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应变之谋

朱少华 蓝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蓝天出版社  

作者:

朱少华  

页数:

180  

前言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是《三国演义》第21回写到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随机应变,借雷声来掩饰自己的惊慌,未被曹操识破其韬晦之计时,作者感慨而发的赞美诗。它赞扬了刘备如神的应变本领。应变,是人类生活的要义。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古希腊哲学家曾用“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的命题,来说明事物的变化。环境在变,时势在变,事态在变,生活也在变。要适应环境、时势的更迭,应付事态、生活的变化,就得学会应变。不仅世事要应变,人生也要应变。《苟子·王制》曰:“举措应变而不穷。”能够随时势、事态的变化而应变,是人类的本质所在,是人的能动性的具体体现。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更需要人们学会应变,善于应变。特别是现代经济及其相关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人们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于应变,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应变在技术上指的是由于应力而引起的大小或形状上的改变。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应变,则主要在于:其一,保持主动地位;其二,变被动为主动。前者是“应”客观之变而使自己的地位不变,后者是“应”客观之变而使自己的地位发生变化。应变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永远处于主动地位,驾驭事态发展,以实现既定目标。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临事之智》中云:“大凡临事无大小,皆贵乎智。智者何?随机应变,足以弭患济事者是也。”从一定意义上说,智者就在于随机应变,弭患济事。然而,智者不是天生的。学习应变的权术,掌握应变的技法,是实现随机应变、弭患济事的基本功课。中国有句俗话:“急中生智。”近年来,一些科学研究表明,急中生智与机体的应激机制有关。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况后,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肾上腺素的分泌量迅速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含量增加,反馈性也使得皮肤和腹腔内的血管收缩,而大脑、心脏和骨骼肌的血液供应量增加,这样,就有利于调节改善大脑的营养供应,从而使人的注意力集中,思维、理解、反应能力与判断能力立即提高。其实,急中生智还与人的心理素质和应变知识有关。如果一个人头脑空空,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缺少一定的知识储备,不懂得几手应变术,遇到紧急情况,即使机体的应激机制运转得再快,也是难以生出“智”来的。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与天打交道、与地打交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道中,积累了丰富的应变经验。古今中外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应变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广泛、丰富而又生动的生活实例。本书摘取其中一部分,按照人们生活中所要应变的不同境遇进行分类排列。人们生活中所要应变的境遇,大致可分为远虑、近忧、处危和临机四种情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对远虑的应变是最具战略意义的应变。一个人只有高瞻远瞩,面向未来,老谋深算,才能争取到主动和占据主动。远虑不及,必生近忧;并且,即使深谋远虑,但由于情况的变化,也难免不生近忧。所以,近忧之应变也是一种带有预防性或预见性的应变。近忧不解,酿成急祸,于是,处危又是应变的一种境遇。处危包括面对危机、危险、危难等方面,一般认为,处危应变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应变智谋和胆略,因此,这类应变在应变术中的内容最丰富。临机是一种随意、温和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善于捕捉机遇,见机而行,获得主动,也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的重要表现。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将应变术由远及近分为“远虑之应变”、“近忧之应变”、“处危之应变”和“临机之应变”四类,并在介绍手法要诀的基础上,列举一些实用例证,事理结合,融会贯通,以便于读者理解、记忆和运用。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选用实例时,参考和引用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资料,由于体例的限制,没有一一注明出处,在此特向原作者表示感谢。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多彩的生活需要多彩的应变术。本书介绍如许应变术,不是划定应变术的范围,而是旨在提供应变术的引例。尽管我们在引证和说明应变术时,力图尽量多涉及一些方面、领域的实例,使读者对每一个应变术都能有一个较充分地了解,但是,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应变术及其实例不可能穷尽。我们只是希望读者能从我们的介绍中获得启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也可以算作我们所作的“抛砖引玉”之应变吧。同时,我们也希望读者诸君能细心揣摩应变术的精髓,灵活运用,以应变的态度对待应变术,在事业上,在人生的征途中,纵横驰骋,应变自如,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内容概要

人们生活中所要应变的境遇,大致可分为远虑、近忧、处危和临机四种情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对远虑的应变是最具战略意义的应变。一个人只有高瞻远瞩,面向未来,老谋深算,才能争取到主动和占据主动。远虑不及,必生近忧并且,即使深谋远虑,但由于情况的变化,也难免不生近忧。所以,近忧之应变也是一种带有预防性或预见性的应变。近忧不解,酿成急祸,于是,处危又是应变的一种境遇。处危包括面对危机、危险、危难等方面,一般认为,处危应变最能反映一个入的应变智谋和胆略,因此,这类应变在应变术中的内容最丰富。临机是一种随意、温和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善于捕捉机遇,见机而行,获得主动。

