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宽怀

一诚法师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4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作者:

一诚法师  

Tag标签:

无  

前言

天上地下的蜷飞蠕动,花鸟鱼虫都有它们自己的成长、生存、活动的规律。就像竹子树木,它们总是向天上长;春天到了就要采茶叶,以春天的芽头为最好,过了春天到夏天就不太好了。这就是自然规律。没有了规律、规则,世间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社会的人群也是这样,有法律法规、有规定规范,大家的生活才有了秩序与和谐,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秩序井然,健康和乐。如果没有这些规则,世界不知道要变成什么样子。过去在古代,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人和人之间也不复杂,不像现在社会问题如此多。那时候,无论是母系氏族还是父系氏族,大家只要听长辈的,吩咐一声照办即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如何做,简单得多。 现在社会发展飞快,火车、飞机、火箭、军舰,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目的,真是繁花似锦,江南草长。如果这里不守规矩,大家没有共同的章法,世界岂不是乱套。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如果说世界是个大圈子,那么每个集体、每个单位就是小圈子。虽然大圈子和小圈子的规则不太一样,但基本道理是相通的。一花一叶和一个世界、一个佛土都需要规则和规范,就这一点来说是相通的。 出家人修行要规矩,这就是戒律,有戒律开始才有缘分。世人的戒律是什么,是心。心虽然很小,戒律却很博大,这就是胸怀,怀的是什么,是大智大慧。世人的心要怎么守戒呢,和尚总结如下: 第一,要有承担。什么都能接纳,智慧就会慢慢地生出来,到了外面无论遭遇什么、得到什么,都能为自己所有。 第二,以戒为师。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要会克制自己,灭除过分的妄想,思想行动都能自我遏制,你就不会被外界所遏制,便能游刃有余。 第三,平等慈悲。你待世人平等,世人必待你不薄,你的胸怀就是这样被炼成的。 第四,经常忏悔。犯了错误,无论是糟蹋自己还是不利别人,如果你放不下,就回家多多忏悔,心中的正能量就会不断攀升,减少自己再犯错的几率。 第五,心中清净。你不动如来,别人如何都不能动摇你,你的智慧于当下这刻打开,能看透一切事物,就不生诸般烦恼,心宽体胖。 第六,放得下,提得起。这个所有的修行的人都讲,和尚讲也是一样。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知道太多心里搞不定,知道太多就变成知障,放不下。要放得下,还要提得起。心胸就是从这里来的。 世上杂相万千,要是人人的心都能守着如上所言,便没有那些烦恼、痛苦,没有贪嗔痴,没有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既无杂相,心自轻安。 一诚法师 2013.2.3

内容概要

《宽怀:一诚法师谈人生》中,一诚法师用利落精到的语言为迷航的人开示智慧,结合人们在工作、事业、生活、感情、为人处世等方面遇到的困惑,为这个浮躁多变的世界里内心动荡不安的人们,开出一剂安顿身心的良药,引导我们修出一颗好心,修出一份宽怀。

作者简介

一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1927年生,湖南望城人,1949年6月出家,1956年得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受具足戒,得沩仰、临济法脉。1985年,任真如禅寺方丈。后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2002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有《以戒为师》、《云居山新志》等书。一诚法师以戒为师,以和为尚,一生苦修,致力于建设佛学院、寺庙,育才兴教,坚持“人间佛教”的精神慈悲济世,弘法足迹踏遍四海,在佛教界有相当高的威望。

