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劳工的力量

(美) 西尔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美) 西尔弗  

页数:

28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劳工的力量:1870年以来的工人运动与全球化》依据国际劳工运动的一个重要的新数据库,对劳工运动进行了长历史时段和全球范围的研究,揭示出19世纪晚期以来地方的劳工运动与国际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进程是相关的。通过对所选的全球工业一种有深度的、实证性的分析,分析了劳工运动的重心在国家之间转移及其与生产的地理分布的关系。作者提出,劳工运动爆发的主要场所在随时间而转移的同时,也随资本发展的新核心的起落而转变,论证了劳工运动(既作为原因又作为结果)深深地嵌入世界政治的动态体制当中。纵观现代劳工运动的历史,本书剖离出现时代国际劳工运动危机的真正的新内容。为反驳劳工运动已陷入终结性危机,本书最后对21世纪国际劳工运动可能出现的新形式做了探究。

作者简介

  (美)贝弗里·J.西尔弗(Beverly J.
Silver)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教授,著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合著)。

书籍目录

中文版前言
前言和致谢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劳工运动与劳工研究的双重危机
 第二节 关于劳工与劳工运动的现状与未来的辩论
 第三节 世界一历史视角下的劳工抗争:概念与理论框架
 第四节 研究策略
 第五节 20世纪的世界工人:本书概要
第二章 劳工运动与资本转移
 第一节 汽车产业中劳工抗争的世界一历史模式
 第二节 从美国的弗林特到韩国的蔚山:汽车工人大罢工浪潮的历史再现
 第三节 后福特主义的技术调整?
 第四节 边界划分和“精益一二元”生产模式的悖论
第三章 劳工运动与产品周期
 第一节 汽车产业的产品周期
 第二节 比较视角中的纺织工业产品周期
 第三节 产品周期、调整策略与运输产业中的劳工抗争
 第四节 一种新的产品调整策略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劳工运动和世界政治
 第一节 世界大战和劳工抗争
 第二节 19世纪后期的全球化和现代劳工运动的兴起
 第三节 国际和国内冲突的恶性循环
 第四节 劳工抗争,世界大战和殖民地世界的国家独立
 第五节 美国霸权、大众消费以及发展主义的社会契约
 第六节 从美国的霸权危机到世界劳工的危机
第五章 世界一历史视角下当代劳工运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一场冲向底线的竞赛
 第二节 南北差距的终结
 第三节 工人结构性谈判力量的削弱?
 ……
附录一 世界劳工小组数据库:概念化、测量方法与数据收集程序
附录二 从报纸索引中记录数据的说明
附录三 国家的分类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通过撇开卡茨尼尔森的第二和第三层面,我们也回避了一系列劳工研究中如正在进行的堑壕战的一系列棘手问题。①在一些情况下,我们的意图是避免争论。比如说,我们在这里没有提出任何有关劳工斗争的激烈阶段与工人阶级意识的存在或缺失之间的关系(或者是这种意识的确切性质)的特定假设。正如E.P.汤普森所指出的,阶级意识在斗争中出现是有可能的,甚至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说,“在斗争的过程中,参与者发现他们自己从属于特定阶级”(Thompson,1978:149;亦可参见Fantasia,1988;McAdam等,2001:26)。或者,也有可能是在出现集体行动之前,人们必须首先在认知上发生重大转变。②同样可能的是,各种劳工斗争的主要浪潮,既不先于也不会必然导致我们可以意味深长地称之为“工人阶级意识”的发展。虽然去发现存在于集体行动与意识之间的模式化关系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但是,要想以关联的和动态的方法论对这里所包含的宏观一历史的一大批个案进行分析,并非本书所能够胜任的。  此外,我们所选择的分析层面,看起来似乎是更偏向于用结构过程而非文化过程来解释劳工斗争的全球和历史模式。但严格说来,情况并非如此。的确,本书在很多地方都坚持认为,我们所描述的种种劳工抗争的模式不能被归因为文化因素。最为明显的是第二章的中心论点:在20世纪的进程中,在文化和政治背景极其不同的条件下,在大规模生产的汽车工人中爆发的劳工运动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此外,该章中的一个反常(冲突倾向最小)个案是日本,①而日本与该章所分析的最具有冲突倾向的例子之一(韩国),却有着共同的儒家文化传统。就像第二章所论证的那样,如果我们把不同的国家运动,不是当做独立的固定实体来看待,而是看做一个正在展开的系统整体中的相互关联的各个部分,那么,用文化来对各国之间劳工运动的差异加以解释,结果往往并不那么令人信服。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贝弗里·J.西尔弗的这一内容丰富、实证性强、论证有力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的、阶级性的分析,而这正是目前的学术研究所奇缺的。好!  ——列奥·帕尼奇(Leo Panitch),纽约大学    为了解读劳工运动,西尔弗通过扩大调查的地域范围,向我们揭示了当劳工运动在北美势弱的时候,却在世界的其他许多地方顺利地进行。这是对现代政治论证争论的一大贡献。  ——萨斯基亚·萨森(Saskia Sassen).芝加哥大学    贝弗里·J.西尔弗的这本新书对于政治经济学家、经济社会学家甚至那些关心资本主义发展轨迹的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挑战。她规避了“竞次”的悲观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乐观主义,依托大量的数据资源和历史学知识,通过资本流动的两个方面来追踪劳工运动的高涨和衰退:资本的空间转移和资本转移到新的生产线--两者都是对劳工运动的反应。包罗万象而又详尽,厚重而又不乏可读性,可借鉴且具有历史视野,这本书把政治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悉尼,塔罗(Sidney Tarrow),康奈尔大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劳工的力量 PDF格式下载



继续延续和阿瑞吉合作的风格,只是在研究方向上有拓展,方法论是一致的,可以和他们合作的作品《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一起对比着读


该书不仅分章节详细研究了劳工运动与资本转移、产品周期和世界政治之间的关系,还从宏大的世界历史视角出发,研究了当代劳工运动发展的动力机制,指出,劳工运动在20世纪晚期所遭遇的危机只是暂时的,并且,随着“正在形成中”的新工人阶级地位的巩固,这种危机将有可能被克服。作者最后指出,资本主义造成的不仅是贫富分化,还有生态危机,工人阶级必须斗争,不仅仅是为了反对工人自身的被剥削而斗争,而且也是为了建立一个能使对利润的追求服从于民众生计的新的国际体制而斗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