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财富与他者

吕俊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吕俊彪  

页数:

39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清末民初,广西南宁市以西四十公里的扬美古镇是当地有名的繁华商埠,为左江中下游地区农副产品和工业制品的主要集散地。1922年农历四月初九,这座主要由平话人(汉族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城镇,遭到了来自周边地区“七十二条村”的壮族人的洗劫,自此衰落。 本书的研究,基于著者对于扬美古镇及其周边壮族村寨社会生活为期一年多的田野调查。通过比照各类文本的记载以及当地人的口述资料,本书对发生在1922年的“四月初九”事件进行了描述。著者以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扬美古镇的市场体系及商品交换,并对扬美人及其周边村寨壮族人的生计方式、族群认同、财富观念以及社会整合模式等进行了比较,试图通过对导致“四月初九”事件发生的社会文化原因的分析,探讨中国乡土社会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问题。 著者认为,尽管从表面上看这是一起由于地方政权的更迭而引发的社会冲突事件,但在更深的层面上,“四月初九”事件的发生,却主要源于扬美人与当地壮族人财富观念的差异。在扬美古镇从军事据点到商埠再到村落的历史进程中,想象的祖籍、历史记忆、自然资源状况以及当地人特殊的谋生方式,促成了扬美社会内部多重向度的族群认同以及社会结构上的某种异质性,从而奠定了扬美古镇商品交换的社会基础,并由此构建了扬美人“独善其身”的财富观念。与此同时,大致相同的经济生活和历史遭遇、紧密的亲属关系网络以及分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社会结构,催生了扬美周边村寨壮族人“有福同享”的财富观念,使其难以接纳以谋取现实的物质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商品交换。“独善其身”的财富观念使得扬美人更为注重商品交换的物质利益,而这种价值取向与喜欢“有福同享”的壮族人格格不入。从某种意义上讲,“四月初九”事件的发生,正是这两种不同财富观念冲突的结果。 本书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商品交换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物的交换,而是一种总体性的社会经济交往方式。这种社会交往,固然有着物质利益的现实需求,但同时也嵌合着诸多非经济因素。这些非经济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交易者对于商品交换的不同期待。而在客观文化特征逐渐趋同、族群认同面临表述危机之时,不同的生计取向和财富观念,甚至会成为区隔族群、建构自我与他者的重要工具。   本书聚焦于族群经济与族群关系问题的研究。著者透过一个沉浸在壮族人“汪洋大海”之中的主要由平话人(汉族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广西古镇的田野考察,分析了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的内在联系,探讨了不同族群的财富观念对于当地商品交换和族群关系的影响。本书以民国初年发生在当地的一起群体事件为切入点,以丰富的口述史资料,描述了当地人在重构此一历史事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想象以及自我与他者的深刻界分。

作者简介

吕俊彪,1968年生,广西陆川人,汉族。1990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人类学、发展人类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六部。

