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穴-药汇通

王章禄 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

王章禄 编  

页数:

176  

前言

  中医学博大精深,针灸、中药,源远流长。本人出身于中医世家,曾祖王丙芝,以整骨闻名乡里,父亲王泽坤善长于针灸与中药,从事医疗事业近50余年,本人自幼随父习医,在用针灸与中药结合疗法治病方面,有些微薄的体会。有些疑难病证,针灸最捷,中药最好,己被无数的患者所证实。本书将针灸穴性与中药药性,以表格对照的书写形式呈现给读者,穴性、药性,分类、归经,临证应用一目了然,便于读者在用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病时参考运用。  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讲过:“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这说明了在临床辨证施治中,宜针则针,宜灸则灸,宜药则药。如针灸不痊愈,用药而不速达,不能以救其急,则针灸与药同用,用针灸与中药结合疗法,以达彻底痊愈的目的。也正如古代医家所讲:“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但是要想成为一个精针灸、通中药的良医,并非易事,特别是一些初涉中医之士,对于一些复杂多变的疑难病证,在用针灸与中药结合疗法时,往往是手足无措。  中药的药性,针灸的穴性,是临床组方和配穴的理论基础。虽然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验方和配穴方法,但是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汲取古人精华医学理论、充分利用中药药性、针灸穴性的同时,进一步掌握药性和穴性二者于治病中相同和相近的性能和功效,进而组织配穴和组方,并运用于临床针灸与中药的结合疗法之中,进一步提高肌体的免疫力,这就是本书的中心议题。  针灸疗法与中药疗法,在中医学理论中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虽说二者是治疗法则有所不同,但其论治辨证的理论,从病所、病因、病态、分类,从针刺人体穴位和中药被人体吸收而达到的治病的功效等方面来分析,又有很多相同之处。《灵枢·经脉篇》指出的:“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以及《九针十二原》指出的“菀陈则除之”,就是针灸治疗的基本法则。从这些经文可以看出,治法不仅要根据虚、实、寒、热来决定,遇到虚实夹杂的病证可以分经推求,并且经络的属性与相互关系又有阴阳表里的不同,所以说针灸与药物的基本治法虽有区别,但同样是在八纲的指导下订立的。这又进一步说明了针灸疗法与中药疗法在辨证施治中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内容概要

