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研究

张荣祖,李炳元,张豪禧 等 著 张荣祖、李炳元、张豪禧、 刘林山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08出版)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张荣祖、李炳元、张豪禧、 刘林山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08出版)  

作者:

张荣祖,李炳元,张豪禧 等 著  

页数:

180  

前言

  4我国历代帝王所建立的苑囿(供饲养珍禽、异兽和培植名果、奇葩)、围场(供狩猎)、少数民族设立的“龙山”或“神山”,以及因宗教和皇家宗祠而围禁起来的圣地和陵地,实际上都是原有生态环境保存良好,又受到不同程度保护的地方,均可以看做是自然保护区的原始类型。近代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自从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公园建立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除“国家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还包括科学保护区、自然纪念地、自然遗产地等。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条件是被保护的环境必须代表自然或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也就是代表性生物群落的整体,是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单纯以地质遗迹和古生物化石产地为保护对象的,所占比例不高。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已经历时半个世纪,大规模建设主要在最近20年,目前全国已建立2000多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位列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相当于世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5,超过欧洲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的总和。然而,我国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整个过程是无序的,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我国不同时期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主要以抢救和应急为主,难免缺乏系统性;有的地方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争取国家的资助而设置保护区,这样的保护区设置带有盲目性。从自然保护区的情况来看,我国的保护区面积在不断增加,但实际上保护区是不是得到有效保护、是不是可行,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因而,系统研究现有保护区空间设置的合理性,就变得很重要。  ……

内容概要

  《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充分研究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全国综合自然区划方面的丰富积累以及国内的相关成果,联系自然保护区建设研究,深入分析了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各自然地带及生态地理区与自然保护相关的自然、经济和人文地理条件。  (2)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全国自然保护区及其地理背景信息(保护区的类型、等级、规模及其所处的环境等),以较扎实的数据为基础,开展“自然保护与地理区划系统研究”。阐明各自然地带和生态地理区中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的基本特征,指出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空缺和不足。  (3)从宏观角度对各自然地带和生态地理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出建议。  自然保护区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研究至关重要,数据的正确、全面与系统更是关键。同时,也是作为“战略地图”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分布图》编绘的基础。

