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最后一堂生死课

辜琮瑜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

辜琮瑜  

页数:

32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生是什么?死是什么?不知死,焉知生?在生死之间,如何活得更有意义?
《最后一堂生死课》探讨: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之间应做何事?引领我们从死亡恐惧中关照自己,觉察出活着的意义。
《最后一堂生死课》对从中西哲学、心理学与宗教的生死观,到死后世界、前世今生的种种讨论,精粹出其中的精华;并提供了悲伤处理、安宁疗护、临终病人的濒死历程、告别式等问题的讨论与建议。关于生前死后的种种生死学课题,就是本书的内容。
作者辜琮瑜以开放性的角度,从生活的体验中提供面对生死的种种可能,引领读者找到与建立自己的生死观。

作者简介

哲学博士,现任台湾法鼓山佛教基金会佛学弘讲讲师,法鼓大学筹备处人生学院助理教授,《人生》杂志客座总编辑。著有《圣严法师的禅学思想》、西藏密教之父——阿底峡尊者
》、《根本没烦恼》、《生死美学 》、《哲学与人生.生命的安顿》、《活着活着就笑了》,等等。

书籍目录

自序 心灵导师的最后一堂生死课
Chapter 1
最后一堂生死课
·为什么要学生死学?
·生死学学什么?
·生死学学不到什么?
·如何看待生死学?
·生死学谈什么?
·生死学的基本精神
·生死学的特色:解构
Chapter 2
思索生死三大事
·因不满意而质疑:生命从哪里来?
·期望保证的启问:死往何去?
·价值的安立与探索:我想要我是谁?
·实证主义的人生观
·功利主义的人生观
·实用主义的人生观
.·进化主义的人生观
·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自由主义的人生观
Chapter 3
死亡的恐惧
·人为何恐惧死亡?
·从死亡恐惧的排序观照自己
Chapter 4
死亡的觉察
·如果遇到死神
·如果没有死神
·该用什么心态面对死亡?
·意识死亡有意义吗?
·觉察死亡有什么作用?
·我是谁?
·“定义法鼓山”的练习
·“我是谁”的练习
Chapter 5
死亡的练习
·什么情况下会觉察死亡?
·为何要觉察死亡的可能性?
·心理学家提供的“练习”
Chapter 6
无常与变化
·从无常变化出发
·经常的变
·关系的变
·关系变化的可观察原则
·突如其来的变动破坏惯性
·无常人生的四大恐怖
·无法控制的老、病、死
·失控的爱情也恐怖
·出现变化时,追问凶手是谁
·自我防卫的习气会先出现
·关于失去与失落的不同思惟
·阅读也能读出互动
·把变动视为正常
·到底是失去了还是得到了?
·不变真的好吗?
·重复不变也象征着苦闷
Chapter 7
中西哲学与宗教的生死观
·儒家:三不朽的生死观
·孔孟的生死观
·道家:—切皆自然的生死观
·老子:出生入死
·庄子:生死—体
·道家与道教生死观大不同
·救赎的西方生死背景
·中世纪:渴望死后世界
·文艺复兴:理性抬头
·现代:多元生死观
·存在主义:向死的存在
·从西方哲学看生死
·为何恐惧死亡?
·道教与基督教看生死
·佛教四有、六道的生死轮回
Chapter 8
死后的世界
·从人的角度看待死后世界
·四种生死观
·人为何关心死后世界?
·死后灵魂去哪里?
·从宗教、文化看灵魂的去处
·肯定轮回者的观点
·科学试图诠释的文化现象
·相信轮回就该被前世今生捆绑吗?
·反对轮回者的观点
·核心宗教教义的差异
·生物学与遗传学的质疑
Chapter 9
前世今生的生死谜底
·亟于探索宿缘的动机
·心理学或宗教的诠释
·他者与社会文化共成的前世模块
·记忆库里隐藏的秘密
·虚拟人生的启发
·寻找自己此生的功课
·从前世故事还可以看到什么?
Chapter 10
死亡与失落
·失去严重与否是主观的感受
·抛弃旧有格局与限制
·从失落、悲伤到哀悼
·失落带来悲伤的情绪
·悲伤需要哀悼处理
·孩童面对失落的不同阶段
·“成年孤儿”的悲伤与压抑
·综合整理的七阶段分析
·修补是长期的历程
Chapter 11
悲伤处理
·“可预期”与“不可预期”的悲伤
·临终前五阶段身心反应与其他观点
·影响丧亲反应的因素
·悲伤辅导的程序与原则
·悲伤从何而来?
·失落与哀伤的超越
·走出失落之痛的要素
Chapter 12
安宁疗护与缓和医疗
·安宁照顾的重要面向
·全人照顾到四全照顾
·安宁照护的目标与原则
·安宁疗护的原则
·临终病人的灵性课题
·临终病人的心灵转变
·如果身边就有临终病人
Chapter 13
临终病人的濒死历程
·时空观的落差
·危脆的关系变化
·濒临者的历程
Chapter 14
安乐死
·安乐死的缘起与发展
·安乐死的分类
·安乐死的伦理学反思
·安乐死的宗教性思维
·安乐死的医疗省察
·安乐死的法律考虑
·反对安乐死的综合讨论
·支持安乐死的综合讨论
Chapter 15
死亡与告别
·要不要告别?
·最后告别的预立遗嘱
·最后告别的告别式
·临终的诗偈与墓志铭

