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立宪主义的思想根基

桂宏诚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

桂宏诚  

页数:

30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通过分析民主与法治间的张力或悖论,说明西方宪政主义的核心要旨。  探讨立宪主义引进中国的语境,说明“立宪政体”、“宪法”或“宪政”等词汇的含义,说明西方立宪主义在中国语境下的应有之义。  讨论形成中国立宪主义最重要的概念基础,并就民权思想的含义、语境与思想渊源进行分析。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与儒家意识型的建构与解构过程中,说明中国立宪主义的形成与发生变迁时所产生路径依赖的情形。

作者简介

桂宏诚,男,1965年生于台湾省高雄市,祖籍安徽省。目前为德霖技术学院董事与兼职助理教授、世新大学兼职助理教授。
  2002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6年1月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取得(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法学博士学位。
  研究兴趣在于中西方宪政理论、政治学及公务员行政法制等相关领域,除著有《中华民国立宪理论与1947年的宪政选择》—书外,发表过学术论文20余篇,并在报纸及网络上发表约:300篇文章。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主题概述 第三节 研究途径与思路框架第二章 民主与法治存在张力的立宪主义 第一节 宪法、宪政与立宪主义 第二节 作为先定约束的宪法 第三节 宪政、法治与民主之间的关系第三章 立宪主义引入中国的语境 第一节 语境分析的意义与重要性 第二节 “宪法”与“立宪”的词义分析 第三节 “立宪”在中国语境下的应有与实有之义第四章 中国立宪主义形成的基础 第一节 民权研究的意义与态度 第二节 从人民议政之权到人民作主之权 第三节 从“人人有自主之权”到自由与权利第五章 中国立宪主义在政治变迁中的演化 第一节 传统一体化结构与普世王权 第二节 儒家思想与立宪主义的接合与转化 第三节 权利、道德与权利的道德化第六章 结语:兼论中国式立宪主义的建构 第一节 宪政为道德化民主权利的实现 第二节 保证体现民主权利的宪政观与法治观 第三节 道德为体而民主与法治为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论早在一个世纪以前,中国就已有了立宪与实施宪政的诉求。而追求立宪与宪政对中国来说,虽然并不算是个新鲜事,但这个可称为“运动”的政治改革,却在中国曾中断了半个世纪左右。直到20世纪末,承续追求宪政血脉的主张,才在中国如同“运动”般地复苏了起来。同样,学术界在有关中国宪法或宪政的研究上,也可以说曾经发生了同样的断裂,直到国家领导人宣示了“法治”与“宪政”的重要性,这个研究课题才又成为新的热点。 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和1999年修改宪法的过程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重申了宪法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紧接着,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继续阐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强调要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不断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向前进。”

后记

学术研究只能算是我的兴趣,并不是我所从事的工作,但自1993年7月取得硕士学位并就业以来,我却始终没有“戒”掉这个兴趣。2000年8月,我离开政府机关的公职后,拥有较多从事两岸交流的机会,也因此兴起了到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念头。还记得2002年4月时,我先从南京进行交流活动后再赴北京应考,或许是先前参观过江南贡院和夫子庙所得到的庇佑,让我侥幸地被录取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2级的博士研究生。这奉书正是我在2006年1月取得博士学位的论文,在论文完成答辩后的翌日,导师谢庆奎教授即对这篇论文提出了出版的构想,并希望我能再作一些修改。学位论文能够获得导师安排出版,对于全心全力撰写论文而脱产,并经历过一年多“愈夜愈有灵感”,但却时常“神经衰弱”的我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鼓舞与肯定。只不过,后来一因几家出版社觉得我的论文“不对味”,二因我在台湾又花了半年时间完成另一篇博士论文,待两岸的学位都拿到后,却再因有其他杂务及在台北的德霖技术学院担任人事室主任,所以到了现今出版时,这本书的内容与原来的论文仍无太多的差异。


编辑推荐

《中国立宪主义的思想根基:道德、民主与法治》是桂宏诚编著的,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立宪主义的思想根基 PDF格式下载



这是本很好地书,可以研究一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