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史纲
2012-4
中国长安出版社
李定一
183
无
三十余年前曾立下宏愿,希望能撰写一本一般人都能够阅读而且愿意读下去的中国史书。少年气盛,不自知孤陋,历时两年余,积稿盈寸矣。当年曾自订四项规律以自策勉。 第一是必须将古籍融会贯通,透过缜密思考,用现代的文体,叙述古代的事物。绝对革除堆砌长幅大段古籍,敷张而成书者流。此固或可表示著者之渊博,于读者而言,则有不知所云的感觉。不幸这类史籍充斥,有的到了能剪糊多少便印刷多少的程度,焉能不使一般追求国史知识者望书兴叹。 第二是对史事的排比组合,尽可能要按发生的时间次序叙述。因为读历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理解史事的因果关系,或许可以从中获取些许经验。如果叙史时海阔天空,上下古今,畅论一是,容或偶有所得,然于一般读者而言,史事尚未认知,焉能从而领悟其“真理”?此类以“一家之言”而鸣世之著作,亦曾风流一时,于一般读者而言亦只得随声附和,颇似寓言所说国王的龙袍,不能不说美极了。第三是要以极郑重的态度选择所要叙述的事物,易言之,即我们所要叙述的不是“过去的事都是历史”的那种历史,而是“我们今日所需要知道的过去的事”的历史。所以很多史家都承认“凡是历史都是近代史”这句话,因为都是根据近代人的眼光在选择史事,在析绎史事。举例以明之:如唐代日本“遣唐使”之事,在唐代绝不受重视,宋以后的史家更不理会此事,但清末民初以后的史家便大肆渲染成中国文化如何如何影响日本了。又如明世宗时的“大礼之议”,为了谁应称为“皇考”之争,明史记载连篇累牍,煞有介事,今日则有不知何所云然的感觉。如何采择过去的史事人物等加以浓淡分明的叙述,需要史学家的智慧,也还需真正博古通今(中外)。第四是篇幅不可过繁重。当年订为五十万字左右,主要是估计一位有正常工作的人,每日抽空阅读,能在一周内读完为适宜。大家都知道写历史不怕篇幅多,要抄多少都有供应;问题在如何简,更重要的在“简得其当”。简得其当的标准很难定,这便是最绞脑汁,熬心血的功夫。笔者尝因某人或事应配置在何处,如何叙述,萦绕于心,久思不能决,拂之亦不能去,甚至当玩麻将时亦入侵,其恶可知。 工作两年余之后检视成绩“惨”然。除第一项勉强做到外,其余三项均力不从心,尤其篇幅臃肿不堪,是真正眼高手低的产品。懊丧之余,从史功、史才、史识、史意(章学诚首创,即史之意境)等方面作一反省,自知不逮。此后工作方向转换,但数十年来每浏览国史书籍,若有所感触,辄笔之于卡。五年前检视累积之物,似略有所得,重拾旧业之念油然而生。原因很简单,我虽顽劣窳陋仍如昔日,但已年近古稀,即将退归田园,汰于学界之外。在未消失于茫茫史学界之前,桑榆之年总不能再坐耗时光,因此抱定入地狱的心情撰写此书。三十余年前的手稿,可用者已十不得一二,若干纸张已朽,只得糊贴在稿纸上始免破碎,纸且如斯,人何以堪。 “中国”亦可当作地名解释,“中华”则涵有历史文化传统之意;故今日之国人,无论其政治主张如何歧异,但都坚守着中华两字不放。因此本书杜撰“中华世界”一辞,因中国文籍中所说的“天下”,与今人世界同义。本书的主旨即在叙述中华世界从形成到破灭的历史。“纲”是纲要,自知无法周详耳。 全书共分六编,第六编叙述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为止的历史,采取拙著《中国近代史》者约五分之三,小错误已改订。补充若干新意见,编组亦重作安排。笔者何以叙史至辛亥革命为止的原因,在本书最后两页有交代。 本书是于一般渴望知道国史者而著,于专家言,实不值一哂,故引文均未注明出处。因为笔者功力浅薄,绝对大多数引文均据《二十五史》《资治通鉴》而已。读者欲进一步探索,可查正史之本传或有关本纪或书、志。本书所引者均极短少,有时仅数字,目的在增加语意及涵义,如果加注出处,篇幅要增多三分之一,省去之后,对读者无碍,专家自可查证。 有一鄙见以为颇为重大的问题,即自汉文帝开始到明太祖始废除的年号问题。