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泡菜韩史

徐杭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作者:

徐杭  

页数:

226  

字数:

16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韩国历史也可以写得好看,更可以说得好听。韩国,我们中国的近邻,曾经笼罩在冷战迷雾下的“隐土之国”。如今,它让我们既陌生又熟悉。陌生到从前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这个国家的存在;熟悉到大多数中国人一张口就能说出韩国某某品牌或某某韩星的名字。  韩国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值得玩味。那么这些年,究竟是凭借什么力量成就了这个民族从衰败到兴盛的跨越?

作者简介

徐杭,网名一切如心。热衷于韩国和日本近现代历史研究。十年之功集于一书 《泡莱韩史》。在天涯煮酒首发,短短几月,即引发无数网虫跟帖热议,称其为“中国第一部通俗韩国近现代史”。
新作《料理日本》亦被誉为“中国第一部通俗日本近现代史”,未完稿。

书籍目录

楔子上半部(1851~1945) 阂妃出世 高宗亲政 汉城兵变 甲申政变 闵妃之死 江山沉日 独立精神下半部(1945~2000) 光复之梦 汉江奇迹(上) 汉江奇迹(下) 开明专制 走向民主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闵妃出世一百五十多年前一个深秋的傍晚,一间四面透风的草房里,降生了一个女婴。女婴的父亲叫闵致禄,闵致禄是李朝掌权的大院君的老婆的远房亲戚。在当时的朝鲜,闵家可是望族。不过,闵致禄仍是穷困潦倒,以至于在女儿八岁时,他因无钱治病而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这个女孩来说,是穷人的孩子早要饭。不过要饭不是到大街上去要。闵家毕竟是望族,在城里有钱的亲戚还多得是,闵姑娘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会上一些亲戚家要点钱或者米。有些亲戚看她可怜,会给她一些。而有些没同情心的亲戚会用可怜而鄙视的目光扫视她一眼,然后是啥也不给,“咣当”一声把门一关,或说声“滚蛋”什么的。这时候,闵姑娘只好默默转身向别家的大门走去。一般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困境中磨灭了意志,变坏,还有一种是用屈辱把自尊深深埋藏在心底,鼓足勇气,让内心变得更加坚强、平静。说来也怪,造化弄人不打招呼,你想要成功需要潜伏很多年,但转运往往却是吸烟的功夫。闵姑娘十六岁那年,她不用再“四处寻亲乞讨”了,因为她被当朝的大院君看上了,马上要当选为王妃。大院君正在给儿子高宗李熙选妃,标准竟和周星驰演的《唐伯虎点秋香》里进华府门的竞争一样,比谁惨。在大院君看来,他是国王的老爸,如果儿子娶了那些家族枝繁叶茂的大家闺秀,必是会妨碍他干预朝政,所以谁处境最惨谁才够资格。像闵姑娘这样,老爹死了的,家中一贫如洗,没有亲兄弟姐妹罩着,靠向族人讨饭过活,长相还不错,很快就力压群芳,成为最佳人选。苦果往往是在不经意间酿成的,越陈就越香。如果大院君能知道这个女子日后对其命运的影响,他一定不会再相信自己的脑子是人脑。1866年3月,朝鲜国王大婚,闵姑娘土鸡变凤凰,一跃成为王妃,就是闵妃,即明成皇后。这年她芳龄十六,老公高宗李熙十五。俗话说,女大一,抱金鸡。闵妃就成了李朝的金鸡了。李朝的国王大多懦弱,连开国之君都是“逃兵”。这话似有根据,但也不能完全苟同。因为以后得一直说李朝的事,所以先就李朝的诞生谈一谈。这还得从元朝末年说起。中国人不起义则已,起义就是大规模的。元末,朱元璋北伐中原。而此时朝鲜是元朝的一个行省,叫“征东行省”。元朝对朝鲜的压迫十分得狠,经常索要粮食、人参、马匹、鹰,尤其喜欢处女。朝鲜国的所有处女都得登记,以备大元随时要随时给,不给就打。大明建立后和逃亡漠北的元朝残余又打了近二十年,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就逐渐消退了。这时的高丽王朝国王是辛隅王,他惊喜地发现自己仿佛迎来了咸鱼翻身的机会。于是在明朝和北元打得筋疲力尽时,他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了丞相崔莹,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夺取辽东(今天的辽宁省和吉林省)。经过一番准备,高丽王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率大军五万,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不是抗美援朝,是人家打咱们,准备夺取辽东。一场大战即将来临。可是,历史上并没有这场战争呀。原来,想打仗并不那么容易,带兵出征的两位将军曹敏修和李成桂都不想打。尤其李成桂,在他看来,中原的大明朝虽刚刚建立,但版图辽阔,人口众多,军力强大,连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都被打得屁滚尿流,就我们还想去夺辽东,那不是找死吗?行军途中,他把想法和宰相崔莹沟通,但崔莹根本不听。李成桂只好继续开路,率军北进至鸭绿江上的威化岛驻扎下来。