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青藏高原生态变迁

马生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马生林  

页数:

319  

字数:

281000  

内容概要

  本文根据大量野外考察资料和历史记载数据,通过对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变迁研究,客观而科学地探讨了整个青藏高原特别是西南部地区第四纪以来地质活动的规律。从不同角度对青藏高原近千年的生态环境变迁进行解读,力图展示青藏高原生态变迁的基本过程,预示未来发展趋向,为今天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马生林,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

书籍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青藏高原基本概况
 第一节 地理特征
 第二节 形成原因
 第三节 气候类型
 第四节 地质地貌
 第五节 自然资源
第二章 青藏高原的隆起
 第一节 古陆地板块漂移
 第二节 古地理环境演变
 第三节 高原隆起的“大冰盖”之说
 第四节 高原隆起的地理特征
 第五节 高原隆起的生态环境
第三章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迁概述
 第一节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第二节 唐以前的生态环境
 第三节 隋唐至宋元以来的生态环境状况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生态环境
 第五节 生态环境现状
第四章 生态环境变迁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历史原因和自然因素
 第二节 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第三节 冰川消融速度加快
 第四节 生态演化对冻土的影响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灭顶之灾
 第六节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第七节 土地“三化”形势加剧
 第八节 水资源减少
第五章 沙尘暴灾害频发
 第一节 破解沙尘暴之谜
 第二节 沙尘暴的危害
 第三节 探寻沙尘暴源头
 第四节 沙尘暴卷土重来
 第五节 沙尘暴肆虐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第六节 国外治理沙尘暴的启示
第六章 青藏高原的人类活动
 第一节 史前人类活动
 第二节 旧石器时期
 第三节 新石器时期
 第四节 青铜器时期
 第五节 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六节 隋唐至宋元时期
 第七节 明清时期
 第八节 民国时期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史前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第三节 农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超载放牧造成的影响
 第五节 滥伐林木造成的影响
 第六节 中藏药资源面临枯竭
第八章 青藏高原的人口承载力
 第一节 青藏高原的人口状况
 第二节 民族成分与分布区域
 第三节 人口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四节 生态负荷量增大
 第五节 人口迁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九章 三江源——青藏高原的生命源
 第一节 三江源区基本状况
 第二节 三江源富集的自然资源
 第三节 三江源生态环境状况
 第四节 重点区域生态状况
 第五节 三江源区的生态环保
第十章 青藏高原典型生态脆弱区
 第一节 青海湖区生态环境
 第二节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第三节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
 第四节 河湟谷地生态演化趋势
 第五节 藏南河谷地区生态环境状况
 第六节 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演化
 第七节 羌塘高原的原始生态
 第八节 祁连山生态环境
欣慰化成的结束语——一如既往加大生态环保力度
参考文献
后 记

章节摘录

  高原地貌的外力。所以,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青藏高原形成了众多高山、峡谷、森林、草原、湖泊等地理地貌。它可分为青海高原、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藏北高原、藏南谷地和川藏高原峡谷,山脉与河流多为东西走向,只有流人横断山脉的金沙江、大渡河和岷江是南北流向。生态环境差异性很大,体现出由低海拔热带、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演变的剧烈过程。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加之青藏高原所处的中、低纬度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高原植被和自然景观。  青藏高原就其地理位置来说,其南缘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毗邻印度、尼泊尔和不丹,西起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与克什米尔地区、阿富汗和中亚诸国接壤,东部濒临温热湿润的四川盆地,以哈巴雪山、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及岷山南麓为界,东南部经横断山脉和云南高原与缅甸相邻,北面通过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在3500~5200米落差间与塔里木盆地和河西走廊相连。在行政区划上,青藏高原包括青海省及西藏自治区全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洽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的一部分。青藏高原以其巨大、巨厚、巨高的地质地貌特征耸立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形成了地球上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  青藏高原是中国及亚洲的水塔,也为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地区主要河流的发源地与上游流经区。长江、黄河、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皆发源于此。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青藏高原以其宽阔无私的胸怀哺育了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时至今日,它仍然对中华民族乃至南亚、东南亚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中  由此可见,在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下,我们的中藏药产业正面临着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高原人靠着它治病强体与益寿延年,成了人们物质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可如今物种资源与生态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和严重。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中藏药资源已不再是青藏高原局部地区几个人或几家企业的小事,而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为了维护青藏高原这些稀有的生物资源,我们再也不能像往常那样想吃就吃了。  众所周知,中藏药99%以上都来自于野生动植物,可由于人类无节制的采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日渐成为国际社会保护的重点对象。也许有人觉得野生动植物那么多,中藏药才吃去多少?殊不知,我国有13多亿人口,加之海外侨胞几千万,假如每人每年消耗半公斤药材,那就达65万多吨。有资料表明,中药的年产值现在是几十亿美元,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42.66%。如此之高的中药产值,何尝不是建立在大量消耗野生动植物资源基础上的呢?然而,如此严重的生物链失衡问题目前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人们对中藏药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治病救人的一方面,很少有人意识到它对生态资源的破坏性。尽管有些中药可以人工培植或者饲养,可太多数还是要从野外来猎捕或采集。现在虽然有了各种保护条例,但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的现象屡禁不绝,中藏药产业又何谈“可持续发展”?时下我们最担心的是明天,我们会不会只剩下中藏医,而没有了中藏药呢?  所以,生态环保专家一再建议,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天然药用资源的自然恢复,以及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中藏药资源的开发应理性地分析市场,同时加快对原材料的研究。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对中藏药生产企业加以控制,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恶化趋势加重。大家知道,中药是我们的国粹。目前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160多亿美元,而我国仅占3%,且多为中药材和保健品,其余为日本、韩国、印度、泰国在“四分天下”。


编辑推荐

  《青藏高原生态变迁》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地质结构最为活跃、气候类型最为复杂的高原——青藏高原被地质学家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人类学家认为它是“生命禁区”,生物学家将其誉为“野生动植物王国”。青藏高原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黑河、雅鲁藏布江等众多大江大河,故有“中华水塔”和“亚洲江源”之称,是人类除南、北极之外的最后片净土。但在数万亿年的牛态变迁中,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类型使其成为地球上最原始、最敏感和最脆弱的生态区域,尤其足近百年来在得天独厚演变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共生态环境前所未有地持续恶化。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青藏高原生态变迁 PDF格式下载



本身就比较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在凤凰网的读书频道读了前些章节,才想来购买的。

在不远的未来,如果能够将这些书做成电子版的,以较低的价格供给读书人,该是不错的选择。
毕竟,电子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和其他书籍比起来,偏贵了。没介绍的那么好,应该更深入一些,列出所有的参考文献,更科学性一些才好。很反感引自《---党史》之类的文字,有多少可信度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