从公元前163年汉文帝开始建年号,到他的孙儿汉武帝每数年改一次年号成为习惯,至明太祖为止,一千五百三十一年之间,共有六百七十一个年号。年号是计算时间的基准,如果记不清每个年号所代表的时间,当提到某年号时,自茫然不知何义;如用几个年号去列论某一史事演变的历程时,等于说天书,不知所云。一千五百年间有六百七十一个纪年单位,实在可怕。汉武帝在位五十三年,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四年,改元十四次,武则天建周之后共十五年改年号十三次,有一年而有两个年号者。随意更改年号是读中国历史的极大障碍。当年标点《二十五史》及《资治通鉴》的诸君子,未趁此将年号改为帝王纪年,附以公元,是大失策。若干史家喜用年号叙史论事,自以为典雅,实则迂腐浅陋(他们也常错误,例子很多)。本书援孔子作《春秋》用“鲁隐公元年”之义,彻底废除徒以代表皇帝个人愚昧无识而复困扰后学的年号,用汉武帝二十二年(前119)代替元狩四年。某几个有特别意义的年号,到有需要时特别说明,如贞观(唐太宗是汉武帝以后明太祖前惟一不改年号的君主)、建安、永嘉之类。 笔者自知才质朽陋,素不敢为天下先,惟独废弃年号一事,甚盼史学界诸子不因人废言,竭力推行,造福后学,庶几有裨于国史之了解与研究;何况所提倡的是夫子之道,所反对的是愚昧迷信的皇帝们的恶行。 关于《中华史纲》参考书方面,实在不胜列举,只有用浩如烟埃一辞可以形容。几十年来浏览所及前贤与时贤的杰作颇多,包括专门学术论著与专书,以及一般性之通史作品。凡拜读到的,均使著者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受到裨益,谨铭谢意。至于本书的疏漏舛误,自知不免,亦祈匡正,是祷。铜梁李定一谨识 1986年6月28日
【一部严谨独到、朴实优美的通史佳作】
《中华史纲》(李定一著),是著名历史学家李定一教授的代表作,也是港台近几十年来最为严谨的国史著作之一。书中独特思辨的史观,简洁朴实的语言,相比一般故作高深、枯燥乏味的历史书,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内容跨度从史前传说时期直到辛亥革命为止,记叙了几千年来中华世界的政治和文明之变迁。李定一教授的出发点,是要创作一部“针对当代现实,适合普通读者”的通俗历史读物,使读者可以快速、清晰地了解本民族之国史,以略尽国民之文化义务。
李定一(1919~2002),字方中,重庆铜梁人。台湾当代知名历史学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6年赴欧美研究,1953年在台湾大学历史系任教。1963年赴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1975年返台,任教于政治大学历史系研究所。
著、译、编有《中国近代史》《中美早期外交史》《中美外交史》《中国近代史论丛》(与吴相湘、包遵彭合辑)《俄罗斯源流考》《世界史纲》《中华史纲》等。
序
☆ 第一编 中华民族文化形成时期
第一章 蒙昧时期
第一节 神话——先民心目中的“历史”
第二节 五帝——传说时期
第二章 三代——历史的肇始
第一节 夏代(前2183- 前1752)
第二节 殷商(前1752- 前1111)
第三节 西周(前1111- 前770)
第三章 春秋时代(前770- 前481)
第一节 霸政的兴起——齐桓公
第二节 霸政的发展
第三节 各国的变化
第四章 战国时代(前469- 前221)
第一节 战国变法图强
第二节 诡谲的国际斗争
第三节 社会的激剧变动
第四节 孔子——民间讲学的创始者
第五节 百花齐放——诸子百家
☆ 第二编 中华世界之创始与发展
——秦汉三国与魏晋(前221-316)
第五章 “中华世界”的创始
第一节 秦王政时期(前246- 前221)
第二节 秦始皇时代(前221- 前210)
第三节 对秦始皇的评论
第四节 复古与维新的斗争(前209- 前202)
