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周记1911

程瑛 顾佳赟 张欣 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作者:

程瑛 顾佳赟 张欣  

页数:

332  

Tag标签:

无  

前言

冬日。咖啡馆。阳光穿透绿色木窗棂,四周宛若薄雾弥漫。到下一个整点,他会推门进入,着灰布长衫,携几页文件——那是下一个起义计划,很可能是克强同志亲拟。只需要在这里静静地等,桌上有日本小说,因为曾经要读法政科,用来练习文法。还有一份今日的《民立报》,创刊不过两月,“骚心”和“渔父”的笔名早已声名赫赫。尤其是“渔父”宋钝初先生,年不足三十而文章已堪称当世先行者,只是诸意见却与总理不合……这些并非此刻的重点。此刻桌上的报纸并没有人去翻看,但是都知道里面夹一张他的相片。并不认得,是一个洋装青年,拍照的时候他还在日本。年轻而俊美,单看一眼,已经足以爱上。只是这相片却依稀辨得惨淡墨痕:……剑作寒鸣……寻尸马革……自然题的是绝笔,而他亦早就声明为了革命要做独身主义。青春敢死而幸运未死,想不到这一次绝命照却辗转做了接头的信物。继续等,窗外落了雨。行人匆匆身影闪过,他们中的几个能了解这世界的恶与变?未来像是隧道尽头的光明,想着是无限的明亮,无限的快意,怎样通过隧道的黑,他会带来消息。……几乎在2011的咖啡端上桌之前,我们这几个女记者已经决定了要写这么一本关于1911的书。不为别的,只为那个尚未赴约的他,那个每人心里多少有一些的理想主义。即使为了每个字而读了乘以万倍的前人之书,我们恐怕依然不敢轻易作答:“革命是唯一的选择吗?”或者“选择革命适逢其时吗?”“宪政能够救国吗?”或者“我们曾经丧失过宪政救国的机会吗?”救国理想无罪,实践理想者,纵然失败,也值得永恒敬佩。那时,他们正年少;此刻,我们还不老。趁着岁月静好,何不体味穿越美妙?感谢档案馆里把所有1911年的纸媒拍成影印件的人们,所以,我们真的有一张《民立报》可以放在咖啡桌上。感谢所列所有参考文献的作者,还有未列上的诸位对辛亥历史感兴趣的网帖作者,每一篇周记的背后都有百万字以上的资料和我们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感谢复旦大学贾钦涵和上师大夏攀为我们查阅无数档案,奔忙于“上谕、奏疏、公牍、电文”之间。感谢上大博导林少雄教授,为我们借来一后备箱数十年没人读过的书,单看上面的灰尘就觉得古意盎然而心向往之。感谢漂亮MM林歆甘做革命杂役,大半年寂寥在故纸堆里。是为序言。否定理想者慎入。你懂的。

内容概要

  一百年前,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大清王朝轰然倒塌,一个王朝的隐退,却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疑问。
  为什么一名人力车夫的死会引发一场暴动?
  为什么清王朝在后期的一系列改革反而加速其灭亡?
  为什么一次偶然的革命最终会演变成惊心动魄的燎原之势?
  为什么袁世凯能够在清廷和革命党间左右逢源,最终成功窃取革命的果实?
  《瞭望东方周刊》三位资深女记者从独特视角出发,首创周记历史形式,还原那个特定年代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引领读者走进时光隧道,再现晚清王朝大厦将倾之末日残景,使读者读后能见微知著,以史为鉴,在成与败、得与失之间,去回味,去思索。
  读完本书,你会发现,原来历史也可以写得很好看。