书籍目录

心修好了,命就好了002/做一个明白人007/把心摆在哪里最好011/心清净了,智慧就来了015/有信心是对自己的仁慈020/怎样把自己看好024/人生十问,自省安乐029/没有力量认错的人,只能原地踏步善用内在能量034/心以简单为主,一门心思才成事038/有好的心态就有好的行为042/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046/千年铁树都能开花,还有什么事做不成050/有大企图心,也要做好眼前的事054/心里放不下,是因为不想放下058/不能求到就随他去062/佛不能直接给你什么心宽待人,量大处事068/像海绵一样虚心072/谁也不比谁特殊076/能劝说别人,也听得进别人劝说080/对上恭恭敬敬,对下好言好语084/收拾轻视心和厌恶心089/多给别人一点空间和尊重093/你不好,我好,都是妄想化解干戈常自在100/争论经久不息时,最好的方法是谅解104/不好的事自己多承担108/遇谤要忍得住112/不要听到好话就欢喜,听到坏话就苦恼117/只记住别人对你的好121/不以怨报怨125/化解干戈常自在,独留玉帛耀长空予人以乐,解人之苦130/慈是予人以乐,悲是解人之苦134/智慧处事,慈悲待人138/恶来了可以用善来对待142/对所有生物都关怀146/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150/以爱去温暖,以力来折服154/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给是乐,受是苦160/有条件、有代价的给予是一种痛苦164/一根针、一棵草也是施予167/给是乐,受是苦171/时刻想着付出太少、努力太少175/被需要是最好的价值179/为了什么而布施183/面多馒头大,施多福亦多无杂相,把日子好好过188/白天吃饭,晚上睡倒192/执著于做事,而不是执著于烦恼196/不为过去懊悔,不为未来担忧200/而今正好念弥陀203/平平常常,直直行去206/常思当下立足的地方209/若是脚跟点地汉,何妨信步即登临213/日子不好好过,就是折腾217/短促人生的活法停一停,化热恼为清凉222/化热恼为清凉226/忙碌过光阴,辛苦为谁忙230/看了用了就放下234/静坐一须臾238/慢慢来,急不得243/花一天时间为自己开脱247/跳到圈外来看一看自己的生活250/放下负面情绪,坚定从容地去做事254/张弛有度,缓急有节放下了垃圾,提起了自在258/不能坦然面对富有,就是贫穷263/心完全被数字迷住,幸福就消失了267/名利不值得低三下四271/穷得连安宁的心都失去275/要放得下人生的“金钵”278/把握得住282/不要见到好的就想,想不到就嗔286/有财富不浪费,没有财富不抱怨289/臭名远扬过贫民的生活294/什么都不痴迷297/知足才能享受福报300/需求简单一点304/得来不易的衣食受用308/合适就行,够用就好312/清贫的生活,你会更安心315/没有,也是好318/养生大法:内心明朗平和