第六章 中华世界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 大一统局势的奠定——文景之治
第二节 武帝的兴革
第三节 中华世界的巩固
第四节 王莽兴起的背景
第五节 王莽时代——一个理想的破灭
第七章 衰颓时期(25-220)
第一节 光武帝的政策
第二节 黯淡迷惘的士风
第三节 外戚宦官与名流
第四节 长期分裂的前奏
第八章 大分裂的序幕
第一节 曹操的志事
第二节 三国的人物
第三节 三国鼎立
第四节 统一的幻梦——西晋
第九章 中华文化概述
第一节 农业情况
第二节 工商业发达
第三节 学术与科技
☆ 第三编 新陈代谢时期
——“五胡乱华”与南北朝(316-589)
第十章 大动乱局势(306-439)
第一节 西晋边境的情势
第二节 匈奴称雄时期(306-349)
第三节 羌族称雄时期——苻坚
第四节 北魏的统一
第十一章 江南的开发与繁荣——东晋
第一节 南渡后的政局
第二节 东晋的北伐
第三节 南朝的政局
第四节 新天地中的旧文化
第十二章 旧文化的再生
第一节 孝文帝的华化
第二节 中原的分裂
第三节 新民族的旧文化
☆ 第四编 中华文化之定型
——隋唐与两宋(589-1276)
第十三章 辉煌的唐代
第一节 大一统盛世的前奏
第二节 唐初的政局
第三节 由盛而衰的经过
第四节 唐代之衰亡
第五节 中华文化的广播
第十四章 唐代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 唐代的经济社会
第二节 唐代的文化
第十五章 国势式微时期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概况
第二节 宋代开国的政策
第三节 变法图强
第四节 南宋的苟安
第十六章 两宋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 宋代的经济社会
第二节 宋代的文化
☆ 第五编 中华文化之发展
——元明清之长期统一(1276-1842)
第十七章 元明两代之大势
第一节 蒙古人统治中国
第二节 明太祖开国政策
第三节 明初政局
第四节 明政之衰与张居正之改革
第五节 明成祖的海外发展
第六节 元明两代的文化
第七节 明代之衰亡
第十八章 大清帝国
第一节 一统中华
第二节 清初的统治
第三节 由盛而衰之历程
第四节 早期中外关系
第五节 中西文化交流
第六节 清代的文化
☆ 第六编 中华世界的没落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1842-1911)
第十九章 西方势力的入侵
第一节 鸦片走私问题
第二节 鸦片战争
第三节 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第四节 大清帝国的解体
第二十章 全国大动乱
第一节 太平军的勃兴
第二节 太平军的政略
第三节 满汉政权的转移
第二十一章 自强运动
第一节 “师夷之长”的发端
第二节 基督教再度传播
第三节 自强运动的阻碍
第四节 第一次中日战争
第二十二章 救亡运动
第一节 开民智运动与百日维新
第二节 义和团
第三节 辛亥革命
第四节 国民革命之顿挫
插图:神话象征一个民族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共通理想与欲望,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梦。中国、印度与西方文化在本质上有差异,在这三种迥然不同的神话中,也可略窥端倪。许多学者都异口同声说,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人文精神,盘古的神话似乎便不是毫无意义了。(见第3页)秦始皇顺天应人,为天下万世谋福利,大家理应歌颂他,拥戴他,但刚好相反,当世的人诟骂他为“暴秦”,后世的人更将他视为专制残酷暴君的代表。