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老子的智慧

林语堂 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作者:

林语堂  

页数:

229  

译者:

黄嘉德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老子的智慧》是林语堂向西方介绍道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阐释了老子思想的独特性、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的不同、并强调要结合庄子研究老子。追寻中华文化之源,用经典的智慧点亮人生。老子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后改为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修语言学,1919年秋赴美国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学习,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人莱比锡大学学习,1923年夏获该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正式提倡“幽默文学”。1934年办《人间世》,次年办《宇宙风》,并提倡半文半白的“语录体”。1935年用英文撰写的文化著作《吾国与吾民》在美国出版并畅销,1936年携全家赴美。本着“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宗旨,出版了介绍中国文化的《生活的艺术》一书,并编译出版了中国的古典著作如《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庄子》等。同时还进行了多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尤以《京华烟云》最为著名。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负责主编《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葬于台北阳明山。

书籍目录

绪论序文第一篇 道之德 第一章 论常道 第二章 相对论 第三章 无为而治 第四章 道之德 第五章 天地 第六章 谷神第二篇 道之训 第七章 无私 第八章 水 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 第十章 抱一 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 第十二章 感官 第十三章 荣辱第三篇 道之体 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第十六章 知常道 第十七章 太上 第十八章 道废 第十九章 知所属 第二十章 天与我 第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  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 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第四篇 力量之源 第二十六章 轻与重 第二十七章 袭明 第二十八章 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戒干涉 第三十章 戒用兵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似海 第三十三章 自知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滥 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 第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骤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定 第三十八章 堕落 第三十九章 全道 第四十章 反的原则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一章 道家的特性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 第四十三章 至柔 第四十四章 知足 第四十五章 清正 第四十六章 走马 第四十七章 求知 第四十八章 以无为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民心 第五十章 养生 第五十一章 玄德 第五十二章 袭常道 第五十三章 盗夸 第五十四章 身与邦 第五十五章 赤子之德 第五十六章 无荣辱第六篇 政治论 第五十七章 治求 第五十八章 政闷 第五十九章 如啬 第六十章 治大国 第六十一章 大国和小国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宝 第六十三章 难易 第六十四章 终始 第六十五章 大顺 第六十六章 百谷王 第六十七章 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掩饰 第七十章 不我知 第七十一章 病   第七十二章 论罚(一) 第七十三章 论罚(二) 第七十四章 论罚(三) 第七十五章 论罚(四)第七篇 箴言 第七十六章 强弱 第七十七章 张弓 第七十八章 莫柔于水 第七十九章 平治 第八十章 理想国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想像的孔老会谈

