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2010-2
经济管理出版社
刘禹宏,蔡志强,王威 著
239
产业演进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过程,因此,产业经济及其发展在国计民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大约在八千到一万年前,定居农业的出现最终使人类摆脱了狩猎和游牧的生活,但人类仍然受到土地无法供养较多人口的“马尔萨斯循环”的困扰。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之所以又称为产业革命,原因就在于它是产业演进中至关重要的突破点:现代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人类最终可以通过现代工业摆脱“马尔萨斯循环”对人类文明的威胁。 因此,自英国产业革命以来,一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化就成了世界各国致力于经济发展和实现强国富民的首要目标。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以及北美大陆的美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通过化学、电力和钢铁等当时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由于受到欧关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强烈刺激,“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政府将“殖产兴业”作为建国指导方针三大政策的首要政策(其他两大政策是“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就崛起成为亚洲强国。 为什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工业化被等同于经济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首先,与农业生产中报酬递减的趋势相反,工业生产中的资本积累和专业化分工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强大优势。其次,科学技术必然与工业结伴而行。正如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指出的,几乎不存在与物理学、力学、化学、数学或图样设计等无关的工业,这类科学方面的任何发展或新发现、新发明都必然会使许许多多的工业操作得到改进或革新。最后,工业是产生技术创新的部门,而农业则是技术使用的部门,工业化可以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或者说通过农业的工业化大幅度提高生产率。
产业集聚的结果将产生集群,产业集群不仅成为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为区域内集群企业技术创新创造网络环境,并且也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发挥了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反过来,技术创新推动区域产业集聚发展,既为区域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又成为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手段。 从Schumpeter1912年提出技术创新概念并阐释其内涵,到20世纪60年代丹尼森、库兹涅茨的实证研究,人们关于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认识不断加深,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胀”状况使具有非线性经济增长性质的技术创新理论备受重视。对于技术创新的研究是多方面的,而近年来从区域经济学、地理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对集聚经济现象原因的探讨,始终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的研究范畴,在区域产业集聚因素中,必然存在技术创新及其溢出的影响。 本书试图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内在关联性,深入分析研究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企业联盟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国家创新系统与产业集聚问题,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的效率评价,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集群产业网络技术创新的中外比较,特定产业集聚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为促进我国集群内技术创新提出有益建议。同时,也希望本书的研究成果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刘禹宏:1963年8月生,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学报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业绩: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部等国家级课题5项,主持国家教育部、天津市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规划课题18(重点3)项,作为主研人参加的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获天津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获天津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中国专利新产品新技术特别金奖1项,地区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校重要科研贡献奖5项,校科研贡献奖3项:出版专著8部,主编教郴部;发表论文65篇。代表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县域经济发展与三,农问题研究04BJY044”;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6JA790083”;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创新互动机制研究NCET-07-0612”国家重点星火项目“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示范”。《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民组织化研究——农业企业制度创新与农民组织,化》获天津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获天津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蔡志强:1968:年11月生,博士。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农业经济)、区域经济。