作者简介

  程瑛
  女,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硕士。1999年进入新华社工作,曾驻点台湾采访。现任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副总编辑。
  顾佳赟
  女,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硕士。曾任《文汇报》、中新社记者,多次获评中国好新闻一二等奖、上海好新闻奖等多项新闻类政府奖项。后出国游学,钻研文史。现任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时事部主任。
  张欣
  女,山东大学本科,复旦大学硕士,2009年硕士毕业后一直在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任时政记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纸屋子摇摇,就差一片鸿毛
 1月7日:秀才温世霖遭密捕奇遇
 1月8日:小贩刘保昌的游行
 1月21日:车夫吴一狗之死
 1月31日:伍连德的鼠疫之战
第二章 变革与阴谋,假如他们得手
 2月12日:一笔糊涂账
 2月19日:历史给“四人组”机会吗?
 2月24日:差一点,司法就独立了
第三章 没实现的可能,算不算可能
 3月1日:惊心动魄的“人口普查”
 3月14日:何不来硬的?
 3月20日:“哧”一下,燃尽青春这根火柴
 3月20日:一切皆有可能
 3月25日:法政先锋怎样炼成
第四章 为什么人民不辨好歹呢
 4月3日:同一首歌
 4月8日:刺客独角戏
 4月10日:新政如烟
 4月29日:按说没输在起跑线上
第五章 狗熊不肯上当
 5月3日:谁也不服谁
 5月8日:狐狸和狗熊分粮食
 5月9日:“算盘思维”伤不起
 5月31日:我叫自由
第六章 刀可以插在两肋,也可以插在后背
 6月4日: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6月7日:那一次煮酒
 6月14日:大灾“N年未遇”
 6月18日:江湖劫
第七章 同样的着急,同样的没招
 7月5日:人散后,一弯残月如钩
 7月8日:高压锅里的梭子
 7月26日:名记中的战斗机
 7月31日:到底先打哪儿?
第八章 有人爱炸弹,有人爱混乱,有人已离线
 8月2日:赵尔丰来了
 8月5日:春风沉醉的晚上
 8月9日:一个看不懂的集大成者
 8月13日:“80后”爱上了炸弹
第九章 倒计时开始,不许剧透
 9月7日:黑血革命
 9月18日:人人都爱岑春煊
 9月24日:设计好了的月黑风高
 9月25日:从一个胚胎读一个物种
第十章 当革命扑面而来
 10月4日:一曲惆怅
 10月10日:最后24小时
 10月11日:友邦来洗牌
 10月15日:当多情遭遇大胆
 10月31日:不可能重返格拉玛号
第十一章 选A还是B!没有标准答案
 11月2日:黎明之前
 11月6日:梁启超的一星期
 11月16日:一道抢答题
 11月20日:就怕木偶想法多
 11月28日:围观共和
第十二章 一切才刚刚开始
 12月1日:另一种独立
 12月18日:和谈俱乐部
 12月29日:勿轻言革命

章节摘录

版权页:10月22日晨,西安同盟会、新军、哥老会武装起义,通电响应武昌。11月14日晚,宁夏军民集会决定次日起义,三五天后各地纷纷取胜,“支那革命大元帅孙”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城楼上。西安光复,断绝清廷通往西北的南路;宁夏起义,又切断唯一的北路。长庚等封封急电发给朝廷:“宁夏失陷”,“甘肃有饷仅支一月……危急万状”,“如不从速接济……甘患更甚于陕”,“无甘则新伊孤悬塞外,均不可保”。塞外伊犁,已成最后稻草。然而革命党抢先破题。1912年1月,一封发自武汉辗转上海、俄国至伊犁的密电将载人史册:“袁大化、升允、长庚、志锐等,谋拥宣统西迁;伊犁应迅速起义响应武昌,以破彼偏安”。当月7日晚9点,伊犁五路起义军同时提前行动。其中一路由冯特民、黄立中率领攻占南库,夺取武器。“枪在手!跟我走!”困坐城内的新军纷纷响应。8日晨到20日,杨瓒绪率百多起义军在伊犁“九城”最大饭店会芳园吃了十几天。昔日官员公款吃喝所在,被起义军消费了300多桌,白条都没打。情势之危急令伊犁最高行政长官志锐措手不及。他自恃城内外有满蒙兵千余人防卫,未加严密戒备。直到1月7日当天,军标协统陈军福告之革命党将于晚12时起义,志锐才仓促准备,转告官兵会“厚发薪饷”,以期高薪灭火。将军署沦陷时,志锐由后花园越墙,躲进老满营右翼协领乌格尔春的衙署。怕受牵连的乌格尔春派女婿告密,起义军在乌宅大堂东夹道将志锐抓获。8日,伊犁起义军通电全国,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新伊大都督府”。在惠远城钟鼓楼前,革命党人当着全城百姓,再次提出推举志锐为都督。执拗的阶下囚严词拒绝,只求速死。同是书生的冯特民举起枪,子弹飞过,成全了志锐的忠君爱国梦。回首往事,或有绝食殉父母亲的背影、井底堂妹冤魂的泣告、壮志未酬的“堂妹夫”光绪之殷切嘱托……复杂身世,复杂时局,复杂心情。在伊犁上任54天后,志锐谢幕。清廷西迁的最后一个机会就此凋零。掰开揉碎,必然与偶然在伊犁之变中交织难辨。时机是必然还是偶然?袁大化幕友张开枚说,伊犁之变一是无饷可发,二是由于刚到任的志锐要清查亏空贪墨,有事者贺家栋、杨瓒绪惧罪发难。这与革命语境下的伊犁起义大相径庭。无饷可发是事实。志锐未到伊犁,就已开始筹饷练兵。原请兵费一百万,度支部却只给了个20万的空头支票。胜利是必然还是偶然?天将亮时战事仍相持不下。革命党人李梦彪等率领起义军进攻军标和防守北库的新旧满营。新满营和武备学堂学生盘踞北库,在蒙库泰的指挥下凭借新式武器抗拒起义军。志锐在逃,城外锡伯、索伦、察哈尔、额鲁特满蒙各旗练军还在集结,十五里外的绥定城驻有伊犁镇标绿营。志锐一旦外逃成功,调集军队同时反扑,旧满营和军标难保不反。