……秦始皇贻祸中国最深远的地方,是他为后世树立一个行法治便享国不久的恶劣先例,使得中国政治长久厉行人治,而且君主在行人治专制时还振振有辞!(见第91页)汉武帝的“尊崇儒术,罢黜百家”,只是提倡教育,政府不再用公帑去养不重视教化的“学人”而已,他决没有统制思想,压迫学术自由。董仲舒也从未作过如此之建议!武帝十分敬重董仲舒,但并未让他在中枢任职。(见第107页)随着王莽死亡的不仅只一个个人,而是一个理想。这个理想有三个中心思想:(一)任何朝代都一定灭亡,不可能由一家一姓的人永远统治下去;(二)政权的转移,要用和平方式的“禅让”,不用战争来取得政权;(三)任何政权都要重视天意,天视自我民视,民心即是天意。(见第124页)中国农民三大敌人:兵祸、天灾、剥削。以兵祸最可怕……其次是天灾……至于剥削则是司空见惯。如果上述三个敌人同时出现,便是野心家利用农民铤而走险的时机。野心家多不是农民,只是利用农民。野心家多用迷信宗教作为凝聚的力量。所谓的“农民起义”,再酿造成连年兵祸,为其他善良的农民带来悲惨的命运。遭大屠杀的仍是农民。兵祸天灾之后,人口减少,复员安定,若干年后,类似的情况再度发生,这便是历史上一治一乱中,中国农民命运的循环。(见第164页)“五胡乱华”使浮在上层腐败不堪的魏晋文化,飘到南方去新生,沉淀在中下层的传统士人,在苦难的情况下,重振自后汉以来即被扬弃的儒术。不仅在文化上是如此,中华民族经过此次长时期的大动乱,各民族相互糅合,亦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出现。(见第231页)贞观之治与文景之治完全有别,后者只是皇帝个人有节俭的美德,但任令豪强横行,使天下百姓过着牛马猪犬不如的生活。放弃育民的责任而“无为”,从政治的立场看,他们是不负责任;从人道的观点看,他们是残忍。贾谊、董仲舒早已揭发其罪恶与黑暗。前者是君臣上下一心,励精图治,为疮痍满目、萧条残破的社会,作培元固本的工作,使社会繁荣,生民揖让雍容,达到“古昔未有也”的天堂。这是中国史家提到以往的君主,均以唐太宗为楷模的原因。(见第252页)蒙古人征服欧亚其他地方,有如风卷残云,惟独征服中原,历时四十余年,耗竭人力最多。襄阳与钓鱼城等地的守将,能不使欧亚各地的将军们羞愧死?何况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积弱的时期。(见第337页)君主任命宰相主政,故君主不亲理庶政,故称君主专制。明君多有贤相,昏君则多权奸,但也有不少例外。废宰相后,皇帝个人直接总理天下庶政,百僚直接对皇帝负责,故称君主独裁,与君主专制有别。宰相胡惟庸谋反案,发生于(明)太祖十三年,自是不设宰相……从此皇帝直辖六部,即自兼宰相之意。清沿袭明制,君主独裁制在中国推行了五百三十一年(1380-1911)。(见第343页)《南京条约》以后四年间中外所订的条约,都是应该平等,而实质上却极不平等的条约。英国因战争得胜,获得了按照他们的国际法上的国交平等;而中国却因为根本不知道那些“国际法”的缘故,承受了知识上不平等所加与的损害。(见第446页)湘军与淮军都是应运而生的新势力,这种新力量酝酿形成后,便开始创造新局面。这批新崭露头角的汉人成为清末的砥柱中流,满人的实际政权由是而转入汉人手中,故洪秀全的种族主义虽只是号召口号,但它的影响却成全了汉人势力复苏。(见第492页)戊戌政变中新旧派的争执,不是法的问题,而是政权的争夺问题。戊戌政变不是因变法而引起的政变,而是变人而有的斗争。尽管康、梁等人是为了达成一种救国的理想而以夺取政权为初步手段,但是反对者却把保持政权当作了目的。(见第543页)
