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五百年来谁著史

韩毓海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作者:

韩毓海  

页数:

42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韩毓海编著的《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第3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为三个支点,重新审视了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从地缘政治的变动、财政金融体制和政治变革的角度,重新回答了“李约瑟之谜”——即“近代中国何以落伍”的问题,指出:理论与现实结合、政治与民众结合、财政金融制度与生产发展和民生结合,乃是中国复兴和中国道路的三个关键点。
《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第3版)》提出的一系列创新观点:诸如“官无封建、吏有封建”、“国家组织能力”、战争国债与资本主义体制、琉球及恰克图贸易对于中国发展的长远意义等。在党政干部、海内外学术界及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列2010年度全国优秀图书排行榜总榜第一名(《新闻出版报》),并入选《中国高层领导荐书集萃》(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和2010年度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书籍目录

第三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上篇:“漫长的16世纪”
导 语
第一节 “无发展的增长”与“科学发展”
第二节 历史与迷信
第三节 “当中国称霸海洋”
第四节 回首射雕时,万里暮云平
第五节 “隆庆元年”(1567),世界史的大转折
第六节 重写《甲申三百年祭》
第七节 黄仁宇为什么要讲毛泽东的好话
第八节 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
小 结 “中国道路”与世界史问题
下篇:“漫长的19世纪”
导 语
第一节 重新思考19世纪
第二节 中国为什么被打败?
第三节 国债与资本
第四节 从康德到列宁
第五节 作为“中国方法”的《大同书》
第六节 “出乎意料”的现代性及其后果


编辑推荐

  为什么黄仁宇要讲毛泽东的好话?为什么白银能成为明朝的合法货币?为什么说明清亡于“货币战争”?为什么说西方打败清王朝并非制度优越?为什么中国票号资本被西方金融资本击溃?究竟有没有中国模式?……  《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第3版)》是一本从金融与历史角度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作者下看基层组织、上看财政金融、外看世界大势,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近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这一结论为当下中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五百年来谁著史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中国历史的看法!什么二千年专制说,什么资本主义萌芽说,原来都是拿别人 的框子来套自己的果子,根本就不对。我们中国历史就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不需要金融家发动的战争,相反,中国模式给世界带来的就是和平,过去五百年来如此,未来还将如此。中国模式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有了革故鼎新的成就。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扎根于群众,以为老百姓的谋幸福为己任。


韩毓海通过这本书不仅向我们揭示了诸多的历史真相,而且他以自己的观点和著书的行动,告诉我们,“在中华文明中,究竟是作一个‘大人’还是‘小人’,并不是由权势、地位和财富来决定的,更不是由性别和族裔来决定的,而是由胸怀、担当和视野来决定的。与欧洲文明不同,在中国的宇宙观和社会观中,‘自我’从来不是孤立的。因为‘己’的上面有家,家的上面有国,国之上而有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就是超越小我而达致大我的社会进化之道,这就是摒弃自私自利之心的成人之道,以此命令中国人去追求作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对人民有利的人。”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解决当下中国各种问题的一把钥匙,这是一本唤醒民众的专业书籍。支持韩老师的著作


难得有人重新拾起马克思的资本论来研究。


这本书值得一读,但是我不明的是,为什么取消掉了平装版,而只卖精装版呢?贵了二十多呢..


不学习历史,是件可怕的事。看不懂历史,是个可怕的人。


书很精美,值得收藏的好书。


书的质量好,十分精美


堂哥写的书,从大伯的回忆录里得知,自己从当当网购买。可以想象的到,距离有多么遥远。真的很遥远。可是仍然感到自豪与骄傲。
粗略翻了一下,不得不承认,知识面宽广,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了差距。


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书....


