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人生观研究

康海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康海燕  

页数:

317  

字数:

273000  

内容概要

《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人生观研究》对人教81版、人教新课程版、苏教版、沪教版等四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人生观问题及其价值取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比较,旨在说明教科书所反映的人生观及价值取向与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地域差异之间的具体关系。《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人生观研究》作者康海燕发现:四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涉及了人生观的诸多问题,可概括出14个主题,均表现出比较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态度,但各套教科书又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教科书认识当今中国社会的结构、根源、状况及其变迁的历程,由此考查社会各组成群体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立场、观念,提醒教科书的编写者明白他们通过编写教科书做了些什么,使得通过教科书宣扬价值立场成为一种明确的、有意识的行为,帮助教科书的使用者反思性地使用教科书。事实上,这是一项社会研究,试图通过教科书的变化和差异去透视社会的变化和差异,帮助人们从教科书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社会。

作者简介

康海燕,女,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现任职于聊城大学文学院,先后在贵州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09年起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在《教育评论》、《教育科学研究》、《外国中小学研究》及其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几篇,参编《教学设计应用指导》、《课程与教学论》等教材。主要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原理、教育社会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范围、问题与基本假设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的问题与基本假设
1.4 概念界定
1.4.1 教科书
1.4.2 人生观
1.4.3 教科书的人生观
第二章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2.1 西方学者的研究
2.1.1 谢弗
2.1.2 杨与伯恩斯坦
2.1.3 阿普尔
2.1.4 安杨、佛兰兹、萨德克、瓦克、巴通、亚当斯、斯利特与格兰特
2.2 台湾学者的研究
2.2.1 陈伯璋
2.2.2 欧用生
2.2.3 黄政杰
2.3 大陆学者的研究
2.3.1 吴康宁
2.3.2 吴永军
2.3.3 曾天山、刘云杉
2.3.4 李祖祥
2.3.5 傅建明、王艳霞
2.3.6 其他学者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知识社会学
3.1.2 社会变迁理论
3.1.3 国家权力再生产和文化再生产理论
3.1.4 分析哲学和社会语言学理论
3.2 具体研究方法
3.3 研究设计概述
3.3.1 分析框架和项目
3.3.2 研究步骤
3.4 样本描述
3.4.1 人教81版介绍
3.4.2 人教版介绍
3.4.3 苏教版介绍
3.4.4 沪教版介绍
3.4.5 样本比较
第四章 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上)
4.1 人教81版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4.1.1 选文主副题、单元活动主副题及选文人物统计结果
4.1.2 人教81版统计结果分析
4.1.3 承袭传统与渴望变革、自由
4.1.4 反封建的现代立场、红色传统的阶级意识与优秀品质
4.1.5 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国家意识和政治伦理
4.2 人教版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4.2.1 选文主副题、单元活动主副题及选文人物统计结果
4.2.2 人教版统计结果分析
4.2.3 深刻思考——走在生死时空中的人生命运
4.2.4 传统与现代的张力
4.2.5 自由成长的理想与社会化的必然历程
4.2.6 个体生命的群体依托:古典情绪、国家
立场、社会意识与开阔的视野
第五章 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下)
5.1 苏教版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5.1.1 选文主副题、单元活动主副题及选文人物统计结果
5.1.2 苏教版统计结果分析
5.1.3 生与死的本质与意义:民族传统、红色传统与现代亮点
5.1.4 挣扎在传统与现代、自由与束缚、进取与无奈中的生活和灵魂
5.1.5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民族情结、阶级情绪和个体视角
5.2 沪教版研究过程结果分析
5.2.1 选文主副题、单元活动主副题及选文人物统计结果
5.2.2 沪教版统计结果分析
5.2.3 人的高贵、生的快乐与死的抉择
5.2.4 现代都市生活的风景与艺术
5.2.5 自由、平等和尊严的追求
5.2.6 传统的基因:家庭亲情
第六章 比较分析
6.1 选文主题、单元活动主副题及选文人物总体情况比较
6.1.1 “生命意识”与“生活命运”主题比较
6.1.2 “家庭亲情”、“爱情”和“友情”主题比较
6.1.3 “童年、少年”和“教育”主题比较
6.1.4 “理想、求知、学业、事业”主题比较
6.1.5 “精神品格”主题比较
6.1.6 “心情态度”、“故乡”、“社会”、“国家和民族”和“战争、和平、军旅”主题比较
6.1.7 “职业”与“性别”比较分析
6.1.8 “死亡”观比较分析
6.2 讨论
6.2.1 生从何来?——生命、命运
6.2.2 生活世界——婚恋家庭、教育成长、友情心情
6.2.3 应做何事?——求知、修身、立业
6.2.4 人生与社会——家国民族、战争和平
6.2.5 死归何处?——终极之思
结 语
7.1 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 录
附录一 人教81版选文主题分类表
附录二 人教版选文主题分类表
附录三 苏教版选文主题分类表
附录四 沪教版选文主题分类表
后 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任何时代和国家的教材,势必打上一定意识形态的烙印。毫无疑问,教材自然偏重为统治阶级宣扬国策和振奋人心,宣传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此外,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传统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材的内容,它不同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有些部分非官方所能控制,演化成民族性格、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和习惯,沉淀在人们的生活中,反映在大众传媒中,因此它对教材文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④刘云杉在《学校生活社会学》也探讨了教科书的内容问题。她认为,知识不限于科学,甚至不限于认识,科学是知识的子集,由指示性陈述所构成,由专家语言所叙述并可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的叙述所构成;但科学知识不是知识的全部,它总处于与另一种知识的竞争与冲突中,这种知识被称为“叙述性知识”,这种知识建立在社会体制合法性基础上,叙述性知识在讲述社会主流的同时亦强化着主流的种种标准;在制度化的知识体系中充满着居于主流的科学知识对叙述性知识的排斥与贬损,但在制度化学校的法定文化中,大量的叙述性知识并非一般的诸如神化、传说等类的民间知识,而是被视为“真理”的体制内的规范的叙述性知识,它毫不逊色地与科学知识比肩而立,科学知识主导学生认识世界,而叙述知识控制学生的精神世界乃至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上,她探讨了制度化的学校在传递什么,教科书所提供的“法定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日常生活样本。


编辑推荐

《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人生观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人生观研究 PDF格式下载



语文课本的主体是一篇篇从古今中外的文章中选取出来的供学生学习的范文,这些文章呈现出来的人生观对学生当然也会有影响的,所以值得研究。但是这些范文的价值主要是语言的、文学的价值,而不是其人生观价值。语文课毕竟不是思想品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不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文章都包含着思想内容、情感体验,但它是如何用文字准确地表达这种思想内容和情感体验的,这才是语文要学的东西。当然,对形式的关注、学习和掌握,又不能不通过对内容的学习、体会和揣摩来实现。但是一定要分清在语文课中,文章的主要价值是什么,需要强化,次要的价值是什么,需要弱化。否则语文就不成其为语文了。


提法新颖,研究也较透彻


看了目录就买了。仔细一看内容,有点后悔啊。主要是价格非常之高,而书的质量和价格不匹配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