书籍目录

第一章概论 1.1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1.2自然保护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自然保护事业 第二章 自然保护区划问题 2.1前期的工作 2.2近期的工作 2.3学科上的难题 2.4实践的要求与出路 第三章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及其在自然保护事业上的应用 3.1综合自然区划及其实践意义 3.2区划原则、方法与指标 3.3区划系统 3.4区划系统在生物地理与自然保护上的应用 3.5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格局 第四章 中国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总论 4.1全国概述 4.2陆地自然生物界(00级) 4.3三大自然区(0级) 第五章 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分论(一)——东部季风区 5.1寒温带(Ⅰ) 5.2中温带(Ⅱ) 5.3暖温带(Ⅲ) 5.4北亚热带(Ⅳ) 5.5中亚热带(Ⅴ) 5.6南亚热带(Ⅵ) 5.7热带(边缘热带、中热带、赤道热带)(Ⅶ、Ⅷ、Ⅸ) 第六章 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分论(二)——西北干旱区 6.1中温带(Ⅱ) 6.2暖温带(Ⅲ) 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分论(三)——青藏高原区 7.1青藏高原亚寒带(HI) 7.2青藏高原温带(HII) 第八章结语与建议 8.1分布格局的规律性 8.2“空缺偏差”的现实与改进 8.3人一地复合生态体系与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Ⅰ全国各自然区生态系统类型面积(km2)统计表 附表—1全国自然保护区等级(数量面积)在自然区中分布格局 附表Ⅱ—2全国自然保护区规模在自然区中分布格局 附表Ⅱ—3 A.全国自然保护区类型数量在自然区中分布格局 附表Ⅱ—3 B.全国自然保护区类型面积在自然区中分布格局 附表Ⅱ—4 A.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数量在自然区中分布格局 附表Ⅱ—4 B.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面积在自然区中分布格局 本书附图“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分布图(1:5 000 000)”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黄河从晋陕两省的汾渭谷地结合部流过,其最大支流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南的壑壑山,全长818 km,流经甘肃境内的“九峡九川”和陕西境内的“八百里秦川”,至潼关附近汇入黄河。整个流域面积约13.5万km2,主要支流有葫芦河、泾河、北洛河等。渭河虽是黄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但也为沿岸各地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流经本区东北部的临汾盆地,至万荣县注入黄河。区内的谏水河原是汾河入黄的河道,因上新世末或更新世初,汾河地堑内发生稷山隆起,谏水河与汾河断开,改于新绛县折向西流入黄河。本区湖泊主要有运城盆地底部及谏水河下游的运城盐池,伍姓湖、鸭子池、硝池、六滩等,面积约4 800hm2。 本区在动、植物地理区划中,均属华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亚区。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但因气候条件偏干,木本成分减少。由于本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垦殖利用程度较高,天然林木多已被破坏殆尽,现除甘南及渭北山地中上部尚有以辽东栎、油松、华山松、侧柏、山杨、白桦等为成林优势种的山地森林植被,以及关中平原(渭河盆地)南侧的低山山腰分布有以槲枥、黄本檀、刺柏等为主的混交林;晋南海拔800~1 700 m的低中山分布有油松林,林中常混生有辽东栎、栓皮栎、栾树或侧柏,以及少量的白皮松等,海拔1 000~1 760 m的山地广布有辽东栎林外,其余广大地区多为农田栽培植物,以及槐、臭椿、柏、柳、杨、榆、泡桐等为主的人工植被类型。区内除少数山地,在广大黄土塬地区,动物贫瘠,大型兽类几乎已经绝迹。广泛可见的动物大多与农业景观有关,两栖爬行动物有中华蟾蜍,黑斑蛙,无蹼壁虎和北方草蜥、丽斑麻蜥、黄脊游蛇、赤练蛇、白条锦蛇等;兽类主要有狼、狐、獾、黄鼬、草兔和大仓鼠、黑线姬鼠、花鼠、达乌尔黄鼠、褐家鼠、小家鼠等。鸟类中常见的主要有大山雀、灰鹊、灰喜鹊、鸢、红脚隼、凤头百灵、麻雀、家燕、杜鹃等,以及栖息于黄河滩地、渭河滩地和晋南天然湖泊中的池鹭、牛背鹭、大白鹭、苍鹭、雁类、鸭类、天鹅、灰鹤、白骨顶、中贼鸥、黑尾鸥及普通燕鸥等水禽。 本区地带性土壤为褐土,广泛分布于半湿润旱生森林植被下,按照其淋溶程度的差异,可分为淋溶褐土、普通褐土及碳酸盐褐土等3个亚类。