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日落日出俄罗斯

刘铭达 刘铭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10出版)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刘铭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10出版)  

作者:

刘铭达  

页数:

334  

Tag标签:

无  

前言

与刘铭达教授的相识源于他在广东的一次讲课。作为主办方的工作人员,我与刘教授有了一些近距离交流的机会,而共同的俄罗斯情结,又让我们更多了些共同的话题。之后,又有幸观看了刘教授的访俄录像《思想者的足迹》、细读了《巧做少米之炊》一书,收获良多,也感慨良多,并与刘教授有了交流。这般种种因缘,竟促使我成为刘教授访俄日记最初的读者,实在荣幸之至。 刘教授是一位从教30多年的财经教授、学者,也是一位从事过十多年财经实际工作的领导。在2007年作为高级研究访问学者访俄之时,他已60多岁。这些决定了他的研究访问会有一些不同的视角。 刘教授在俄罗斯研修访问的基地是圣彼得堡国立财政与经济大学。但他从来都不是闭读于书斋之中或流连于异国风景名胜之内,而是最广泛地深入教育、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最普通的俄罗斯老百姓的生活中。不断地访问高校和义务制教育学校的师生们、访问俄罗斯各级政府部门的官员们、访问接触到的平民百姓们。广开思路、广交朋友。去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去体味最寻常的生活、去发现最基本的价值。同时,他又以一位老学者所独有的理性思维,不断地思考自己看到的一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把在俄罗斯看到的各种现象,与自己在中国见到的一切社会现象作比较,为自己祖国的进步和发展而深入思考。 在访俄期间,刘教授一直非常注重各种资料的收集,其中包括自己和助手亲手摄下的各种照片、录像,更包括他的访问日记。照片和录像资料已经剪辑形成《思想者的足迹——刘铭达教授访俄剪影》,并已由北京财经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访问日记经过简单地挑选和整理,形成了本书。 相比较而言,日记是最原始、最朴实的记录方式,也是无法取代的、最珍贵的资料。照片和录像能反映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日记却能告诉我们,他在关注什么、思考什么。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最好是去读读他的文章和日记吧! 最初看《思想者的足迹》录像时,我就注意到并感动于刘教授不离手的笔记本。日记稿的选择和整理中,依然保留了最真实的原貌。 刘教授日记的真实记录,不仅客观地反映了他在俄罗斯的所见、所闻、所感,还告诉读者,刘教授所接触到的这些俄罗斯人,他们是怎样演绎自己,怎样看待自己国家的。 访俄期间,刘教授和助手租住平民的房子、自己做饭吃。用脚步丈量城市与乡村的距离,过着最普通人的生活。虽然只是在年轻时学过几年俄语,刘教授在俄罗斯时却一直努力听俄罗斯人说话,并尝试着自己用俄语去跟当地人交流,有些日记内容也是用俄语记录的。现在,刘教授已经能用俄语与俄罗斯人作日常交流。 访问期间,刘教授先后到过列宁格勒州、诺夫哥罗德州、沃洛格达州、科米共和国等州和共和国访问,深入地观察过圣彼得堡、莫斯科、索契、季赫温、大乌斯秋格、米昆等大小城市及农村。圣彼得堡财经大学、圣彼得堡大学、俄罗斯联邦政府直属财政科学院、莫斯科师范大学、莫斯科大学、新城大学、列宾美术学院等高校都留下了他的脚步,和师生们交谈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他还深入到各地的农村、农场和农户,不断开展访谈和考察。他接触的人包括中国驻俄使馆的外交官们、俄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高校的教授和同学们、俄城市乡村的许多平常百姓人家,以至残疾人士等等。