媒体关注与评论

好看的故事,短短的句子,跳荡的思维,这样的历史,可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穿越1911”,既可能是从今天穿越到一百年前,也可能是从一百年前穿越到今天。而这部书,二者皆有,互相穿越。 ——著名历史学家 雷颐从女性的视觉着手,以小见大,讲述了许多正史瞧不上的鸡零狗碎般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了历史的真实,感受到它的血与肉,更看到末日晚清中的另一番景致。 ——《中国不高兴》作者 黄纪苏重现遮蔽在宏大叙事下的历史关节点,年代细节惊人相似,成败之鉴犹在昨天。 ——著名作家,大型纪录片《北京记忆》总撰稿 宋强在结构与解构风行的当下,历史被消磨得面目模糊,不是流于戏谑,便是过于严谨;而《周记1911》,站在人文气息浓厚的视角,用时代感的词汇和温情的叙述,巧妙地串联历史与现实,百年时光荡漾而来。 ——畅销书《革命与生意》作者 吴比


编辑推荐

《周记1911》编辑推荐: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开年微历史。百年前时空直播,鲜润生动如新闻。国内顶级时事新闻记者首创“周记历史”探寻晚清,揭开大清帝国国脉崩裂的真相,最好看的政史描绘,最令人信服的推演,最大胆犀利的国运启示录。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雷颐(著名历史学家)、黄纪苏(《中国不高兴》作者)、宋强(著名作家、大型纪录片《北京记忆》总撰稿)、吴比(畅销书《革命与生意》作者)联袂推荐。还原微缩在庶民物事里的历史瞬间,再现关键人物鲜为人知的新闻细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周记1911 PDF格式下载



  一百年前,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大清王朝轰然倒塌,一个王朝的隐退,却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疑问。
  为什么一名人力车夫的死会引发一场暴动?
  为什么清王朝在后期的一系列改革反而加速其灭亡?
  为什么一次偶然的革命最终会演变成惊心动魄的燎原之势?
  为什么袁世凯能够在清廷和革命党间左右逢源,最终成功窃取革命的果实?
  《瞭望东方周刊》三位资深女记者从独特视角出发,首创周记历史形式,还原那个特定年代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引领读者走进时光隧道,再现晚清王朝大厦将倾之末日残景,使读者读后能见微知著,以史为鉴,在成与败、得与失之间,去回味,去思索。
  读完本书,你会发现,原来历史也可以写得很好看。


当我拿到《周记1911》的时候,不禁感叹:2011辛亥图书的压轴之作终于出现了。


为什么一名人力车夫的死会引发一场暴动?为什么清王朝在1911年的一系列改革反而加速其灭亡?为什么一次偶然的革命最终会演变成惊心动魄的燎原之势?为什么袁世凯能够在清廷和革命党间左右逢源,最终成功窃取革命的果实?……一本《周记1911》为读者全面展示当时那个大时代的风雨欲来。本书以周记的形式,化繁为简,不与其他史书那样,啰嗦赘述,而是以老辣笔法,全景勾勒当时的民国风云,再现当时的峥嵘岁月。追踪革命人的精神和力量,为读者讲述了历史真相,将那时的丛林之争,革命战役,立宪真相等等一一道出,文字内外,再现那时原态。

这是一本耐读的书,因为书中将辛亥之年的历史成败之关键阐释详细、精确。这也是一本好看的书,这不是历史小说,却比历史小说更吸引读者的眼睛,这一段精彩不输于三国的历史,会给读者带来别样的心灵盛宴。