  《穴-药汇通——穴位-中药释用新法》,记录了多年来在临床上常用的针灸腧穴和中药。针灸穴位功效不同,与有相同或相近功效的中药相对照,其中有一穴对一药,有两穴相配对一药。因由补、泻、灸等手法的不同,而致功效有异,也有的一穴对多药,分别从治病作用的分类,腧穴和药物的归经功效及临证应用方面进行分析对照。在临证应用中,分别列举了针灸配穴组方和中药组方,以便在针灸与中药结合疗法中参考运用。   本书从穴性、药性释义,临证应用和应用心得三个方面对针灸腧穴和中药性能对照加以阐述。  本书将针灸腧穴和中药性能相比较、相结合,试图增强对针灸和中药结合治疗疾病的理解,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内容包括解表类、泻下类、和解类、清热类、祛暑类、温里类、表里双解、滋补类、安神类、开窍类、固涩类、理气、理血类等17大类,并对每大类按穴位、分类、归经、性能、临床应用等逐一阐述,为方便运用,还对每章节内容做了列表总结。本书内容丰富,讲理透彻,凝结了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适宜于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第1章 解表类 一、合谷配复溜-麻黄 二、大椎-桂枝 三、太渊-紫苏叶 四、风门(灸)-羌活 五、风府-防风 六、天柱-藁本 七、风池(泻)-薄荷 八、少商(点刺出血)-牛蒡子第2章 涌吐类 一、手四穴(针出血)-食盐 二、內关(补)-藜芦第3章 泻下类 一、阳陵泉(泻)配足三里(泻)-大黄 二、丰隆(泻)-火麻仁 三、中脘-巴豆第4章 清热类 第一节 清热泻火类 一、曲泽(针出血)-石膏 二、神门(泻)-栀子 三、上脘(泻)-淡竹叶 四、睛明(泻)-决明子 第二节 清热凉血类 一、神门(泻)配太冲(泻)-犀角(用代用品) 二、十二井穴(针出血)-牛黄 三、大陵(泻)配曲泉(泻)-鲜地黄 四、金津、玉液(俱针出血)-玄参 五、间使(泻)-牡丹皮 六、行间(泻)配中极-赤芍 七、鱼际(泻)配太溪(补)-地骨皮 第三节 清热燥湿类 一、合谷(泻)-黄芩 二、神门(泻)配曲池(泻)-黄连 三、委中(针出血)-黄柏 四、行间(泻)-龙胆 五、上廉(泻)-苦参 第四节 清热解毒类 一、足临泣(泻)-连翘 二、少冲(针出血)-山豆根第5章 化湿类 一、胃俞(灸)-藿香 二、足三里(泻)配三阴交(补)-苍术 三、足三里(泻)-厚朴 四、膻中(灸)-白豆蔻 五、三阴交(泻)配隐白(补)-砂仁 六、阴陵泉(补)-草豆蔻第6章 利水渗湿类 一、內关(泻)配三阴交-茯苓 二、水分(灸)-猪苓 三、涌泉(泻)-泽泻 四、大敦(灸)-车前子 五、胆俞(泻)-茵陈 六、膀胱俞(泻)配委中(泻)-滑石 七、脾俞(灸)-薏苡仁 八、太溪(泻)配风市-防? 九、少泽(泻)-木通 十、小肠俞(泻)-瞿麦第7章 祛风湿类 一、风府(泻)配风市(泻)-独活 二、大敦配阳陵泉-五加皮 三、阳陵泉(泻)配三阴交(补)-木瓜 四、足三里(灸)配环跳-秦艽 五、环跳(泻)-海桐皮 六、大杼-虎骨(用代用品)第8章 温里类 一、神阙(灸)-附子 二、隐白(补)-干姜 三、关元(灸)-肉桂 四、阴陵泉(灸)配三阴交(灸)-吴茱萸 五、中脘(灸)-高良姜 六、曲泉(灸)-小茴香第9章 开窍类 一、十宣(针出血)配四关-麝香 二、水沟-石菖蒲第10章 安神类 一、大陵(泻)-朱砂 二、心俞(泻)-琥珀 三、复溜(补)配颈百劳-牡蛎 四、涌泉(补)-柏子仁第11章 平肝息风类 一、肝俞(泻)-石决明 二、百会(泻)配太冲(泻)-天麻 三、足临泣(泻)-白蒺藜第12章 理气类 一、中脘(补)配胃俞(灸)-橘皮 二、脾俞-大腹皮 三、天枢(泻)-枳实 四、章门(不补不泻)-香附 五、天枢(灸)-木香 六、俞府(灸)-沉香第13章 理血类 一、隐白(泻)-三七 二、阴陵泉(泻)-白茅根 三、气海(灸)配三阴交(灸)-艾叶 四、曲池(泻)配三阴交(泻)-川芎 五、内关(泻)配阳陵泉-乳香 六、支沟(泻)-红花 七、血海(泻)-延胡索 八、太冲-五灵脂 九、肩井(泻)-牛膝 十、大肠俞(泻)-桃仁第14章 补益类 第一节 补气类 一、神阙(灸)配气海-人参 二、膻中(灸)配隐白(补)-黄芪 三.公孙(补)配三阴交(补)-山药 四、三阴交(补)-白术 五、足三里(补)配三阴交(补)-甘草 第二节 补阳类 一、命门(灸)-鹿茸 二、肾俞(灸)-肉苁蓉 三、腰阳关(补)-锁阳 四、肾俞(补后灸)配阳陵泉-杜仲 五、悬钟(补)配中极(补)-菟丝子 第三节 补血类 一、中极(灸)-熟地黄 二、太冲配肝俞-白芍 三、肝俞(灸)配脾俞(灸)-当归 四、肺俞(灸)-阿胶 五、肝俞(灸)配肾俞(灸)-拘杞子 第四节 补阴类 一、鱼际(泻)配足三里(补)-沙参 二、膏盲(灸)-麦冬 三、大杼-桑寄生第15章 消导类 一、中脘(补)配足三里(泻)-莱菔子 二、三焦俞(泻)-山楂 三、申庭-麦芽 四、痞根(灸)-阿魏第16章 化痰止咳类 第一节 温化寒痰类 一、中脘(灸)配足三里(灸)-半夏 二、丰隆(泻)配中脘-天南星 三、中府(泻)-桔梗 四、尺泽(泻)-白前 第二节 清化热痰类 一、经渠配风门(泻)-前胡 二、支沟(泻)-瓜蒌 三、云门(泻)配水分(灸)-葶苈子 四、哑门-竹沥 第三节 止咳平喘类 一、肺俞(泻)配气海-杏仁 二、痰喘(灸)-紫苏子 三、中府(泻)配肺俞-紫菀第17章 收涩类 一、肾俞(灸)配申极(灸)-山茱萸 二、尺泽(泻)配太溪(补)-五味子