其中,淋溶褐土主要分布于秦岭北坡山麓地带,普通褐土多分布于渭河阶地区,而碳酸盐褐土则主要分布于高燥的黄土台塬区。本区非地带性隐域土壤有娄土、潮土、草甸土、沼泽土、风沙土等。其中,娄土是在褐土的基础上,经长期不断的耕作利用而形成的一种古老的耕作土壤,耕性好,土层厚,适种性广,是黄土高原优良的耕作土壤之一。 本区现已建有自然保护区19个,3个属国家级,13个属省级,3个为市、县级,分别占全区保护区总面积的18.52%、64.04%和17.44%,以省级为主。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的基本情况可概括如下(参附表Ⅰ,附表Ⅱ): (1)全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461 816 hm2,占本区土地面积的3.44%,属D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密度为1.41个/万km2,属C级。保护区中有14个为中型,5个为小型,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5.33%和4.67%。全区保护区平均面积,属C级。区内保护区分布不平衡,大部分集中于区内的山地丘陵和河谷地区,而在黄土塬,则相对较少。 黄河从晋陕两省的汾渭谷地结合部流过,其最大支流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南的壑壑山,全长818 km,流经甘肃境内的“九峡九川”和陕西境内的“八百里秦川”,至潼关附近汇入黄河。整个流域面积约13.5万km2,主要支流有葫芦河、泾河、北洛河等。渭河虽是黄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但也为沿岸各地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流经本区东北部的临汾盆地,至万荣县注入黄河。区内的谏水河原是汾河入黄的河道,因上新世末或更新世初,汾河地堑内发生稷山隆起,谏水河与汾河断开,改于新绛县折向西流入黄河。本区湖泊主要有运城盆地底部及谏水河下游的运城盐池,伍姓湖、鸭子池、硝池、六滩等,面积约4 800hm2。 本区在动、植物地理区划中,均属华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亚区。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但因气候条件偏干,木本成分减少。由于本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垦殖利用程度较高,天然林木多已被破坏殆尽,现除甘南及渭北山地中上部尚有以辽东栎、油松、华山松、侧柏、山杨、白桦等为成林优势种的山地森林植被,以及关中平原(渭河盆地)南侧的低山山腰分布有以槲枥、黄本檀、刺柏等为主的混交林;晋南海拔800~1 700 m的低中山分布有油松林,林中常混生有辽东栎、栓皮栎、栾树或侧柏,以及少量的白皮松等,海拔1 000~1 760 m的山地广布有辽东栎林外,其余广大地区多为农田栽培植物,以及槐、臭椿、柏、柳、杨、榆、泡桐等为主的人工植被类型。区内除少数山地,在广大黄土塬地区,动物贫瘠,大型兽类几乎已经绝迹。广泛可见的动物大多与农业景观有关,两栖爬行动物有中华蟾蜍,黑斑蛙,无蹼壁虎和北方草蜥、丽斑麻蜥、黄脊游蛇、赤练蛇、白条锦蛇等;兽类主要有狼、狐、獾、黄鼬、草兔和大仓鼠、黑线姬鼠、花鼠、达乌尔黄鼠、褐家鼠、小家鼠等。鸟类中常见的主要有大山雀、灰鹊、灰喜鹊、鸢、红脚隼、凤头百灵、麻雀、家燕、杜鹃等,以及栖息于黄河滩地、渭河滩地和晋南天然湖泊中的池鹭、牛背鹭、大白鹭、苍鹭、雁类、鸭类、天鹅、灰鹤、白骨顶、中贼鸥、黑尾鸥及普通燕鸥等水禽。 本区地带性土壤为褐土,广泛分布于半湿润旱生森林植被下,按照其淋溶程度的差异,可分为淋溶褐土、普通褐土及碳酸盐褐土等3个亚类。其中,淋溶褐土主要分布于秦岭北坡山麓地带,普通褐土多分布于渭河阶地区,而碳酸盐褐土则主要分布于高燥的黄土台塬区。本区非地带性隐域土壤有娄土、潮土、草甸土、沼泽土、风沙土等。其中,娄土是在褐土的基础上,经长期不断的耕作利用而形成的一种古老的耕作土壤,耕性好,土层厚,适种性广,是黄土高原优良的耕作土壤之一。 本区现已建有自然保护区19个,3个属国家级,13个属省级,3个为市、县级,分别占全区保护区总面积的18.52%、64.04%和17.44%,以省级为主。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的基本情况可概括如下(参附表Ⅰ,附表Ⅱ): (1)全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461 816 hm2,占本区土地面积的3.44%,属D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密度为1.41个/万km2,属C级。保护区中有14个为中型,5个为小型,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5.33%和4.67%。全区保护区平均面积,属C级。区内保护区分布不平衡,大部分集中于区内的山地丘陵和河谷地区,而在黄土塬,则相对较少。


编辑推荐

《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研究》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