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东亚民族主义与国家间关系
2012-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赵立新
220
251000
无
赵立新编著的《当代东亚民族主义与国家间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韩日民族主义的冲突与整合》针对东北亚区域政治、经济发展变化和区域国际合作的现实状况,区域国际合作理论研究应紧密结合新时期我国国家发展战略,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中朝韩日经济发展与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创新性的理论研究,这既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开放程度的战略需要。
赵立新,男,满族,1968年生,吉林省大安市人。1990年7月毕业于延边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05年7月获延边大学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法学硕士学位;2012年7月获延边大学世界史专业历史学博士学位。 现任延边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民族主义、朝鲜半岛问题和东北亚各国关系。近年来,先后主持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当代东亚民族主义与国家间关系》、吉林省教育厅重点基地项目《推进中朝韩日文化交流》等。在国内外发表《东亚民族主义冲突的文化根源》(《东疆学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深层障碍》(《东北亚论坛》)、《当代东亚民族主义与国民意识的塑造》(韩国《国际地域论丛》)等论文20余篇。
绪论
第一节 东亚民族主义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成果分析
第五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六节 研究方法、创新和突破
第一章 东亚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相关理论问题的界定和争鸣
第二节 东亚民族主义的历史回顾
第三节 东亚民族主义的历史记忆和未竟使命
第二章 冷战后东亚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冲突
第一节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 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
第三节 中国民族主义的抬头和指向
第四节 日本新民族主义的兴起
第五节 生生不息的韩国民族主义
第六节 东亚民族主义的冲突高潮
第七节 无法平息的东亚民族主义
第三章 东亚民族主义的根源及本质
第一节 地缘政治因素
第二节 文化深层因素
第三节 当代东亚民族主义冲突的本质
第四章 东亚民族主义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民族主义强化和塑造国民意识
第二节 民族主义与东亚认同
第三节 民族主义与区域合作
第四节 民族主义与国家对外战略
第五章 东亚民族主义的整合
第一节 整合的内涵、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东亚民族主义整合的途径
第三节 东亚民族主义整合问题上的观念束缚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第六节 研究方法、创新和突破 一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是定性研究、演绎与归纳相结合,为了论证需要也运用一些图表。着重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近代以来东亚民族主义的根源和本质,同时也阐明了地缘政治因素在当代东亚民族主义生成中的作用。在研究中,肯定了东亚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也强调了当代东亚民族主义的正当性,但重点在于论证民族主义给东亚国家间关系和地区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探讨东亚民族主义整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前景。 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包括历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经济学、文化学和心理学方法等。在研究中首先从历史学研究的要求和目的出发,按照历史学的方法把握东亚民族主义产生、发展的脉络,然后结合近代以来世界体系的变迁和世界范围内三次民族主义的浪潮,揭示东亚民族主义与国家命运的关联并予以应有的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对冷战结束以来东亚民族主义的高涨给予了特别关注,并运用政治学主要是国际关系学理论分析民族主义对东亚国家间关系和世界政治的影响,其中结合东亚经济的腾飞、文化的复兴和民族心理的嬗变论证东亚民族主义兴起的必然性。 个案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在个案分析中,以21世纪之初日本小泉纯一郎内阁在亚洲推行强硬外交政策为典型案例,全面、深刻剖析“小泉外交”引发的中日、韩日国家利益冲突,而现实国家利益冲突又和历史恩怨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东亚民族主义的高潮。对中国、日本和韩国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各自的目标、特征和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历史分析和现实比较的前提下,指出民族主义已不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民族主义在全球化时代既不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最有力工具,更不是解决全球问题的有效方法。东亚国家应该借鉴欧盟的理念,以地区主义为纽带,摒弃前嫌,转变观念,对本国极端、非理性民族主义予以规制并进行战略整合。 在研究中力求避免概念和理论的枯燥罗列,尽可能使论证生动、简明。在研究视角上,汇集“三方”观点,形成一家之说。迄今为止的国内外民族主义理论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分歧较大。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本着严谨、中立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民族的定义、民族主义的概念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评析。在研究过程中,搜集、翻译和整理了中国、韩国和日本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根据课题需要组织材料,选择有代表性的见解。力求做到既要阐明笔者的观点和立场,也要兼听不同的声音和吸纳不同的观点。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