收到书的时候,包装很完好,而且这次的速度也很快
特别是书的内容很值得购买


啥也不说了,什么都好。


读了一部分,收益非浅


真正的读后能使人有所收获的好书


从新认识了历史实情


恩,不错,挺好的。就是送货的有点儿业余。


可惜是十六开的,不便携带。


不太好,价格有点贵,就是包装比较好


  知史鉴今 共筑国梦
  ——读《五百年来谁著史》有感
  
  《五百年来谁著史》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近年来的研究心得,作者以“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为三个支点,重新审视了近500年来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兴衰消长,回答了“近代中国何以落伍,今日中国何以崛起”这一宏大话题。他指出,以管理、财政、金融、司法、军事为内容的“国家能力”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长久以来,中国形成的政治上高度依赖地方自治,经济上依赖社会救助,边疆和藩属治理主要依赖松散的文化认同,货币——财政体系逐渐被外币所控制,导致国家不知何为,社会结构上下脱节、内外不通,特别是精英阶层全是通过科举文赋选拔出来的士人,空有治国理想和情怀,却无治国之专业技能,甚至对经济财政司法一无所知,而将落实政策、征收税赋等重要工作全交给豪商巨富和一个庞大的“临时工”群体——胥吏来完成,国家却默认胥吏欺上瞒下、横征暴敛,最终导致“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使税收无着,兵无所养,民无所耕,人民水生火热,更要命的是将货币主权委之于舶来品——白银,最终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一个强大的帝国瞬间衰落瓦解,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
  
  韩毓海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研究结果:晚清以来打败中国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受制于人的货币、财税政策所导致的经济崩溃,是英国和西方列强靠它们长期形成的金融放债体系,逐步地控制了中国的经济、贸易和生产活动,最终使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被7000余名海盗以暴力的方式一举击溃。
  
  一个国家的能力如何,一个社会的组织能力如何,重要的是看它能否有力地支撑起合理、坚固的货币体系和财政体系。货币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组织能力的象征,是一个社会团结协作能力的体现,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明清两朝均无货币工具,都以白银为国家税收和国家储备货币,作为一个不富藏银矿的国家,去选择把别国的白银贵金属作为自己的货币,等于是将金融命脉委之于他人。
  
  16世纪美洲白银的发现驱动了现代世界,并最终成为世界货币,白银的进口和高度外向型的经济,确乎促进了明代的经济发展。但作为明亡的主要原因,导致经济崩溃的还是还是过渡依赖白银进口和外贸经济,因为它使国内农业生产过于货币化和区域化,导致1630年代美洲白银短缺后,使得明朝这个农业大国无法应对灾荒和粮食短缺,最终走上了社会动乱改朝换代的道路。而200年后,世界货币体系又由银本位向金本位转变,同样导致了清朝的垮台。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过去的中国近百年史,过于注意上层结构,很少涉及底层。”而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使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空前地结合起来,使真理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基层出发打倒土豪劣绅,推翻封建制度,让人民自己组织起来维护自己和人民的利益,真正改造和建立了中国的基础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起了自己的货币政策体系,确立了货币主权和中央财政权威,使我们部分地结束了西方资本主义对世界金融能源市场的垄断,使中国经济逐渐独立于世界,特别是财政金融摆脱了外国的控制。所以黄仁宇还说:“只有上看货币财政独立,下看基层建设,才能掌握中国长期革命的真实性格。”
  
  习近平总书记近来重提1945年黄炎培与毛泽东关于历史周期律的对话。黄炎培认为,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 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律。毛泽东则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知史而鉴今。今日之中国,历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砥励奋进,其发展成果已为世界瞩目。但世界格局复杂多变,如何保持这种发展势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作为税收工作者,应当以肩负“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神圣使命而自豪,虚心若渴学好政策业务,做税收工作的行家里手;一分一厘收好税款,为建设共和国大厦添砖加瓦;公正严格落实好政策,使民生经济得到涵养培植;倾情用心服务好纳税人,构建好新时代的征纳关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梦”添彩。
  