眼看要踏进中国地盘了,他希望了解部下动向。晚上就和士兵谈心,发现他们对今后的打算主要有三种:有孩子的,想回家陪老婆孩子;没孩子的,想回家和老婆生一个;没老婆的想回家找一个。愿意翻越长白山去打辽东的,没有。 李成桂,李大将军,此时眼冒绿光,神色凝重,脑子里闪出一堆堆“邪念”。从那一刻起,他就不打算听指挥了。当时高丽王朝的国都在开城,李成桂率军回师开城,把高丽王流放江华岛,先后扶植了两个小国王,最后于1392年,干脆自立为王,并将国都迁往汉城(现在叫首尔)。李朝就由此人开创,人称他为李太祖。你能说李成桂是逃兵?挺身而出,拔剑而起的,未必真英雄。放弃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避免生灵涂炭,难道不是英雄?政治家考虑自己前途的时候,能把家国的命运考虑进去就不错了。得知李成桂在威化岛兵变的消息,朱元璋高兴得近乎抓狂。他正在犯愁朝鲜的不听话问题,而他们却自己解决了,那叫一个舒心。李成桂一当上国王,就表明了向大明俯首称臣的建国理念。朱元璋都不知道怎么夸他好了:李成桂,你就是朝鲜国王了,都你说了算,大明决不干涉朝鲜内政。李成桂把国名选了两个让朱元璋挑,一个是古名朝鲜,一个是和宁,和平安宁的意思。朱元璋选了第一个,从此朝鲜的国名确立了。两国在明清两代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朝贡关系。闵妃进了景福宫,一入豪门深似海。她摸着石头过河,不过没费多长时间就适应了。曾经的苦日子使她遇事心态平和,待人温和,对待老公百依百顺,对待公婆十分孝顺,所有的事都做得有模有样,大院君对她十分满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闵妃心细如发,对很多事都能从容处理,办得周全,但唯独有一件事搞不定——她和老公李熙不来电。这可任谁都没辙,也许是闵妃自幼太多苦处,缺少浪漫主义情怀,没学过向男生抛媚眼,也不会用柔情蜜意引诱男生。包办婚姻嘛,相处得有个过程。如果光是不来电倒不要紧,问题是,李熙对闵妃敬而远之,对别人却来电。在丰盈婀娜的李尚宫那,他表现出跃跃欲试、蠢蠢欲动的少男情怀。闵妃进宫不久,眼瞧着丈夫投入别人的怀抱,自己只能深宫望月,苦处难与君说。但幼时家贫的她,却是书香门第,爱读书,于是只能靠读书消遣。当男人没有女人,女人没有男人的时候,读书是最好的排遣方式。问题是你读什么书。她读的是号称朝鲜大内悲歌三部曲的《恨中录》、《癸丑日记》和《仁显王后传》。这些王朝恨事的纪实文学,看后她只觉后背发凉,头发晕。而老公这边进展神速,很快,李尚宫怀孕,不久便生了一个男孩。这可是非同小可的大事,要知道,李朝韵宫廷已有五十多年没听到婴儿的啼哭了。群臣大喜,大院君更是在闵妃面前乐得手舞足蹈,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这个小孩身上。闵妃表面镇定,和从前一样,心头却隐隐地感觉不安,她还会拿起书来,但这时已经不是背发凉,头发晕的事了,现实的处境唤起了她辛酸的回忆,人要是苦受多了,就会把苦当成“享受”来品味。这滋味谁经历过谁知道。夜里,她努力控制着思绪,但还是睡不着,李尚宫的儿子,必将立为世子,继承王位,那李尚宫呢?到时自己去哪?老公看我的眼神从不像看李尚宫那样。这怎么办?她挣扎着睡去,但在梦中,一股不散的阴霾正澎湃着向她袭来。 高宗亲政李尚宫生了一个儿子,闵妃的肚子还没动静,而她却也没闲着。眼看妻妾争宠的好戏就要开锣,她想挽回老公,但不是靠把自己打扮得更有女人味,那非长久之计。女人光会用情是不够的,老了怎么办。闵妃想用的是身份、地位、权势。她现在有身份,有地位了,但只是空架子。没权势,一切都是虚的。没背景,老公的心不在她身上,儿子不是自己的,但这并不妨碍有人巴结,那些闵氏族人,都想靠她鸡犬升天呢,这里面有以前帮过她的堂兄弟,也有以前不怎么搭理她的。于是她便拉拢提拔这帮族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巩固地位。高宗此时主要想着女人和玩,闵妃就把持一些人事任命,将闵氏族人悄悄任用到一些部门,逐渐培养起自己的亲信。这让她心里稍微踏实了些。当然了,最有权势的还是摄政的大院君。闵妃的举动,他都没放在眼里。只要你不放弃,事情总有转机。闵妃心情好些以后,也怀上了。看来想怀孕,心情很重要,紧张了不行。十月怀胎后,闵妃也生了个男孩。这下,她长舒了一口气。虽然自己生得晚,却是嫡出,完全能以嫡压庶。在封建王朝,嫡庶之分大了。按说就摆平了吧?不。上天想要考验一个女人往往不是让她失去爱情。孩子生下不久,一连几天排不出大便,很让人着急。这时,大院君进了人参医治,闵妃给孩子吃了。没想到,过了三天,孩子夭折了。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这种打击能把最坚强的女人逼近崩溃,刚刚燃起的希望破灭了,孩子怎么就死了呢?疑悸的思绪无限蔓延开来,目标最后锁定大院君。无从考证,婴儿排不出大便这种情况,吃人参是否有科学依据,很可能是补大了?但这件事上他也许是无辜的。因为虎毒不食子呀,何况是孙子。闵妃既然把人参给孩子服了,说明两人当时还是相互信任的,并不敌对。但是,宫廷斗争远比常人想的复杂。可以肯定,大院君对这个新生儿,远没有李尚宫孩子出生时那种兴奋。痛不欲生的闵妃感到自己钻进了一个套里,被利用充当道具,按照别人的安排生活,她开始明白大院君为什么选她来这里了。丧子之痛,使她把所有的恨都寄托在了大院君身上。宁可得罪十个男人,也别得罪一个女人。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懂,大院君就更不懂了,所以“不懂”就掉河里了。


