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体1号
2012-4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英]凯伦·史密斯
235
白冰
无
《发光体》 中国艺术家的划时代之作 “迄今为止,我已创作了三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假如明天我就逝去,我也会因为它们而为后人所铭记。 毕竟,有很多艺术家终其一生努力工作也无法创作出一件开创性的作品。” ——英国艺术家翠西·艾敏(Tracey Emin) 本书介绍了2011年在中国展出的一批高水准的艺术作品,即便不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却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若干在艺术圈内备受尊崇的艺术家,以及一些大家公认的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但是,撰写《发光体》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倾力报道那些最受推崇的中国艺术家。因此,书中也介绍了几位年轻艺术家,以及他们在2011年创作的作品,我相信,如果他们能够持续他们现今的创作势头和作品品质,过不了多久,他们亦将获取更多的名声和尊重。最后,需要附加说明的是,作为书,《发光体》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它不是在推销当下最热门或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简言之,它真正关注的是艺术,抑或,借用翠西?艾敏的话说,即使他们明天就逝去,这些中国艺术家创作的划时代的作品也将会被铭记。 每个艺术家都竭尽全力地希望拥有自己的艺术语言。与评论家和作家一样,艺术家除了会拥有顺心如意的日子,也会遭遇艰苦不堪的时光,至少,我自己就深有体会。大部分艺术家都是勤劳而努力的人,并且,也有为数不少的多产艺术家。问题是,什么样的作品才会让这些艺术家令人难忘呢?十分之一的可能性?还是百分之一的可能性?在时下流行的当代文化中,在所有的领域里,最时尚的趋势之一就是发现并追求“最佳”称谓。鉴于此,现在好像是呈现当今中国艺术中各种观点的“最佳时机”。因此,《发光体》与传统市场观点有着不一样的视角,即不再赘述那些缺乏精神实质的陈词滥调,或像那些大部头的学术论著一样将大量的理论分析堆砌在一起。相反地,它只是一个庆典,庆贺艺术家们在那些美好且顺心的日子里创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非凡而卓越的作品。 本书在基本定位上有着几方面的选择。首先,我一直很有针对性地在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艺术,当时那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基本上都有着其核心内容。第二,常常有人问我哪里能看到在中国展出的那些作品。后来,我在阅读一本以二十世纪末艺术品为主题的书籍时,这个问题再次铺展在我面前。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反复重申个体作品的重要性。因此,就有了这本《发光体》。对我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更为实用,希望也是隽永深长的展示途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里陈述的亦是我个人对这些作品的感受。或许,对策展人和评论家来说,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平淡无奇的闲聊,但是,对今天大多数人来说,让人讶异的地方,就是在通过互联网搜寻或浏览艺术品时会有着同样的心力和脑力速度。从快速的眼球运动到快速的心智活动,大脑所计算的是一个广义化了的信息集成,即形式、色彩和知觉的笼统组合。今天,许多人眼中所见的世界就是通过屏幕看到的那个日益二维化了的、单一块面的世界。但是,这样的环境并不适用于艺术。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艺术家会特意创作一个作品只为了在iPad上观看。艺术是理性和感官的综合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就如我展示在本书中的那些作品一样。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作品都是优秀和令人难忘的,甚至,是卓越超群的。希望,在将来,它们依旧是重要的、有影响力的。 因此,《发光体》的主体主要着眼于艺术:从众多的作品中,遴选出属于2011年的最佳作品,并呈现在大家面前。当然,来自我身边的每一个小小的不具名的建议都是写作本书不可或缺的参照。为本书确立的标准并不复杂,即: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包括香港、台湾以及海外艺术家,时间跨度为2011年在中国大陆展览中展出过的作品。