   这是一本深刻的书,在这本书上有韩毓海本人淡淡的签名。除此之外我在书上做满了记录。摘录其万一。
   一本书如果说像电视剧一样流畅的播放完毕,它也算是一种成功;而一本书如果说磕磕绊绊,你需要费劲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真知,它不一定算是成功的,可读过它的人比看过成功的书要好。我想说,给人以思考的书才算是本好书,但思考的书总是那么的难以理解,特别是在这个看电视剧的时代。而韩毓海的学术性著作《五百年来谁著史》却可以登上畅销书的行列,能够把严肃的观点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叙述来表达出来。
   可以说,这并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书, 因为书上讲的每一句话都牵动着现在这个社会的发展,也让我很深刻得感受到了我原来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历史有我们很多不知道的情节,而那些情节不仅仅是故事,它注定着接下来的世界.比如为什么欧洲会进行工业革命,而中国却不需要革命。为什么中国一直以来是世界的中心和重心,而如今却不同了。到了如今的一个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做?海量的问题,却可以统统归结在一处。漫长的16世纪,漫长的19世纪,白银这个颠覆世界的东西如何会渐渐退去。
  如果我看完不去整理,我将什么也得不到。我必须将我曾经划下的、记录下的东西整理下来。
   本书以“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为三个支点,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采用横向的中西比较,纵向的历史说理,有力地印证了:近500年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这一结论,将为当下的中国提供深刻的启示。“研究中国历史,上要看货币财政,下要看基层组织,同时更要能以世界大势之变迁、联系和互动为背景去展开思考,如此,方能有所收获。在严肃的历史问题面前,任何轻薄的态度、任何教条主义的盲从都是必须杜绝的”。
   我们看到现在滥砍滥发现象,他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市场,比如中俄边境的森林锐减为了满足的只是美国的消费市场,因为中国的制品可以是秸秆或纤维,而美国却只接受原木。中国有说官商勾结那对百姓来说就是非常大的危害了,但是我们看到,欧美国家的体制就是官商勾结。更可以说是商官勾结,商比官都大。在鸦片战争前夕,英国整个国家已经破败不堪,本来他们可以用抓来的黑奴去世界各地淘金,再用这些金银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进行贸易和自身的需要,但到后来,银矿一度震动。导致英国只能用棉布和呢绒来代替白银交易,但中国的市场根本不需要这些。于是英国才用大炮和鸦片在进行交易。马克思说:“鸦片战争才是英国经济的血液。”我们可以了解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产品可以说精致、美丽、实用,是世界上各个国家争相购买的,而鸦片战争以后却相反了,不仅出产的质量比不了欧洲,并且出口的东西都要好过自己用的。
   一直以来欧洲冒险家的行动所围绕的就是中国。欧洲千方百计想从中国获得财富,中国缺银子,但别的什么都不缺,自给自足。中国有时候有海禁,只是因为中国怕银子外流。亚当斯密说,’“资本主义”并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在国富论中一直褒扬的就是中国,欧洲无法兴起,必须学习中国的制度。但他完全没有预料到中国会衰败。那时的欧洲,最向往的不是中国的钱,而是中国的制度。中国有一种改革,革命的精神。而欧洲在宗教的笼罩下,似乎怎么也翻不了身。
   说到体制改革,从孔夫子、董仲舒,到王安石、张居正等等,其实他们的改革的方向或许有些许的偏差,但却是一直的。我从以前的书中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书本上只是说到他成功了,他失败了。其实他们都在一步步的前进。中国一直是以儒家所追求的目标在走。孔子的时期,鲁国人民生活有了改善,冉有作为国家的干部,为国家增加了赋税。孔子生气得骂他,你不是孔门弟子。改变人民的生活,让人心齐一。是儒家的一贯思想。一个国家的安定平稳最需要的是足兵,足食,民信,而孔子说,缺少了兵甲,缺少了粮食,也不能缺少民信。民信就是百姓对国家有信心和凝聚力。我觉得其实这已经超越了国家的概念了。要让人类安定平稳的生活也就是需要这些。于是,我在看一些书的时候就以此为准绳,有人批评时事是在提出意见,改善境况;而有的却是在分裂人心,使境况更差。历史告诉我们,分裂导致的是战乱。漫长的中国历史,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儒家弟子在前赴后继的前进?这是儒家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愚公移山”的精神。为什么党那时要提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这也是儒家的精神在里面。顾炎武有一首诗《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历史叙述着过去,也昭示着未来。历史本身就是由“大不平”写就的,因此,他的方向就是“大同”。汉代,中国就通过太阳运行在其他天体上不同的投影设计了二十八宿,以太阳的周年运行轨道定位。而欧洲认识到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行这个问题,却要等到哥白尼出世。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历史研究的开创者牟复礼教授深刻地指出:在全世界的文化中,只有中国文化将宇宙和人类的发生归结为“本然自生的和谐运动”,而不是“造物主”创造的产物。这种宇宙论和人类社会发生论,与近代科学世界观最为接近,而与“宗教”最远。李约瑟称中国人的宇宙论为:“没有主宰却和谐有序” 。
   回顾历史,从明朝灭亡开始,人们就在思考着国家的命运。蒋介石《中国之命运》说到明朝真正的失败是因为“外寇”和“流寇”,而他认为主要是因为“流寇”。他说:“满族原是少数人口的宗族,为什么能征服中国呢?——三百年的明室,在李闯王与张献忠等流寇与满族的旗兵,内外交侵下,竟以覆灭。自满族入关以后,中国的民族思想,遍渐渐覆灭了”他一贯“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也就是保守派学者们所提出来的“明亡之教训”。这个不但没有涉及到中国的“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社会结构的本质问题。也没有涉及到不事生产的商人在漫长历史上的消极作用,更没有涉及到外国资本的侵入和垄断。当蒋介石写作此书时,其时的中国已不得不完全依靠内陆农村之供给进行艰苦抗争了。但是,国民党却没有意识到:倘不抓住最后机遇,彻底改革中国固有土地制度,则抗战不能坚持,并且政权亦不能维持。
   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表示:除非经行最彻底、全面的社会变革,中国难以在现代世界上立足。 但是流寇虽“人心所向”郭沫若从未简单讴歌和赞成农民起义为未来的路。李自成起义只是社会危机的结果,而并非改造社会的良方,因为连起义军自身也没有真正的良方。
   黄仁宇 说:"我起初尊敬蒋介石,也许正如郭沫若所说的,因为我是他的“忠诚信徒”。但随着时间进展,崇拜转成同情的了解。身为历史学家的我最后终于看到,对于国民党运动和其领导人蒋介石来说,命运赋予他们的行动范围相当有限。“蒋介石竟把抽象的“中国文化”当做建国的基石,而与他不同,毛泽东却终于教会那些曾经是五四“新文化”狂热信徒的中共“新青年”懂得:唯有从中国最基层建立起牢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方才是建立一个现代国家的必由之路
   韩毓海,一位严肃的思想者,身居书斋,心怀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他曾说过“任何民族也必定有它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献身于这个将终生忧心如焚上身清贫的行列”。他正是这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
  


