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教你看懂关汉卿杂剧

高谈文化 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作者:

高谈文化  

页数:

162  

Tag标签:

无  

前言

文学的魅力不应该受限于时代、语言、国界的束缚,而文体的表达方式,也不应该只能有一种诠释方法。就像我们想读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仍然可以借助翻译来读懂它一样。中国许多优美的经典文学作品,也不应该受限于文言文的隔阂,而让今天的读者望之生畏。其实,浩瀚精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作品,如果能找到更多元的入门通道,那么成千上万册精彩的创作,将会是人人都喜欢阅读的最佳读物。“教你看懂”中国古典名著系列,就是希望能为读者开启一条通往中国古典名著之路的捷径,以浅显的文字、注释,跳脱枯燥乏味的学究式说理来重新编撰成可以轻松阅读的文学作品。能看懂前人的文章,就能领略他们的思想脉络,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状态,找出学习借鉴的智慧精华。因为了解,才会懂得欣赏;因为欣赏,才能借鉴学习;因为借鉴学习,才能延伸应用;因为应用,才能承前启后,激发创作的种子。在“教你看懂”中国古典名著系列中,我们编入了这本精彩的《教你看懂关汉卿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元曲包括了杂剧和散曲,而杂剧以它艺术上的创造性及内容的写实性,成为当时文学主流,_在中国文学史与戏剧史上,都具有独特的成就和意义。这种综合了歌舞艺术与演唱技艺的戏曲形式,盛行于十三到十四世纪间,影响了全中国地区戏曲发展面貌。明代的著名作家李开先和汤显祖,都曾经收藏有干种元杂剧剧本,但流传至今的只有两百四十七种左右,其中至少有三十种是元代的刊本,十分珍贵。元杂剧的作家很多,作品也很丰富,他们共同创造了杂剧辉煌的历史。其中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据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中所说,元杂剧样式的出现、定型与完备,“其备则自关、郑、白、马”;元末明初贾仲明则认为关汉卿是杂剧界的首领与戏剧界的领袖;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中也说关汉卿“初为杂剧之始”;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甚至说:“杂剧为汉卿所创。”由此推断,关汉卿无疑是使元杂剧形式最后定型的重要推手。关汉卿的杂剧的确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了当时各个社会层面的矛盾与冲突,对当时社会中的一些根本问题,提出深刻的批判。他不以描写当时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为满足,同时展现出人们心中固有的反抗精神,敢于和恶势力争斗,让他的创作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他的作品有两个主要特色:一是作品中不仅有众多的市井小民、妓女、奴婢等角色,而且还以极大的同情来描写他们的不幸遭遇,用理解、肯定的态度去诠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看重他们善良、勤劳、勇敢、机智和对感情忠贞不渝、对朋友肝胆相照等高超的品德。既能“描其貌、状其口”,而且还能“写其心”。二是在作品里充满一种执著于现实的人生态度。剧中受压迫、遭困厄的人物,尽管行路艰难,但并不企盼能在神佛的世界中去寻求安慰或得到净化,他们总是靠自己有限的能力,尽最大的努力,顽强地去追求可能的理想结局,表现出十分可贵的坚韧信念和乐观态度。虽然元杂剧剧本的体制短小,往往局限了情节的发展,但在关汉卿的剧作中,其结构严谨、剧情高潮起伏、人物形象突出,以及语言的个性化,显示出他高超的写作手法。作为一个曾经“躬践排场、面敷粉墨”的戏剧家,关汉卿在杂剧的场面安排和题目的处理上都极具特色。他的场面安排紧凑、集中,富有典型,通过二三个主要人物,几个重要场面,就能展示出元代社会的重要侧面。而其剧中丰富的辞汇和多变的语法,在元人杂剧的创作中也是首屈一指。主要是由于他善于向古典文学名著学习,同时也善于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语言素材有关。比如在《单刀会》剧里,他采用了孔子的话、杜牧的诗、苏轼的散文和词,并且将这些和人民的生活语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关汉卿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等剧目,七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为我国戏曲史上悲剧、喜剧的处理手法以及人物的舞台形象塑造,提供了典范。期待您在本书中,一面阅读关汉卿的剧作,一面神驰于舞台上,感受那一幕幕感人落泪的精彩情节。

