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冷战中的盟友

沈志华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作者:

沈志华  

页数:

564  

字数:

618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编者说明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追寻当下诸多问题的历史根源,是历史研究者的重要使命之一。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不仅主导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影响到许多国家的发展方向,甚至对当前一系列国际纠纷和冲突还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学界掀起了“冷战国际史”研究的热潮。作为中国“冷战国际史”这一新兴学科的创建者之一,沈志华教授为该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自费从俄国和美国收集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档案文献,并无偿地提供给国内外学者使用,从而为该学科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他本人,更是与这些档案朝夕相处,潜心研究,近二十年来主编了多部档案文献集,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这些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中国乃至国际史学界对中苏关系、朝鲜战争等重大历史过程和历史事件的叙述。为此,我社把沈志华教授1994年以来发表的部分论文,根据“冷战的起源”、“冷战的转型”、“冷战在亚洲”、“冷战中的盟友”、“冷战的再转型”五大主题编辑为五册,以飨读者。除了对冷战史这个广泛领域中许多不同事件或过程的描述,这些论文集也收入了沈教授对同一论题在不同年代的研究成果,虽然有些内容显得重复,但更多的是对历史过程表述的细微变化,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结论。这恰恰显示出随着档案文献不断解密和公布而反映出来的冷战史研究发展和变化的历程。对于年轻一代的研究者,了解这一历程可能更为重要。同时,在每一册中,作为附录,我们还挑选了沈教授整理、编辑的部分国外档案文献,相信对学者的研究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九州出版社

内容概要

  共产主义革命的口号“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是跨越国界的,但当共产主义国家成立后,却不可避免的有了自身的利益,从而与上述观念产生了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中,自然也不例外。本书精选沈志华各个时期发表的论文,从中国与苏联、朝鲜及东欧的外交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复杂性与两重性。

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高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