相比较而言,中国内地文化领域的活跃程度还是不足以和国际上的文化输出地或聚集地相提并论,例如纽约和伦敦,因此,非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并未包含在内。但是,也许会在将来出版的《发光体》中介绍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尽管,重点强调的是“新作品”,这里涵盖的艺术种类亦不完全是初次出现的,但都是在2011年初次展出的作品。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限制,包括年龄和具体检验等。要的只是一个才气逼人的视觉想像力,一个经验丰富的执行力,一幅大师级的艺术作品。 书中的文字是针对这些作品而写,遗憾的是,因篇幅有限,所以无法将每件涉及到的作品都呈现在这里。我也知道,对我的选择以及推论,有些人会持否定态度,觉得有待商榷。但是,我希望《发光体》给出的不仅仅是画面和文字,还会呈现出一些思想以及一点点耐人寻味的理由,让人走出家门,去看、去品味、去体验真正的艺术,并因此期待出现更多更好的作品。
本书介绍了2011年在中国展出的一批高水准的艺术作品,即便不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却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若干在艺术圈内备受尊崇的艺术家,以及一些大家公认的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但是,撰写《发光体》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倾力报道那些最受推崇的中国艺术家。《发光体》与传统市场观点有着不一样的视角,即不再赘述那些缺乏精神实质的陈词滥调,或像那些大部头的学术论著一样将大量的理论分析堆砌在一起。相反地,它只是一个庆典,庆贺艺术家们在那些美好且顺心的日子里创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非凡而卓越的作品。简言之,它真正关注的是艺术,抑或借用翠西?艾敏的话说,即使他们明天就逝去,这些中国艺术家创作的划时代的作品也将会被铭记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在北京工作的英国艺术史学家,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她为各种期刊和展览文献撰写了涉及众多主题的文章,著作包括:《艾未未》(Ai
Weiwei,斐顿2009年版)和《九条命:新中国先锋艺术的诞生》(Nine Lives: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斯卡罗2006年版,八艺区出版社2008年版),她也是《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一书的合著者。目前她即将完成另一部著作《从撞击到盛行: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艺术》(Bang
to Boom: Chinese Art in the 1990s),该书分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一个时期内起作用的各种力量。
7 发光体| 前言
11 金闪|一个人的岛屿
15 段建宇|村庄的诱惑
23 梁远苇|早春图
29 陈界仁|帝国边界
35 刘炜|“刘炜”
41 潘泓钢、胡有辰|他们还是我们?
47 周轶伦| 啊!
53 黄奎|我的投影在集合
57 刘窗|无题(节日)
61 马秋莎|黄昏…/我的坚硬…
67 汪建伟|用赝品等待
73 何翔宇|椅子上的人
77 石青|植物共和国
83 张恩利|电线
89 没顶公司|意识形状及行动
95 孙彦初|沉迷
101 赵要|我是你的黑夜
107 张培力|确切的快感
113 何岸|好奇之黄,好奇之蓝
119 赵刚|病夫
125 庄辉&旦儿|中国绸缎
131 王卫|宣传栏
137 安尼沃尔|有风无雨
143 刘韡|仅仅是个错误
149 未知博物馆|图案
155 孙逊、唐茂宏、张鼎|大字
159 高磊|经纬
163 赵赵|赵赵说
169 陆扬|忿怒金刚核
175 萧昱|对弈
179 吴山专 & 英格- 斯瓦拉?托斯朵蒂尔| Kuo Xuan
185 张大力|世界的影子
191 王兴伟|“王兴伟”
197 宋冬|等
201 高伟刚|一切其实并不美好
207 于吉|我独自站立
211 宋元元|测试物
217 展望|我的宇宙
221 丁乙|概括的?抽象的
227 林天苗|一样
233 展览索引
237 鸣谢
◆ 展览索引 ◆——————————————————————————————————
2010.12 / 金闪:
“一个人的岛屿”@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A空间,北京
2010.12 / 段建宇:
“村庄的诱惑”@ 维他命艺术空间,观心亭,北京
2010.12 / 梁远苇:
“51m? 15# 梁远苇”@ 泰康空间,北京
2010.12.04 - 2011.01.10 / 陈界仁:
“帝国边界 I & 帝国边界 II ”@ 长征空间,北京
2010.12.12 - 2011.02.20 / 刘炜:
“刘炜个人作品展”@ Aye画廊,北京