内容概要

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齐名,它包括杂剧和散曲。其中杂剧综合了歌舞艺术与演唱艺术的戏曲形式。夹杂艺术上的创造性和写实性,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不论在文学史上或戏剧史上,都具有独特的成就和意义。 元杂剧的作家很多,作品也很丰富。他们共同创造了杂剧辉煌的历史。最具代表性的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其中关汉卿被认为是杂剧界的领袖,其地位之重要,更是毋庸置疑。 关汉卿的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了当时各个社会层面的矛盾与冲突,同时展现出人们心中固有的反抗意识。敢于和恶势力抗争的精神让他的创作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本书收录关汉卿最著名的《感天动地窦娥冤》、《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剧目,它们情节动人。七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

书籍目录

出版序俗趣盎然的元杂剧浪子本色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望江亭中秋切脍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温太真玉镜台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杜蕊娘智赏金线池后记——认识元曲四大家

后记

认识元曲四大家杂剧是元朝代表文学的一环,当时创作风气兴盛,人才辈出,如同唐宋有“古文八大家”,元代也有“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所指称的人物,虽各家见解不同,但一般多认定为“关、马、白、郑”,足见这四个人在元代杂剧领域的地位不容忽视。以下即介绍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三人的生平及其著作。马致远字千里,晚年号东篱,或称东篱老,约生于宋理宗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1年),大都(今北京)人,在大都待了二十多年。关于马致远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为后世所知晓的资料不多。他早年热中功名、追求利禄,根据《录鬼簿》①的记载,他在三十岁左右,曾经担任江浙省务儒学提举。元贞年间,年约四十的他在经历日复一日的官场斗争,又年复一年地饱尝失意之苦后,终于看破俗世虚无的名利,决定脱下官服,回归田园生活。远离仕途后,他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闲适自在生活,参加“元贞书会”,被推尊为“曲状元”,并与杂剧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及曲家李时中,共同编写了杂剧《黄梁梦》,而这也成为他创作生涯的分水岭。马致远为后人所熟知的杂剧作品共有十五出,留存下来的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简称《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简称《荐福碑》)、《西华山陈抟高卧》(简称《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简称《任风子》)、《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简称《岳阳楼》)、《开坛阐教黄粱梦》(简称《黄粱梦》)等七出,其余皆已散失。马致远对仕途态度的转变,完全反映在他的杂剧中,因此他的创作活动可概分为两个阶段。马致远创作前期大约处于元世祖时期,当时的他年少气盛、热情有抱负,作品里盈满对事物的情感与见解,此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其中又以《汉宫秋》最为著名。创作后期的马致远,对于过去载浮载沉的官场境遇感到寒心,终于认命地卸下官职,成为全真教的信徒,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怨怼也逐渐消散,于是他开始写作一系列关于“神仙道化”的戏剧,企图以神仙、隐士超脱俗世的自在逍遥来摆脱苦闷情绪,但却掩饰不了他消极厌世的人生观。现存的《陈抟高卧》、《任风子》、《岳阳楼》、《黄粱梦》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汉宫秋》在中国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地位与白朴的《梧桐雨》并列,马致远以王昭君和番的故事为题材,改编成一出为爱情、为国族忠贞不二的感人悲剧。