章节摘录

第一篇道之德第一章 论常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语译】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经常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处于无,以明白无的道理,为的是观察宇宙间变化莫测的境界;常处于有,以明白有的起源,为了是观察天地间事物纷纭的迹象。它们的名字,一个叫做无,一个叫做有,出处虽同,其名却异,若是追寻上去,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一、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泰清问无穷说:“你懂得道吗?”无穷说:“不知道。”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泰清说:“你所知的道,有具体的说明吗?”无为回答说:“有。”泰清又问:“是什么?”无为说:“我所知的道,贵可以为帝王,贱可以为仆役,可以聚合为生,可以分散为死。”泰清把这番话告诉无始说:“无穷说他不知道,无为却说他知道,那么到底谁对谁不对呢?”无始说:“不知道才是深邃的,知道的就粗浅了。前者是属于内涵的,后者只是表面的。”于是泰清抬头叹息道:“不知就是知,知反为不知,那么究竟谁才懂得不知的知呢?”无始回答说:“道是不用耳朵听来的,听来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来的,看来的道不足以称为道。道更不是可以说得出来的,说得出来的道,又怎么称得上是其道?你可知道主宰形体的本身并不是形体吗?道是不应当有名称的。”继而无始又说:“有人问道,立刻回答的,是不知道的人,甚至连那问道的人,也是没有听过道的。因为道是不能问的,即使问了,也无法回答。不能问而一定要问,这种问是空洞乏味的,无法回答又一定要回答,这个答案岂会有内容?用没有内容的话去回答空洞的问题,这种人外不能观察宇宙万物,内不知‘道’的起源,当然也就不能攀登昆仑,遨游太虚的境地。”(《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有关道不可名的观念,请参看二十五章。二、区别古人的智慧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了,是怎样的登峰造极呢?他们原以为宇宙开始是无物存在的,便认为那是最好的情况,增加一分就破坏它的完美。慢慢地,他们知道有物的存在,却认为它们彼此没什么异处。后来,他们晓得万物有了区别,却又不知道有是非的存在。但是,等到他们懂得“是非”的争论后,道就开始亏损,这一亏损,私爱就随之大兴起来。(《庄子》内篇第二章 《齐物论》)三、万物皆一:意识和精神之眼鲁国有一个被砍断脚的人,名字叫做王饴,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和孔子的弟子一样多。于是常季问孔子说:“王饴是一个被砍去脚的人,跟他学习的弟子,和跟先生学习的弟子,在鲁国各占一半。他对弟子不加教诲,不发议论,但他的弟子去的时候本是空虚无物,而回来却大为充实。莫非世上真有这样不用言语,没有形式,仅用心灵来教化弟子的人吗?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人呢?”孔子说:“他是圣人。我一直想去见他,却为事所绊,不曾见着。如果看到了他,我一定要拜他为师。试想,我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不如我的人?而且不仅是鲁国,我还要率领天下的人去做他的弟子呢!”常季说:“他断去一只脚,还能做人们的老师,一定是高人一等,所以才会如此。那么他是如何训练自己的心灵达到这种境界呢?”孔子说:“生死是一件大事,他却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意,不随生死而变……他能主宰万物的变化,并守着真正的根本大道。”常季又问:“这怎么说?”孔子回答道:“若从宇宙万物不同的观点来看,就是自己的肝胆也会像楚国和越国那般的不同;但是若由相同的一面去看,万物都属一体,当然也就没有区分可谈。能够看到这一层,他可以不用耳目去辨别是非善恶,而把心寄托在道德之上,以达到最高的和谐境界。“他把万物看做一体,所以不会觉得自己的形体上有什么得失,那断了的一只脚便与失落的泥土一般。对他而言,毫不重要。”(《庄子》内篇第五章 《德充符》)他所好的是天人合一,他不喜好的也是天人合一。把天人看做合一也是一,不把天人看做合一也是一。把天人看做合一,便是和天作伴,不把天人看做合一,就是和普通人作伴,明白天人不是对立的人,就叫做真人。生死是命,就好像白天和黑夜的变化一样,乃是自然的道理,人既不能干预,又无法改变。然而,人们以为天给自己生命,便爱之若父,对天如此,对那独立超绝的道又将如何?人们以为国君的地位比自己高,就肯替他尽忠效死,那么遇到真君又该怎么表现呢?泉水干了,水里的鱼都困在陆地上,互相吐着涎沫湿润对方,如果这样,倒不如大家在江湖里互不相顾的好。因此,与其称赞尧毁谤桀,倒不如不加批评,把善恶之念抛开而归向大道。大地给我形体,使我生时劳苦,老时清闲,死后安息,因此,若是以为生是好的,当然认为死也是好的啊!(《庄子》内篇第六章 《大宗师》)四、众妙之门大道的降生与毁灭均无原因,它有具体的事实而没有可见的出处;有久长的渊源而没有开始的根本;有出生的处所又看不见窍孔,但却有具体的事实、不确的所在,这样就构成了空间(宇);有久长的渊源而无开始的根本,就形成了时间(宙)。有生,有死,有显,有灭,但都无法看见显灭的途径,这就叫做“天门”。天门便是“无有”,而万物就是从“无有”产生出来的。(《庄子》杂篇第二十三章《庚桑楚》)第二章 相对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语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没有“有”就没有“无”,“有无”是相待而生的;没有“难”就没有“易”,“难易”是相待而成的;没有“长”就没有“短”,“长短”是相待而显的;没有“高”就没有“下”,“高下”是相待而倾倚的;没有“音”就没有“声”,“音声”是相待而产生和谐的;没有“前”就没有“后”,“前后”是相待而形成顺序的。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高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己有,作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泯没。至于相对论,循环论、及宇宙变化的原则,请参看四十章老庄哲学的基本思想与实际的学说,老子所有的反面沦都起源于此。一、相对论:万物均归为一言语和起风时发出的声音不同;风吹是自然无心的声音,而说话,必定先有了意念才能发言。言语有了偏见,听者也就无法断定孰是孰非。无法断定是非,说了等于没说,那么那些言论究竟是“话”呢?还是“不是句话”?就好像初生小鸟的叫声一样,到底它们是有分别呢?还是没有分别?道,因为有所蒙蔽,才有真假的区别;言语,因为有所蒙蔽,所以才有是非的争辩。道本没有真假,所以无所不在;言语本没有是非的分别,所以能无所不言。道之所以蒙蔽,是因为有了偏见;言之所以蒙蔽,是因为好慕浮辩之词,不知“至理之言”所致。所以儒墨争辩,不外在使对方为难;对方以为“非”,我就以为“是”;对方以为“是”,我就以为“非”。如果要纠正二家的是非之辩,只有使他们明白大道,大道既无分别,他们也自无是非的争论了。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所以彼此才有分别。看别人都觉得“非”,看自己便认为“是”,因为只去察考对方的是非,反而忽略了自己的缺点;如果能常反省自身,一切也就明白了。只看到别人的“非”,没有看见自己的“非”,所以总以为自己“是”,别人“非”,这种自己是、别人非的观念乃是对立的。所以是非之论随生随灭,变化无定。有人说“某事可”,随即有人说“某事不可”,有人说“这个非”,就有人说“那个是”。只有圣人能超脱是非之论,而明了自然的大道,并且深知“是非”是相应相生,“彼此”是相对却又没有分别的。“此”就是“彼”,“彼”就是“此”。彼此都以对方为“非”,自己为“是”,所以彼此各有一“是”,各有一“非”。那么“彼”、“此”的区别究竟存不存在呢?如果能体会“彼此”是相应又虚幻的,便已得到道的关键。明白大道,就可以了解一切是非的言论,皆属虚幻,这就好像环子中间的空洞一般,是非由此循环不已,变化无穷。因此,要停止是非之争,人我之见,莫若明白大道。


