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钱穆 九州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九州  

作者:

钱穆  

页数:

398  

字数:

253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余乃一孤儿,年十二,先父辞世,余尚童无知。越三十五年,先母又弃养,余时年四十七,只身在成都,未能回籍亲视殓葬。国难方殷,亦未讣告交游,缺吊祭礼,仅闭门嗓泣深夜嚎啕而止。年七十一,值双亲百龄冥寿,余是年已辞新亚校务,患目疾,住院施手术。不久,即赴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任教,时思撰文,略述梗概,竟未果。今岁余年八十,明年,又值双亲一百十龄之冥寿。因乘余之诞辰,觅机赴梨山,沿横贯公路,自花莲返台北,途中滞留八日,住宿四处,草写此文。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回念前尘,感怆万端。自念我之生命,身体发肤皆传自父母,而今忽已耄老,精神衰退,志业无成。愧对当年双亲顾复教诲之恩,亦何以赎不肖之罪于万一。往事种种,迄今犹留脑际。拉杂书之,庶我兄弟四人之子孙,沦陷大陆者,他年当能读及,亦使稍知祖德之一二。亦以告并世之知余其人而不知余之生平来历者。

内容概要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新校本)》是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之一。
先生自言:余之一生,老而无成。常念自幼在家,经父母之培养;出门在外,得师友之扶翼;迄今已八十八年。余之为余,则胥父母、师友之赐。孟子曰:“知人论世”,余之为人不足知,然此八十八年来,正值吾国家民族多难多乱之世。家庭变,学校变,社会一切无不相与变。学术思想,人物风气,无不变。……读者庶亦由此一角度,有以窥此八十八年来国家、社会、家庭、风气、人物、思想、学术一切之变,而岂余之一身一家琐屑之所萃而已乎!善论世者,其终将有获于《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新校本)》。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

书籍目录

八十忆双亲
一 前言
二 七房桥
三 五世同堂
四 先祖父鞠如公
五 先父之幼年苦学及科名
六 怀海义庄
七 先父对余之幼年敎诲
八 先父之病及卒
九 先母来归
一○ 先母寡居
一一 先兄之卒及先母之晚年
一二 先母之卒
师友杂忆

一 果育学校
二 常州府中学堂
三 三兼小学
四 私立鸿模学校与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
五 后宅初级小学
六 厦门集美学校
七 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
八 苏州省立中学
九 北平燕京大学
一○ 北京大学
一一 西南联大
一二 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一三 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一四 昆明五华书院及无锡江南大学
一五 新亚书院(一)
一六 新亚书院(二)
一七 新亚书院(三)
一八 新亚书院(四)
一九 新亚书院(五)
二〇 在台定居
附录
一 怀念我的母亲
二 怀念我的父亲
三 胡公秀松墓碑记
四 纪念张晓峰吾友
五 故友刘百闵兄悼辞
六 回忆黄季陆先生
七 悼念苏明璇兄
八 怀念老友林语堂先生
九 悼亡友张莼沤先生
一〇 王贯之哀辞
一一 我和新亚书院
一二 九十三岁答某杂志问