西汉竟宁元年,元帝为了维持汉朝与匈奴的和平,让宫女王嫱(昭君)出塞匈奴,与呼韩邪单于成亲,生有一子,呼韩邪过世后,她又嫁给新的单于,并产下二女,这是真实存在的历史纪录。在马致远的笔下,王昭君的出塞被添加上许多悲剧元素。故事以汉朝弱、匈奴强的时代为背景,昭君与元帝彼此相爱,他们之间的难舍情缘,却因为奸臣毛延寿投敌献图的叛国行径,让昭君成为和番的主角、匈奴武力威胁下的牺牲品,最后王昭君选择投江自尽,以保全自己的贞洁。马致远对于汉元帝送别王昭君后的悲伤情绪有很深刻的描写,甚为动人。透过对比毛延寿的通敌和王昭君的殉节,也投射出自己对于高尚爱国节操的景仰和向往。《青衫泪》则依据白居易的《琵琶行》改写而成,是一部以妓女、士子和商人间的关系所铺陈的爱情戏剧,透过白居易与妓女裴兴奴的苦恋,批判商人的唯利是图、无情无义,也流露出马致远对不幸堕入火坑的妇女无限的同情。《荐福碑》是马致远创作前期另一部重要的作品。他借由故事主人翁张镐所遭遇的种种不幸,对当时现实社会中充斥着贤愚不分、是非颠倒的不合理现象加以挞伐,他写道:“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涂越有了糊涂富。”带有十足的讽刺成分,也倾吐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怨忿之情,内容充满宿命与消极的论调。白朴原名白恒,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卒年无法确知,大约在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之后。白朴是金人,他的父亲白华为金朝枢密院判官,因此他自小家境优渥,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成长。但是从他出生以后,金朝的国势就每下愈况,在他七岁时,元军攻打汴京城,金朝随后走入历史,他的母亲也在战乱中被元兵掳去,使他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抹灭的伤痕。战争过后,白朴的父母都不在身边,于是他跟随着父亲的好友金朝诗人元好问流徙到真定(今河北正定)。元白两家从唐朝元稹和白居易时就建立起交情,两家子弟常以诗词文章相互往来,世世代代都维系着深厚的情谊。在元好问的指导下,白朴奠定了扎实的文学素养,表现相当优异,元好问曾在作给白朴的诗中说道:“元、白两家旧识i中,就属你的资赋最佳。”足见他对白朴的肯定与期待。虽然白朴有很丰沛的才华,但是幼年时遭遇的战乱离散,让他一直都郁郁寡欢,因此选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生纵情于山水间,放浪形骸,即使不断有人荐举他出任官职,他也推辞不就。白朴所创作的杂剧多为爱情故事,共有十六出,现存完整的为《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简称《东墙记》)等三出,其中以《梧桐雨》最具代表性。《梧桐雨》取材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剧名也是来自于《长恨歌》中的“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杂剧内容说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唐明皇极度宠爱杨贵妃,夜夜笙歌,沉溺于太平、欢娱的气氛之中,他们彼此用情很深,甚至相许“世世永为夫妇”。原本以为可以一辈子相依相随,没想到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造反,让唐明皇带着杨贵妃仓皇逃亡避难,到了马鬼坡,军心思变,士兵们拒绝继续前进,为了稳定军心,将军陈玄礼请求唐明皇赐死杨国忠与杨贵妃,唐明皇迫于无奈,虽然内心百般不舍,仍只能狠下心来命贵妃自我了结生命。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明皇日夜思念杨贵妃,有一天,他在梦里与贵妃相见,贵妃邀他至长生殿团聚,但一阵打落在梧桐叶上的雨声,让他从梦境中惊醒过来,一时之间怅然若失,只能对着梧桐,在滴答的秋雨声中怀念贵妃。白朴以唐明皇的无限愁思作结,用秋景的凄凉萧瑟来衬托他的寂寞、哀伤和怅惘,刻划相当细腻动人。白朴利用《梧桐雨》让安史之乱和他幼年金元交兵战乱产生联系,把自己对故国的怀思投射到唐明皇所代表的唐朝上。白朴另一出脍炙人口的杂剧《墙头马上》,灵感来自于白居易的诗作《新乐府·井底引银瓶》,写的是封建社会下的男女情爱,突破世俗对男女间的传统观念,大大赞扬、认同自由恋爱与婚姻。故事叙述李干金在花园墙头看见正骑在马上的裴少俊后,便对他一见锺情,李千金大胆示爱,并与裴少俊私奔,在裴家花园偷偷住了七年,后来被父亲裴尚书发现,他逼迫少俊休了李千金,但她丝毫不畏惧裴尚书强硬的手段,在懦弱的裴少俊身旁,她的形象更显坚毅,颠覆一般观念里大家闺秀的娇弱,积极追求并维护自己的婚姻。