林林总总的人群,勾勒了一个俄罗斯的生活全貌,也勾勒了在俄罗斯生活的中国人的全貌。 作为一位高级研究访问学者,俄罗斯的财政经济是刘教授关注的重点之一,也是他访问的重点。但是与此同时,刘教授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俄罗斯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生活上,放在了俄社会保障和文化教育方面。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一段行程。为了获得最真实、最原始的资料,刘教授和他的助手张志先生、在俄罗斯的好朋友张逸群先生三人一行,开着。拉达”小车,在大雪纷飞的隆冬时节历经艰辛,行程3500公里深入到俄北方少数民族聚集地科米共和国米昆市访问。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让他们常常冻得瑟瑟发抖,为了分辨被大雪掩埋的道路不得不随时小心谨慎在黑夜穿越大雪茫茫的原始森林区时,还曾因为食物准备不充分而忍饥挨饿;为了躲避随时可能出没的北极熊,他们连下车方便都不敢;一路就借宿多家农户,成为许多个村子里第一批来访的外国人,成为许多农村居民的朋友,成为米昆市第二学校科米族孩子们记忆中最有意思的故事。他们还在米昆与当地基层共产党组织座谈,了解这里的共产党员们的思想和观点。 不得不说,我非常感动,也感到惭愧。我们已经习惯了安逸的生活、习惯了听说。却忘了要用自己的脚步去拉近与基层的距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用自己的思想去表达。同时我也很感叹自己的幸运。是刘教授让我知道,还有这样的访学方式,老一辈的学者、领导就是这样获得他们的真知和思想的。他们是在用最宽阔和温暖的胸怀拥抱世界,心系祖国,热爱生活。 在访问期间,俄罗斯城乡居民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满足与自乐、他们丰富的文化生活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深深地打动了刘教授。通过反复调研和思考,刘教授总结了两点基本心得:公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及其均等化,是国家秩序与安全的重要保证;民族的文化道德底蕴是这个民族不断发展的未来和希望。这两点在日记稿中也有反复体现。希望将这些感悟与大家分享、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这也是本书最终结集出版的重要原因。 刘教授以高级研究访问学者的身份访俄,是在2007年8月至2008年2月,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这一阶段俄罗斯的国情、政策与经济运行情况、物价水平等,其中有些情况,有一定的时效性。不过,既然是当时的日记。就还是完整地、真实地呈现给大家,让大家历史地去比较和鉴别吧! 之后,刘教授又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两度访俄,先后到过俄罗斯普斯科夫、切列波韦茨、雷宾斯克、雅罗斯拉夫尔、伊万诺娃、科斯特罗马、加里宁格勒等州市和卡累利亚共和国。这两次访问同样也收集了访问基层和平民百姓的完整资料,又有了些新的观察和思考。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到俄罗斯进行为期2个月的访问,刘教授是一个人独自去的。访问也更有针对性。整理日记稿时,也从这些资料中选了十几篇,一同编八此书,希望能藉此更完整地表达刘教授的观察和感触。 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试着去更深入地观察和思考,你也许能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发现一些不曾留意过的思考和感动。试着用刘铭达教授的眼睛去看俄罗斯,也许你会看到一个不同的俄罗斯,并从中有新的启发。谨以此与所有读者共勉! 贺巧知 2012年5月

