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

连春亮 编 中国检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作者:

连春亮 编  

页数:

361  

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国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这一规划,对于继承和发扬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成就,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成果,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设计和描绘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在教育领域,国家已经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不懈努力。在司法行政领

内容概要

  《全国司法警官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2: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司法警官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在认真总结我国司法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继承性、前沿性和应用性,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国外的相关理论和经验,全面、系统、科学、规范地反映我国司法实践的全貌。

作者简介

  连春亮,男,汉族,1965年生,河南省禹州市人。1987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劳改管理系,分入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任教;1991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教师本科班,1993年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学位。二十多年来,先后出版的专著有《罪犯心理矫治策论》(独著)、《剖析罪犯心理的艺术》(合著)、《罪犯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合著)、《犯罪心理学教程》(合著)、《人文关怀下的罪犯心理矫治》(合著)、《行刑与罪犯矫治社会化研究》(合著);主编和参加编写的有《社区矫正概论》(主编)、《基层法律服务教程》(主编)、《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应用技术》(主编)、《犯罪心理学》(副主编)、《服刑人员个案矫正技术》(副主编)、《律师谈违约损害赔偿》(参编)、《狱政管理》(参编)、《来自监狱的报告》(参编)、《罪犯心理矫治》(参编)等书;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及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人文社会科学课题14个;先后发表专业论文80多篇。现为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司法行政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学报编辑部编辑,河南省法学会法制心理学研究会秘书长,河南省青少年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法制心理学、监狱学和刑事法学研究。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社区矫正导论第一节 社区与社区矫正一、社区二、我国的社区三、国外关于社区矫正的观点介绍四、我国社区矫正概念的学说五、对社区矫正概念的多维述评六、社区矫正的定位第二节 社区矫正的基本理念和特征一、社区矫正的基本理念二、社区矫正的基本特征三、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意义第三节 社区矫正的功能和目的一、社区矫正的功能二、社区矫正的目的三、我国社区矫正的优势第二章 社区矫正的对象第一节 我国试点阶段社区矫正的对象一、“两院两部”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二、被判处管制的罪犯三、被宣告缓刑的罪犯四、被裁定假释的罪犯五、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六、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第二节 适宜社区矫正的对象一、被判处主刑适宜社区服刑的对象二、被判处附加刑的罪犯三、其他条件下适宜社区矫正的对象四、受到行政处罚适宜社区矫正的对象五、学界相关研究及试点地区的实践第三章 社区矫正的动力基础第一节 关于社区矫正理论依据的研究一、社区矫正思想的演变过程二、行刑的发展与变迁三、国外有关学说四、我国的理论基础第二节 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一、社会互动理论二、标签理论三、亚文化理论四、社会学习理论第四章 社区矫正的原则、任务和研究方法第一节 社区矫正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一、社区矫正的指导思想二、社区矫正应遵循的理论观点三、社区矫正的原则第二节 社区矫正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两院两部”规定的任务二、关于社区矫正基本任务的不同观点三、社区矫正的基本任务四、社区矫正的研究方法第五章 社区矫正机制与队伍建设第一节 社区矫正机制概述一、社区矫正机制的概念二、建立社区矫正机制的意义三、我国司法行政机关的设置和体制第二节 社区矫正机制的模式一、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二、社区矫正的运行模式三、社区矫正的监督机制四、社区矫正的保障机制第三节 社区矫正工作者一、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名称二、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构成第四节 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践二、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三、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素质四、社区矫正工作者的选拔及培训第六章 社区矫正制度第一节 矫正前调查制度一、调查内容二、调查原则三、调查技术第二节 矫正工作制度一、接收制度二、会议制度三、学习培训制度四、监督制度五、社会志愿者聘用制度六、责任追究制度七、解矫制度一:第三节 矫正管理制度一、累进处遇制度二、分管分矫制度三、归假制度四、亲属担保制度五、监督评估制度六、考核奖惩制度七、定期走访制度八、信息收集反馈制度九、参加学习和劳动制度十、归监制度十一、档案管理制度第四节 社区矫正救济制度一、社区扶助制度二、法律援助制度三、申诉、控告、检举制度四、社会保障制度第七章 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第一节 基本工作内容一、工作内容分类二、矫正对象的接收三、入矫教育四、危险性控制第二节 社区服务一、国外社区服务二、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的社区服务三、我国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四、社区服务刑纳入我国刑事司法体系的构想第三节 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一、法律和道德教育的概念二、法律和道德教育的内容三、法律和道德教育的方式四、法律和道德教育的作用第四节 行为矫正一、行为矫正的概念及特点二、行为矫正的内容三、行为矫正的要求四、行为矫正措施五、行为矫正的作用第五节 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设计与解矫教育一、职业技能培训二、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三、就业设计四、解矫教育第八章 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第一节 有关未成年犯罪人的基本问题一、相关概念二、未成年犯处遇的国际原则三、未成年犯的再社会化……第九章 个案矫正技术第十章 心理矫正技术第十一章 社区矫正评估技术第十二章 社区矫正的价值

章节摘录

  的力量充其量只具有微量的影响,比不上个人因素及背景因素的重要,因此他认为“标签是越轨行为的结果,而非其原因。”二是许多越轨(犯罪)者从事他们的职业,主要是因为越轨(犯罪)提供了大量的金钱回报,或者有与标签越轨无关的其他理由。即使标签可能是变成越轨者的部分原因,但它不能解释最初的越轨行为。  2.越轨行为的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贴标签者  批评者指出,标签理论似乎把所有的越轨行为的责任都怪罪到贴标签者的身上,而把越轨行为视为是无辜的受害人。正如罗纳德(Ronald Akers)所说:“读此类文献时,我们似乎得到一个印象:有一个人走在街上,心中盘算着自己的私事,突然间,社会对他重重地迎面一击,并把一个玷污的标签贴了上去,然后他就毁了。”事实上,那些越轨行为者,十分清楚他们正在干些非法的勾当,甚至还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引以为豪。而标签理论却把他们看成是被动的,毫不知情的无辜者。其实,若非他们先做出了法所不容的行为来(例如:谋杀、破坏公物、逃学),社会机构怎会对他们加以处置呢?  所以,批评者指出,标签理论片面强调人们心理上的反应,而忽视社会问题的本身的性质,不去研究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而是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对问题的主观评价上,因而,它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和正确处理越轨行为。至于说标签理论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某些统治集团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而将莫须有的“越轨”罪名强加于被统治者身上,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  批评者又指出,在强调贴标签这一主动过程时,标签理论者忽略了导致被界定为越轨行为的过程。这是因为,把某些活动标定为越轨行为并不完全是武断的;在社会化、态度与机会上的差别,影响了人们在多大程度上会从事可能被界定为越轨的行为。例如,来自贫困家庭背景的儿童,就比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可能从商店偷东西。这并不是贴上标签导致他们最初偷东西,而是他们所来自的社会背景的使然。  3.贴标签是否一定会引发“越轨生涯”  批评者指出,标签理论不应假定一个人一旦被指称为越轨者,就必然会被逼上梁山,而表现出越轨的行径且坚持到底。  贴标签是否确实具有促进越轨行为的效果这一点还不清楚。过失行为往往促使人们沿着所定罪名的方向发展,但这是贴标签本身导致的结果吗?其他因素,如与其他过失者交往的增加或对新犯罪机会的了解,可能也与其有关。  此外,标签理论并未有效地说明,为什么某些人会因被扣上标签而继续其越轨行动,而其他人则不会。威福德认为,受标签后个人自我形象的改变对实际行为的改变影响力相当小。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