编辑推荐

《老子的智慧》是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老子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老子的智慧》是林语堂向西方介绍道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阐释了老子思想的独特性、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的不同、并强调要结合庄子研究老子。追寻中华文化之源,用经典的智慧点亮人生。老子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


这本书是林语堂向西方介绍道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现在翻看也受益匪浅。


在大学里借了两次都没看完,干脆买回来看了,两位大家的智慧!---老子、林语堂


很喜欢林语堂写的书,给我如沐春风的感觉。老子是国学的典型代表人物,多多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哲学道理将使我们受益终身。


老子教人的原则在谦恭,他再三重复柔和、忍耐、争论之无益(不敢为天下先)、柔弱的力量,和就低位的战术优势等思想,而在庄子的理论中是绝不可能看到这些言辞的。尽管如此,我们仍可确信他二人的哲学基础极为相同。庄子不是不喜欢谦恭,只是不愿说这两个字而已。老子的不争,正是庄子口中的寂静、保守,及透过平和以维持精神均衡的超然力量;老子认为水是“万物之至柔”和“寻向低处”的智慧象征,庄子则坚信水是心灵平静和精神澄澈的征象,是保存“无为”的巨力。老子激赏失败,表现失败(老子是最早的伪饰家),庄子则嘲笑成功;老子赞扬谦卑者,庄子苛责自大的人;老子宣扬知足之道,庄子让人的精神在肉体之外“形而上学”中徜徉;老子无时不谈“柔”胜“刚”的道理,庄子则很少提到这个主题。


林语堂的笔,老子的智慧,值得一读,


老子的智慧 加上林语堂 值得一看!


中国智慧分两类,一个是无为而有为,一个是有为而无为罢了。就是说是出世和入世区别,孔子一生以救世为己任,五十才学易,才恍然大悟自觉无大过也,孔子伟大之处就在学而改之,而不改其为世之本心,单凭孔子个人的学说得不到统治阶级所用的,弟子变通而用之,影响中国之一半。老子无为其实是无不为,说他是避世那是没有看老子书或者没有看懂老子书,老庄才是影响中国人内心的东西。台湾的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和《庄子今注今译》是目前老庄之学的基础,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孟子译注》是有相当功底的,只有,看了原文的译注这样才可以看看发挥的书,才对孔孟老庄有所了解。我为什么说这两个人呢?科班的用才,自已的功底,数十年国内外的印证,写书是用心血写的,读者是能感受到的,那些动扯西凑的只能骗骗稿费而已,现在浮躁的学术界,大多写书的都在忙活应付高物价了。
****://blog.sina*******/u/1142984885