随着书中的字里行间,追寻当年历史的真相,细看辛亥革命全景,那些去除脸谱化的历史,如此真实。那些历史人物,在书中变得鲜活,有血有肉起来,读这本书,就好像置身辛亥之年,亲身体验了这场革命。

这就是这本书的魔力,将一场革命,写活了。


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开年微历史 《瞭望东方周刊》著名时事新闻记者探寻晚清


2011即将过去,回想2011,“辛亥”肯定是一个关键词。百年前的1911,再也伤不起的清王朝OVER了。这次不是王朝更替,而是一种社会制度的进步,这是惊天动地的。我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对完美社会、完美国家永抱幻想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力量、有希望的民族。这就是百年之后我们暮然回首并将往事托举心头的原因。
2011这一年中,我也应时应景看了不少关于辛亥革命的书: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辛亥,摇晃的中国》,“理想国丛书”这五个字便让我不假思索掏钱买下此书;比如,中国致公出版社的《西北哥老会与辛亥革命》,这应该算是一本在众多辛亥百年出版物中很“非主流”或者说“很学术”的书,这本书可读性很强,帮我梳理了民间会党在“洪棍孙大炮”终结帝制,创立共和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再比如,团结出版社那一套二十本的《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我牺牲了大概两个月的业余时间啃完了这套丛书,全套书在主流史学观的基础上,力求采用原始史料,以期完整展示辛亥著名人物的际遇沉浮,全面塑造他们的人物形象。
可以大言不惭地说一句,对于2011年出版的辛亥类图书,我也算是“吃过见过的主儿”了,但当我拿到《周记1911》的时候,我还是不禁感叹:2011辛亥图书的压轴之作终于出现了。
叫我如何评价《周记1911》这本书呢?必须以“嬉皮笑脸”和“正襟危坐”这两种状态来评价,因为三位美女作者就是用这两种“分裂”的状态书写此书的。“嬉皮笑脸”来讲,这本书每篇周记的题目都足够“狗血”与“吐槽”,内容也足够“解构”与“拼贴”。你看看,“算盘思维伤不起”、“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法证先锋怎样炼成”这样的周记题目足以勾足你的好奇心吧。“正襟危坐”来讲,这本非虚构类的文学作品史料翔实,翔实到鸡零狗碎的细节也收入其中,因为越是细节的就越是能道出根由的。 纵观全书,处处透着作者的调皮,让我恍惚中猜测这本书的作者会不会就是“黄蓉”?作者之所以调皮,是不想扳着一副说教的嘴脸,女孩子嘛,还是可爱一点儿更招人喜欢。金庸笔下的江湖中人,打起架来架势十足、眉头紧锁的肯定不是一等一的硬手,真正的高手都是周伯通那样功力深厚却嬉皮笑脸的老顽童。《周记1911》,在周记这种新颖的写史形式以及调皮的文字下,处处透着作者的底蕴,让我不得不暗叹:穿越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真乃高手!比如,“为什么人民不辨好歹呢”这样一个题目下讲到了徐绍桢这个人物。徐绍桢是辛亥革命时期相当重要的一个人物,没有他的光复南京,就不可能有中华民国的诞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徐绍桢的历史功绩渐渐淡出了国人的视线。前不久,央视黄金时间播出的那部辛亥革命的纪录片也只是给了徐绍桢一个镜头而没有只言片语的介绍。三位美女作者必定是参考了很多文献下了很多苦功夫了解了徐绍桢这个人物,才能先后两次把他写到书中。高手就是高手,蕴精妙于无形中。
我猜,三位作者分别是天蝎座、摩羯座、双子座。天蝎座的理性是无敌的,这本书很客观;摩羯座是执着的,这本书立论严谨;双子座是分裂的,每篇周记的题目和内容是勾人的。
“那时,他们正年少;此时,我们还不老。趁着岁月静好,何不体味穿越美妙。”女记者长得好看并不让我惊讶,但历史写得如此好看,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有那么多关于辛亥革命的书打底,看罢《周记1911》,我真想和本书的三位美女作者盘盘道,如果现实中没有这个机会,哪怕是梦中也好。


购书满99元的赠品,是个惊喜,三位女记者,视角很独特,更多的是将那个时代展现在读者眼前,而并不做过多评论,是非功过,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判断!故事讲的挺生动的,偶发小贫嘴,偶有倾向性。逻辑清晰,呈现立体。很适合每天花20分钟来找点乐子,了解一些东西。


