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编 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编  

页数:

359  

前言

  一、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幅多元而复杂的图景  我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和一幅多元而复杂的图景。2001-2006年GDP年均增速从8.3%、9.1%、10.0%、10.1%、10.4%,一直上升到2006年的11.1%,2007年更是增长了11.9%,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1万亿元,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至第四位,人均1 8934元(约合2500美元)。  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的基础、规模、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我国有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于世界前列;一些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和研发获得了实质性进展。如电力装备形成了较完整的制造体系,冶金装备已能成套提供年产800万吨级钢铁联合企业常规流程设备,中厚板和薄板轧机等关键设备已研制成功;数控机床的品种、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造船工业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造船国;我国已成为全球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及供应基地之一,高技术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出口规模列世界第二。其中,我国手机、程控交换机、微型计算机、显示器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在重点产业的关键领域有了一些重大突破。如掌握了32位CPU、rD-SCDMA、WAPI和基因药物等一批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数字电视、抗虫棉、光伏技术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在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耕地、水资源等对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约束不断强化,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升级慢的问题比较严重,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不适应性也在迅速凸显。加强农业基础和优化农业结构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乃至维护国家食品安全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是工业经济增长以投资拉动和数量扩张为主,以部门结构变化为标志的名义高度化较快,而以附加价值、技术含量为主要特征的实际高度化水平较低,现代装备制造业落后于工业化步伐,关键部件、关键环节对外依赖明显,使得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但制造业“大”而不“强”。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虽然机电产品取代了纺织服装成为加工贸易和出口的主导,但加工贸易的升级主要体现在部门分类上的升级,而加工增值水平和技术含量低以及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地位等状况并没有根本的改变。  三是服务业仍然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但在总量上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服务业自身结构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如传统服务业发展快,而有利于提升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研发与科技服务、设计、营销、金融、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等生产陛服务业发展滞后。

内容概要

现在我国工业化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是通过不同于以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是继续固化原有的发展模式和原有分工格局。与此相应,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问题的讨论也日益激烈。 一条路是最省事的路,那就是借用跨国公司的力量,发挥比较优势,纳入世界分工体系之中。但是,简单地遵循比较优势,很有可能会强化现有的分工格局,导致工业所占比重居高不下,服务业需求外溢,贸易条件恶化,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更加加重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压力,甚至使其难以为继。 另一条路是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革命的机遇,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然而,新技术革命和信息化浪潮为新型工业化尽管提供了可能,但这只是可能,要使可能成为现实,还需要很多条件。 国内传统发展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带来的压力与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为我们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可能。为此,要求我们加快发展战略的转变、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变。 第一,要积极推进发展战略的转变:摆脱对传统比较优势的路径依赖,实施提升比较优势、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战略。发挥比较优势是参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原则,但是,它可以通过完善市场机制经由企业来实现。而提升比较优势和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则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比如,应通过降低外部风险,重点支持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面向国际竞争,通过促进能够有效改善市场结构的排头兵企业和战略产业的发展,促使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得到快速提升。 第二,积极推动要素投入模式的转变:从物质要素投入中由主要依靠不可再生的物质要素投入为主,转向更多地依赖可再生的物质要素;从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传统产业在我国所占比重大的现实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更多地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清洁化和循环化推动传统产业的新型化;另一方面,在物质要素投入中由主要依靠不可再生的物质要素投入为主,转向更多地依赖可再生的物质要素,更多地用可再生的能源资源替代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更多地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然而,从更长期来看,需要通过人力资本的提升、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向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管理水平提高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第三,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也是与我国当前产业结构主要矛盾的演变相一致的。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矛盾并不主要是数量的不协调,更主要的是研发、设计、营销、管理、品牌、分工深化细化等关键环节滞后的制约。也正是这些关键环节的滞后,使得第二产业单兵独进,三次产业之间缺乏协同性。这就要求我们要花更大的力气,鼓励自主创新,鼓励建立与全球化相适应的营销体系,鼓励分工深化细化,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和融合,推进制造业、农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和融合。  要实现上述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并不容易,有很多工作要做,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等方方面面。 比如,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而且应该同样重视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品牌培育和营销创新,推进多维创新。 又如,需要构筑全方位的支撑体系。目前的发展模式与当前的体制机制是密切相关的。推进多维创新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和体制条件。要求建立与新的发展观相适应的财税体制、政绩考核体系,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相适应的风险投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分工深化、细化相适应的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建设,以及与促进竞争力和效率提高相适应的能够有效竞争的体制、要素流动的体制,等等。  还比如,在全球化条件下,需要有国际视野,统筹产业发展和布局,谋求更加和谐的国际关系。在国际分工产业链和价值链中改善分工地位,并不只是通过技术升级所能解决的,品牌、营销等都是提升分工地位的关键环节。从利用全球资源、整合资源出发,需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技术创新机构要“走出去”,劳动密集型行业要“走出去”,资源密集型产业也要“走出去”。以扩大制成品进口、扩大海外投资、技术交流等来促进国际分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改善国内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影响。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中国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8)》,是我们根据上述线索,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一些思考,有宏观层面的分析,有行业案例分析,也有主体行为分析。期望这些思考和分析,能够对关注这些问题的同仁及读者有所参考和裨益。