内容概要

  公民的公共基本社会保障及其均等化是国家秩序与安全的重要保证。  民族的文化道德底蕴是这个民族不断发展的未来和希望。

作者简介

1996年10月14日至22日,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出席在莫斯科举办的“俄中地区合作研讨会”。

书籍目录

缘起一、圣彼得堡初印象2007年8月19日,到达圣彼得堡的第一天第一印象——“罚款”简陋宿舍与“豪华”三餐今夜无眠,正好读圣彼得堡2007年8月21日请问,谁是最后一位?——城市医院就诊见闻措“顺风车”2007年8月22日初游涅瓦河2007年8月23日副校长的宴请2007年8月24日步行圣彼得堡2007年8月25日第一次乘坐公共汽车访圣彼得堡财经大学的中国留学生2007年8月2619“寻找”中文图书俄国画师笔下的“中国脸”2007年8月28日巧遇访俄的中国南海舰队官兵2007年8月29日今不如昔?——访经济学老教授2007年8月31日彼得小屋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两个时代的起点铸工大街的“中式仿古建筑”2007年9月2日周末“三多”2007年9月3日向伊莲娜副校长赠书2007年9月4日街头婚礼街头的名人塑像街头也有脏、乱、差2007年9月5日姑娘们爱吸烟圣彼得堡人的夜生活2007年9月7日我是共产党员!——在马克思、恩格斯塑像前涅瓦大街上的小游行2007年9月8日季赫温名人公墓皇权贵族尤苏波夫的故居(宫殿)2007年9月9日普希金城一日游2007年9月10日拜访圣彼得堡财大校长2007年9月11日访财大两位教授二、首访季赫温——与俄农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2007年9月12日会见广西新闻出版局访俄代表团前往季赫温市访问好友张逸群先生和他的家人2007年9月13日入住季赫温宾馆季赫温的私营小企业2007年9月14日郊外原始森林小镇的木材加工厂最后的农场农场里的学校和俱乐部2007年9月15日到M·瓦洛佳的别墅作客——听主人讲苏联解体时的往事2007年9月16日走访季赫温的农村2007年9月17日访中小企业的会计玛拉访区经济发展基金会主席女教师莲娜三、匆匆而过:诺夫哥罗德市2007年9月20日赴大诺夫哥罗德市2007年9月21日参加十万大山加工物流中心奠基庆典活动2007年9月22日街头艺人2007年9月23日前往古民俗村参观2007年9月24日会计说事专访诺夫哥罗德州财政委员会在新城观赏芭蕾舞剧《天鹅湖》四、在圣彼得堡过中秋节2007年9月25日,回到圣彼得堡和我国财政科研所的朋友一起过中秋2007年9月26日参观中国茶叶公司总领事馆的中秋晚宴2007年9月28日搬家——柴可夫斯基大街2/7号2007年9月29日参观夏宫五,索契度假2007年9月30日,索契之行严格的机场安检机场也有“宰客车”2007年10月1日索契的海边醒目的列宁画像2007年10月2日最北的热带植物园2007年10月3日海边的闲散时光2007年10月4日安全的索契六、聚焦圣彼得堡2007年10月6日,回到圣彼得堡陪着小朋友过周末2007年10月8日花园街市场2007年10月10日浙江大学文琴艺术团的访问演出夜行也安全2007年10月11日皇家园林——巴甫洛夫斯克2007年10月12日残疾人士米沙谈治病和医保2007年10月13日周末小型音乐会访音乐学院留学生刘韵海2007年10N14日又有亲人来2007年10月15日再访财大两位教授2007年10月16日理发记“法轮功”分子的活动2007年10月17日圣彼得堡大学印象点滴一堂高级汉语口语课2007年10月18日普京与群众的电视对话日2007年10月19日参加中国青年的婚礼活动2007年10月20日拜访在俄研修美术的李玉普老师2007年10月24日多姿多彩的夏季花园2007年10月25日俄罗斯平民祝福中国航天事业新成就电视台的经济学家专题对垒辩论节目2007年10月27日圣彼得堡的“中国味”拜访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先生2007年10月29日圣彼得堡的国家图书馆2007年10月31日首次访问列宁格勒州政府领导2007年11月2日人背广告牌2007年11月3日参观沃尔霍夫——入冬第一场雪2007年11月4日冰雪覆盖的早晨假日的博物馆看马戏表演2007年11月5日帽子何其多2007年11月6日雪中的孩子们2007年11月8日观摩财大的财政学教学活动2007年11月10日采访租房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2007年11月11日访列宁格勒州电力总公司的副总经理2007年11月14日“挤车”见闻喀琅施塔得岛的军港2007年11月15日涅瓦河畔冬韵访列宾美术学院的两位中国进修教师张老师亲历