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创新与发展的现实逻辑

王海军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作者:

王海军  

页数:

260  

内容概要

  执政是理论和制度的统一,又是理念和方法的统一。一个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离不开科学执政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我们党执政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它属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执政实践没有止境,我们党对执政理论的探索也没有止境。在当代中国,紧密结合执政实践深化对执政理论若干问题研究是创新与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体系的应有之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执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研究的重大课题一、执政理论的科学内涵(一)政党的执政理论(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论(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执政理论问题的初步探索(一)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执政理论的初步探索三、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发展与贡献(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创新(四)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深入探索(五)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执政理论的鲜明特征四、执政理论课题研究的时代价值第二章 发展与创新科学的执政理念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发展与创新的现实逻辑(一)执政理念的内涵(二)执政理念的基本特征(三)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发展与创新的现实动因二、中国共产党对执政理念问题的认识与探索(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形成的理论渊源(二)中国共产党对执政理念的探索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发展与创新(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民本观(二)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三)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执政观(四)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富民观四、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发展与创新的当代价值(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二)使党不断获得执政合法性资源,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构(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提供了宝贵的执政经验第三章 科学制定和完善党的执政方略一、执政方略的内涵、特征与原则(一)执政方略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二)执政方略的主要特征与基本原则二、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演变的历史轨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执政方略的初步探索(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执政方略的曲折发展(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中共十六大执政方略的不断完善(四)中共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方略的丰富和深化三、新时期加强执政方略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应对新的不断变化的执政实践的迫切需要(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三)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实现中国共产党21世纪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四)总结国际共运经验教训,加强党的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中的重大方略(一)党的根本执政方略(二)党的具体执政方略五、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的历史启迪(一)执政方略的制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二)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三)必须正确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第四章 不断增强和大党的执政基础一、党的执政基础的基本理论(一)执政基础的基本内涵9l(二)执政基础的构成要素二、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历史演进(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执政基础的萌芽和探索(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执政基础的继续和发展(三)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深化三、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基本经验(一)坚持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不断指导执政实践(二)坚持执政为民,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三)加强党自身队伍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四)成功运用统一战线这一法宝拓展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四、新时期党巩固执政基础的路径选择(一)拓展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实现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二)巩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良好的绩效赢得民心(三)增强党执政的思想文化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着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五)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第五章 健全和改革党的执政体制一、执政体制的基本理论(一)执政体制的概念与基本特征(二)执政体制与执政机制(三)执政体制与领导体制(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执政体制的思想与实践二、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的形成与历史演进(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执政体制的初步探索(二)新中国建立初期执政体制基本形成(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的不断发展三、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的基本架构(一)党政体制: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二)党群体制: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三)党际体制:执政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四)党内体制: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四、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建设的制度设计(一)健全和完善党自身的领导体制和各项制度(二)完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体制……第六章 改革与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第七章 积极拓展和优化党的执政资源第八章 科学认识和改善党的执政环境第九章 深入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把握执政规律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2.全国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民主革命时期党对执政理论的初步探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执政理论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系列执政理论建设的思想。  一方面,要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地位的变化,容易使党的干部滋长各种不正之风,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一直强调执政党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反复告诫全党,民主革命的胜利“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残余的敌人尚待我们扫灭。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1956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强调,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就要接受监督。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党的监督;二是群众的监督;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刘少奇在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中也指出,在我们的许多国家机关中,存在着官僚主义现象。1963年5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的讲话中着重分析了官僚主义的20种表现,指出官僚主义是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是十分有害、非常危险的,我们决不能容许官僚主义再继续发展下去。  另一方面,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建国后,毛泽东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对干部提出了加强学习、又红又专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一系列会议上提出了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措施,并把这个问题看成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  此外,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倾错误,他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强调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创造了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他还强调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民主建设,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等等。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创新与发展的现实逻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