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化寻旅

张一鸣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

张一鸣  

页数:

228  

字数:

270000  

作者简介

张一鸣,浙江省温岭南人,1954年10月出生,1981后7月毕业于原始州师专(现台洲学院)中文专业。插过队,教过书,现为市级机关一名普通干部。爱好旅游、摄影、阅读、写作。近十年来,利用公务之余,节假日和休息时间,遍走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名人故居,每有观感,遂写成散文,共计54篇,现汇集成书出版。

书籍目录

序:十年一刻 上篇 山水情结 石塘记忆 长屿硐天 南嵩岩记游 桃渚行 雁荡山随想 文成山水醉游人 风雨莫干山 庐山风云 巍巍井冈 丹山碧水游泰宁 醉人的岛屿 难忘同里 我登上了泰山 从漓江到下龙湾 大理好风光 忆天池 离天最近的地方 中篇 胜迹履痕下篇 故居感怀不能泯灭的记忆(代后记)

章节摘录

  黄梨州曾感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如何使自己亲手创建的天一阁历代不衰的保存下去,这是范钦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认为藏书不可分而割之由各房自行保管,故在临终前以白银万两与全部藏书作为对等条件分给两子,长子大冲选择藏书,次子大潜之妻得到白银。选择藏书,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选择了付出。从范大冲开始,范氏家族便开始了长达十三代人艰难而又悲壮的保护藏书接力赛。在先父范钦亲自作出“烟酒切忌登楼”规定的基础上,范大冲又定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族规,逐渐形成一整套严密的管理方式和严格的违规惩处措施。  有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印证了天一阁规定的尊严和不可侵犯。清嘉庆年间,有个名叫钱绣芸的姑娘,是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她因酷爱诗书而痴迷天一阁的藏书。她本不叫这个名字,在听说天一阁护书防止虫蛀的办法是在书中夹了很多芸草后,痴心的姑娘竟羡慕起芸草来了,想自己能像芸草一样天天与书做伴该有多好,于是便绣了数百朵芸草,把自己的名字也改为“绣芸”。她一心想登上天一阁看书,居然不惜以自己的青春作代价,央求知府做媒嫁给了范家。但范家有妇人不得人阁的规定,她抱着满腔的期望却落了空,最后郁闷而死。临死前,她曾哭着对丈夫说:“芸草既不可见,生亦何为?君如怜妾,死葬阁之左近,妾瞑目矣!”生不见芸草(书籍),死后也要求葬在阁楼旁边,对上天一阁看书的向往竟到了如此地步!这在今天我们听起来,似乎不近人情和常理,但正是严格执行这铁的族规,历经四百多年的天一阁藏书虽散失惨重但仍有部分典籍尤其是研究明代历史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保存至今。  藏书的目的是什么,这似乎还好回答。但藏的书不许别人看,这藏书又有什么意义,范氏后人慢慢产生了困惑。终于有一天,范家人悟出了藏书要为国家文化发展和学者学术研究服务的道理,先后作出了两项大的决定,在今天看来,其意义和影响非同寻常。  一是在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在范氏家族各房一致同意下,著名学者黄宗羲登楼阅读藏书,打破了旁姓不得登阁阅书的家规祖训。此年,被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称为是天一阁历史上特别有光彩的一年。黄宗羲夜以继日,秉烛伏案,仔细翻阅了楼上的全部藏书,撰写了《四明范氏天一阁书目》和《天一阁藏书记》。天一阁藏书为黄氏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料,对他日后取得辉煌的学术成就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现代著名的思想史研究家蔡尚思论述说:“中国的大学问家黄宗羲,也是和藏书著名的天一阁分不开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庐山,可说是集自然、历史、文化、政治于一体。这一现象,使她相比其他名山而言绝无仅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今天,人们来此游览,有的是为了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有的是为了探寻历史文化的印记,有的是为了解读政治风云的变幻……不管是为了什么,庐山,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部翻不完读不厌解不透的大书。  ——(《庐山风云》)  青花瓷,犹如一幅淡墨山水画,山高林深路远,小桥流水人家,充满了诗情画意;青花瓷,又像用萨克斯管吹奏的小夜曲,夜深人静,忽然飘来天籁之音,听者无不为之动心。青花瓷,犹如一杯龙井茶,淡淡的清香,熏得人茶未喝心已醉;青花瓷,更似一壶陈年老酒,愈久愈耐喝,愈久价愈贵。青花瓷啊,人见人爱,想说不爱谁都难!  ——(《青花瓷》)  是什么如此强烈吸引着我们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来到这一小城?是古城,是沱江?是吊脚楼,是骑马墙?是银饰品,是蜡染布?是米酒,是姜糖?是唢呐,是对歌?是又不全是。我再一次来到沈从文故居作一告别,看到一批批的参观者进进出出,看到隔壁书铺里人们争相购买沈从文的各种书籍,我似乎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凤凰与沈从文》)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化寻旅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