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论
2007-9
人民军医出版社
刘新
214
无
本书由清·唐容川撰于1884年。全书共8郑,主要围绕血证的机制、表现、鉴别和治疗进行论述,其内容及议论多由心得而起,抒发医理有独特见解,行文条分缕析,务精且详,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临床参考书。本书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爱好者阅读参考。
卷 一 阴阳水火气血论 男女异同论 脏腑病机论 脉证死生论 用药宜忌论 本书救论卷二 吐血 呕血 咯血 唾血 咳血 鼻衄 脑衄 目衄 耳衄 齿衄 舌衄 大衄 零腥 吐脓卷三 汗血 血箭 ……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
脏腑病机论 脏肘各有主气,各有经脉,各有部分,故其主病,亦各有见证之不同。有一脏为病,而不兼别脏之病者,单治一脏而愈;有一脏为病,而兼别脏之病者,兼治别脏而愈。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乌睹其能治病哉。吾故将脏腑大旨,论列于后,庶几于病证药方,得其门径云。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盖心为火脏,烛照事物,故司神明。神有名而无物,即心中之火气也。然此气非虚悬无着,切而指之,乃心中一点血液,湛然朗润,以含此气。故其气时有精光发见,即为神明。心之能事,又主生血,而心窍中数点血液,则又血中之最精微者,乃生血之源泉,亦出神之渊海。血虚则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火扰其血则懊侬。神不清明,则虚烦不眠,动悸惊惕。水饮克火,心亦动悸,血攻心则昏迷、痛欲死,痰人心则癫,火乱心则狂。与小肠相为表里,遗热于小肠,则小便赤涩。火不下交于肾,则神浮梦遗。心之脉上挟咽喉,络于舌本,实火上壅为喉痹。虚火上升,则舌强不能言。分部于胸前,火结则为结胸,为痞,为火痛。火不宣发,则为胸痹。心之积日伏梁,在心下,大如臂,病则脐上有动气,此心经主病之大旨也。 ……
无
血证论不仅仅是治疗血症的 内容很详实 学中医的人值得买哦
唐容川的书,此书开篇讲明气血水火,不过要懂易经,看起来才会深刻!
有条理
内容还行,能学到不少
我喜欢这种版本的书,好精致的,放到包包里一点都不碍事,书也很不错,值得一看!
中医大家的著作,内容自必说!纸质很好,印刷精美!好好拜读!
对于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很有帮助。
有参考价值的一部好书
嗯嗯,对学习很有帮助
还没看呢,书是经典
是权威板权,很值得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