处低实则居高,无为而治,这些都是老子的哲学和智慧,受益,经典。


林语堂的书,不错,挺好看的,对老子充满兴趣


好!看看林语堂解读的老子,用另一种角度。质量也很好。


老子虽只区区5000字,但它却囊括了人生、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哲学思想精精髓,每次阅读都能让人有不同的感受。特别是其“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总能让人品之又品。


这本书包装虽然很一般,但是里面的内容可不一般,老子的智慧,值得我们坐下来慢慢品读,推荐。


老子的智慧,中国人的智慧!值得推荐。


老子的智慧值得购买的


老子的智慧 希望有收益


老子的智慧值得让现代人思考


老子的智慧很高深


老子的智慧,博大精神,好好领悟,受益匪浅


用《庄子》对老子解读很受用


让庄子来解释老子。


这是第一次在当当网购买书,书的外观质量很好,用薄塑料包裹着。书内容也很好,王蒙以他的人生经历来解读老子,帮助我这个年龄更好的理解老子。当当网购书值得信赖和推荐。还有我们这里的快递也很不错,很有耐心。


向老子学习人生的哲理


老子也是国学经典之一,角度不同,见解也不同,随便翻翻


大师的作品,很全名的注释了老子!


本来就喜欢读老子,这本书对原文的解读也很透彻,绝对值得一读。好书。


喜欢老子看过李零的有关老子的书多看看多视野多角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理解


老子很有才


觉得是讲老子最好的一本书


写给外国人看的书,所以想了解老子的初学者看这本书也不会很吃力


老子是大智慧


老子的书我都喜欢!


林语堂大作,值得看和收藏。


林语堂先生的经典之作 值得阅读


林语堂的书值得一看。


林语堂写的书很好啊。装帧也不错


很喜欢林语堂,所以才选


林语堂的值得一看


一直蛮喜欢林语堂的,所以这本书买得很高兴,后来送给同学也很好,纸张不错。


林语堂的这个系列不错!品相非常好!价格实惠


林语堂老师有关道德经感悟一书是市场上众多版本中较通俗且可靠的一个版本,值得珍藏仔细品味。。


曾经看过另一本关于道德经的书,艰涩难懂,还是林语堂大师写得好啊!


不朽哲学思想,历久弥新


古贤人的智慧在于对人生的思考


主要是从儒家经典中摘录出来整理成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


看大家解读智慧。


智慧是什么


不惑之年,读圣贤书。品味其中的道理,活出恬淡与智慧。


这本书值得看,会顿悟很多智慧


书的内容相当智慧,邮递更是快,第二天就到了,超欢喜


从新来看 与以往看时 理解不同 真的是生活的智慧


带有庄子的白话散文,看起来比较容易理解


很适合入门理解,按章节编排,通俗易懂,相比于同时期的大师,在语言上林语堂先生的是最好理解的,作为解读老庄的一家之言值得借鉴。


结合庄子的学说来理解道德经,书很好,但本人由于初学,有很多东西还是无法理解,还需继续努力


大师之作,诵读经典,感受中华文化!


名著,超值,给好多同学推荐了,都很高兴。


传统文化,中华瑰宝,传承千年,经久不衰。


书中自有黄金屋,伟大的思想


祖国文化,需要学习


林語堂的書,喜歡


超喜欢林雨堂


喜欢林雨堂的书,有待慢慢品读。


里外都很喜欢的一本书 值得一看和收藏


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通过林先生读起来更易理解。


总之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很值得一看


一个同事推荐的,他很喜欢读这一类的书,还没静下心来看,期待……


很喜欢的文人经典,值得一读


了解国学经典


大师+大师的经典


好书!老庄结合。并每章注一标题。


孩子很喜欢,那到手就看,读了好几遍了


还没有看应该是很好的书,仔细读了以后再评价


值得细细阅读的一本书


买了2本,送人一本


以这么优惠的价格买到,太感谢当当了


喜欢,是本好书


需要好好品味的书


整体装订很漂亮。


书不错,物流也快,给个好评


英文回译的,浅显易懂。


很便宜的书,真值


大家的作品,值得细细品味


参加活动买的,性价比高!


书友塑封


不错的书,有教育意义。喜欢。


适合安静下来读,摒弃内心的浮躁,。


希望有收获吧


好书,学习了。正在阅读。


不愧是大师的作品、、


聆听大师的解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