2011.03.10 - 2011.04.30 / 潘泓钢、胡有辰:
“他们还是我们?”@ 魔金石空间,北京
2011.03.12 - 2011.05.31 / 周轶伦:
“关于绘画的十九个个展:啊!”@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B空间,北京
2011.03.17 - 2011.05.07 / 黄奎:
“我的投影在集合”@ 香格纳画廊H空间,上海
2011.03.19 - 2011.04.16 / 刘窗:
“51m? 16位年轻艺术家” @ 泰康空间,北京
2011.03.19 - 2011.04.16 / 马秋莎:
“51m? 16位年轻艺术家” @ 泰康空间,北京
2011.04.01 - 2011.06.26 / 汪建伟:
“黄灯”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11.04.03 - 2011.05.18 / 何翔宇:
“椅子上的人”@ 空白空间北京,北京
2011.04.15 - 2011.06.19 / 石青:
“关系:中国当代艺术展”@ 广东美术馆,广州
2011.04.15 - 2011.06.19 / 张恩利:
“关系:中国当代艺术展”@ 广东美术馆,广州
2011.04.16 - 2011.06.19 / 没顶公司:
“意识形状” @ 长征空间,北京
2011.06.04 - 2011.06.26 / 孙彦初:
“沉迷” @ 西五艺术中心,北京
2011.06.12 - 2011.07.31 / 赵要:
“我是你的黑夜” @ 北京公社,北京
2011.07.16 - 2011.08.14 / 张培力:
“确切的快感”@ 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2011.07.16 - 2011.08.16 / 何岸:
“好奇之黄 好奇之蓝”@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
2011.07.16 - 2011.09.08 / 马秋莎:
“由宋冬策划——马秋莎:地址簿”@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北京
2011.07.18 - 2011.07.30 / 赵刚:
“病夫”@ 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1.08.07 - 2011.08.19 / 庄辉 & 旦儿:
“第二届中国当代版画学术展:版画?概念”@ 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1.08.11 - 2011.09.11 / 王卫:
“宣传栏”@ Boers-Li画廊,北京
2011.08.20 - 2011.10.02 / 安尼沃尔:
“有风无雨”@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B空间,北京
2011.09.03 - 2011.09.10 / 刘韡:
“万物”@ 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1.09.03 - 2011.10.08 / 未知博物馆:
“图案 ”@ 空间站,北京
2011.09.03 - 2011.12.07 / 孙逊、唐茂宏、张鼎:
“大字”@ 香格纳画廊北京,北京
2011.09.04 - 2011.10.30 / 高磊:
“经纬”@ 空白空间北京,北京
2011.09.10 - 2011.10.23 / 赵赵:
“赵赵说”@ 前波画廊,北京
2011.09.24 - 2011.11.20 / 陆扬:
“由张培力策划——陆扬:忿怒金刚核”@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北京
2011.10.04 / 高伟刚:
“不适”@ Mini 画廊,北京
2011.10.10 - 2011.10.23 / 萧昱:
“关系:中国当代艺术”@ 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1.10.20 - 2012.01.20 / 吴山专 & 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
“Kuo Xuan” @ 长征空间,北京
2011.10.22 - 2012.01.08 / 张大力:
“世界的影子”@ 北京艺门画廊,北京
2011.11.05 - 2012.02.12 / 王兴伟:
“王兴伟”,麦勒画廊,北京
2011.11.13 - 2011.12.12 / 没顶公司:
“意识行动” @ 香格纳画廊和H空间,上海
2011.11.19 - 2012.02.12 / 宋冬:
“北京之声;现实主义之后” @ 佩斯北京,北京
2011.11.19 - 2012.02.12 / 梁远苇:
“北京之声;现实主义之后” @ 佩斯北京,北京
2011.11.26 - 2012.02.05 / 高伟刚:
“三个展——高伟刚:一切其实并不美好” @ 沪申画廊,上海
2011.11.26 - 2012.04.15 / 于吉:
“我独自站立”@ C空间,北京
2011.11.26 - 2012.02.19 / 宋元元:
“测试物”@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B空间,北京