章节摘录

小序天上地下的蜷飞蠕动,花鸟鱼虫都有它们自己的成长、生存、活动的规律。就像竹子树木,它们总是向天上长;春天到了就要采茶叶,以春天的芽头为最好,过了春天到夏天就不太好了。这就是自然规律。没有了规律、规则,世间的一切都无从谈起。社会的人群也是这样,有法律法规、有规定规范,大家的生活才有了秩序与和谐,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秩序井然,健康和乐。如果没有这些规则,世界不知道要变成什么样子。过去在古代,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人和人之间也不复杂,不像现在社会问题如此多。那时候,无论是母系氏族还是父系氏族,大家只要听长辈的,吩咐一声照办即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如何做,简单得多。现在社会发展飞快,火车、飞机、火箭、军舰,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目的,真是繁花似锦,江南草长。如果这里不守规矩,大家没有共同的章法,世界岂不是乱套。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如果说世界是个大圈子,那么每个集体、每个单位就是小圈子。虽然大圈子和小圈子的规则不太一样,但基本道理是相通的。一花一叶和一个世界、一个佛土都需要规则和规范,就这一点来说是相通的。出家人修行要规矩,这就是戒律,有戒律开始才有缘分。世人的戒律是什么,是心。心虽然很小,戒律却很博大,这就是胸怀,怀的是什么,是大智大慧。世人的心要怎么守戒呢,和尚总结如下:第一,要有承担。什么都能接纳,智慧就会慢慢地生出来,到了外面无论遭遇什么、得到什么,都能为自己所有。第二,以戒为师。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要会克制自己,灭除过分的妄想,思想行动都能自我遏制,你就不会被外界所遏制,便能游刃有余。第三,平等慈悲。你待世人平等,世人必待你不薄,你的胸怀就是这样被炼成的。第四,经常忏悔。犯了错误,无论是糟蹋自己还是不利别人,如果你放不下,就回家多多忏悔,心中的正能量就会不断攀升,减少自己再犯错的几率。第五,心中清净。你不动如来,别人如何都不能动摇你,你的智慧于当下这刻打开,能看透一切事物,就不生诸般烦恼,心宽体胖。第六,放得下,提得起。这个所有的修行的人都讲,和尚讲也是一样。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知道太多心里搞不定,知道太多就变成知障,放不下。要放得下,还要提得起。心胸就是从这里来的。世上杂相万千,要是人人的心都能守着如上所言,便没有那些烦恼、痛苦,没有贪嗔痴,没有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既无杂相,心自轻安。一诚法师2013.2.3做一个明白人22岁时去乌山寺顶礼拜佛,看到殿内尊尊佛像,依稀觉得似曾相识,仿佛以前曾以此为家,有种归家的很亲切的感觉,心中无比欢喜,不觉托出“今来乌山寺,皈依故佛前……”一偈。自此辞别双亲,剃度出家,一系列过程,好比水到渠成。后来,有过一位居士和我谈起出家的经历,问道:“为什么是皈依‘故佛’?”我说,其实“故佛”就是“自我”。打个比方来说,出家以来,虽经历无数艰辛磨难,却从未改变初衷,信心不曾有丝毫动摇,这是因为乌山寺礼佛一事正是发现“自我”、找到“自我”的机缘。可以说,一旦认清了自己该走的路,就能在这条路上直直地行去,百折也不曾回头。《华严经》里讲过,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谁的心呢?这里说的其实是自己的心。谁的识?就是自己的识。人一生只和两种人相处,一是自己,一是他人。无论自处,还是与人相处,都好像在画一个圆。这个圈以自觉、自度为圆心,以慈悲、利他为半径,圆圈越大,世界越宽广。佛祖常说“自度而后才能度他”,可见人生的圆要画得圆满,圆心的位置很重要,把自己度好了,认清了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做,才有余力和能力去度别人。这圆圈画得自然也就圆满了。说得更明白些,“自度”就是找到自己,认识自己,把自己找到了,才活得明白,才知道这一辈子要做什么。就像神会禅师在拜见六祖时,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充满机锋的提问,意在询问神会是否找到了生命的本原。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存在追根溯源: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有些人可能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知道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但这不是真正的对“自我”的认识。不如做个比喻,莲花尚未出水时,埋在淤泥里的是一粒种子;出水后就长成了荷叶,接着还会开出莲花,结出莲蓬。那么莲花的本原是什么?不是种子、荷叶,也不是花朵、莲蓬,莲花就是莲花。“自我”也不是身份、地位、职务,“自我”是去除一切外在的东西之后,最根本的那个“我”。人常常能认识诸世间,不能认识自己。大家的目光总是向外攀援,追求身外的东西,却很少关注自己。现在讲个故事,可能大家才明白。唐代有一位智闲禅师,有一次他的禅院里,来了一个小和尚,年纪轻轻,但是人很聪明勤快。他希望能够尽快有所觉悟,于是去请教智闲禅师。智闲禅师就对他说啦:“既然你刚刚来这里,一定还不熟悉禅院里的师父和师兄们,你先去认识一下他们吧。”小和尚听了禅师的话,接下来的几天除了日常的劳作和参禅,都积极地去结识其他的僧人。几天之后他又找到智闲禅师,说:“师父啊,禅院里的其他禅师和师兄们我都已经认识过了,接下来呢?”智闲禅师看了他一眼,说:“全部都认识了?”小和尚点头。智闲禅师说:“不对,还有一个人你没有认识,这个人对你来说,很重要啊。”小和尚很疑惑,于是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询问,一间房一间房地去找那个对自己很重要的人,可是始终没有找到。甚至在深夜里,他也一个人躺在床上思考:到底这个人是谁呢?有一天,他打坐完后,正准备烧水做饭。去井边打水的时候,他无意间在水面上看见了自己的倒影,这时候他才顿悟:原来,智闲禅师让他寻找的那个人就是他自己。出家人不论身在何处、做什么事,都会一刻不停地修行自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地把心修炼得清净、坚韧、安静,就能够在心如明镜的状态下,始终做到认清自己、把握自己。有居士就问和尚:“如何修心?”修心就是将心上堆积的垃圾清除干净,做一个明白人,做到心中洞明,没有迷惑,也没有染污。具体讲,就是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住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这六种方式在佛法中称为“六度”,“度”,就是转变。修心其实就是改心,把浑浊的心变得清净,把混乱的心变得安定,把软弱的心变得坚强。这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为名利、事业忙得团团转的世人,更需要修心的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心中盘踞着贪欲、嗔怒、愚痴这三条毒蛇,眼中只看见名利欲望,求到了就欢喜,求不到就嗔怨。他们不知道名利欲望追求不尽,也没办法永恒,所以活得自私、焦躁,充满痛苦。这样的人,即使掉转目光向内看,心上也有重重的迷障,看不见真正的“自我”。人如果有智慧,会活得很明白、很自在,心就像一面镜子,一尘不染,清楚照见周围的环境,照见自身的能力、学识、因缘;对身外的名利宠辱看得透、看得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故意看低自己,只是不动不摇,坦然平和地行走。


编辑推荐

《宽怀:一诚法师谈人生》编辑推荐:人来世上走一遭,不是为了享乐,也不是为了承受痛苦,而是为了完成自我和人生。在一诚法师眼中,人生好比一场修行,修行中的苦,需要安然接纳;修行中的乐,则需要淡然品尝。重要的是去行,去做,无论过程如何、结果如何,都能心无挂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宽怀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