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创业之路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编 中共党史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中共党史  

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编  

页数:

450  

前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把发展农业经济,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全局工作的重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支农惠农政策,引导农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农村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从实际出发,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农村的改革发展,提高了农民素质。锻炼了基层干部,一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在实践中成长起来。在他们的带领下,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思想意识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农业经济增长缓慢,农村建设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大多数农村还存在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尚未建立长期投入机制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就全国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任重道远。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郑重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内容概要

本书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记述了北京、辽宁、、江西、山东、河南、贵州、陕西的29位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本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历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和经验借鉴。

书籍目录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留民营的发展历程——北京市大兴区留民营村张占林口述自主创业建设人文新村——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黄福水口述抓住机遇 锐意进取走发展之路——北京市怀柔镇东大街村钟林口述雾灵山西麓之鹰——北京市密云县曹家路村李桂英口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北京市平谷区挂甲峪村张朝起口述“让全村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四家子村张鸿雁口述长岭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程——辽宁省海城市长岭村尹孝玉口述壮大集体经济建设新型农村——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红透山村隋长海口述让我们的村民过上比城里人还好的日子——辽宁省凤城县大梨树村毛丰美口述选准一条路带领大家富——江西省南昌市招贤村李文华口述敢为人先创大业丹心一片报桑梓——江西南丰振宇实业集团董事长林垂都口述强村富民之路——山东省莱芜市口镇西街村杨全成口述胶东腹地一个山村的崛起——山东省栖霞市国路夼村常建富口述现代农业的辉煌创举——山东省潍坊市三元朱村王乐义口述沂蒙老区的一座“公心亭”——山东省莒县岳家村许传江口述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山东省阳谷县刘庙村刘庆安口述乡村都市西滑封发展之路——河南省武陟县西滑封村王在富、王孝江、王有利口述龙腾泉涌的发展历程——河南省新乡县龙泉村梁修昌口述“俺是这样建设新农村的”——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村李连成口述古老山村重焕文明之光——河南省三门峡市北阳平村包有民口述靠发展特色经济建设新农村——河南省南阳市十里铺村李恒三口述大关之路——贵州省罗甸县大关村何元亮口述光明村的“光明路”——贵州省余庆县光明村刘欣口述板桥村的变迁——贵州省金沙县板桥村李才军口述雷公山上小康村脚尧的变迁——贵州省雷山县脚尧村吴秀忠口述新农村建设从头说——陕西省洋县黑峡村彭建文口述坚持改革不动摇不遗余力奔小康——陕西省略阳县谢家坪村杨梓贵口述情归黄土地绘就新农村——陕西省户县东韩村史可训口述不断培育竞争力 努力建设新农村——陕西省宝鸡市东岭村李黑记口述后记

