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历史中的大智慧

古青云 新世界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新世界  

作者:

古青云  

页数:

231  

内容概要

  庞大的历史对于个体的人来讲,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历来善于从历史中获得经验的人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他所在的时代中的强者,所以,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历史是强者的生存课本。”这句话值得咀嚼,细细品味。
  作者善于把浩瀚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以极其深入浅出的方式条分缕析,带领听众与读者一步步、一层层深入到历史智慧中去,渐渐让读者和听众开拓自己的思维,从历史中真正地受益,而不仅仅是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和掌握一些历史的时间线索。
  历史从来不是枯燥的史实和时间数字,是人们生存的智慧库,是人生可以获得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

书籍目录

《史记》篇
 第一章 刺客生涯原是梦
 第二章 英雄妻此却思量
 第三章 风尘握手赠佩刀
处世篇
 第四章 权变
 第五章 谦恭
 第六章 达观
 第七章 韬晦
 第八章 现实
 第九章 演技
 第十章 忠诚
 第十一章 组织

章节摘录

版权页:曹沫面对守信的敌人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名叫曹沫的勇士,他曾三次率领鲁国的军队和邻近的齐国交战。曹沫英勇善战,无私无畏,身先士卒,但遗憾的是,他所面对的齐国正值春秋时代最辉煌的人物齐桓公统治的时期。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身边又有着名臣管仲的辅佐——说到管仲,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一句话:诸葛亮在南阳种地隐居的时候“常自比管仲、乐毅”。不错,就是这个管仲,诸葛亮的学习楷模。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总是有名君名臣同时出现,双方的共同努力才创造出罕见的鼎盛局面,而这样的君臣际遇在两千年的历史中屈指可数,出现的几率不比彩票中大奖更高,但英勇善战的曹沫却偏偏就遇上了。于是,倒霉的曹沫三战三败,举国震动。鲁庄公慌了,向齐国提出了割地求和的请求,但是,鲁庄公像所有的英明领导人一样,知道部下尽了力,所以并不怪罪曹沫,还是继续让曹沫做他的将军。齐桓公答应与鲁庄公在柯地见面订立和约,但正当两位国君登上土台准备订约的时候,随行的曹沫却突然冲了上来,拿出匕首挟持了齐桓公。曹沫人质在手,向齐国人一吐胸中积怨:“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以大国欺负小国真是太霸道了。鲁国被齐国侵占了这么多领土,现在搞得鲁国城墙上掉一块砖都会砸在齐国的土地上,这不是欺人太甚么!”齐桓公在生死关头勉强答应了曹沫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等齐桓公做出许诺之后,曹沫便放下匕首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面不改色,谈吐如故。齐桓公一代霸主,何曾受过这样的委屈?越想越气,当下就要翻脸。要知道,曹沫不过是出其不意逞了一下个人之勇,要论国力、兵力,鲁国都比齐国差得太远,所以,齐桓公真要翻脸,鲁国这一边是怎么也招架不住的。况且,曹沫已经放还了齐桓公,齐国这边更是无所顾忌。鲁庄公脸色阴晴不定,也不知道会招来怎样的一个局面。这样的场合,管伸当然就在齐桓公的身边,他冷静地提醒齐桓公说:“您如果违背诺言,虽然能够为自己泄愤,却会在诸侯面前失去信用,以后的事情就不好做了。既然您已经答应了他,就不要再难为他,不要再难为鲁国,把得来的土地还给鲁国好了。”到底是明君明臣,齐桓公认同了管仲的意见,履行了自己刚才在胁迫下许下的诺言,把三次战争中得来的土地全部归还了鲁国,并且也没有难为曹沫。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如果回味一下,曹沫的举动还真是很让人后怕的。如果齐桓公不讲信用怎么办?如果齐桓公不讲信用,鲁国必定遭受灭顶之灾,而曹沫自己肯定也讨不了好去。曹沫虽然在放还齐桓公之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谈笑自若,大有君子之风,但在谈判的场合以武力挟持谈判者毕竟不能算是光明正大的出手,难道齐桓公就不'能以“小人之道”还以颜色吗?在曹沫挟持齐桓公的时候,现在的聪明人一定会给他这样支招:等齐国人答应了自己的条件之后,先从这里撤走,然后要求退还失地,等所有条件都被实际满足之后再放齐桓公也不迟。但曹沫没有这么做,也许是因为他没有生活在一个像现在这样信用缺失的时代,所以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的办法;也许是因为他了解齐国,深信他们不会做出不讲信用的事情。但无论如何,事情毕竟朝着曹沫最希望看到的形势发展了,所以,曹沫当然是这一事件中的赢家。其实,齐桓公一样是这一事件中的赢家。尽管他有些“丢了面子”,而且三次战争中获得的利益在一句话之后就化为乌有,好像是失败了,但是却赢得了美名。这一美名可以让他在今后长期受益,而未来的预期受益似乎还要远远大于当下退还给鲁国的这些利益,所以,他也是赢家,赢得似乎比曹沫还要漂亮。春秋时代是一个权谋争胜的时代,齐桓公讲信用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君子,他当然不是君子。他讲信用,不过是因为“信用”也是他的权谋手段之一,并且是更高境界的权谋。从一般意义上讲,“信义”和“权谋”是对立的东西,但在这样一个诸侯混战的大动荡时代里,“信义”竟然也被“权谋”涵盖了进去,成为了种种匪夷所思的权谋手段中的一种。所以,那些看上去完全符合信义准则与正义标准的行为未必就真是“信义”的与“正义”的,它们或者是幌子,或者是手段,它们的目标是“利益”而不是“正义”,只不过不那么容易能让人分清罢了。


编辑推荐

《历史中的大智慧:生活中的处世智慧和生存博弈策略》:历史即人生,人生即历史。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我们展现了超越我们能想象的无穷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得以从中学习、思考、领悟。洞悉历史里的大智慧,体悟人生中的潜规则。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历史中的大智慧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