书籍目录

导论 一 商品交换:物的交换,抑或关系的缔结? 二 商品交换研究的理论脉络与研究回顾 三 研究主题与研究意义 四 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第一章 财富之祸:扬美古镇的“四月初九”事件 一 扬美古镇 二 “四月初九”:事件及叙述第二章 “富贵人家”:“名门之后”的想象与现实 一 “名门之后” 二 地缘与业缘 三 社会组织 四 生活习俗 五 婚姻与家庭 六 想象的共同体与共同体的想象第三章 壮族人:财富的他者 一 村落与墟场 二 想象的祖籍 三 “村佬”的社会 四 “他者”的自我建构第四章 财富记忆:扬美古镇的墟市与商品交换 一 市场体系 二 扬美墟市 三 墟市贸易与当地社会第五章 财富之道:生计与族群区隔 一 牛与人 二 “韫餐食餐” 三 “耕田种地” 四 生计取向与族群区隔的形成第六章 财富的观念图式:人、神、财 一 独善其身的扬美人 二 财神与谷神 三 财富的想象:“水”与酒 四 财富的交换逻辑 五 富裕的“悭啬”与贫困的“慷慨”第七章 财富的维度:族群认同与社会整合 一 族群认同 二 互酬与壮族社会的整合 三 商品交换与扬美社会的整合第八章 财富、交换与族群关系 一 商品交换的社会实在性 二 商品交换的“理性”与财富观念图式 三 “差序格局”、“兄弟情谊”与商品交换 四 乡土社会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结论 一 商品交换与族群认同 二 财富的观念图式与族群关系 三 社会整合模式与商品交换 四 乡土社会的商品交换:一种总体性的经济交往方式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关公诞的庆典历时三天,从五月十二开始,至五月十四结束。五月十二日一早,村里的“大法师”便在村上人群聚集的地方贴出榜文,告知村民庆典之事以及庆典的日程安排。正午时分,“师傅”(师公)们在众多村民的拥趸之下将关帝从庙中“请”出,游至各户人家门前,为村人驱妖斩魔,而村民则需烧香鸣炮“迎接”关帝的到来。游归庙中之后,村上人家将准备好的各式牺牲,如鸡、鸭、猪肉等,供奉在关帝及众仙的神位之前,并请师傅为其诵经祈祷。一些结婚没有生子或没有男丁的人家,则在此时将席子、被子等床上用品垫在祭台下,并在上面跪拜求子。及晚,关帝庙前灯火通明,锣鼓喧天,请来的戏班在戏台上唱演一些为忠义之士歌功颂德的曲目,一连几个晚上都在唱,每晚都要唱到深夜。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其间百味,自不待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每每在田野工作中感到困顿,或者读书写字感到倦怠之时,常以柳宗元的这首《江雪》聊以自慰。人类学的研究,非如一些人所想象的探寻异文化奇风异俗的浪漫之旅,而是一种“事无事,味无味”的人生历练。我生性鲁钝,却又常常心浮气躁,极少能品味到那种独钓寒江之雪的自得其乐,因而在更多的时候只能把它当作一种梦想来追求。白云山高,珠江水长,不及恩师情深。感谢导师周大鸣教授的信任和多年来的辛勤培养。正是先生的信任,才使我有机会在中山大学这座即使在最严酷的冬日也会有桂花飘香、鸟儿欢歌的美丽校园追逐我的人类学梦想。自入师以来,先生言传身教,不辞劳苦,方使愚钝的我得以在学业上有寸步之长。栽培之恩,没齿难忘。先生强烈的进取之心、求真务实的治学风格、对田野工作的执著以及对后学的无私关爱,令我钦佩之至。


编辑推荐

《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坐落于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山大学校内的马丁堂,其学术传统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目前人类学系设有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和民俗学四个教研室,并建有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实验室(包括视觉人类学工作室、体质人类学工作室、考古学工作室)、文物年代测定实验室(在建)等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中国族群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与历史学系合作)等多个学术研究平台,其中“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聚焦于族群经济与族群关系问题的研究。著者透过一个沉浸在壮族人"汪洋大海"之中的主要由平话人(汉族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广西古镇的田野考察,分析了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的内在联系,探讨了不同族群的财富观念对于当地商品交换和族群关系的影响。《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以民国初年发生在当地的一起群体事件为切入点,以丰富的口述史资料,描述了当地人在重构此一历史事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想象以及自我与他者的深刻界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财富与他者 PDF格式下载



族群认同研究在理论上长期陷于根基论与工具论之争而难以前进,吕书虽可从经济人类学、历史人类学乃至壮学等不同角度加以解读,但其目标仍以族群认同理论上的突破为主,也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他指出,外在的物质文化乃至社会结构上的差异虽可减弱,但族群边界仍会因为具有不同的认知-意义体系上的差别而保持乃至强化,也就是说,不同群体对何谓善好生活、人生意义与人性尊严的不同理解其实才是族群区隔的文化-心理基础所在,当不同群体因为交换—物质与服务—而产生联系时,附着在交换上的情感与意义对双方而言是大不相同的,一方以为交换仅仅是纯粹的功利性的交易,而另一方则希望交换更多的是互惠性的交流,当这两种对贸易与财富的观念体系发生接触时,优越感和失衡感无法避免,族群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吕书的精彩之处在于从理论上论述了族群认同与冲突所具有的在财富观、人观等意义层面上的深层原因,但却能将抽象的文化意义通过史实或事件“event”实证地说明,对一项历史事件加以浓墨重彩地深描,勾勒出其当事人所以行事的内在思维所在,颇有人类学味道,书写得也很老道。
读罢此书,不仅感到国内族群认同研究颇有进步 ,更令人思考:在当代社会,对于我们,财富究竟意味着什么;当我们从他人身上获得财富时,我们是否将他人视为与我们具有同等尊严和人格的同胞;在热衷获取财富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当关注财富的流动有无符合生产财富者对公平、公正的感受,尽管这多半只是弱者的感受。


一直想找一本这个主题的书 而且是以中国为背景的 喜欢!!


特地买的这本书,有价值。。。。


内容很丰富,值得一看


很不错的书哦,价格给力


好书一本!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