次去宣武门、西单都要经过达智桥。那里的一处院落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不像一般的四合院,而更像一座小庙,门额上有“松筠庵”字样。我非常好奇。多次向老人打听这个院落的来历,终于知道这是明朝大忠臣杨继盛的住所。他曾经冒死上书皇帝,历数严嵩十大罪状,不料反被捕入狱,遭到杀害。清代这里改为祠堂,供人凭吊。后来我还知道清末以革新变法著名的康有为、谭嗣同等千余名举人发动的“公车上书”也是在这个院内开始的。当时我在历史课上已学了“戊戌变法”,当知道变法的酝酿就发生在我家附近时,真让我感到震惊,仿佛历史就在我身边。以后我又知道康有为住过宣武门外米市胡同广东海南会馆、梁启超住过宣武门外粉房琉璃街广东新会邑馆、谭嗣同住过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浏阳会馆。我一次次去察看,仿佛一次次走进历史。感到北京是那么厚重、深邃、博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愿望,我要好好研读北京。认识北京。我在北京住过许多地方。每住一处,先从家门口转起,范围逐渐扩大,边踏察,边打听、询问相关的来历、掌故和传说,再查阅有关书籍资料,相互印证。当女儿陈晴五六岁以后,我就常带她一起转。每当休息日,妻子在家做家务,我就带着女儿出门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拓展,女儿探寻的兴趣甚至比我还要大,而且更加执著。有时找到一处有价值的院落,住户不让进,我会说,咱们在门口或四周看看吧。但女儿会软磨硬泡,最终常说动住户让我们深入院中一看究竟。20世纪80年代末,对北京史地民俗的研究逐渐热了起来,不少古籍再版,如《日下旧闻考》、《天府广记》、《燕京岁时记》、《长安客话》等,有关北京史地研究的学术新成果也不断出现,这为我们的学习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和有力的支持。同时,随着旧城改造的加快,胡同成片成片的消失,我们心申的紧迫感日益加深。察访、探寻的脚步也随之加快。探寻范围扩大,从城区到近郊,至远郊……在几十年的察访、探寻过程中,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经过认真阅读文献资料,又不辞辛苦几次三番地实地察访,终于弄清了一个问题或印证了某个观点,找到了某处旧迹,心里真是畅快极了,有种满足和成就感,这是最大的甜。


编辑推荐

《紫禁逝影:东城》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以一个个街区的地理变迁为依托,将这一街区的所有历史遗存,包括街道、胡同、河湖、桥梁王府、寺庙、会馆、名校、老字号、名人故居等逐一阐释,选些阐释涉及北京的历史、地理、社会、民俗、宗教、建筑等诸多方面、从而揭示北京文化的延绵不断、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紫禁逝影 PDF格式下载



喜欢数年前时候的北京城,对此类书很有兴趣。


平实、真实、没有浮夸,没有商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