《中华史纲》是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李定一教授作品,当代华文世界公认最佳的国史经典著作之一,集严谨、独到、激情、朴实于一书,乃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史佳作。图书卖点:(1)港台权威国史读本——深受读者与学界好评,不可错过的国史佳作!(2)既彰显民族自信、又保持客观中立。——比钱穆《国史大纲》更客观,比吕思勉《中国通史》更有趣。兼具客观中立与民族文化自信。(3)一部专门“针对当代现实,适合普通读者”的通俗历史读物!——绝非故作高深、枯燥乏味的庸著。作者减除与今无关的话题,较少直接引用史料而改用现代文体表达,尤其关注具有当代意义的话题。(4)深具独创性,而非仅是汇编主流观点。——对诸多重要的人与事,李定一皆有新鲜论断。如:“中华世界”概念、废除帝王年号、秦皇、汉武、王莽、曹操、孝文帝、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之高下、五胡乱华与蒙元满清之异同、近代中华衰弱原因、太平天国与湘军之比较、清末教案原因、义和团反思、维新与革命之关系等等,都有独特论断,足为文史爱好者及研究者潜心细品。(5)李定一教授:是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 几大名校的历史学泰斗。——除了融通中国通史,对中国近代史、中美外交史亦有深入研究。
《中华史纲》:穿过我人格与性格的好书文/杨公博二十多年来,历史书看了不少,读的不多。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一直没有离开过史书。1995年写作十几万字的近现代中外历史大事交付与浙江人民出版社,接触的史书面更广。然而没有那一本给过我深刻印象。直到1998年买到《中华史纲》为止。 我还在穿开裆裤的时候,我的爷爷就给我讲历史故事。刘邦与韩信的故事言犹在耳,而他老人家作古已十多年,墓木拱矣,不孝孙犹在外乡漂泊独处!连每年清明祭扫都不能参加,亦人生一大哀也! 多少年来,看了太多的“官”史书,从范文澜、郭沫若、周谷城、翦伯赞等老一辈泰山之作,到如今的白寿彝、张传玺、朱绍侯、吴雁南等等,种种著作、教材,资料可能更新,方法可能变化,而观念一仍其旧,读者既提不起兴趣,又学不到新思想,怠矣!当今大学中国历史教材可说是死气沉沉,完全摆脱不了马克思主义的约束! 《中华史纲》乃李定一教授离开讲坛后的一家之作,从成书到出版历史十年之久!可见,虽贵为名校之教授,其思想一旦与宣传部大纲有忤,亦难以面世! 严格来讲,此书并没有提供一种成系统的新思想或者新体系。然而通观全书,作者是以一颗阅历丰富的心、一颗认真的心来写作中国史的,他并没有用太多的新材料,也没有哗众取宠地用什么西方新方法,而是象长者一样娓娓道来,夹叙夹议,时不时有思想的火花闪耀在字里行间,发人深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不少问题和事实被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掩盖了,是李定一为我揭开了这个盖子,看到了许多我甚至不曾想到过的史实! 历史系的教育教给了我什么呢??没有! 历史系的宗旨应该是什么呢?难道学生在这里所应该学到的不是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人文情感、宽仁睿智的人格精神吗?难道大学历史系现在只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历史分期法可以出售?只有阶级斗争和经济基础可以转让?照本宣科的老师们也让我失望!。而许多学生的表现与表演更令人恶心,一个个很狗屁地以保守派自居,以传统文化的蛀虫自炫!呜呼,长此以往,史将不史矣! 在“史”、“屎”不分的汪洋中,我取了一瓢饮,那就是李定一先生的《中华史纲》。一本讲了许多真话的书,一本不乏一个智慧老人些许牢骚的书,一本让我恢复对中国历史的信心的有益的好书。
无
本书叙了几千年来中华世界的政治和文明之变迁。李定一教授的出发点,是要创作一部“针对当代现实,适合普通读者”的通俗历史读物,使读者可以快速、清晰地了解本民族之国史,以略尽国民之文化义务。
了解我们自己的过去,才能面向世界,面对未来!