书籍目录

建国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情况——来自中国和俄国的档案材料
 一、提供低息贷款
 二、援建重点项目
 三、发展双边贸易
 四、开办合股公司
 五、提供技术资料
 六、派遣苏联专家
 七、培养中国专家
 八、协助编制经济计划
赫鲁晓夫与苏联归还旅顺海军基地
 一、斯大林得以继续使用旅顺基地
 二、赫鲁晓夫主动提出归还旅顺口
 三、苏联军队撤退及旅顺基地的交接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
 一、为了满足中国的政权和经济需要
 二、专家派遣和管理工作的混乱局面
 三、苏联专家来华的高潮时期
 四、苏联的谨慎政策和中国的少而精原则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作用和影响
 一、倡导“全面学习苏联”的方针
 二、苏联专家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三、提出“以苏为鉴”的口号
 四、“大跃进”和中苏分歧的影响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生活及工作条件
 一、关于苏联专家来华工作条件的谈判
 二、苏联专家的待遇和中国的实际支出
 三、对苏联专家日常生活的关心和照顾
 四、苏联专家的工作环境及其变化
苏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
 一、苏共二十大路线的实质
 二、非斯大林化现象的由来
 三、苏共二十大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援助和限制: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方针(1949-1960)
 一、赫鲁晓夫开启了中国原子能和平利用之窗
 二、苏联对中国核援助的方针出现突破性转变
 三、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帮助及其限度
 四、赫鲁晓夫决心撕毁合同终止对中国的核援助
试论朝鲜战争期间的中朝同盟关系
 一、关于军队的指挥权问题
 二、关于越过三八线后是否南进的问题
 三、关于朝鲜铁路的管理权问题
 四、关于停战谈判和结束战争的问题
左右逢源:朝鲜战后经济重建与外来援助(1954-1960)
 一、准备时期(1953–1954)
 二、三年计划期间(1954–1956)
 三、五年计划期间(1957–1959)
 四、“缓冲”时期(1960)
朝鲜劳动党内权力斗争与中朝苏三角关系
 一、起因:苏共二十大引起的风波
 二、经过:八月全会前后朝鲜党内斗争和中苏的干预
 三、结局: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
朝鲜族居民跨境流动:中国的对策及其结果(1950-1962)
 一、朝鲜族居民的国籍问题及其解决
 二、中朝政府对边民流动的政策和措施
 三、非法越境问题及中国的处理方针
1956 年十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一
 一、前提:苏联、东欧、中国三角关系
 二、处理波兰危机:苏联未遂的军事干涉
 三、处理匈牙利危机:苏联第一次出兵
 四、处理匈牙利危机:苏联第二次出兵
 五、结论:中国开始介入东欧事务
中国对东欧十月危机的反应和思考——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二
 一、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不同声音
 二、再次讨论波匈事件和斯大林问题
 三、中国社会的反应和“少数人闹事”
 四、中共采取的各种让步和安抚措施
 五、毛泽东强调要注意思想动向
1956 年的波兰危机与中波关系——来自中国的档案文献和内部报道
 一、中波在苏共二十大后开始接近
 二、中国对波兹南事件的看法
 三、中共八大期间中波领导人的接触
 四、中国在阻止苏联武装干涉问题上的作用
 五、中共帮助协调苏联与波兰的关系
 六、中波之间对匈牙利事件的分歧意见
 七、毛泽东对哥穆尔卡的认识和评价
中国“旋风”:周恩来1957 年1 月的穿梭外交及其影响
 一、波兰危机和匈牙利动乱的余波
 二、周恩来三国之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在新的基础上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一)十一年来波兰党的领导基本上是正确的,把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进行了现代化的国防建设,消灭了工商业中的资本主义成分,组织了一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消灭了文盲,培养了大批干部。在国际关系上,以国际主义精神建立了与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友好同盟,在国际事务上有贡献,波兰的国际地位已大大提高。但波兰在几项重要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1)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排挤了手工业,尤其对人民生活的改善注意不够,经济发展与生活提高不平衡(五年来平均工资仅提高13—14%);(2)在肃反中打击面过宽,曾采非法侦讯手段,被撤职清洗逮捕者甚多,冤枉了不少的好人;(3)领导过于集中和官僚化,未直接灵活地处理民主与集中、中央与地方政权关系问题。 这些错误主要由于党领导严重脱离群众,甚至脱离党员群众,加以不根据波兰情况教条主义地搬用苏联经验,波苏关系中的问题未及时主动提出调整,以致造成党员和人民都不满。在1953年11月底开始纠正经济政策上的错误,提出了加速提高生活水平的口号。在1955年初三中全会时,党领导开始纠正个别工作的错误,并提出了“民主化”的口号,但仍不够坚决,改正迟缓。苏共二十次大会后遂发展成全国性的“民主化”和建立对苏平等、独立关系的运动,人民对党和政府失去信心,加以贝鲁特逝世失去了领导重心,党内斗争尖锐。八中全会上的改组领导和改变政策,乃是历史发展和在深刻的政治经济困难背景上产生的结果。 (二)十一年来苏联对波兰的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1)为帮助波兰解放,伤亡了近万红军;(2)基本上按照国际主义和马列主义原则无私地帮助波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3)支持波兰在国际上的地位,保障了波兰西部边界和波兰的独立。但由于苏联背着解放者的包袱,存在着大国主义作风,在政策上也有不少错误。如:(1)对波兰党和国家的事务干涉过多,尊重不够,如参与波党内选举、犹太人成分等问题,苏联领袖在公开场合指责或指示波兰如何如何;(2)有些问题处理失当,如煤价问题、运价问题、遣返波侨问题,以至于战后的划界问题,均值得考虑。这些问题给反动宣传找到借口,使波兰对苏联产生很大不满。苏共二十次大会打烂了斯大林的招牌,使波兰党内及群众将某些过去波兰内政上的错误均归之于苏联“斯大林主义”,加上波苏关系中很多问题传至群众中,造成人民中一时强烈的反苏情绪。八中全会时赫鲁晓夫等飞来华沙以及调动军队准备应付事变,更是极大的失策。


编辑推荐

《冷战国际史研究文库:冷战中的盟友•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国家关系》编辑推荐:潜心研究,在多国原始档案中寻求历史真相;以史为鉴,了解冷战时代大国关系案例种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冷战中的盟友 PDF格式下载



冷战中的盟友(脆弱的中苏联盟、俄国档案解密第一人、沈志华)


看看专家是怎样论述中苏关系,我们的国家怎样走到今天的


沈志华先生的东西就是好


揭露苏联人的一本历史书,推荐阅读


通过档案,我们看见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无限的接近真相


历史总是能在缝隙间给予我们不经意的惊喜。


很好啊,速度超快


快递很快,书也很好准备慢慢读。


有些内容在沈老以前的著作里有了,请注意,不要买重了


沈志华的书,几乎每本必购,水平可与之比肩的,也许只有杨奎松,老杨的书也是每本必购的,我都想给六分了。别的书就不发表评论了,每本都发的话,太累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