的俄医保2007年11月17日在圣彼得堡吃“肯德基”留俄关键要靠自己自觉努力学习2007年11月19日走近艺术工作者达妮娅2007年11月21日一堂汉语课2007年11月22日参观工艺品展销会2007年11月23日中资企业负责人谈汇率等财务问题2007年11月24日俄罗斯的老太太们七、与莫斯科重逢2007年11月25日“莫斯科不相信眼泪”2007年11月26日,前往莫斯科坐火车到莫斯科2007年11月27日参观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和红场2007年11月28日拜访裴玉芳参赞专访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莫斯科师大两位可爱的学生——偶遇莫斯科大学的一位博士生2007年11月29日访俄罗斯联邦政府直属财政科学院(大学)感谢朋友们帮我们拓宽访问渠道2007年11月30日访友谊大学的留学生战争与和平——参观胜利广场参观维登汉(国民经济成就展览馆)2007年12月1日克里姆林宫的门票与乘小巴士的票价2007年12月2日俄罗斯联邦政府大厦后面的“宣传栏”被勒令删除美国驻俄大使馆照片乘火车回圣彼得堡八、走向米昆沉下基层2007年12月3日一个重要的决定—到科米共和国访问2007年12月4日为去北方考察认真“做功课”2007年12月6日,开始科米共和国之行第一站——先生的“家乡”季赫温市2007年12月7日小餐馆的世界地图2007年12月8日参观沃洛格达州府村里第一次来外国人——入住巴布什金村农户家2007年12月9日农村第一晚,一夜无眠巴布什金村见闻告别巴布什金村,来到大乌斯秋格再次借宿农户——入住卡丽娅家2007年12月10日俄圣诞老人的故乡—_参观大乌斯秋格“得感谢普京”——到阿丽娅家做客2007年12月11日离开卡丽娅家艰难的旅程——穿越原始森林区警察局长的接待—一到达米昆市2007年12月12日,最大收获的一天——米昆访问纪实米昆市府:科米访问的第一站访问当地的医院来了位中国教授!——突访米昆第二学校拜访乌斯季维姆区议长马拉费耶夫村子里的医疗点、博物馆和老人院2007年12月13日参观米昆市容与俄共产党基层组织座谈2007年12月14日告别米昆2007年12月15日到税务官谢尔盖家做客2007年12月16日,回到季赫温市一位年轻的伞兵九、回到圣彼得堡2007年12月19日参加郑光旭个人画展开幕式2007年12月20日罗蒙诺索夫教授谈财政和社保晚霞奇观2007年12月23日圣诞节前的大游行2007年12月24日街边大楼与“半地下”商店2007年12月25日访功勋画家库茨米乔夫教授2007年12月28日到总领事馆做学术报告2007年12月29日访新闻工作者奥丽霞十、过一个俄罗斯新年2007年12月30日,去季赫温过新年去季赫温和俄罗斯朋友一起过新年2007年12月31日别样的“除夕之夜”2008年1月1日快乐的元旦2008年1月2日新年第二天:郊游,走亲访友2008年1月3日,返回圣彼得堡火车上的素描画2008年1月4日观看激光音乐晚会2008年1月7日在圣彼得堡买油画和纪念品2008年1月11日部分留俄师生座谈会——听大家谈俄医疗和教育2008年1月12日人工溜冰场2008年1月13日中苏姐妹情——一对老人的通话2008年1月15日参观列宾美院毕业生作品展2008年1月18日访圣彼得堡大学经济学院2008年1月21日向圣彼得堡财大领导告别2008年1月23日再次参观冬宫博物馆2008年1月25日再访列宁格勒州副州长兼财委主席雅科夫列夫2008年1月26日参观列宁格勒{900天)保卫战纪念馆900天的坚守,为了母亲和妻儿2008年1月27日偶遇街头游行的队伍2008年1月29日访季赫温市财政局长斯温拉娜2008年1月31日“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俄罗斯的姑娘们2008年2月2日再见,俄罗斯!十一、2009年俄罗斯商旅:最美丽的一次旅行2009年7月22日最美丽的一次旅行2009年7月30日参观普斯科夫市和普希金庄园十二、2011年再度行走俄罗斯2011年7月7日访圣彼得堡国立植物聚合物工艺大学新城“白昼”绚丽的风光2011年7月9日季赫温建市日纪念活动2011年7月10日学校里的历史课、劳作课和社会公共2011年7月11日访舒戈泽罗村2011年7月14日参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居伊万诺娃村见闻俄罗斯农村的“个体户”2011年7月17日在圣彼得堡逛超市2011年7月18日遭遇小偷2011年7月19日在总领事馆作学术讲座2011年7月21日凤凰网的报导2011年7月27日大学生也做清洁工2011年8月15日幼儿园的毕业典礼与“便盆套”2011年8月17日青年律师谈大学生就业2011年8月26日再访新城大学2011年8月29日道别友人卡佳后记