持李定一先生的《中华史纲》一书,择自己关注的朝代章节阅读,大呼过瘾。李先生思维慎密、选择所叙述的史实慎重,语言简洁朴实,较原来看过的大陆主流学者所著通史,有独特的史观。无让人生厌的过多的注释,无枯燥乏味之感,让人耳目一新。 最大的遗憾是,该书到辛亥革命就戛然而止了,可惜不能看到李先生关于辛亥革命以后的现代史了。
在当代中国通史写作中,这本书堪称经典。可与钱穆《国史大纲》吕思勉《中国通史》并列为最佳通史著作,或许还可以加上樊树志教授的《国史概要》。但以面向大众且客观独到来讲,则《中华史纲》为首选推荐之作。
台湾版90年代或更早出版的,颇很久了。当时红皮精装。此书文笔、史观都上佳,个人觉得不逊于吕思勉版中国通史(这是现下最流行的吧),而比吕著通俗得多,也更有现代感,适合现代读者。大陆读者知道此书的应该很少。唯台湾版好像编校质量一般,有些错别字,希望简体版改正之。我记得李定一评价王莽非常特别,称其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失败,讲到他和平式改朝换代及有意取悦百姓,有点像现在的民主政治及政客拉票,呵呵。对王莽、秦始皇的评价地位均极高。
李定一 中华史纲 既客观又不乏独创,富有思辨精神,同时文笔极为通俗平实。所谓深入浅出是也。
李定一先生在中华史纲里说,秦朝立国用法家思想,而汉以后却尊儒废法,其原因之一就是,后人将秦朝的短命视为法家治国而亡的恶劣先例。所谓成者王侯败者寇,人是这样,制度也这样。可叹!
关注太平天国这一历史疑案已久。李定一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很客观,既没有tg及少数极端分子的虚伪赞扬,也不是现在"新"人逆反式的一棒子打死。前因后果、好坏优缺、影响波及,都剖析得很透彻。不愧为近代史权威大家,比较靠谱。
《中华史纲》老师推荐是通史必读书,读后可对中国历史有个系统化的初步了解,当然还有国史大纲、国史刚要等等。几部看下来,这本算比较通俗的。
中华史纲,港台权威国史读本。适合大众
历史不应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以客观为标准,以正义为取向,以观照现实为目的,才是治史的根本所在。从这个角度看,李定一教授。
书刚收到,朋友推荐的,还没看,感觉还不错,对于李定一的书觉得很好,观点独特,相信读完会对中国的历史有更一步的认识了解。。
大陆的文史读者之间,流传着一些港台好书的推荐书目,《中华史纲》是入选率较高的文史书之一。不少中国史爱好者可能按捺不住买了台湾版了,我记得好像折合要两三百块RMB,太贵了没买。终于等到简体版面世了。
真的很经典,语言古朴生动,思路明晰有序,看后热血沸腾,比钱穆的国史更加灿烂飞扬,比吕思勉的国史更加通俗有趣。观点新颖,视觉荦荦卓立,更加可读,更加客观。可惜现在才在大陆出版。
很好,可读性强,不忍释手。可从没听说过李定一先生这个人,惭愧。
虽不是禁书,只要是佳作,大半夜读起来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港台权威国史读本” 不虚。
正品图书,装帧设计别出心裁。除了纸张比较绿色外其他均出色。比钱穆更客观、比吕思勉更生动。。。中华世界的创始很独特。中华的世界也更有血有肉,历史是学问更是生活。。。简而不陋,繁而不腻。。。小孔成像,豁然开朗。
这本中华史纲正气凛然,客观端正。确非官办历屎。推荐所有对tg官办历史不满的朋友们,喜欢中国历史的朋友们可看。
中华史纲:“两宋三百一十余年的历史,国境大体上是和平时期,农业隆盛,工商业繁荣,绝大多数人享受物康民阜的生活,人际之间,熙熙和和,常为后世所叙钦羡。”宋朝是中华文明的奇葩,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科技发达,知识逐渐普及,土地交易自由、失地农民可以进城再就业……近乎近代文明!无怪恩多yy穿越历史小说,都选择宋代背景。棋差一步,遇上空前绝后的战争机器蒙元,意外走回头路了,惜哉!