2011.11.26 - 2012.02.25 / 展望:
“我的宇宙”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北京
2011.12.10 - 2012.01.29 / 丁乙:
“概括的?抽象的” @ 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2011.12.18 - 2012.02.26 / 林天苗:
“一样” @ 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这些作品都是优秀和令人难忘的,甚至是卓越超群的 希望,在将来它们依旧是重要的、有影响力的 一个才气逼人的视觉想像力,一个经验丰富的执行力,一幅大师级的艺术作品
无
如果发光体可以如作者所想每年出一本,记录这一年她认为最有突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展览,那这样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下来,它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记录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壮大。当然前提是中国的艺术家们真的每年都能做出一些真正关注艺术本身的好作品。
所以我们可以期待发光体2号,发光体10号...希望凯伦继续,中国艺术也继续~
北京的展览挺多,有时候去看不是不得要领就是一头雾水。文中关于艺术家和展览的介绍,非常中肯,可以当做当代艺术的入门介绍,而且还是面向大众的。比起那些展览的宣传以及推介,这个更像是推开迷雾的侃侃而谈。
作者凯伦的经历是吸引我的地方,之前在搜狐上看过她的报道,一个英国人,92年就来到中国,之后就混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圈子,写书做展览,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当代艺术,说的一口好中文。她在中国有20年,也算是中国通了。写的东西值得看看。
以前一直觉得中国没有优秀的艺术家,看了凯伦的这本书,才发现中国现代艺术并不逊色,感谢凯伦,让我了解了祖国的艺术品。
一位外国人来为中国人介绍中国的作品,中国的艺术评论家应该为此汗颜。
中国当代艺术正在越来越的诉说这百姓自己的生活,开始接地气了,我认为这应该让人们知道,艺术可以成为像吃饭看电影一样的生活元素之一。《发光体》这本书,大概做的就是这件事情。
认识艺术,了解艺术,谈论艺术,批评艺术,中国在当代艺术这条路上要走的路还很长。所幸的是,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不是想象中的大部头,轻松易读,做指南不错。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去年中国的展览和艺术家。介绍艺术家时,不仅介绍他这个展览所展示的内涵,也会介绍这个艺术家的渊源和发展历程。期待以后在某个展再看到里面某个艺术家的作品,也许会有新的想法。
死宅的,看这本书可以假装自己正在现场看展览
把798等地当作旅游景点,看不懂展又要死命装懂行的
可以以此书进阶,提升观展质量
行家们,也能从这书里找到些许不同于以往的观感
毕竟凯伦的名声远播,她的眼界和体验确实影响了很多人。
祝大卖。
愿中国当代艺术更成熟更有质量。
本书的主体着眼于艺术:从众多的作品中,遴选出属于2011年的最佳作品,我觉得本书囊括了2011年所有的艺术家中的佼佼者,是一本值得一看的艺术指南的图书。
本书针对性很强地去研究中国当代艺术,有的作品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更具有实用性。
本书教会了我如何欣赏艺术,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不愧为世界知名的艺术评论家。这是一次心旷神怡的享受,美妙异常。
图书质量很好,书也很喜欢,而且快递也很给力,谢谢
凯伦史密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把握还是挺精准的,里面潘泓钢和胡有辰的的一组雕塑作品令我印象太深刻了。。。苍白,易碎,孤独,目光短浅呆滞。。。这是什么,从凯伦的解读来看,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独生子女现象把。。还真贴切。
其实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让对中国当代艺术感兴趣的人能对中国目前的当代艺术圈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还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些已然出名了的大家。
读国人的艺术评论,罕有可入眼的。套话媚词满纸,不着四六。读读这个西方女子的纪录,人家总还是在说自己的话,踏踏实实地。
有点乱用介词的感觉。。不算深入 有的地方读着略显牵强
不错,值得艺术投资者借鉴
没有让人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