章节摘录

  一、艰苦创业,走出贫困  留民营的变化应该从1970年以前说起。那时的留民营村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很差,土地低洼盐碱易涝,常年不打粮,是有名的穷村、光棍村。当时我们村一年总收入4万元,总支出6万元,入不抵出,每人每年平均分配6分钱。到麦收季节压场分任务的时候,全村只有两个妇女在那里干活。当时为什么人们不去干活?它是干活越多窟窿越多啊。就说年底分柴火吧,一年干得越多分得越多,最后一算给的钱就越多。那会儿村里应该出勤的有120人,正常出勤的80人里就有60个小光棍,人称“光棍队”。好多人穷得说不上媳妇,有的直到60岁都没有说上媳妇,没人愿意干活,找谁当干部都不愿意当,后来大家讨论说干脆统一管得了。就这样,1969年我们开始并队,由原来的4个生产队并为1个生产队。1970年是我们村并队的头一年,也是我正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二年。  当年,我们成立了7人组成的新党支部,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规划,号召大家要“大干1000天”,口号是“干部要带头,思想要领先,经济要改变,粮食要翻番”。这要求和口号挺大,但是我们在1970年都实现了。粮食不但翻番,产量当年还上了纲要。按那时的说法,“上纲要”是亩产400斤,“过黄河”是500斤,“跨长江”是800斤。当时咱们实际种地1800多亩,1970年实际产粮80多万斤,平均每亩400多斤。当年上了纲要,上交40万斤粮食,国家也喜欢。这数字在当时了不得,相当大。全村头年的日值是6分钱,1970年是8毛9分钱。那阵8毛钱放在村里来说也是比较高的。这么一来,由几分变成几毛,群众怎么不高兴啊?  这前前后后的变化是一个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也是我们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一起干出来的。就像有句话说的:“穷不扎根,富不长苗”,富留富不好办,由穷变富不难办。那时咱们有这样的特点:干部讲带头,村里开会多、义务劳动多。开会就给群众说前景、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有盼头。干部那阵不光说,也跟着干,起早贪黑,跟群众一道没晌没午地干。所以说我们有这样的变化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但当一个干部,不但要带头干,思想还要领先。他得想啊,不想怎么干?那阵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的后期,我们每天都在学毛主席语录。党员干部学,也带着群众学。因为要领导群众首先是思想政治上的领导,如果不谈政治,谈不上领导。那阵毛主席说过这样一句话,攻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必须一道去做。为什么一道去做?因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所以咱要求正面教育,注重讲毛泽东思想。那时每天至少一次义务劳动,中午12点多收工,下午1点半又开始劳动。晚上吃完晚饭可能还有一个多小时的义务劳动,8点到9点。那阵都怎么干呢?平地、打渠、拓旧道、修新道、拓新渠、修新渠,工程都很大。那时咱们修新渠怎么修啊,去红星公社参观学习后,我们在打渠的时候都拿绳子拉着,六根线,打得特直。为这,县里开过好几次现场会。后来全县也都跟着这么干了。就这样,我们越干越有趣。越干越来劲,修渠、铺路分段给任务,没有不完成的。大家到时间了不走,都愿意顿后。有的人活干得慢,先完成的就自愿接着。今儿他慢了,别人接他,明儿别人慢了,他也去接别人。每天去干活的时候排着队唱歌,干到中间线吹哨休息,每次都有很多人听到吹哨仍然坚持干。就跟没有听到吹哨声一样!这就是一种精神,也真是有这种你追我赶的精神,不这样,我们村变不了。过去那阵一天一个会,最多五天、一个礼拜一个会,没有超过十天的,就是现在一个月开一次会,到点准开,没有误过时。咱们人心齐,有凝聚力、向心力,所以说实际过去我们走的,就是一条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路线。  1971年,我们粮食产量超过了110万斤。为什么打那么多,那阵改种水稻了。头年就种了400多亩水稻。那时候芦城(原芦城乡,2000年并入黄村镇)的水稻种得最好,我们就三天两天地组织村里的男女群众去那里学习。在管理上,我们还从芦城的俄房村请了一个师傅,一是跟着我们干,二是跟着讲。我们种水稻包括黄瓜,外村的也种水稻、黄瓜,为什么他们没有咱们村富啊?一是咱们讲究科学种田,二是采取了季度倒茬。说起科学种田,咱们很早就重视这个了。1970年村里就成立了科技组,几个男的、几个女的一组,不是脱产,他们就是联合搞试验田。种棉花有棉花试验田,种水稻有水稻试验田,还有青年试验田,尤其是水稻试验田,搞得很红火,有效益。因为是试验田,要搞研究,做事精心,老有新发现,结果产量都高上去了。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后来村里党员、老百姓都带头讨论国家大事。通过开会讨论,老百姓越来越认可科技种田了。  这样我们上交粮食一年比一年多。不到十个年头上,口号就变了,实际1975年就变了。在1975年以后,我们就提出来了“地成方,树成行,家家住上排子房,还要盖上一个澡堂、食堂、大礼堂”。我们敢想敢干,说出来就都做到了,礼堂虽然不怎么样,但过去能有一个搁千儿八百人的礼堂很少。咱村老开会啊,过去在外面街道上开会也不是不行,但后来这地方不一样了,人更爱来了,也来得更齐了。为什么齐了啊?因为礼堂有一个门,时间到了就插上了,来晚的只能走台上的小门,猫着腰咕咚咕咚从台上走过去坐下。不管男女老少都知道害臊,这样他也不好意思再来晚了。  咱们的百姓心齐,叫来就来,叫听就听,叫干就干,再带不好,那就是干部的问题大了,尽动嘴不动手,叫人家干自己不干。我认为那时候当一个干部非常不容易。我一是吃不饱,二是有病,不但要带领着大家干活,还要做到带头干。那阵咱们村北边修一个闸,我带头拉,带头挑。跟七个人抬一块水泥闸板,有六七百斤的分量。闸板太沉老抬不上去,我们是八个人,一角两个人,我这角呢,我成心让人在头里走,杠子长着点,省得碰人家腿,这样一来我的分量就重了,当时我后肩已经磨出了一个大疖子,这样一抬一走一滑,疖子一下就破了,连脓带血顺着脖子流了一身。后来为这事,县里、市里都来采访了。  二、坚持集体经营,走留民营发展模式  国有国情,村有村情。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尊重事实,村情不一样,管理方式也会有不同的地方。留民营为什么一直坚持集体经营,这不是干部决定的,而是根据百姓的要求。现在,要地给地、要棚给棚,但是没有人要。  1980年,国家正在搞分田到户,北京也一样。10月1日下午两点,我记得很清楚,县里的几位领导都来了,他们就分田到户发表了个人看法,但是对留民营坚持集体经营的做法谁都没表态。最后走的时候道出了来我们这里考察的原因,是为了将来要搞点什么、怎么搞。


编辑推荐

  选入本书的“带头人”,一般为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地市级以上党的组织部门表彰的先进典型。所选“新农村”基本符合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本书中的各篇“口述历史”,为党史工作者记录“带头人”的口述资料,并加以整理而成。书中文字的表述,力求做到原汁原味,保持口述者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创业之路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