章节摘录

七房桥余生江苏无锡南延祥乡啸傲泾七房桥之五世同堂。溯其原始,当自余之十八世祖某公,乃一巨富之家,拥有啸傲泾两岸良田十万亩。而上无父母,下无子女,仅夫妇两人同居。十八世祖年三十左右,婴衰虚之疾。远近名医,百药罔效,病情日见沉重。一日,十八世祖母告其夫:“胸中久蓄一言,未敢启口,恐不听从,又滋责怪。”十八世祖言:“病已至此,苟可从者当无不从。纵或实不能从,亦断无责怪可言。”十八世祖母谓:“君病殆非药石可疗。久服药,反滋他病。计惟有长年静养一途。但我两人既不能入深山,长居僧寺道院中。我已将宅西别院修治。若君能一人居别院,家中事由我处理,君可勿操心。我已在院门上辟一小门,一日三餐,当送小门内,君可闻铃往取。初住自感寂寞,旬日半月后,应可习惯。万一有事,仍可开门接出。如此以三年为期。我曾以此意告之两医,谓可一试。”十八世祖慨允。越三年,接出,病态全消,健复如常。十八世祖母言:“自君居西院,我即在佛前自誓,当终生茹素,并许愿居家为优婆夷,独身毕世。惟为君子嗣计,已为物色品淑宜男者两人,并谆谆诲导,已历两年。君与此两女同房,断可无虑。”十八世祖勉从之。此下遂生七子,在啸傲泾上分建七宅,是为七房桥之由来。事载家谱,余未亲睹,此则得之传述。七房骈连,皆沿啸傲泾,东西一线,宅第皆极壮大。一宅称一墙门。除此七墙门之外,无农户,无商店。泾东千步许有一桥,即名七房桥。桥北一小村,忘其名,乃七房桥公仆所居,世世传习婚丧喜庆种种礼节仪文。一家有事,诸仆群集。泾西约五百步又一桥,名丁家桥。桥北一村,名丁家村,乃七房桥乐户,袭明代旧制,世习昆曲锣鼓,歌唱吹打。每一家有事,亦毕集。遇喜庆,即在宅前大厅搭台唱昆曲,打锣鼓。或分两台,或只一台。或一日夜,或三日夜不等,先兄及余少时尚饫闻之,故长而皆爱好焉。五世同堂七房中人丁衰旺不一,初则每房各得良田一万亩以上。继则丁旺者愈分愈少,丁衰者得长保其富,并日增日多。故数传后,七房贫富日以悬殊。大房丁最旺,余之六世祖以下,至余之伯父辈乃得五世同堂。余之曾祖父兄弟两人,长房七子,次房五子,又分十二房。故余祖父辈共十二人。一宅前后共七进,每进七开间,中为厅堂,左右各三间,供居住。又每进间,东西两偏有厢房,亦供居住。宅之两侧,各有一长弄,皆称弄堂。长房七家由东弄堂出入,次房五家,由西弄堂出入。中间大门非遇事不开。其后每家又各生子女,先祖父鞠如公为东弄堂七房之长,即生四女两男共六人。故余有四姑母、一伯父,先父最小为一家之幼。其他家以此为推。故五世同堂各家,分得住屋甚少,田亩亦寡。自余幼时,一家有田百亩二百亩者称富有,余只数十亩。而余先伯父及先父,皆已不名一尺之地,沦为赤贫。老七房中有三房,其中两房至余幼年皆单传,一房仅两兄弟,各拥田数千亩至万亩。其他三房,则亦贫如五世同堂。