编辑推荐

《泡菜韩史》:中国第一部通俗韩国近现代史。韩国的历史比韩剧更吸引人,究竟是凭借什么力量,成就了这个民族人衰败到了振兴的跨越?1851~2000,韩国百余年发展历程全面解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泡菜韩史 PDF格式下载



我在天涯煮酒跟帖跟了大半年,渐渐和徐先生交流,徐先生的政治素养稳重,思路清晰,不左也不右,中国缺的就是这样明智的理念。通过读《泡菜韩史》,我深受启发。各国总归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才能大踏步发展。韩国在这方面的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韩国人不容易!这本书让我很好地了解了韩国人从积弱到富强、从自卑到自信的历史。


这书系统写了近代的韩国历史。我觉得真精彩的地方还是写闵妃的那段,到了80年代以后写得草了点儿,但是也基本上写清楚了。想大概了解一下韩国历史的,可以参考一下,总体还是不错的。


市面上真的太难找到有关韩国历史的书了,简单的语言让我真正了解了韩国历史


还是有不少收获,原来对这个国家的历史知之不多,虽然不少名字耳熟能详,但都是零散的,这本书帮助我串连起来了


能把政治性的题材说的这么通俗易懂,这本书挺不错的!而且作者的笔风挺幽默的~ 挺喜欢的!