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开年微历史,很新颖的题材


揭开大清帝国国脉崩裂的真相,好看


没想到是三位女记者写的,翻了翻还不错,敬佩


小女生写东西的出发点和立场就是和大老爷们不太一样,所以以时间为经人物为纬,不经意间就织出了一幅清末民初的政坛清明上河图。当然,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新闻工作职业的局限,洞察力过度,分析力不足,所以可读性要高于启发性。


书写得不错,但书名起得让人以为是姓周的人记得,读后知道一周一事的历史顺序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为中国现代化隆重破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辛亥革命有着非同凡响的历史意味。


正如张鸣教授推荐的那样,好看的故事,短短的句子,跳荡的思维,这样的历史,可读


一百年前中国处于动荡年代,清朝的腐败,外国列强的入侵,有识之士的觉醒,使得清皇朝轰然倒塌,中国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


很独特的视角,虽说是微历史,但是可以管中规豹


看完后感觉:原来听了这么多年的“辛亥革命”原来是这样的啊!


回溯了天朝崩溃前夜的种种秘闻细节,全新解密一个你所不知道的辛亥革命,一百年的人事历历在目,一百年的参照物令人惊心,对今天的中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从全新的角度带重新审视了辛亥革命这段历史,为我们描述了一段去脸谱化的历史


原来辛亥革命是这样起来的,好!


堪称最真实、最权威的辛亥历史的记录。读后发人深省


从全新解读1911辛亥革命,值得一读,要是有签名本就更好了,


作者身份很权威,文笔很流畅,回顾那个离我们园区的历史年代,让人热血沸腾。


其实在我们接受完正规教育,学完教科书上的历史之后,再读什么历史都是那么的新鲜。


很好,正在看,作者查阅了不少历史资料


以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历史知识为基础,通过大量详实但不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辛亥!


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辛亥 历史总是充满了各种偶然


从微观角度再现历史,值得读


讲述清末改革与革命的思潮和运动,分析透彻,史料翔实,观点新颖。适合所有对经济、社会、政治有关的人阅读,借鉴。


还是关于辛亥革命的书,要想读懂辛亥,就的看不同人对辛亥的理解,多方面解读


1911年是中国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我很想了解当时发生了啥,还有在大历史背景下的人物表现。


既好看又严谨的历史,就应该是这样


看了很多评价才买的这本书,应该是一本能体现历史真相的好书。


内容深刻,行文风趣,相对真实还原历史人物和事件,引人深思!


只看了几页,透着女性的细腻和智慧,倒要看看三个女人如何讲述辛亥革命


史料翔实又不失趣味。看完此书,对很多晚晴和民国初年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头一次见到这样介绍历史的,用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人物,某一瞬间的故事,形象而鲜明的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种种~


牢记历史,以史为镜。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


当时吴樾26岁,陆皓东27岁,秋瑾30岁,熊成基23岁,邹容20岁,彭家珍24岁,史坚如21岁……这些百年前的“80后”,如热恋一般,身殉令人心跳的暗杀大业。


把一段历史写得这样生机盎然,实属难得。可看性极强。


已经很久没有读到这么通俗有趣、吸引我的历史读物了。


是一部了解辛亥历史的书。可读性较强。


关于辛亥革命的书籍,这本算是不错的。值得看


对民国史一向不熟悉,也不感兴趣,不过这本书让我对民国那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汪精卫看中了载沣每天进宫必经的小石桥,计划埋设炸药,黄、喻负责安装,汪负责引爆。1910年3月底,黄、喻二人去桥下挖坑,因犬吠而撤退;第二天,两人去埋装有50磅炸药的铁罐,可惜导线太短;第三天再去接线,被人举报到警察厅,铁罐被起走。”,哈哈只是他当初暗杀摄政王时,有没有想过自己日后也会被暗杀。


不错 有助于了解那段历史


对于历史的评价,总是各家有各家的理论。我并不研究历史,拿来读读。


值得一看,了解自己的历史。


还不错的。老公看的,我没看,历史对我而言总是过于重。


百年辛亥,真相到底如何,本书给出了答案


最近看了不少辛亥的文章,这本书有利于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百年前的那场大事件。


一直很喜欢读清史和民国史,看过几本,感觉这本比较实在,一下子看了大半本了


胜在3元不到的价格,内容还好,适合一读


这书资料很丰富,视角也很独特


非常不错的书,正好赶上打折,性价比很高,女性的角度写的书,非常独特


这本书价廉物美,十分好!