中国历史时间太漫长了,各种史籍也太错综复杂,莫衷一是。别说融汇贯通,想要有个基本的轮廓概念都不容易。谁让咱是中国人呢,还是要了解老祖宗的过去啊,才能知己知彼,以古鉴今,继往开来。中华史纲,中国历史简单纲要,先掌握个大概齐的吧
了解中国历史看中华史纲!
手头有五种中国通史,吕思勉的,钱穆的,柏杨的,傅乐成的,还有这个,其中后两种是教科书使用的,不一样的教材,一样的史学
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史佳作,喜欢他的睿智,细细拜读
既有说书的感觉,又不与事实脱节;既有思索后的沉淀,又具对史实的汇总。是本好书。
如果对历史本身没有感觉,至少也应该体会一下时代背景后的生活;如果对政治不感兴趣,至少也能领略一下中华民族的节气、传承、文化等现在已然确实的古老智慧(而这些东西其实还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看着看着便随之感同身受)。
如果说中国大陆正统史学已经遭到厌弃,从而造就各类通俗历史作品勃然兴起的话,在海外,包括港台,正统史学作品依然一统天下,而本书就是代表作。海外正统的根基,就是道德主义历史观。此历史观在本书处处弥漫,例如说王莽改革,经济政策正确,失败之因在于“所人非人”。其实,王莽改革是社会主义乌托邦实践的第一次幻灭而已。
时间永恒,历史演化,变的是人事物 不变的是规则。作者强调的跟现实比较有关系。话题永恒一些,观点大胆独到一些,读起来自然也有趣一些。
对秦始皇 汉武帝 王莽 曹操等评价很高,对隋炀帝的评价大异主流,对文景之治、汉光武帝、蒙元、康乾等评价一般般。嘿嘿。不同凡响,合我口味。
历史是一面镜子,读懂中国历史,也就读懂中国的现实。这本书不错,是权威学者写给普通大众看的历史普及书。
如题。
现在许多所谓作家都稍显浮躁,看着是1年基本,其实功力渐渐退去,内容往往简单,看完后没有太多印象。
然而,度过此书,好歹是作者经过长时间研究推敲,而非信手拈来的东西,还是很不一样的。读来并不乏味,且流畅贯通,查找方便,对于史实亦有自己独到的见地。即使看不完,也不影响对之前章节的记忆,及自己知识积累的升级。踏踏实实地读读很好,修身养性。
每每读到宋元、明清之交的历史,总是感慨纠结万千。历史复杂,绝非成王败寇那么简单,要从复杂中找出规则,找出价值,以作为民族自信自立的基础,诚属不易。品读ing~
同样的历史,不一样的人写,观点啥的都不一样的。有几套关于中华史的书了,
国史纲看了很多,但此书给人感觉,还是有不一样的视角和风格。值得品读。
略翻数页 通俗易懂 内容严谨 然未有叙述辛亥革命后之历史 实属遗憾
能以这本书启蒙中华历史的读者是幸运的人。正在研读,相见恨晚,所幸遇上了。强烈推荐。
非常值得一读的一部中国通史。
不错。听说是台湾大学生的历史教材。端正严肃,活泼通俗,比大陆的马列派好太多。要是可以替换我们在用的大中学的虚假历史书多好
态度客观,而立场竟还能保持以我为主,以华夏为主,自信自立。怪不得在论坛上见过有人介绍。
通俗易懂,写作流畅,与其它通史类书相比较,写作方式自有其特色
很全面的一部通史。
在所读过的历史类书中,这绝对是一本上乘之作。虽然只是粗读一遍,但至少有两个方面让人称赞不已,一是内容丰富,引经据典均恰到好处;二是对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我们所惯常的分析方法迥异,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对元朝统治的分析,只是用事实上的简单分析,就足以让人不再意淫。强烈推荐。
书很厚,基本没破损。对于了解通史,我一向是广泛接受不同风格。
这本号称港台的流行历史书,买来看看。这本书印刷尚可,很厚的一本。
班长童鞋推荐。边读边想,遥想辉煌的盛世中华,可叹今日之末日乱象。唉,老祖宗蒙羞!中国人加油!
