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棉麻纺织史话

刘克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刘克祥  

页数:

191  

字数:

127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最早出现的是麻、葛纺织,我国是麻的故乡,在元明两朝棉花栽培普遍推广以前,麻织品是平民百姓最主要的衣着材料。而棉纺织和棉花的人工栽培,首先是在我国华南、西南和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起来的。棉麻纺织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系统讲述了我国棉麻栽培和纺织的起源与发展,对历史上棉麻纺织生产状况,包括产地分布、产品结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生产发展、工艺技术、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等做了详细的介绍,着重讲述了历代劳动人民在种植棉麻及纺织、织造、印染方面所做出的重大发明和革新成就,可以使读者详细了解我国棉麻种植及纺织历史的发展,是一部较好的适合大众阅读的知识性读物。

作者简介

  刘克祥,1938年生,湖南省娄底市人。1962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65年同校中国近代经济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主攻清代和近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问题,旁及财政、金融和商业、市场,1998年退休后亦未中辍。发表论著主要有:《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合著)、《简明中国经济史》、《清代简史》(合著)、《清代全史》(合著,第10卷主编)、《中国商业通史》(合著)、《蚕桑丝绸史话》以及专题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引言
一 “布衣”和古代麻纺织业
 1.从一枚骨针说到纺织的起源
 2.麻葛的人工栽培和脱胶技术
 3.古代的麻葛纺织生产
 4.丰富多彩的麻葛织品
 5.古代麻葛绩纺工具及其演变
 6.古代麻葛织造工具及其演变
 7.麻葛纺织品的练漂和染色
二 “吉贝”和古代边疆地区的棉纺织业
 1.古代边疆的棉花栽培和棉纺织业
 2.边疆地区的棉花是从哪里来的
 3.棉纺织品和棉花栽培向内地的传播
三 从边疆走向全国的棉纺织业
 1.从边疆走向全国的飞跃
 2.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
 3.明代的官府棉纺织业和民间棉纺织业
 4.民间棉布染踹整理业的勃兴
 5.封建剥削下的棉纺织生产者
四 处于发展鼎盛时期的手工棉纺织业
 1.棉花栽培的进一步推广
 2.民间棉纺织业的长足发展
 3.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4.印染、踹布业的大发展
 5.清代土布享誉国内外
五 麻葛纺织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1.麻类作物和麻纺织业的地区分布
 2.麻纺织技术的继续发展和变化
六 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和机器棉纺织业的发生发展
 1.手工棉纺织业的逐渐解体
 2.机器棉纺织业的发生发展
 3.棉纺织业的空前浩劫和危机
七 近代手工织布业的发展变化
 1.洋纱倾销与农村手织业的发展
 2.布机改良和新兴土布业中心的形成
 3.手工织布厂和包买商制度
八 近代麻类作物种植和麻织业
 1.苎麻种植的扩大和麻织业的变化
 2.夏布生产的专业分工和工艺技术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纺轮是原始纺纱工具纺专的主要部件。据考古研究报告,在全国30个省市较早和规模较大的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轮的踪迹。河北磁L遗址出土的纺轮,距今已有7000多年,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纺轮。距今约7400~6400年的鲁中、南和苏北青莲岗文化遗址以及距今约7200~6800年的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都有纺轮出土。陕西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纺轮也有5000余年的历史。我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纺轮,不仅时间早,而且数量多。1974年发掘的青海乐都柳湾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一次就出土纺轮100多枚。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种类更多,不仅有供拈线抽纱用的木、石、陶质纺轮,而且有可能属于原始腰机部件的木质打纬刀、梳理经纱的长条木齿状器和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轴等。  在一些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不断发现原始纺织品和纺织原料的痕迹乃至实物。例如,在某些出土陶器上留有布纹痕迹和画有布纹的彩绘。仰韶文化陶器的底部常发现布纹,有人考证很可能是大麻布。青海乐都县柳湾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墓葬的人骨附近有布纹痕迹,可能是麻布一类的衣着。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棉麻纺织史话 PDF格式下载



把酒话桑麻。


作为知识了解还是不错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