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族际认知

刘正寅,扎洛,方素梅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1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刘正寅,扎洛,方素梅 主编  

页数:

322  

字数:

29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机构。从学科的设置和专业方向来看,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经济学、宗教学、文献学、政治学、法学、国际关系、影视人类学、民俗学、古文字学等,还包括蒙古学、藏学、突厥学等专门的学科。这些学科和专业方向的多样化构成了研究所的多学科、综合性特点,而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则是人类社会民族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着重于对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含义的民族共同体(people、ethnos、nationality、nation、ethnic group)及其互动关系的研究,显示了研究所诸多学科的共同指向。研究所以民族学和人类学冠名的目的是为多学科建构一个共同的学术平台,在研究对象统一性的基础上实现多学科的互补与整合,在多学科的视野中建立综合性研究优势,增强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学科性发展。  人类社会的民族现象及其所伴生的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复杂、最长久,也是最重要的话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古代文明延续不断的东方国度,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多民族的互动关系不仅是历朝各代最突出的社会现象之一,而且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动能。因此,中国几千年来的民族现象和各民族间的互动关系。

内容概要

中国是一个民族学资源十分丰富且有民族志传统的国家,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有关民族志的撰述。这些文献资料所提示的内涵对我们今天认识和理解民族现象启迪颇多,对当前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族际认知——文献中的他者》一书,依据中国汉族、少数民族以及域外有关历史文献,从多维角度对族际认知问题进行研讨,以求最大限度地逼近历史真实,深入阐发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从而揭示出各语种文献中所反映出来的民族状况与相互认知,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不无裨益。

书籍目录

先秦文献中的“族”与“族类”观古代民族志文献中的百夷及其先民历史记忆与壮族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意识从《史记·五帝本纪》看尧舜与炎黄的传说汉赵国胡与屠各异同考——中古文献中族群认同一例两晋文献中的胡汉族际认知宋使所见契丹人的生活——以行程录和使辽诗为中心关于《元朝秘史》中的“马阿里黑·伯牙兀歹”13世纪出使蒙古的西方教士及其行记元明时期西域蒙古诸部的涵化与认同——以穆斯林文献为基础从《徐霞客游记》看西南民族社会明末清初华北民间宗教的民族观析论——以《冬明历》为中心从文献记载看农业垦殖在漠南蒙古族生活方式变迁中的作用族际文化认知的两种路径:“客位”与“主位”视角——对《卫藏通志》与《德西德里西藏行记》中有关藏族天葬习俗记述的比较研究旧西藏:西方的记录与失忆的想象中国民族思想史上的他者意识及其变化

章节摘录

  三是将壮族及其先民描述为风俗鄙野荒诞奇怪和信鬼的民族形象。有的虽然没有直接用“荒怪”一词,但关于“荒怪”内容的描述却早就有了。如《汉书》卷27下说:“粤地多妇人,男女同川,淫女为主,乱气所生,故圣人名之日蜮。”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说:今广西地方“人物强悍,风俗荒怪”。民国《平南县志》云:壮人“言其风俗,鄙陋殊甚”。民国《迁江县志》云:壮人“不习诗书,不勤生理,婚嫁不避同姓,疾病专事鬼神,其俗尤荒陋也”。看来,壮族的许多风俗在汉族的眼里就是难逃一“怪”字。它不仅反映了汉族与壮族在风俗上的巨大差异,而且也反映了汉族对壮族的风俗习惯普遍持一种嘲笑与鄙夷的态度。  四是将壮族及其先民描述为生性暴戾好斗的民族形象。“悍”是历史文献描述壮族性格时用得最多的字,与之组合的常用词有“犷悍”、“强悍”、“轻悍”、“顽悍”、“蛮悍”、“鸷悍”、“剽悍”等。如《汉书》卷1下云:“粤人之俗,好相攻击。”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壮族:“性喜仇杀、好斗轻生。”在地方志中,这种描述更是数不胜数。如清乾隆《柳州县志》云:“瑶僮杂处,其性顽悍,好劫杀。”清道光《天河县志》云:“蛮僮野犷,侍险剽悍,伏莽跳梁。”清光绪《浔州府志》云“僚与僮同,而嗜杀尤甚”。民国《桂平县志》引旧省志云:“壮者撞也,粤之顽民,性喜攻击撞突,故谓之僮。”不难看出,这些记载力图把壮族及其先民描述成为一个生性好暴乱、好劫杀的民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族际认知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