全剧结构完整,生动自然,后世给予相当高的评价。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生卒年代不详,仅能得知他一生都在杭州度过,直到病逝,死后火葬于西湖的灵芝寺。他是元代杂剧后期的重要作家,《录鬼簿》记载,他曾做过杭州路吏,为人刚正方直,不随便与他人交往。他在当时名闻天下,演出杂剧的戏子只要提到“郑老先生”,大家都知道是指郑光祖。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自序里,把他和前期的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到了明代以后,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虽然他的份量是否高到足以列入四大家中,历来有些争议,但是从这点也可看出他在当时的确占有相当的代表性地位。他著作的杂剧共计十八出,保存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简称《倩女离魂》)、《■梅香翰林风月》(简称《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简称《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简称《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简称《三战吕布》)、《锺离春智勇定齐》(简称《智勇定齐》)、《立成汤伊尹耕莘》(简称《伊尹耕莘》)、《程咬金斧劈老君堂》(简称《老君堂》)等八出,可分为爱情剧和历史剧两类。《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取材自唐人传奇《离魂记》。受到元杂剧前期王实甫的《西厢记》与白朴的《东墙记》影响,爱情婚姻成为元代中后期作家经常援用的题材,《倩女离魂》即是其中的佼佼者,内容叙述痴情的女主角张倩女生魂离体,前往寻觅她的夫君王文举的故事。张倩女和王文举原为一对从小指腹为婚的未婚夫妻,两人成年后,倩女的母亲却嫌弃王文举没有功名、贫穷寒酸,而不肯让两人成亲。等到王文举赴京赶考时,倩女因为过于思念,卧病在床,魂魄竟因而脱离本体,前去追随上京的王文举。后来王文举顺利获取功名,衣锦还乡,倩女的魂魄才随着他一起回到家中,与躯体结合,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倩女离魂》从剧情的开端处就可以看见《西厢记》的影子,但是郑光袒赋予张倩女这个角色新意,用浪漫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她的少女矛盾情怀——她不在乎张文举能否得到功名,只担心他功成名就之后是否会变心。倩女出窍的灵魂也象征了封建社会下压抑已久的女性,期待突破桎梏、追求幸福人生的渴望,对后来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有相当的影响。《翰林风月》与《倩女离魂》属于同一类型的作品,假借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弟弟白敏中、晋国公裴度的女儿裴少蛮和丫环樊素的人名,由自小有婚约的白敏中和小蛮,以及红娘角色的樊素,虚拟出一段爱情故事。《王粲登楼》则是依据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登楼赋》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一部由真实的人物和虚构的情节组成的杂剧,描写王粲落难荆州,登上城楼慨叹作赋的情景,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凉心绪。至于郑光祖一系列的历史杂剧,则以《智勇定齐》的故事最为独特,内容叙述战国时代齐国无盐邑的采桑女钟离春,其貌不扬,年过三十还没嫁人,却有过人的胆识与智慧,齐宣王将她纳为皇后之后,齐国势力扶摇直上,国顺民安。总体而言,郑光祖在杂剧中没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词曲也走清丽淡雅路线,却能在众多才气纵横的元曲作家中脱颖而出,占得一席之地,实属不易。


编辑推荐

《教你看懂关汉卿杂剧》收录关汉卿最著名的《感天动地窦娥冤》、《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剧目,它们情节动人。七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领悟百姓对恶势力的反抗精神,领略关汉卿杂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教你看懂关汉卿杂剧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