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

王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王军  

页数:

252  

字数:

25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基于关系实在论的探索》将关系实在论引入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议题,旨在与建构论和原生论的民族、民族主义观展开辩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民族主义的类型学(政治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以及民族主义主体的类型学(官方、知识界和大众),作为分析后冷战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框架。为应对后冷战时期国际和国内的变迁与压力,中国官方的政治与文化民族主义显得颇为务实、理性与具有防守性,而中国知识界和大众的政治、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则具有多元性。整体上,后冷战时期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在“革命”与“救亡”主题消退的背景下展开的,它更多地体现了中国的再建构的特征,即从“拯救性”焦虑转变为“创造性”焦虑。“创造性”焦虑将是后冷战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长期的核心特点。《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基于关系实在论的探索》由王军所著。

作者简介

  王军,1975年生,湖南望城人,副教授。  1997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获史学硕士学位;2000~2005年任教于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2002-2005年就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专业为国际关系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05-200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主要研究社会理论与民族主义理论;2007年9月调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民族主义与民族冲突管理、网络政治与外交、国际关系理论。著有《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四十年》、《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等书,译著有《中国大战略与国际安全》,在《民族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外交评论》、《社会理论》等刊物上发表文章40余篇。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部委课题三项,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福特基金课题、部委课题多项。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综述
三 本书的研究思路
理论篇·多种范式与关系实在论
第一章 民族的诠释
一 词源和语义学视角
二 原生论的民族观
三 后设原则论的民族观
四 边界论的民族观
第二章 民族主义的内涵和分析视角
一 民族主义的界定
二 民族主义是历史现象还是现代现象
第三章 民族主义持续存在及其分析进路
一 表现论的民族主义
二 工具论的民族主义
三 结构功能主义的民族主义
第四章 关系实在论视野下的民族和民族主义
一 社会科学中实体论与关系实在论
二 实体论和关系实在论的民族观
三 关系实在论视角下的民族“自我”与他者
四 其他分析视角与问题意识
现象篇之一·政治民族主义在中国
第五章 政治民族的竞争与共生:国家民族主义、族群民族主义和公民民族主义
一 政治民族:流动性、过程性与竞争性
二 “国族”是主导性的“政治民族”
三 国族与族群的共生与冲突
四 国族与公民民族的共生与冲突
第六章 后冷战时期中国官方的政治民族主义
一 中国官方政治民族主义面临的问题性
二 政治民族的认同危机与后冷战时期的爱国主义塑造
三 中国崛起、国际身份与官方的政治民族主义
第七章 中国知识界的政治民族主义
一 事件刺激与知识界的政治民族主义
二 中国崛起与知识界的政治民族主义
第八章 中国大众的政治民族主义
一 网络民族主义:现象、内涵与原因
二 网络政治民族主义中的大众:意识与行为
三 网络中的大众政治民族主义、网络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小结
现象篇之二·文化民族主义在中国
第九章 文化民族主义:概念、类型与研究进路
一 文化民族主义的类型
二 文化民族主义的命题与研究进路
第十章 官方的文化民族主义
一 传统文化热与官方文化民族主义
二 理解与解释官方文化民族主义:规范论与工具论
三 进一步思考与初步结论
第十一章 中国知识界的文化民族主义
一 知识界文化民族主义的表现
二 中国文化本位的方案
三 文化自觉:温和的文化民族主义方案
四 如何理解知识界的文化民族主义
第十二章 中国的大众文化民族主义
一 汉服运动:定义、缘起和表现
二 汉服运动所涉及的主要议题与分析视角
本书结论
参考文献
一 英文文献
二 中文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综上所述,后设原则论的民族观否认民族是内生的、给定的客观实体,认为民族是被民族主义建构的、主观性的实体,后设原则论者的民族观由是显示了鲜明的建构主义特点,不过要注意的是,他们强调的是民族主义建构民族,而不是其他观念或意识形态建构民族。在后设原则的民族观这一知识谱系中,最为强调民族主观性的论点将走向唯意志论(volun-tarism)民族观。  在历史观上,后设原则论者认为民族是现代现象,而非远古就有的。在民族成员与民族的关系上,后设原则论者多持个体主义论,他们认为,界定民族应该从个体的主观意志角度着手,个体的同意(意愿)是民族形成的前提条件(民族是遵循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观念性实体),①这样的研究进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民族研究的集体主义视角,为近年来勃发的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在逻辑上做好了铺垫工作,而且也为工具主义的民族论打开方便之门(后文将详细讨论)。这是因为,建构民族感知与民族图式的力量不仅包括具有浓厚集体特性的政府、官方媒体力量,也包括个体力量,因为个体具有自我选择和认知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被动地接受集体的塑造,被动地民族化。  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上,后设原则论也潜含了民族自我相对于他者的特性,只不过它不是从客观标准上来寻找和辨识出这样的自我,而是以主观形态为基础来辨识自我与他者,是想象的自我与想象的他者的区别。当然,在霍布斯鲍姆的思想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并不是很明确、很稳定的;在安德森的理论框架中,民族自我与他者的差别的本体论色彩弱化了,因为其逻辑中暗含的是对民族的想象方式的差别。  后设原则论强调民族的主观属性以及民族主义对民族的塑造作用,这是其分析特长,但它同原生论一样走向极端(即放大了民族的主观属性),且落入从民族主义与民族两者的关系中界定民族的窠臼。  ……


编辑推荐

王军所著的《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基于关系实在论的探索》梳理和探讨了民族和民族主义研究的主要范式,并引入了关系实在论的分析视角,将关系实在论视角引入民族和民族主义分析,旨在弥补流行的民族原生论和安德森、霍布斯鲍姆等人倡导的民族建构论的不足。书中主要分析后冷战时期中国大陆上的政治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并阐释了官方、知识界和大众在上述两个领域中的表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