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何所从来

孟泽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作者:

孟泽  

页数:

29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何所从来:早期新诗的自我诠释》勾勒了“新诗”创始过程中最重要的理论思考,创始者关于“新诗”的自我诠释,他们所揭示的“新诗 ”的渊源与动力,“新诗”的目标与意义,“新诗”的可能与必然(宿命) ,自然,也包括作者在今天的反观与后视中,能够提供的怀疑、省思与判断。从精神、情感的凝定与裂变,体会审美的变迁,从人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义的改变,观照“新诗”及其理论构成,进而发现,创始者有关“新诗”的拟议,很大程度上,至今仍然是汉语诗歌无法回避的理论困境与精神困境所在。“五·四”乃至更早以来,我们一直渴望建立而其实并未建立的某些基本的价值理想和文化共识,总是像沙子一样,不断地坍塌,需要不停地重建,这同样是汉语诗歌所依然置身的现实。反者道之动,返回 “新诗”的原初,返回汉语诗歌的原初,或许可以发现新的动力和方向,可以找到新的勇气、热情和空间,为诗歌,为“人的文学”,为有困难的现代“人”。

作者简介

  孟泽,1963年10月生于湖南双峰。1979年入湘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3年师从羊春秋教授习古典文学,1986年获硕士学位,2001年师从吴思敬教授习文艺学,2004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评为教授。现任职于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系,系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韵文学刊》《新诗界》编委。出版有《中国历代狂士》(1993年)、《无我有我之境》(1996年)、《两歧的诗学》(2006年)等。

书籍目录

汉语诗歌的过去与可能的未来(代序)一 谈论诗歌的理由二 汉语诗歌简历三 精神与情感问题四 美学的协同五 不像诗的诗第一章 新诗发轫的近代背景与精神渊源一 黄遵宪“别创诗界之论”二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观三 “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王国维的诗学观四 “譬诗力于米盐”--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第二章 早期新诗的拟议与争议一 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二 诗体的解放与自我的解放三 完美的形体与完美的精神第三章 偶然加上偶然的事体胡适拟议新诗一 从“白话”出发二 新诗的“进化论”依据三 关于“音节”“民歌”“方言”第四章 周作人诗歌的属性与汉语的属性一 “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新诗的定义二 “诗的效用”--“善之华”与“恶之华”三 汉语的限度,新诗的可能与“运命”四 “不统一的自然”--关于“打油诗”“杂诗”第五章 “真的恶声”与“假诗世界”一 诗歌之敌二 “真的神往的心”与“都会诗人的特色”三 “假诗世界”与“虚伪道德”第六章 俞平伯“自由的”与“普遍的”新诗一 新诗应该具有的规定性二 诗国的“德谟克拉西”三 “主观”与“客观”,“母舌”和“方言”第七章 康白情诗人就是字宙底情人一 新诗的精神端在创造二 为了人生,我们怎么可以不唱诗的高调第八章 郭沫若从“泛神”到“泛人民”一 情绪的吕律、情绪的色彩便是诗二 “歌”“诗”“散文诗”三 “过长的叙事诗”是“时代错误”四 自然与诗人一体:“泛神”“泛我”“泛人民”五 诗的创造是要创造“人”第九章 宗白华最真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一 一个“世界”,一个“社会”,一个“人生”二 诗人的宇宙观有Pantheismus(泛神论)的必要三 “诗人人格”与“诗的构造”四 恋爱诗的问题第十章 田汉“可基督可恶魔”的诗人一 “有声的中国”与“民主的诗歌”二 一诚可以救万恶,“可基督可恶魔”的诗人第十一章 郁达夫诗的三昧境一 “象牙塔里的梦者”与“飞艇上的战士”二 走向“粗大的方面”或“纤丽的方面”第十二章 闻一多“唯一的方便”与“最伟大的诗”一 新诗的迷途二 “词曲的音节”“自然音节”与“诗的格律”三 “时代精神”与“地方色彩”四 诗的“价值”与“效率”五 完全重新再做起的新诗六 “泰果尔”解析第十三章 徐志摩这世界仿佛常在等候着它的诗人一 诗也有真诗、坏诗、假诗、形似诗二 诗的真的趣味三 一个时代的经验需要一种新的忏悔四 那无形的推力或是冲动(The Impulse)第十四章 朱湘以叙事体来作人性的综合描写一 诗的音乐本质二 “哲理诗”“散文诗”“土白诗”三 复古而获今,迎外而亦获今四 在诗里面谈主义,就是一个大笑话第十五章 梁实秋“男性的力量”与“物质的事实”一 新诗之所谓“新”者二 情感、想象,诗的扶翼双轮三 “伟大的诗”的三个条件第十六章 叶公超一个“历史”。一条“事实”的河流一 “雅”“俗”新诠二 新诗的命运恰如整个中国的命运三 建筑在语言节奏上的新诗是和生活一样有变化的第十七章 那些个残缺的灵感多半是伤感,不是情感一 新诗里的感伤主义,如向旧诗里的无病呻吟二 一首诗的音节好比是一个人的生命三 “不知羞惭”的情感与“德性上的矜持”第十八章 新诗原始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开端附论一 汉字所表征的思维方式及其“诗性智慧”一 启蒙思想者的两难二 汉字所表征的思维方式(一)不离具象的直觉思维(二)内含隐喻的比类思维(三)解构的自反思维三 走出自我的自我成长附论二 礼失求诸野一汉语诗歌的“方言”属性和“地方”属性一 “统一国语”的召唤与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诗歌二 建立在“方言性”与“地方性”书写之上的汉语诗歌传统三 汉语转型与新诗发生附论三 整体主义逻辑与“业余精神”附论四 新诗的“虚构”跋 弱者的事业


编辑推荐

  《何所从来:早期新诗的自我诠释》除了“代序”、“附论四章”,其余的部分,是依据作者孟泽撰写的有关“20世纪新诗理论史”(吴思敬先生主持)的文字,补充修订而成,意在勾勒早期“新诗”的自我诠释,创始者最重要的理论思考(远非全部),他们所揭示的“新诗”的渊源与动力,“新诗”的可能与必然(宿命)。自然,也多少包含了我在今天的反观与后视中,能够提供的自以为聪明的怀疑与省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何所从来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