作为主研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与持续发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县域经济发展与三农问题研究04B,JY044”、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6JA790083”及农业部、科技部软科学项目和天津市社科基金等项目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民组织化研究——农业企业制度创新与农民组织化》获天津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总主编简介: 刘书瀚,天津商业大学校长,日本国经济学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津经济学会副会长;天津外国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多年从事经济学、服务经济、国际贸易等领域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创新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服务创新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天津市200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项目,天津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经济结构转化"、"新熊彼特经济学的服务创新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等20余项;出版《中国的WTO加盟与对产业的影响》,《加入WTO对中国第三产业的影响与对策》,《服务创新与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创新与产业组织、企业组织研究》,《产业自主创新与创新政策选择>和《世界贸易组织概论》等专著10余部;出版《中国现阶段经济分析(日文)》,《全球视角中的城市经济(英文)》等译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荣获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多项,在经济学界特别是服务经济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章 产业集聚的理论问题 1.1 产业集聚概念 1.2 集聚诱因 1.3 集聚机制 1.4 产业集聚的经济学分析 1.4.1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1.4.2 外在性 1.4.3 机会主义与交易成本 1.4.4 产业集聚与产业组织形式 1.5 集聚效应的衡量 1.6 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1.6.1 集群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6.2 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第二章 技术创新理论问题研究 2.1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 2.1.1 经济学中技术因素的认识 2.1.2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中的产业集聚问题: 2.2 技术创新效果分类与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2.2.1 技术创新效果的分类 2.2.2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和产业集聚分析 2.3 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2.3.1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内容及分类 2.3.2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新认识 2.4 企业联盟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 2.4.1 技术创新联盟的特点、分类 2.4.2 企业组建技术联盟的动机和目的分析 2.5 国家创新系统与产业集聚问题 2.5.1 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及其构成分析 2.5.2 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评价及创新内在机理第三章 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环境问题分析 3.1 创新环境论与产业集聚分析 3.1.1 创新环境论的概念框架 3.1.2 创新环境论中各因素与产业集聚形成的逻辑关系 3.2 集群学习与区域产业集聚创新 3.2.1 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学习与知识生产、传播 3.2.2 集群学习与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创新系统构成要素 3.2.3 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学习机制分析 3.2.4 创新网络、集群学习能力的评价第四章 经济增长与产业集聚技术溢出 4.1 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的溢出与经济增长 4.1.1 经济增长与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及其溢出的关联性 4.1.2 产业集聚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4.2 技术和知识溢出评价和测度方法 4.2.1 国家间的技术溢出测度评价方法 4.2.2 产业间(部门间)技术溢出的度量 4.2.3 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间技术溢出测度方法 4.2.4 我国学者对产业间和产业内技术溢出测度的研究 4.2.5 技术创新溢出的测度方法中的问题第五章 不同区域间技术创新的差异性及其溢出效应评价 5.1 国家问技术创新的差异性及其溢出效应研究 5.1.1 国家间技术创新的差异性及溢出机理 5.1.2 国家间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分析 5.2 区域内和区域问技术溢出效应 5.2.1 区域间知识和技术创新溢出的作用机理 5.2.2 区域间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测度及比较 5.3 企业问技术创新溢出效应 ……第六章 区域产业集聚核心能力分析第七章 中外集群产业网络技术创新的比较研究第八章 产业集群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
这是苏联在经济建设中为解决重大国民经济任务而采用的一种地域生产组织形式。这一形式强调:一般由国家一次性大规模投资而形成,是跃进式而不是渐进式发展模式;其投资集中于比较紧凑的地域范围内,该区域拥有发展地区经济专门化部门所必需的自然资源,综合体内各部门(专业化部门、辅助性部门、自给性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地域生产综合体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充分发挥地区资源和经济优势,建立具有全国或区际意义的专门化部门;②通过合理布局生产力和科学地组织生产力流程,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③可共同使用统一的基础设施,减少投资,节约用地;④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的进程中,以地域生产综合体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配套施工,同步建设,有利于尽快形成综合生产能力。 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现象研讨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概念,由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1990年在其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波特阐述了产业集群与国家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对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①。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人相关的产业部门。同时,产业集群也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产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取决于其能否持续创新与升级,而产业的持续创新则取决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生产要素条件;②需求条件;③相关支撑产业;④厂商结构、战略与竞争。正是这四个方面构成波特所谓的“菱形构架”或“钻石体系”。地理上的集中使四种相互分离的因素相互作用,从而促进了技术的创新与升级:邻近的竞争者会造成嫉妒与模仿行为;靠近竞争企业群的大学可能与企业相互支持;供应商会因靠近研究与开发活动而创新;附近的有经验的购买者最有可能交换信息,及时反映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需求,尤其是对于特别的服务和产品功能的需求。
专业性太强,多是些翻译加数理分析,论文参考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