书籍目录

一、远虑之应变
 韬光养晦
 隔岸观火
 养精蓄锐
 卧薪尝胆
 狡兔三窟
 避招风雨
 忍辱负重
 夺气攻心
 借机离间
 远交近攻
二、近忧之应变
 调虎离山
 釜底抽薪
 ……
三、处危之应变
四、临机之应变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韬光养晦韬光养晦是指暂时敛藏自己的才能,隐匿踪迹,等待时机而动的计谋。韬光,即把才华掩藏起来;晦,隐晦,即瞒人耳目,不让人知道踪迹。韬光养晦一词出自清朝文人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云:“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然而,在我国历代典籍中,有许多相近的表述。如南朝梁人萧统《靖节先生传序》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之说;金人马钰《满庭芳》中有“怀美玉,便韬光隐迹,二十余年”的语句;《隋书·薛道衡传》则提出:“韬神晦迹则紫气腾天。”韬光养晦作为政治生活中的应变术,主要是应付个人所处的不利的政治环境,保全自身性命,以图他日东山再起。由于隐藏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和真实意图,可以迷惑自己的政敌,解除对手对自己的戒备,当时机合适时,就可一展个人宏图。三国时,刘备在沛城被吕布打败后,失去了栖身之地,只好投曹操麾下。后来,曹操移师许昌,也带着刘备,目的是要控制刘备。刘备既不甘居于人下,又怕曹操谋害自己,因此装出胸无大志的样子,还在住处后院开了一块地种菜,亲自浇灌。一天,曹操请刘备小酌,煮酒论英雄。酒至半酣,曹操说:“方今天下,英雄只有使君与我。”刘备以为曹操看出了自己的心思,心里一惊,手中的匙箸都掉在地上。正巧霹雳雷声,大雨骤至,刘备随机应变,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听后说:“雷乃天地阴阳击搏之声,何为惊怕?”刘备接着道:“我从小害怕雷声,一听见雷声只恨无处躲藏。”曹操听罢,一声冷笑,认为刘备是个无胆、无识、无用之人,从此放松了对刘备的戒备。刘备用韬光养晦之计,才得以从曹操的忌恨中平安脱身,日后方才造就三国鼎立之势。韬光养晦,还作为复仇雪耻的应变术。东汉时期,有个叫苏不韦的人,其父苏谦曾做过司隶校尉,被上司李皓泄私愤判了死刑。当时年仅18岁的苏不韦把父亲的灵柩运回家乡,浅浅地埋在地下,发誓报仇后再为父亲正式下葬。接着,他又把母亲隐匿在武都山里,自己也改名换姓,用家财招募刺客,待机刺杀李皓。几年以后,李皓升迁大司农,其官署紧靠堆积军用秣草的磨,苏不韦带领亲从,暗中潜入赓中,夜挖地洞,白天躲藏起来,这样持续干了一个月时间,终于把地洞打到了李皓的寝室下。一天,苏不韦带人从地道潜入李皓卧房,不巧李皓上厕所去了。事情暴露后,苏不韦又用其他计谋将李皓气死。古人评论说,李皓能凭着泄私愤杀了苏谦,却不能治苏不韦,为什么?恐怕是因为侠士们善于隐藏自己。韬光养晦也有用作处世之道,人生应变之术的。其主要目的是在于免得锋芒毕露,招惹是非。洪应明先生在《菜根谭》中说:“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不露锋芒,并不是消蚀锋芒,不是改变操履,而是指人应隐其锋芒,不要恃才恃权恃财而咄咄逼人,从而使个人更容易被社会、被他人所接受。其实,这也是一种强化自己的学识、才能和修养的过程。学会以此来应变人生,有利于培养自己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也是放弃个人的虚荣心,踏踏实实地走人生旅途的表现。《史记·滑稽列传》云:“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凡事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必四处张扬,与其使人早有耳闻而有准备,不如突然制胜而使人惊愕不已。这样做,一来可以减少取胜的障碍,特别是人为的障碍;二来可以造成惊人的心理效应,增加胜利后的影响力。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就是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认清客观形势和时代潮流,才是聪明能干的人。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借助客观条件,并且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人要想建立功业,取得出色的成就,更要认清和善于利用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时制宜,待时而动。落后于时势,见识狭窄,处处受阻,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反之,客观条件不具备、不允许的情况下,不讲究策略,不善于韬光养晦,一味地硬拼蛮干,英雄倒是英雄,然而却可能一事无成,或于事无补。这也就是韬光养晦在应变中的积极意义。


编辑推荐

《韬略智慧丛书:应变之谋(图文版)(珍藏版)》介绍了许多应变术。这些应变术由远及近被分为“远虑之应变”、“近忧之应变”、“处危之应变”和“临机之应变”四类,并在介绍手法要诀的基础上,列举了一些实用例证,事理结合,融会贯通,以便于读者理解、记忆和运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应变之谋 PDF格式下载



可以购买,不错


晚上睡觉看看,听给力


一时半会看不完,粗略看了下,内容有点偷工减料的嫌疑。先给个好评吧


一套文人处事的书,看了很有启发。图文并茂,适合大人看,可以留给孩子以后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