贫富既分,一切情形亦相悬隔。老七房中之三房富者,轮为乡间绅士。上通官府,下管附近乡里赋税差役等事。有他事争执,亦至绅士家裁判,可免进城涉讼。七房桥阖族中事,亦渐归三房轮为绅士者主持决夺。余四房避不参预。相传五世同堂内西弄堂一寡妇,尚称富有,一子未婚,一女未嫁。其子常犯规越矩,多行不法。其时,大家庭之规模尚存,而大家庭之礼法,已荡然不见。诸祖父叔伯兄长前辈,皆莫奈之何。其时为绅士者为老七房中之第三房,对之屡加教斥,亦不听。乃送之县狱。五世同堂内诸祖父皆竞赴老三房请求释放。不许,谓需拘禁有时,或可有悔改之望。不幸其子竟瘐毙狱中,值老三房绅士亦卧病在床。一夕,其瘐死者之母,忽梦子来诉,已在阴司申寃得直。请多烧冥襁,可供地下使用,使速毙。其母醒,告其女,女亦同梦此事。翌晨,告素常相亲诸家,亦有同获此梦者,乃赴市购大量锡箔。凡五世同堂中妇女,皆竞折之。堆门外大广场焚化。此间大堆纸锭烧完,西边老三房病绅亦告气绝。此事在余幼年尚闻传述。则诸房间之感情隔阂,亦可想见。五世同堂之大门,悬有“五世同堂”一立匾。第二进大厅为鸿议堂,为七房各宅中最大一厅,淮军讨洪杨驻此,集官绅共议防守事宜,因名。第三进为素书堂,后四进堂小无名。西弄堂五叔祖分得素书堂之西偏三间为其家屋。不知为何,一人亲自登屋拆除,惟素书堂,及堂匾尚保留。拆下砖瓦木石,尽以出卖。诸兄弟竟未能劝阻。鸿议堂本有楠木长窗二十四扇,精雕《西厢记》全部,亦为宅中人盗卖。堂中长案大桌及几椅等,亦盗卖一空。仅五世同堂一宅之内,其分崩离析,家法荡然已如此。其素书堂西偏拆去部分,称为“塌屋基”,竟亦未能重建。至于子弟教育,更不堪言。余幼时所知,族中诸兄长及伯叔父辈,大率仅读《四书》。能读《诗经》《左传》,乃如凤毛麟角。殆绝无通《五经》者。虽老三房富有,力能延师,而溺情安富,不求上进,子弟学业上亦率与其他四房相类。科第功名,乃若与七房桥全族无缘。少数贫苦者出门经商,或为伙计,或开小店铺,获得温饱即止。大多数则依赖数十亩一两百亩田租,游荡不事生产。离七房桥西一华里许有一小市名鸿声里,亦由钱姓聚族而居者占大多数。晨旭方升,七房桥三十左右以上人,无论辈分,结队赴市上喝茶进面点,至午始返。午后不乏再去者。亦有中午不返,至晚始归者。在家则养黄雀,或养蟋蟀,春秋两节相聚决斗为娱。亦有远方来参加者,亦有分赴远方作斗者。斗鸟斗蟋蟀外,冬春之交,以放风筝为乐。风筝形状各异,大小不等。在老四房中,有一伯父,阁楼上藏蟋蟀盆五六百以上。雇佣在家,扎大风筝,须八人抬之,始可移至田野间。风筝上装弦筲,天空中呼啸声四起。入夜则结挂灯笼。大风筝可悬灯笼二十以上,光耀数里外。四围诸村落,皆以此称羡七房桥。七房桥族人老幼,亦以此自喜。大家庭之堕落,逮余幼年,殆已达于顶巅。