书很好看~


还没开始看,看着还行


一口气读完,近百年的韩国历史中,那几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一直浮现在脑海,令人难忘。

书店里谈到近代韩国史的书籍实际上少得可怜,但是自甲午战争以来那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从亡国到崛起,其实是有很多我们国人学习借鉴的。

此书从朝鲜王朝的最后一位高宗开始,以大院君、闵妃在中、日、俄三国的夹缝中曲折求生的斗争开始,直至“汉江奇迹”,大韩民国经济、政治腾飞的现代局面,展开的历史画卷中,包括了许许多多韩国人,甚至中国人都不应该遗忘的一个个名字。他们是:明成皇后、袁世凯、大院君、金玉均、金九、金日成、李承晚、朴正熙、全斗焕、卢泰愚,等等。朝鲜民族在逆境中爆发出来的激情和一个个令人血脉喷张的传奇。安重根、李俊、李奉昌、尹奉吉...,这些我们中国人并不熟悉的名字,其实也正是我们民族所特别缺乏的那种杀身成仁的凛凛“义士”。我们不应该遗忘,我们更应该带着敬意诚恳地学习。

当代的韩国史中也充分了展示了所谓“民主”的辛酸历程,展示了独立之后韩国政坛的一个个风云人物的李承晚、朴正熙,全斗焕、卢泰愚、金泳三、金大中。对韩国历史有趣的读者,不妨一读。


用心酸血泪史来形容韩国历史毫不夸张,从亡国到如今的地位,有许多东西值得借鉴,饱受屈辱的同时也磨练出了民族的团结


还可以吧。希望写一下韩国古代史。


此书作者以诙谐、幽默的手法描述朝鲜半岛的历史,让读者了解到比邻的朝鲜半岛从过去的屈辱历史直至现在的经济飞腾的时代。
本人原先对这么近的邻邦一无所知,就如大家的评论里所写的只知道某某韩星,却不知产生这些韩星的国度的过去,惭愧至极!!!
极力推荐此书,基本上一天就能看完。


写得很有意思,但是读来总感觉缺少点严肃劲,学当年明月的写法,学得倒挺像,可是有些历史是需要严肃的,更何况你写得不是我们国家的历史。


此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看过之后意犹未尽。


书写的还好,史实很清楚,但没有评价的那么精彩


不了解这个国家,想了解这个国家的一点历史的,可以出差时候带上一本消遣。


快餐式的,买了很久一直没看;最近出差,来回飞机7-8小时,随身带上正好看完。还行吧。


语言通俗有趣,是我喜欢的风格,\(^o^)/~版面设计得也不错!赞一下!!


语言幽默,是我喜欢的类型!


天涯上面看见帖子最后找来买书的。写的很完整,故事性也很强。比明朝那些事是差一点了,但也是很出色的


作者文笔不错 看起来轻松又有意思 喜欢


有些东西没有写清楚,不过,整体上来讲还是很不错的,想要了解韩国历史,可以看看。。。虽然金日成不是韩国人,但是书上最好还是稍微介绍下别人,忽然之间就蹦出了一个金日成,有点太突兀了...


当时没看清是近现代史 还以为是古今通史呢 不过书不错哟


简明扼要,幽默风趣,闲来无事看看挺好的,能让人了解邻国历史。


外面关于韩国历史的书不多 这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 虽然并不如正规历史书那样详尽 但是对想要了解韩国历史的读者来说依然提供了一些宝贵的资料。


最近要去韩国留学,想看看韩国历史。买了一本,写的真全呀!又通俗!


书是正版书,也很便宜,值得一买!不过邮递有点慢,而且送快递的叔叔态度不怎么样!


真的比较通俗易懂,幽默,不会那么枯燥,感觉不止再看泡菜历史,中国,日本当时也联系起来了,就是书包装一般,有点旧,不过不影响


通俗歷史讀物,全書基本都按口語寫成。淺顯易懂,老少咸宜,但深度不夠,適合入門,或者娛樂用。書中小錯誤還是不少的,比如“公元前”少了個“前”,“裕仁天皇”的“裕”寫成了其他的。


书本非常的老旧,书面都有一层灰,我擦了好久,封面泛黄,里面的页面也泛黄,封面还有很深的折痕,这是二手的吗,不是说全新的吗,如果压箱底的,就不要拿出来卖,真是非常糟糕的购书体验!!!!失望!


首先有很多错别字,还有多处数据严重值得怀疑,,,不过书写的还是不错的。


书里所叙述的内容虽然是真实历史,但是不太喜欢作者的文笔。感觉是在看流水账。还是喜欢金文学的书多一点,如果他能出讲述韩国历史的书,一定会很收欢迎。书的前半部分有1/3说的都是中国史,虽说和韩国有很大关系,但是篇幅还是太长啦。耐着性子,现在终于把书看了一半。后半部分也看看会说什么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