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政策研究
2008-10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朱为群
653
无
《中国三农政策研究》正是基于国家公共利益的考虑,运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根据现有的各种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对目前广为关注的"三农"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密切关注的重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必须尽快提高中国农民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地位,而在于它是有关全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公共利益问题。
0 引言0.1 研究背景0.2 研究思路0.3 农业问题的核心0.4 农村问题的核心0.5 农民问题的核心1 中国农业生产组织政策1.1 农业生产组织政策的演变及评价1.2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分析1.3 农业生产组织创新的政策建议2 中国农业土地政策研究2.1 农业土地政策的演变及评价2.2 农业土地政策的内容与特点分析2.3 农业土地政策的实施障碍分析2.4 农业土地政策建议3 中国农业科技政策研究3.1 农业科技政策回顾与评价3.2 农业科技政策的环境条件与目标取向3.3 农业科技政策改革的路径4 中国农业流通政策研究4.1 农业流通政策改革的简要回顾4.2 农业流通的基本模式及其缺陷4.3 农业流通政策的改革建议4.4 加入WTO与我国农业流通的应对措施5 中国农业金融政策研究5.1 我国农业金融的发展状况5.2 我国农业金融政策的内容5.3 部分国家农业金融制度5.4 我国农业金融政策的完善6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研究6.1 农业支持政策回顾与现状6.2 农业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6.3 WT0的绿箱支持与我国的农业支持政策7 中国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研究7.1 农村的生态环境与资源问题7.2 农业生产与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7.3 乡镇企业与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7.4 农村的生活环境与污染问题7.5 农村环境问题的政策思路和建议8 中国农村卫生政策研究8.1 中国农村卫生的历史与现状8.2 农村卫生政策的改革思路8.3 农村卫生产品的提供与生产8.4 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9 中国农村公共安全政策研究9.1 我国农村公共安全的历史回顾9.2 目前农村公共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9.3 农村公共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9.4 农村公共安全的理论探讨9.5 农村公共安全的政策建议10 中国农村交通通信政策研究10.1 农村交通通信发展状况分析10.2 农村交通发展的政策建议10.3 农村通信发展的政策建议11 中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研究11.1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指导思想11.2 我国农业税费改革的具体政策设计12 中国农村治理结构研究12.1 中国农村公共治理结构的变迁12.2 现行农村公共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12.3 村民自治下农村公共治理结构和方式的变革12.4 现行农村公共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12.5 农村公共治理结构的改革13 中国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研究13.1 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迫切性13.2 中国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及发展现状13.3 我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3.4 构建新型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14 中国农民非农化政策研究14.1 “农民非农化”的内涵及其必然性14.2 我国“农民非农化”发展现状14.3 “农民非农化”的可行性和动力机制14.4 “农民非农化”的发展战略15 中国农民户籍政策研究15.1 农民户籍政策制度的历史沿革15.2 农民户籍政策制度的特征15.3 农民户籍制度的作用15.4 传统农民户籍制度的弊端15.5 农民户籍政策制度改革与探索15.6 农民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导向16 中国农民社团政策研究16.1 新中国农民社团发展的历史考察16.2 对当今我国农民社团的分类考察16.3 NG0理论及对我国农民社团发展的借鉴16.4 发展农民社团的政策建议17 中国农民收入增长政策研究17.1 我国农民收入状况分析17.2 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原因17.3 妨碍农民收入增长的深层原因17.4 农民增收的总体政策思路18 结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政策主张18.1 对中国农业问题的基本政策建议18.2 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建议18.3 对中国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建议
1中国农业生产组织政策 1.1 农业生产组织政策的演变及评价 1.1.1 改革以来农业生产组织政策的演变与创新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和基石是普遍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作为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在全国范围内经历了由不联产到联产、从包工到包产再到包干,从“不要包产到户”到“包产到户”再发展为“包干到户”的变化过程。农业生产责任制类型的变换过程,既是农户经营主体的形成过程,也是农业生产组织的演变过程。 (1)从定额包干到包产到组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逐步恢复了合作化时期曾经行之有效的生产责任制。比较典型的就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这种定额包工的办法,较之过去的“干活一窝蜂”、“劳动大呼隆”的情况是一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村社员的劳动积极性。但是,由于包工的定额是根据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单项农活制定的,属于作业承包,同时报酬标准又是以劳动工分作为计算尺度,造成社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同农业生产的最终成果——农作物的产量并不发生直接联系,因此实际上并不能有效地克服平均主义,也不能消除社员只顾劳动数量不顾劳动质量的倾向。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