章节摘录

  学习生死学的目的可以归纳出四个:第一个目的是了解自己到底用什么模式在活着?“模式”这个词,如果以佛法而言,就是“习气”。我们是用什么样的习气在过生活,平常我们总习焉而不察,每天都这样过,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也不清楚自己用什么样的方式在进行。  如果问大家:“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是右脚先下床?还是左脚?”有些人很快有答案,很多人就得想很久,这让人联想到长胡子的故事。有个留长胡子的人,别人问他:“睡觉的时候胡子是在棉被外面?还是里面? ”自从别人问他这个问题之后,他就失眠了,因为晚上睡觉的时候就一直看他的胡子,它应该是在里面还是在外面?其实我们每天生活都是这样子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走类似的路,循着相同的模式吃饭或走路,可能很习惯,却是不明所以的。禅修的功能之一,也就是提醒我们做这样的觉察,透过这个过程,希望能够看到这种模式的运作,然后给自己分析、观察的机会。  第二个目的是要对治一般人面对死亡那种逃避、遮掩的方式,希望提醒的是一死亡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恐怖,却也没有侥幸,就算不想理它,它还是存在。死亡是存在的一种方式,我们活在这个世间,先生,然后死,它是一个连续的状态,不会因为我们不去理它,它就不存在。我们可以去思考、觉察、面对死亡与自己的关联,其中的意义是,如果知道死亡不是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一旦碰到了,便不会措手不及,不会惊叹于“怎么可能”而在惊讶状态下,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当中。  第三个目的是提醒我们不再把活着当成理所当然,认为我去睡了,明天一定会醒过来,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状态。要知道活着不是那么理所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睡了就醒过来的。  有位长辈到美国庆祝外孙满月,大家才开心地聚会晚餐,结果隔天早上起床醒来的时候,外祖母推一推枕边的外祖父,怎么不动?原来他已在睡眠中安详死去。通常一般人在临终之际会有一些挣扎、反应,可是连他床边的人居然都不知道,睡到天亮才发现。  类似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只是因为不在我们身边发生,会觉得那都是故事,即使真的在身边发生,也只会觉得惊悚、可怕。这些事情的发生,都在不断提醒我们,也是欧文在《存在心理治疗(上)》书中提到的,死亡是一种边界经验。所谓“边界经验”就是逼显出一个原来我们都跟它有关,而且逃避不了,却蓄意不去思索的体验:我们应该去面对生命中“活着”的这一段,因为它真的不是那么理所当然。  ……


编辑推荐

  胡茵梦、张德芬,时下关注的死亡课题,慧敏法师、台湾法鼓佛学院,中国心理学会鼎力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最后一堂生死课 PDF格式下载



给老公买的,婆婆离世了,老公一直不能释怀,希望他能从这本讨论前世今生、讨论死后世界和种种生死学话题的书,能让他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


很好,辜先生给我们上了一堂长长的、极具启发意义的生死课,每一位认真阅读的读者或许都能从中找到或建立自己的生死观。


在历经家庭变故、个人情感挫折后,无意间碰到这本书——从来不碰这类所谓“生死书”的我,竟然能够安静地读下去,并让内心也无比安宁,原来悲伤是可以分为“可预期的悲伤”和“不可预期的悲伤”的,原来我们是可以应对这一切悲伤的,原来我们是可以从对命运的无常和无力感中解脱出来的,感谢《最后一堂生死课》的作者,从此后,我的生活里将更多从容与微笑。


我是一个乐观的,平时很少想到生与死的问题,自从生过一场大病,可以认真思索脆弱的生命该如何生长才更有意义,《最后一堂生死课》给了我许多有启发意义的答案。


哇咔咔,这是偶认认真真读过的第一本有关生死的哲理书嫩,最近室友一直迷恋讨论这方面的话题,拜《最后一堂生死课》所赐,偶滴精彩发言屡屡引来众人的赞叹之声呢,呼呼~


都是人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因为人来到世上是要受苦的,但是我们又没有做什么坏事,为什么让我们受苦?这种从根本上就不成立的逻辑让我百思不得其解,sorry,我承认我有时候会钻牛角尖。不过幸好,《最后一堂生死课》让我接着这个问题思考了更多,想明白了一些事,开心!


从小就知道人会死去,但一直也不能确定是否真有“另外一个世界”,直到家中有至亲去世,在梦中梦到去世的情形,我才相信或者说愿意相信真的有另外一个世界。这对于我而言是一种莫大的心理安慰,知道亲人有新的去处,知道他在那边过得很好,活在这个世界的我心安了许多。最后一堂生死课给予我的,也是这样一种心安的感觉。


作者把人生的三大课题:生、死、活作为本书讨论的主题,关注了生命无常所带来的失落和焦虑,失落和焦虑有其意义,透过意义的彰显,我们也可以对死亡产生一些不一样的关照与思维。


“无事忙中老,空里有苦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想明白生死大事有时就在一瞬间,大概这就叫做“顿悟”吧,而这种顿悟有时是凭着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的,有时就需要依靠一位心灵导师引导的,很庆幸,我遇到了《生死课》的作者。


未知死,焉知生?孔夫子教诲如此。我们平日的忙忙碌碌和蝇营狗苟,美其名曰为了更加“幸福的生活”,实际上我们幸福吗?大概没有多少人敢立马给出肯定的答案。这本书从对死亡的恐惧中关照自己,让我们觉察到活着的意义,很棒!