很多人以为中国的古代制度,一言以蔽之,就是帝王独裁专制,没什么意义。抄书一段分享之。343页:君主任命宰相主政,故君主不亲理庶政,故称君主专制。废宰相后,皇帝个人直接总理天下庶政,百僚直接对皇帝负责,故称君主独裁,与君主专制有别。。明清才是真正独裁,汉唐宋不是。
对中国历史的独到见解,值得拜读
非常赞赏作者对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叙述与评价,感到既实事求是,又眼光独到,给人不一样的启迪,很好。
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好的史书,传诵起来必然捧为经典。我觉得比钱穆的好。
通史类的顶级书籍,值得看看
这是值得一读的简明中国历史书籍,不枯燥不乏味不说教。
港台学者写书没有太多意识形态的束缚,行文流畅,立意新颖,值得一读!
通俗易懂,客观公正!
非常喜欢港台学者的史学作品,从另一个视角来看问题。
不同于一般历史书籍,非照本宣科之类的填字之作,基于作者自身的理解和诠释!
台湾史学家视角,很好
送给朋友的,他想好好学习历史,这本书不错,视角和立场均有新意,也很严谨
从另一角度看近代史
很适合普通大众看~~~很好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历史的实质之所在,喜欢他
很严谨的书!!!
比较有思想的一部书,值得一看!
读史不可采一家之言,兼听并蓄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严谨的学术作品,叙述得当
欢喜~ 读起来畅快淋漓,是今年读到的第一本佳作。
不一样的历史,浅显的讲述中国历史,不过还是有点官方
非常好,适合作为国内历史教科书的补充读书用,准备推荐给我的孩子用。
继承了二十四史的主流观点,无近代意识形态的束缚,读起来平和纯正
看厌倦了正统主流的历史教材。
10几年前在大学就读期间买了一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版本,确实非常好,到如今都翻烂了;这次是买来送给朋友的。
简明扼要,观点鲜明、独特。不愧是大师之作。
很好,读起来不枯燥
用老百姓能理解的语言解析历史。
简明扼要,一本书通览华夏历史。
不一样的历史真正的事实
一直想好好再读一遍历史
还在读,很不错,视角新颖,与我们读书年代所学大有差异,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历史
果然是大师级的作品,完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子。文字优美,可读性强。强烈推荐
能看到不同地区学者的著作,视野开阔了,收获很大,也是一种享受。
一直在当当买书,很好,
最开始收到的书有缺页,提交换货申请后,第二天就换来了
读完好久了,本书真的很不错,有新观点。
观点新颖,值得读
学习一下非大陆“御用史家”的史学观。
尚在阅读中
和想象中不同
在看在看子啊字啊看啊飞
送人了,好书送人
还没来得及看,不能深入评价
了解国历不错的选择。。。
经典史书,值得藏阅!
这本书内容还是不错的,可以一看
内容还行,纸张太一般了.
内容丰富但不臃肿,文采但见其史功、史才、史意,故不觉览文是一种包袱,反倒有痛快之感。
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很赞!
送来的时候由于是硬皮精包装而且书页很厚,侧面上下有点窝了。但是总体还不错,很喜欢。
替别人买的,包装不错
是一位在美国的同学推荐的,刚刚看了一点,应该不错!
还没看,不过前期还不错哦
精典,值得收藏。
读史可以明智,读吧
与智者对话。
看了前两章,挺好的,有继续看下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