书籍目录

综合篇 第一章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形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矛盾的原因分析 四、结论与启示 第二章 我国出口结构变动特征及趋势分析 一、我国出口结构变动特征 二、我国商品出口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出口结构变动趋势 四、促进我国出口结构升级的对策 第三章 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国际经济环境及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二、社会需求变化及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三、供给条件变化及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四、机制及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五、主要影响因素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 第四章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与对策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粗放和低度化 二、产业结构低度化的后果 三、造成我国产业结构低度化的原因 四、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考 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  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措施农业篇 第五章 新阶段我国农业结构升级的特征、问题及思路   一、农业结构升级的概念及评价方法  二、农业结构升级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三、新时期我国农业结构升级现状和问题  四、新时期我国农业结构升级面临的重大挑战  五、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取向  六、促进农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 我国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对策  一、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  二、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特征  三、结构优化升级的瓶颈制约  四、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  五、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思路  六、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和方向  七、政策建议 第七章 我国畜牧业结构升级研究 一、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及测度 二、新阶段我国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状况 三、新阶段畜牧业技术结构优化升级因素实证分析(以养猪业为例) 四、新阶段我国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新阶段加快我国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第八章 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研究 一、农村中小企业:概念、数据与现状 二、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现状 三、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问题的成因及今后调整升级面临的制约因素 五、促进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对策建议 第九章 小规模经营农户技术行为选择对农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一、引言  ……工业篇服务业篇高技术产业篇附录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综述

章节摘录

  三、新时期我国农业结构升级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大体上出现了三次重大 变化。①第一次变化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1991 年。1981年,中央转发了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 种经营报告》的通知,改变了过去的“以粮为纲”,提出 “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使我 国农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步改变了过去高度单一 和效率低下的结构模式,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 趋向合理,农业生产效率稳步提高。和1978年相比, 1990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所占比重由79.3%下降到 61.6%,同时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5.5%上升到21·2%, 渔业由1.6%上升到3.5%。第二次变化是1992~1998年。 1992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 定》,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产品 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转变,农业 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农业结构战略 性调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次变化是1998年以 来至今。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种植业生产连年丰 收,粮食、棉花、食糖等农产品国家储备和商业库存大幅 度增加,畜牧业、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国内大部分农产 品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的供大于求。为此,中央在1998 年提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 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由此,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以提高质 量、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为主的新阶段,农业结构从以往 注重数量比例关系间的调整,转为强调质的飞跃。  (一)农业结构升级的现状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农业结构升级呈现出以下特点:  1.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发挥资源优势的原则,我国农业逐步突破了“农业就是种植业、种植业就是粮食生产”的单一型生产结构,形成农、林、牧、渔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农业结构逐步优化。近几年,全国各地加强发展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产业,特别是把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环节来抓。2007年,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5.9%,比2000年提高了l.6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的比重达到33.0%,比2000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畜牧业在农、林、牧、渔业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2007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调整为50.4:3.8:30.0:9.1。与此同时,种植业结构也由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变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全面发展。2006年,经济作物等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的31.8%,比2000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粮食作物比重比2000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2006年,粮、经、饲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调整为67.2:31.8:2.0。  2.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组织实施良种工程,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着手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业优良品种更新换代明显加快,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专用玉米和“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菜篮子”产品药物残留检出率大幅度下降。


编辑推荐

  在我国工业化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是通过不同于以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是继续固化原有的发展模式和原有分工格局。与此相应,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问题的讨论也日益激烈。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8)》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一些思考,有宏观层面的分析,有行业案例分析,也有主体行为分析。期望这些思考和分析,能够对关注这些问题的同仁及读者有所参考和裨益。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PDF格式下载



这是一份高质量的报告。报告立意很高,站在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中国的产业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视野很广阔,对国际产业发展的变化作了较好的介绍和分析。报告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总结,


这本书比较实用,可以用来了解中国的产业现状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