  读这本书纯粹是浪费时间。
  一是作者观点极为狭隘,对材料片段式引用、武断式发挥,误导读者;
  二是引用的材料太多,整本书大约引用一千多大段,几千个片段,算起来一多半是引用,剩下的是作者断章取义式的阐述,有几本书估计被引用了一多半,这最多算是一本读书笔记而已;另外很多书引用的都是前十页,明显作者只读了这些书的引言或前言部分而已,剩下的上千大段大多来源于很少几个作者的十几部书。
  三是整本书缺乏逻辑性,虽然分了几个章节,但是却没有系统性,同一个问题反复说、屡次说、不同的章节中从同一个立场同一个角度同一个视野重复说,浪费笔墨,比如“官无封建吏有封建”,黄仁宇几句话就说完了,韩教授说了不下几十次,却并未讲出任何新意,只是在愤青式的讨论。
  四是作者心胸极为狭窄,对古今学者的立场只有两种:大是或大非,赞同的极力赞同,毫无缺点毫无原则的赞同,否定的极力否定,毫无根据毫无来由的否定,比如书中大约三次(可能更多)提到钱穆,都是非常鄙夷非常轻视的口吻,但又未指出钱穆的史观到底哪里有问题,只是说你不好你就不好,毫无学者风范。
  五是作者的史观存在很大问题,他把历史看做偶然的产物,认为今天世界的格局,不过是几个事件的耦合的结果,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修养。一个不尊重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却妄自称唯物,不亦可笑?
  
  书中副标题是1500年来的中国与世界,没看到讨论到1500年,只是讨论了明清至现在。
  
  前段时间单位请韩教授讲课,主要针对这部书,但不管是从内容还是说话方面,都毫无条理和逻辑性,讲座的最后部分回答提问,大家问了三个问题,全部答非所问,书中空洞的提了无数次国家能力,问到“国家组织能力”他都没搞清楚,最后主持人不得不替他回答,最后的最后,大家心照不宣的不再提问,结束后一时成为同事之间的笑谈。


  知道韩毓海怎样写书,就知道汪晖怎样抄袭,孔庆东为何不学无术还能大言不惭恬不知耻地放言了。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古今中外、诸子百家,只要和她观点有关的,他就认为人家的观点和他一致作为论据,对别人的观点肆意剪切和拼贴,自创概念又不进行定义,作为真理强加于人。韩、汪和孔非但是学术上低下,更是人品上的堕落!


