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2009-1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简小鹰
218
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不断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等发展趋势,农业的社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以农户自我消费为生产目标的小农生产模式,逐步改变为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社会化的运行模式,这种变革同时也意味着现代农业生产在目标、内容、方式、手段和途径上同人们传统观念上的农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以政府推广部门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所呈现出的诸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广泛探索。如何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相适应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在满足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需要和需求的同时,更需要将农业经营技术的推广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增产与增收之间的矛盾,克服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低的弊端。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基本的特征,中国发展速度为人们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引发了中国社会经济的一系列变革;农业产业化则吹响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号角,加快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实践开始到概念的提出,无不意味着观念、制度和机制上的一系列创新。
建立以农民对农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形成科研人员、推广人员与农民间以利益为纽带的运行机制,促进农业技术研究一推广一应用三个体系的有机整合,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书从农业技术的层次性特征以及农业推广服务的公益性和营利性角度,系统地阐述了构建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并以社区主导型农业推广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例,分析农业推广服务体系运行的机制和模式,进一步探讨现代农业与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方向。
简小鹰,1961年9月4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获长江大学农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联邦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区域科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农村和农业发展战略、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农村扶贫项目的规划与管理。长期以来担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联合国项目服务办公室(UNOPS)、世界银行(WB)、亚洲开发银行(ADB)、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等国际组织在华项目的咨询专家以及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加拿大海外发展署(CIDA)、澳大利亚海外援助署(AusAID)等多家双边援助组织的项目咨询专家,主要从事项目设计、项目培训和项目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为科技部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工作以及国务院扶贫办扶贫机制创新等方面的顾问。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0篇。
前言第一部分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构建 现代农业和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目标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 论知识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的整体性特质 农业推广服务的利益机制探源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服务体系运行的动力机制 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框架第二部分 需求导向与社区主导型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贫困地区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分析 宁夏西吉县和盐池县农业推广体系运行现状与改革对策 农村社区中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推广途径 农村社区推广体系与农业技术进步的机制 社区主导型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机制 我国农业技术商品化中的问题与对策第三部分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运行环境 农业科技人才市场运行的主体构成 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农业技术服务市场的发育 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农村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农业产业化发展 论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的环境条件——新疆吐鲁番地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践 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试点与推广第四部分 现代农业与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方向 农业现代化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动力机制 论农业的社会环境——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关系的演进 现代农业的决策系统与农业信息服务参考文献
3.政府——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会将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的首要目标,并会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予以有效的保证。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一旦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则会导致社会的动荡,政局也会因此而面临危机。在我国,充分保障粮食安全一直是制定农业政策的出发点。而且粮食除了直接的消费外,更重要的它也是现代养殖业,尤其是养猪业、养鸡业发展的基础。 在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政府以农业耕地面积扩张的形式保证粮食安全。我国在以粮为纲的年代,片面强调粮食的重要性,结果导致大面积的围湖造田、大规模的毁林开荒运动,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无机农业的兴起,政府采取了农业工业化的战略,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化肥和农药工业,由于化肥、农药施用不当导致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尽管粮食安全在数量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运用国家储备以及粮食进口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调节或缓解粮食的不安全因素,但从长远来讲,要有效地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将农业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在我国农业资源有限和农业生产者追求经济效益的双重压力下,政府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依靠持续的技术进步,而另一方面则需要从政策和制度上予以保证,形成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种植粮食的比较效益得不到及时的提高,那么当农业生产者种粮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时,农业生产者必然会选择比较效益更高的其他种植业,如发展经济作物而减少粮食的种植面积。正如我们在陕西省白水县的调查中所看到的,该县50%以上的耕地已经变成了苹果园,而在当地政府的政策鼓励下,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全国其他许多地方,发展经济作物的势头不减,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粮食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