编辑推荐

如先生自己说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新校本)》不光是写他自己一身一家的琐事,更加能启发那些对近当代人文思想感兴趣的“善论世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PDF格式下载



《八十忆双亲》(钱穆)《八十忆双亲》这本书,对于作者来说,自然是回忆双亲对自己的养育、教导,对自己和自己的兄弟的影响等等。还有就是 “前言”中所说“庶我兄弟四人之子孙,留于大陆者,他年当能读及,亦使稍知祖德之一二。亦以告并世之知余其人而不知余之生平来历者。”对于一般非亲非故,对于作者道德文章也知之不多的读者,从这本书,又可以读到一些什么,想到一些什么呢? 对于清末民初的旧式家庭,没有切身体会,只从“阅读”中获得间接知识的读者,形象的知识多来自巴金先生小说《家》《春》《秋》,家庭就是新旧斗争的场合,青年是叛逆,中年忍受(觉新为代表的),或者堕落(克字辈一些人),老一辈是老太爷,吃人的旧制度的代表。有的读者巴金先生的小说也没有读过(因为时代不同了)。但是也会认为旧式家庭就是封建家庭,青年人要弃旧图新等等。读《八十忆双亲》,可知“旧”不等于“坏”,传统文化,旧时人物,确实有其不可及之处,而不是应当全部批判打倒的。书中“怀海义庄”一节,告诉了我们当时的义庄是怎样的一个组织,作者的家庭对这个义庄所做的贡献,所受的照顾,以及感恩的态度(也是主人翁的态度)等等。还有当时(清末)政府对此种“非政府组织”的关照,等等等等。笔者第一感觉:这类组织的消失,非常可惜。第二感想:这类组织的消失,和人们对于“旧”和“新”的片面认识,认为旧的都是不好的,新的才是好的十分有关。 双亲,就是父亲和母亲。这部回忆录里,对母亲的记述特别感人(不是说写父亲的部分不感人,钱老先生用桥字换成驕字教育儿子不要骄傲的故事,早已因为本书而脍炙人口)。略摘老人家教子几则“先母凡与子女言,绝非教诲,更无斥责,只是闲话家常。……及先父卒,更唯以先父之遗言遗行为主。”“先兄既获职,先母即令先兄不再领怀海义庄之抚恤。先兄月薪得十许元,一家生事益窘。”“先母告余曰:汝父汝兄,福命止此。幸汝兄弟三人,各自成立 ,长孙亦已考入清华大学,我家子孙,首有入大学者。此外我复何求。不饿死,不冻死,我愿已足。生活上不愿再求舒泰。且人命无常,我年已老,万一身沒北土,再求归葬,岂不重累于汝”(不愿随作者去北京而留荡口八媳居处)。其第一点“绝非教诲,更无斥责”八个字,就是许多今日为人父母的人所不一定能做到的。第二则是说的个人和集体关系问题.第三条“我愿已足”也是意义深长。 读这书,可能会对“旧社会”“旧家庭”“旧人物”有一点“新”的理解,不同于几十年来 流行的 简单理解 。对于青年读者,中年读者,老年读者,都可能有此作用。虽然只是可能,还是希望你能试试,我想不会是**的。当然,这里只是介绍《八十忆双亲》,没有否定巴金先生书的意思。高老太爷冯老太爷这样的旧人物是有的,钱老太爷老太太这样的人物更是不朽的。只知道高老太爷不知有钱太夫人,总是认识上的缺陷。 在香港、台湾,这《八十忆双亲》往往是和《师友杂忆》合印成一书的,大陆几家出版社出的也是这样。不过有两种情形,一种就是这两种书合印,另一种是另外附录有十多篇作者写的忆人文章(其中也有回忆父母的各一篇)。前一种是早出版本,后一种是按全集本印制的(九州出版社)。如果到图书馆借阅,或者到书店网店选购,这个版本上的差别也是应当注意的。