虽然这是一本有关生死的书,但却让我学到了如何跟我的孩子相处,书里说道“要了解孩子,你必须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他们的世界。”对,家长也年少过,但我们现在已经是被社会文化所塑造的个体,如果不试着放下成人的立场与高度去体会孩子的小悲伤、小失落,我们就不能真正了解孩子,教育孩子。


不错的书,关于生死,在迷茫的前途唯一清晰的目的,我们最终都会走向同一个终点,现实中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改变,如果能换一个思考的方式也许我们会心里好过些,用生死来指导思考,很有意义。


把生死这样的大话题化解成如此通俗易懂的内容,作者大智慧!

喜欢思考生命话题的朋友不容错过,顶!


大多数人怕死,其实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人不死而是一直活着,你的痛苦也会无穷无尽,一直持续。从这一点来看,死也不是一无是处,呵呵,当然,书中还提到不死会遇到诸如人际关系冲突问题、对于时间的感受等等许多问题,这其实是在启示我们,死亡并不可怕,将有限的人生过好才最有意义。


赞当当,头一天下午下单,第二天上午就送到啦!赞作者,有关生死的话题能讲这么多,牛!


人一出生就跟生命有个约定——有一天一定会死亡。既然知道死亡是一定会来临的,那么就放宽心,好好享受生的时间,丰富自己的生活,用精彩的生命画卷去赴死神之约,这样,活着的时候也能更多坦然与从容了。人要好好活,因为我们会死很久。


中国人不太爱说“死”,于是用“无常”来代替,地狱里有“黑白无常”,相当于西方的死神,中西方哲学、宗教对死亡的态度,常常让我们现在的国人深思,死亡,其实没有那么可怕,人自己才最可怕,战胜自己,就没什么可畏惧了的。


只有对生和死有所真正领悟的人,才会懂得珍惜生命,才会拥有强大的心理力量去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失败,才会知道用什么方法去感染自己,感染别人。


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最大的感受是“悟”,做了一个以前一直在犹豫的决定,死后捐赠器官。我们中国有关这方面话题的讨论也不少了,我的想法是,死后归零,是这本书坚定了我的信念。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不确定,有一件事确实从呱呱坠地就十分确定的,那就是“死”。我们总是回避它,隐藏它,不愿提及它,这件生命中唯一确定的事被太多人轻视了。其实,有生就有死,再正常不过了,如果我们能在生的时候认真思考一下死,也许,死去的那一刻会更加从容和安详,这不是很好吗?


不错的书,有很多具有启发性的哲思,死生大事,经大师指点,顿悟。推荐。


死亡对人的意义有许多不同面向,其中之一便是‘失落’,‘失落’描述的其实是一种源自‘失去’而来的情绪或感受。而如果从‘失去’这个定义来看死亡,会发现我们经常都在经历死亡,每个人的生活当中,都经常遭遇失去的危险,有的轻微或甚至不在意,有的则强烈些,而死亡则可以视为相对严重的失去”P187页的这段话,对我近两天的想法影响颇深。


辜老师的书在台湾书店见过,当时急着离开,没有买,没想到大陆也出了,收了一本,简体版果真看着更顺畅哇,台版的之乎者也气有点浓厚,身在大陆的我们读起来有点小费力哦。


朋友推荐的,说是不错,刚拿到书,还没来得及看,大体翻了下,是我喜欢的类型,哲思,但不艰涩,喜欢!


喜欢封面的调调,更喜欢里面的内容,美中不足的是,当当送货来的时候,包在书外面的那一层薄薄的塑料膜撕破了,不过不影响阅读,每天晚上放在床头读一点,睡眠质量都高了。


几乎没有错别字,很好的一本书


值得一看 值得一看 很不错


好书,值得收藏!!!!!!


非常棒,容易读,视野也开阔,受益匪浅。


好书,收益颇深


不错,值得收藏,对自身修养非常有帮助


很好,内容很全面,适合对生死问题仍然迷茫的人阅读


对生死有一个新的认识


体悟生死


毕业论文写的有关生死观的问题,这本书给了我不少启发。


每个人都会经历死亡,这本书告诉我们死亡并不像一般人想的那样令人害怕,恐慌


非常难买到的好书 在当当看见了 赞


都说平淡是真 也许总是在经历了挫折才想起慰籍自己的心 其实反观内在是我们每个当下的功课。


若有所思,值得去看~


不错,但宗教色彩有点浓,生死话题最难说,情有可原,可以借鉴,呵呵。。。。。。。


教学试的文章,可以看看,理论论述多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