很好 老顾客了 有合适的就给儿子备的


书籍质量不错,印刷也很好,还没来得及看呢


很不错的一本书,一直都在看


好书值得推荐给大家一看


小事件反映大题材,这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物美价廉,对辛亥历史感兴趣的,可以一读,快递速度很快


读了几篇,很满意,这是一种真实而别致的写法,有启发,并且这样读史实也很轻松愉快.性价比很高,物有所值.


还没有看过,但是一个一个故事


从一个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那一年----2011,辛亥年,非常有新意。


书的内容是另一个思路看辛亥,很不错


这本书应该给儿子买的,应该不错吧。


还不错,挺幽默的讲述了那段时间的故事


周记1911: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开年微历史 《瞭望东方周刊》著名时事新闻记者探寻晚清


当我拿到《周记1911》的时候,不禁感叹:2011辛亥图书的压轴之作终于出现了。 为什么一名人力车夫的死会引发一场暴动?为什么清王朝在1911年的一系列改革反而加速其灭亡?为什么一次偶然的革命最终会演变成惊心动魄的燎原之势?为什么袁世凯能够在清廷和革命党间左右逢源,最终成功窃取革命的果实?……一本《周记1911》为读者全面展示当时那个大时代的风雨欲来。本书以周记的形式,化繁为简,不与其他史书那样,啰嗦赘述,而是以老辣笔法,全景勾勒当时的民国风云,再现当时的峥嵘岁月。追踪革命人的精神和力量,为读者讲述了历史真相,将那时的丛林之争,革命战役,立宪真相等等一一道出,文字内外,再现那时原态。 这是一本耐读的书,因为书中将辛亥之年的历史成败之关键阐释详细、精确。这也是一本好看的书,这不是历史小说,却比历史小说更吸引...


开天辟地的大事记,1911。


内容还是挺丰富的,和正统的史书有区别,内容较翔实


不错的分析,颠覆你的教科书常识


史料详尽、趣味性强,喜欢这种风格而且可读性强。


讲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人心的浮沉,和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


资料很详细,文字功底扎实


外商狠狠抬高地价房价,官商也参与其中。小商户求减房租已声嘶力竭。交不起房租,不搬走还想减租,是为钉子户。


书还没看,应该还不错,包装有塑封,挺不错的,就是纸貌似有些发黄,不知道是不是积压的久了,不过这个价格买来已经很值了


性价比很高的书,厚厚的一本才5元,内容也不错。


特价买的,拿来消磨时间还不错


不到三元钱就拿下了,关键还是书不错


个人觉得无聊的时候读读长见识


很不错,虽然还没看,质量不错


很不错,出乎自己意料的好书


另一个角度看晚清。消遣可以,收藏不值。


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历史,值得一看!


另类解读历史,可以一看


很好,质量也好,支持下


书比较适合休闲时候看看·


新的形式


故事非常精彩,让人耳目一新


挺不错的一本书。写作方式也很有创意。


挺好的 搞活动时买的 有时间再看


压皱了,封面有点儿小破碎。。。不影响阅读。。。


主要优点还是 价格便宜 值得购买!


不错,挺吸引我的


活动时购入,质量价格均满意


内容不错,正在阅读。


还行,本以为是一段时期的。简单看了一下只有一年的内容


性价比很高的书籍!!!!


已时间顺序记载了那一年的风云


那个时代给了晚清报人一个展示自己和新闻的机会,同时也在为时代的转变贡献着自己新闻人的力量。“时事造英雄,英雄也造时事。”那段非常的历史时期造就了中国一批相当著名的记者,而他们的报纸,他们的言论也在为那段历史的走向做着影响。打开一部新闻史看那个时代的新闻人和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有所为报》的反清、“苏报案”、“杨乃武小白菜案”、对了还有《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等等一系列的事件都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跳动的新闻脉搏。仔细品位那一场精英云集,思想荟萃的新闻大战,它们或起于思想,或源于政治;或口诛笔伐,或结伙声讨都让我们看到了乱世中华夏民族的自强和上进之力,活力与不息共举。读着先贤们的文章,听着新闻史作者讲述的故事,眼前仿佛浮现出他们挑灯疾书时论的身影,又仿佛有了他们为争新闻自由而战的英姿,着实让人为之神往。因为我能力所限,无法从宏观上描述那个激情迸进的新闻黄金时代,于是只好从一个点着手,从一个侧面去探究那个虽乱却到处呈现着思想的流光溢彩,展示着战斗豪情的时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