章节摘录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坐落在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涅瓦河河口。市区面积606平方公里,人口540多万,整个城市由42个岛屿组成,由300多座桥梁连接而成。圣彼得堡已有300余年的历史。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畔建立了彼得保罗要塞,1712年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至此城在以后的200多年里,它一直是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史上该市三易其名。最初命名为圣彼得堡(1703-1914),以后更名为彼得格勒(1914-924),1924年列宁逝世后,改名列宁格勒。1991年后,恢复了圣彼得堡的称谓。、 圣彼得堡是一座水上城市,可谓“水上建城,城在水中”。与莫斯科相比,圣彼得堡更具皇家风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受欢迎的旅游城市第八位。它有俄罗斯最大的海港,是全国重要的水陆空交通枢纽。该城市有1000多个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著名的有冬宫、夏宫、斯莫尔尼宫、喀山大教堂、彼得保罗要塞、伊萨大教堂及市郊皇村等每年7月,还会显现闻名于世的绚丽的“白夜”极光。 俄罗斯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都与圣彼得堡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俄罗斯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柴可夫斯基、格林卡等音乐家也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光,俄罗斯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罪与罚》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因为我们在国内做的体检已超过一个月,办理落地签证时俄方要求我们重新体检。今天,我们来到圣彼得堡瓦西里岛上一家公立医院进行体检圣彼得堡财经大学外事办的工作人员奥丽佳陪着我们。 医院整个门诊楼非常整洁、明亮,走廊很宽敞。各科室门口长条椅子上坐着等待看病的病人,没有座位的人就在一旁站着。今天来就诊的人不算多,几个科室门口坐着的人拢起来也就是30-40号人,基本都有座位。最有趣的是看病排队。 与国内一样,首先要挂号。挂号卷上标明了看病的时间,但没有顺序号。 我们找到就诊科室,奥丽佳向等候看病的人细声打昕,哪一位是后到的。确认后,我们就坐在后到的病员旁边等候就诊。原来这里就诊是不叫号的,大家自动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进入诊室,所以每位新来的病员会先问清楚自己排在谁的后面。 我留意到,每次在诊室里的病员走出来后,倚在诊室门口的病员就自动人室就诊,而排在后面的病员就会站起来,倚到诊室门口等候,如此依次进行,秩序井然。整个门诊楼十分安静,没有任何错乱。轮到我们就诊时,看看挂号卷预约的时间,推迟了约五分钟。 我们还注意到:病员入门诊楼时,有塑料鞋套出售,很多人都买一双套在脚上。这样做应该是为了保证就诊时的干净吧,毕竟医院是最需要讲究清洁卫生的场所。 从圣彼得堡财经大学(位于圣彼得堡银行桥边)到我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的教育组(在圣彼得堡瓦西里岛波罗的海大酒店斜对面)去办事,坐了_次“顺风车”。陪同我们去的是我国在圣彼得堡留学的学生王亮。 我们站在银行桥附近,随意向过往的轿车招手,第三辆车(并非“的士”)就停了下来,王亮和司机交涉后,司机提出需200卢布,王亮觉得价位“差不离,”,我们三人就一齐上了车。大约走了40分钟,到达目的地,我们如数支付了200卢布,安全下车。 王亮告诉我们,以后在俄罗斯外出时,都可以搭“顺风车”,不过要先算好交通费,十分方便。一般车辆要是顺路,都会送你一程。 但这种“顺风车”会给“的士”行业的管理带来影响,也会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啊! 夏天的圣彼得堡雨水真多。今天从早上下到下午4点多,雨才停了。我和张志’、留俄学生王亮、张靖4人结伴去游涅瓦河。 都说城市有水,就显得有灵性。圣彼得堡是一座水上城市。涅瓦河全长74公里,其中28公里在圣彼得堡市辖区内。市内还有多条水量丰富的大运河,贯通全城,300多座桥梁把整个城市连成一体。美丽的涅瓦河给圣彼得堡添了许多灵气和静谧。去涅瓦河边看看,宽阔的河面、蓝蓝的河水,映衬着沿岸多彩的巴洛克建筑和形形色色的尖塔,令人心旷神怡。中国有个说法: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每日来这里散步休闲的人们,是不是也会多了些睿智呢? 涅瓦河和大大小小的运河两岸均用严实的花岗岩砌成,修了观景台阶。河边有干净而宽绰的人行道,还立着许多精美的雕塑。沿河岸散步、休息是市民们最爱的活动之一。岸边非常干净,许多游人席地而坐,陶醉于优雅的景致中。 河流通过的每条主街道都设有游船的码头,游船带着大家沿河游览圣彼得堡的风光。乘坐游船学生票每张150卢布,其他游客250卢布。我们在涅瓦河大街运河边的一个码头上了船。这个码头停了很多游船,来来往往的游客也不少。 我们的游船在运河内航行了半个小时左右,出冬宫门进入涅瓦河,在涅瓦河游了40分钟左右,又折回城内运河行走约半小时。游船的设施很不错,有舒适的椅子供游客坐,更多的游客愿意站在船舷边,凭栏欣赏两岸美景,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讲解员沿路都在热情洋溢地介绍涅瓦河的历史文化渊源、两岸的建筑风格以及圣彼得堡的风土人情。 第一次坐船游览涅瓦河,我们一路都兴致勃勃,途经的诸多名人故居,名教堂、名花园、名剧院、名街道……无不引起我们的遐想和好奇。这些名景观,都应该列入我们的圣彼得堡行走日程!沿途还穿过各种桥梁数十座。圣彼得堡被誉为“世界露天建筑博物馆”,果然名不虚传!P13-17


编辑推荐

刘教授是一位从教30多年的财经教授、学者,也是一位从事过十多年财经实际工作的领导。在2007年作为高级研究访问学者访俄之时,他已60多岁。这些决定了他的研究访问会有一些不同的视角。 《日落日出俄罗斯--刘铭达教授访俄日记实录》是其访问俄罗斯期间的随笔散文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日落日出俄罗斯 PDF格式下载



内容真实 陈述的叙述 令人如亲临其境般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