章节摘录

  1.穴性、药性释义复溜用补法,对于潮热,盗汗等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因复溜属肾经。肾虚补此穴,能温。肾中之阳,升膀胱之气,使之达于周身,外卫自实而汗自止。在性能一栏中,此穴用补法,有补。肾气,滋阴振阳,固精之功效。在性能一栏中,牡蛎有潜阳固涩,软坚散结之功效。在归经一栏中,复溜归属肾经;牡蛎归肾经,同时也入肝经和胆经。在治病分类一栏中,复溜配百劳归镇静安神类的穴位;牡蛎归镇静安神类的药物。  2.临证应用①复溜配颈百劳常用于骨蒸潮热,汗出烦躁之证,组方: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俱泻、复溜补、颈百劳补;②复溜配颈百劳也常用于瘰疬之证,组方:颈百劳灸、肩井、翳风、天井俱针、曲池、肘尖、太冲、丘墟、足临泣;③牡蛎常用于自汗、盗汗之证,组方:牡蛎、黄芪、麻黄、小麦;④牡蛎又常用于瘰疬之证,组方:牡蛎、玄参、海藻、糯米、红娘子、甘草。此方来自《医宗金鉴》消核散。  3.应用心得以上针灸组方用于治疗瘰疬之证中,颈百劳用灸法,颈百劳归膀胱经,膀胱为州都之官,气化所出,布周身之阳气,所以名为太阳经。颈百劳穴归膀胱经又为督脉别络手足太阳少阳之会,此穴用灸法,有调理气道之功效。使膀胱之气布周身,行郁气,驱热邪。再配以肩井穴,祛风邪,通气塞,降肝胆之逆气。因肩井又为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会穴,进入五脏。故两穴合用又理五脏之郁结。翳风、天井二穴开通闭塞,泄三焦之实邪,理寒热之风痹。曲池、肘尖二穴宣行气血,搜风逐邪,舒筋利节,解挛止痛,二穴相配,对经络客邪,气血阻滞瘰疬之证,得以舒畅调和。太冲、丘墟、足临泣三穴通达肝胆之逆结,为瘰疬之要穴,舒筋消肿而止痛。以上诸穴相合,共达治疗瘰疬之目的。用于瘰疬之证的中药组方中,用牡蛎软坚散结之功效,玄参滋阴降火,解热毒而消肿,为治热结肿毒之要药。海藻泻热软坚、行水散气,为治瘿瘤瘰疬常用药。红娘子通经脉,活血行瘀解毒,治疗瘰疬有很好作用,最后用甘草以泻心火,健脾益气,解诸毒,并用其调和诸药,共达治疗瘰疬之目的。


编辑推荐

  《穴-药汇通:穴位-中药释用新法》内容丰富,讲理透彻,凝结了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适宜于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穴-药汇通 PDF格式下载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我看见过这本书了,好像是第一版吧。当时没太在意就没买。后来我学脉法针灸需要凭脉扎针,但是凭脉开中药还可以,扎针灸就有点差劲。这回有了这书就好多了。能买到这书真的太高兴了。可谓是如虎添翼啊。


这本书把药和穴位的作用联系起来,开阔了思路,增加了知识。是值得看的好书。


要有一点的中医知识的值得一读


是很好的一本书啊,能实用的!!


有很多归类不太准确,穴是穴,药是药,毕竟两码事,自己学习开下思路还是不错的。


这本书是我帮老妈买的,据说还不错,值得一看。一直挺喜欢中医的,感觉中医很神秘,随便几个穴位就能治病养生,比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好多了。


可以借鉴一下,有助于对穴位的理解。


大概看下,内容应该不错,但书有点折了


还不错,参考看看也不错


内容很一般了,就是题目取得新鲜一些。
其实我一直都想知道这个作者到底是何许人也,到处都查不到的。
现在我都怀疑是不是真的有这个人了。


内容新奇


内容还可以,对本职工作有帮助,谢谢!


书的内容一般,觉得实用不强,可能本人对穴位的理解不够吧,


内容不错;不过定价有点高;那么薄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