  不用说,这是一本争议很大的书。得到了很多赞扬,但是骂声也不少,特别是右派对其观点更是不屑一顾。
  我初读时其实是抱着一种惊异的态度的。韩毓海作为北大中文系的老师,竟然研究方向和我们院的几个老师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我一同学晨爷,对韩的书以及人品问题对我有过十分激烈的评价,摘录如下:
  我:(既然是一个学校的老师,)我还挺想去听听他的课来着。
  晨爷:韩现在忙得要死了,每天到处去给领导干部做讲座,恐怕是没空了,山西各地州他应该去了一个遍吧~
  我:写了这个东西出来,还专门向山西致敬,不让他去转个遍都不好意思啊~~
  晨爷:袁纯清书记向山西各级领导干部推荐了此书,所以后来他开始大规模写、删、改关于山西和关于执政能力(动员能力)的内容,他还专门找了马院、历史、政管、经济的人替他攒这部分。因为他是搞文学研究的,本身对此一窍不通……你可以去读他的第一版…一个经院的师兄帮他攒,赚辛苦钱,据说每周向他谈一次,合意的就重点写,不合意的就删去,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点是:最近的政策动向。此人品德之低劣,即便在听过他演讲的山西省领导干部圈子里也有口皆碑。
  我:但是我觉得他的观点还是挺新颖的,值得一读啊~
  晨爷:他说的那些观点激励不相容啊……我记得里面老说“基层动员能力”"组织效率",那什么是基层动员能力呢?是指国家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并且随时享有剥夺的权力?组织效率是什么效率?是指中国作为一个专制国家所有的协同一致,还是指作为市场经济国家所具有的优胜劣汰?如果说“基层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的失落使中国落后了,而社会主义又使中国复兴了,那最起码有两个基本的问题存在悖论:清代对社会的管理参与程度,连保设甲和行会组织远远强于明代,可是社会经济活跃程度却不如明代,明武宗时期江南发展最快,可是他却是不理政事的顽主,晚明江南已经出现大规模的思想解放和资本主义萌芽,一到清朝为何全都无影无踪?60年来有中国奇迹,也有中国悲剧,有大跃进、也有改革开放、有公有制改革、也有私有制改革,请问这四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哪个代表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证明?我记得他一直强调国家能力,这就更有趣了,我们知道,晚清一直到灭亡时,对社会的动员能力和财政组织能力均远胜日本,日本则一直是极为强大的藩属政治、财阀政治,了解日本体制的人都知道,二战之前,日本连军事指挥机关都不统一,那日本是不是早就该灭亡了?至于他其他所谓:四个阶级联合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还有一边说保证人民权利,一边说国家是阶级性的、胡扯乱诹的尧舜体制,简直是颠倒黑白,不值一哂,学术品格之低劣与能力之低下,令人不能卒读。他是不是还把体制分为“革命的”和“反革命的”、还说国家要组织一些人对抗另一些人……
  
  我觉得晨爷所说的对这本书的批评都是很中肯的,但是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他的论证有多逻辑,论据有多翔实,而且是在于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观察的角度。我并不熟悉黄仁宇、彭慕兰、布罗代尔、滨下武志等人的观点(惭愧之啊,准备去多读点名著@@),我也无法判断,韩毓海是简单的挪用了他们的观点,还是有自己新的创见。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让人眼前一亮的。特别是对于明亡的分析,由于寒假刚读完《明朝那些事儿》,我读来特别亲切又新颖。
  
  推荐一下。唯一的缺点是叙述太罗嗦吧,有好多地方都有重复。
  
  


1500年是指十六世纪吧……


引用别人的观点就该注明出处,这是基本的学术道德。


韩的问题,不但是没有指明出处,而是即时指明出处后,对人家的论述和观点断章取义,硬说和他的观点一致,并作为论据和论证。这是对别人的学术强奸啊!


老韩吧,还是有点思想的,比孔庆东好一些。不过他对那些二手文献的断章取义,实在是随心所欲至极。


恩啊 这个的确是,我觉得他引用的实在有些有点牵强……


看到——“晚明江南已经出现大规模的思想解放和资本主义萌芽,一到清朝为何全都无影无踪?”这段,这位晨某的话就没有一阅的价值了。这个人呢,大抵上就是一位混了阵历史BBS,觉得自己懂得不少的中二少年罢了。
关于清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勃发情况,可以参见彭慕兰的《大分流》和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其他的就不用说什么了。


“晚清一直到灭亡时,对社会的动员能力和财政组织能力均远胜日本”
你到老师不会这么可笑吧。


尤其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之后,你再看看,世界哪些国家的组织才能匹配世界性国际的能力。日本和中国的分流就是发生在那段时间的,而中国被打败也是发生在这之后的。


二战之前,日本连军事指挥机关都不统一,那日本是不是早就该灭亡了
????这位老师 觉得日本人败的还不够惨.


晚明江南已经出现大规模的思想解放和资本主义萌芽,一到清朝为何全都无影无踪?
----------------------
这话叫我喷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