《钱穆忆师友》读后感说实话,读这本书让我有一种很亲切、很沉静、很感动的感觉。亲切源于书中提到的人物,让我有种久违了的感觉。我以前学音韵学,写论文时曾接触过一些那个时代和清代的书籍以及人名。比如,钱先生在书中提到的商务印书馆的王五云先生。我选的那篇研究的古书就来自他主编的丛书集成中。还有他在外国曾借住在李方桂先生那里。导师曾要求我们读李方桂先生的语言学著作。还有书中提及的冯友兰、钱玄同、朱光潜等大师级人物,对于这些人,我对他们的才学为人都十分钦佩,因此对此书的亲切之感油然而生。是的,钱穆先生那一代人是令人崇敬的。他们的生活很清贫,但在学术世界里,他们全都是各自领域的研究之王。他们喜欢就学术问题热烈讨论,欣赏彼此就互相提点,奖劝诱掖。这里没有太多的功利之心,只有真诚的探讨。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倘若无国难,这将是怎样的一个学术盛世。读着那些熟悉的名字,就仿佛行走在上个世纪的中国文人人物长廊中,驻足之时可以屏蔽掉外界的喧嚣。有时突然会有想穿越的想法,倘若我能回到他们存在的那个时代,跟随这些大师们学习,该是多么大的幸福啊!沉静源于钱穆先生的治学之法。生活在21世纪,心静真的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尤其在治学方面,现在有几个是真心做学问的。记得大学毕业时老师曾说过,从事做学问的同学要谨记一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耐不住这寂寞就不要搞研究。我认为做学问极苦,选择工作。若干年后,自己走上这条路,才真正体会到古人与老师的意思,同时对那些能耐住十年冷板凳、修得正果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今天在钱穆先生这里,我再次找到了答案。钱说道:做学问不爱时髦或出风头,不仰慕追随时代潮流。只问内心。“己性所近,从其所好而已。”“从不想要学近代人所谓的一文学专家或史学家,只求为一学而时习之之平常人而已。”这是他做学问的方向,朴素而坚定。他还谈到,做学问“亦都为解答我自己一人心中的问题。”我想,这样做学问的人才是幸福的人,是有可持续发展力的人,也是终会有所获的人。今人所谓学者每每选择研究之课题,或选择哗众取宠者,或选择急功近利性,真正有价值的寥寥可数,所成论文也真的是令人难以猝读。国家资源与个人生命的浪费可见一斑。若研究者真的基于需要与爱好,那么读书就必有思考,思考必会深究,深究必会有收获。钱谈到其著作之书也指出皆源于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之中,觅得启发,于是追根溯源,觅得所写书籍。钱先生在写自己的《先秦诸子系年》成书经历时一再强调此因。这也实为吾辈读书人指点了治学之法。多挑战自己,于实践中思考,寻找兴趣,觅得方向,探究结果。功夫是不负有心人的。感动源于钱穆先生对教育的责任感。我最欣赏他的“藏器”说。“我们办学校就是要为国家民族“藏器”,将来必有一日可以用上。新亚书院的意义和价值,即是寄托在对国家民族前途的信仰上。”在他初到台湾,自己也很困窘的情况下,他心中装的是那些来到台湾像迷途羔羊的年轻人,倾其全力,组办了新亚书院,办学目标有二:一,人类的文化价值;二,个人的生活理想。他也说过这个想法比较理想化,但会一直努力,让每个求学者在学校,心灵获得寄托和慰藉。是什么让年轻人心灵获得寄托和慰藉,那就是传统文化。他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从他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到他秉承的一贯思想。“若非对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一肯定价值的认识,中国青年们终难找到他们的人生出路。反过来说,若使这一代的中国青年们,各自找不出他们的人生出路,所谓文化传统,将变成一个历史名词,会渐渐烟消云散。”“中国文化有其五千年的悠久传统,必有其极可宝贵的内在价值,我们应该促使中国青年,懂得爱护这一传统,懂得了解这一传统的内在价值,而能继续加以发扬光大。”读着这些令人激动的话语,我脑海里浮现了一句话: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的,也许我们只是一个很平凡的老师,但应该像钱穆先生一样,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且应该矢志不渝地坚持它。要懂得自己的责任,要把传统文化的价值力量传承下去。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一定要有自己的坚持。看来,真的要好好学学传统文化,否则愧为人师。还有一点,钱穆先生对游山玩水的说法让我很开心。心若沉静,无自然之参与恐很难做到。先生多次写到诸多文字成书于寂寞山水之间,但从未见其言寂寞苦楚,反而感觉他对山水的挚爱与感激。这种忘情山水的体验恐怕对今人来说是很遥远的事了。这也提醒我们,读书与游山本自一体,做任何一项都当全力以赴,方能得其所得。“读书当一意在书,游山水当一意在山水。乘兴所至,心无旁及。”“心无旁及”说得真好。“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能知读书之亦如游山,则读书自有大乐趣,亦自有大进步。否认读书时吃苦,游山是享乐,则两失之矣。”更何况孔夫子、朱子、司马迁著述中都早已告知我们: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从读书中懂得游山,始是真游山,乃可有真乐。”《论语》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君今日,能从我读书,又能从吾游山,此真吾友矣!从师交友,亦当如读书游山般,乃真乐也。”尤其末两句,我很喜欢。倘若我也有共学者、共游者,乃真乐也。原本读这本书是想觅得心静之法。现在想来,可以用钱穆先生这句话作结:“人生最大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此能静。”


真是好书,耐读。四宾先生自谓性之所近为学,无一日不读书,并没刻意要成为史学家。一生信守《论语》学而开篇三句话,是做人做文的大纲。读至《师友杂忆》,近100面,四宾先生教初小作文,循循善诱,方法别具一格。时下小学老师少学养,多出师范专科,乃速成教匠而矣。


文言风格,语言精练,深情讲述师友往事。


很不错,只是类文言的,看过钱穆先生的传记,多次提到这本书,买来一读~~~


钱穆先生的书,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喜欢,于是慢慢快买齐全套了,当当的折扣很给力!


钱穆先生的书值得拥有。


钱穆先生的必读之作。


当年读此书,唯记得书中钱老之父曾教诲之曰:“读书当知言外意,写一句,或有三字未写,写一句,或有二句未写,遇此等处,当运用自己聪明,始解读书。”, 每每读书想到此段,总是头顶一颤,灌顶醍醐...成大事者,天生聪慧与家庭熏染教育是何等重要!


钱穆的书的质量就不必说了,大师风采。。。发现了一个规律,九州出版社结集出版钱穆全集,凡是三联书店也在出版的钱穆的书,九州订的价格就和三联相同,价格较低。如果三联没出版,九州独家出版的,定价是相当高的。这本回忆录,九州和三联的价格一样,很便宜。


活在波澜壮阔的时代,那一代学人包括钱穆的回忆录,固然是个人的经历,但所呈现出来的众生相何尝不是苦难的家国史。


钱穆的书,值得一读。


先生一生的呈现。


很喜欢这本书,值得敬仰的钱穆大师!!


钱穆的书,不讲哲学,只讲经历、情感,非常好


钱穆大师的作品一定拜读,国史大纲什么时候有简体版的啊????


先生娓娓道来,深受感动


帮朋友买的,说还不错,她比较喜欢季先生的作品


钱先生用的是文言,浅显的文言,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点难度, 书当然是好书, 很值得读。读之深受启示。 当代中国人读一读它吧, 你也会明白许多道理。


名家的书,看了很有启发。


此书内容很好,唯运送过程有损伤。


很亲切的,回忆式的叙述,只是文言不够好,还没看完。


朋友推荐,看了前半部分,很不错


很喜欢他的讲述,内容和情感都很不错,非常满意,谢谢学长的强力推荐!


大师晚年写的,很好


大师之作,值得读


买了好几本都送人了,自己还没有读上。


一个人活着,我想做大的意义就是为了情吧!于是这本书还是相当不错的,发自肺腑!


质量不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地读读。。


向大师致敬!向大师致敬!向国史中找答案!


给同事孩子买的,不错


一本启迪智慧的书。


那一代的爱恨。


回忆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文风朴实、精炼,“士”之风骨在文中若隐若现


很早就想买了,终于买到了,充满深情和哲理


不知道跟繁体字版本有没有差异。繁体字版本怕看起来辛苦,特为收藏用。这本便宜,先买下


挺不赖


总算买到了。


如题。包装不错。


钱老是我最喜欢的大师了,之前有看过几本,相信这本也不错!


这套书价格不贵,设计装帧很素雅,让人爱不释手。


上课的时候,哲学老师推荐了这部书,他告诉我们每年他都会再重读一次,至今已有十次之多。不知道在老师眼中这本书意味着什么意义,钱穆这位大师也是在哲学老师的课上我得到了浅浅的了解。隐隐约约书中的内容透露着一些沉重的东西,不知什么时候有勇气和决心打开它,领略一下它带来的震撼呢。


当当网为什么不给送货上门,送货的还很牛叉,大言不惭地说,你要是不下楼,我就回去,你可以拒签,我来这里楼下都是给你面子了,神马玩意?能否换个配送公司,我可是VIP用户,一直支持你门的。


老师一直推荐,所以买了来,还没有看,稍微翻了一下,感觉还可以,有塑封。


大师写回忆录,要看的。


钱老的文字,不用多说什么了。内容也很吸引人。


跟著錢老一起回顧那段歷史。。。


本书相当于钱老的自传,虽说刚开始看时,对于文体有些不适应,但越往后就习惯了。


里面有点破了,不知道怎么了


大师的作品,学识的沉淀。


钱穆先生的好书之一,一定要读哦!


钱穆先生对双亲和师友的回忆文字,读起来很温暖。


之前买的那本送给朋友了,突然很想再看一遍所以就再买了一本。书中所记录的那个时代是今日所无法想像的,也许是对现实的不满所以很怀念那个时代的一切。


钱穆的作品一直不错,这本也不例外


这次订购,主要是看中了“新校本”,里头有几篇新内容。


书的内容是以前就看过的 实在是喜欢才又买了 本来想买的是三联的 可惜只有这个版本了 其实这个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 包装设计也不错 但是对比三联就觉得没有厚重感 有机会的话还是要买回三联版的


为什么我只是轻轻地闭了闭眼


的放规划放个恢复供货


的规划地方官


把家也安在了南方。再后来就有了我


阿达撒大声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