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空间 文化 表演

富晓星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1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

富晓星  

页数:

25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空间·文化·表演:东北A市男同性恋群体的人类学》中,空间有两层含义。首先笔者将空间操作化了,即空间作为研究过程的沟通工具和叙述框架出现。其二,《空间·文化·表演:东北A市男同性恋群体的人类学》所涉及的空间根据研究主题需要,基于同性恋群体的生活现实,被划分至三个领域:城市空间、家庭空间和商业空间。  文化的视角细密地编织在不同的空间之网中。它使用自身的潜在逻辑来构建和组织空间,并结合时间、环境、人际沟通等不同设置赋予空间意义,制定空间规则,设定空间边界;同时在空间再生产实践中完成同性恋文化自身的生产。  人生如戏。表演是同性恋群体贯穿人生历程的重要生活方式,它表现为眼神在城市空间中表演情欲,直觉性地营造情境的能力在家庭空间中表演责任和权威,以及性愉悦实践在商业空间中表演消费。它将“空间”和“文化”有效地连接起来,有助于从整体视角了解都市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现状。

作者简介

  富晓星,2010年1月获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人类学、应用人类学(公共卫生、志愿服务)、社会性别等。独立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之社会动员项目及全球基金(Global Fund)、英国海外发展部(DFID)、美国家庭健康(FHI360)等机构资助的国际项目共10项。在《人口研究》、《开放时代》、《社会科学》、《北京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还参与撰写了《人类学概论》、《艾滋病学》两部教材。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导论 第一章研究缘起与分析框架 一、 同性恋研究:人类学的"禁忌"? 二、 空间一文化的讨论 三、 研究方法 四、 叙述框架 五、 界定"同性恋":一个引子 第二章人类学的同性恋研究 一、20世纪上半叶:游离于医学科学的边缘 二、1960—1980年代:历史一文化建构成为关键词 三、1990年代至今:酷儿政治及未来发展走向 四、中国本土的同性恋研究 第二部分城市空间、符号和情欲 第三章"点儿"的形成和变迁 一、"点儿"的形成 二、城市空间和性:一个分析的框架 ……

章节摘录

  第二章 人类学的同性恋研究  相较于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来说,在人类性行为尤其是同性恋领域,人类学被远远地落在了后面(如文学和历史)。长期以来,“同性恋”在人类学史上是一个“禁忌”的研究命题。鲜有人类学家敢于将异文化中的人类性行为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阵地,而少之又少的人类学家有勇气去研究被高度污名化的同性恋行为(Joseph M.Carrier,1986)。同性恋研究作为性(Sexuality)研究整体的一个分子,被人类学家戈登伟泽(Alexander Golden weiser)形容为“性的另一个秘密”(Another Sub Rosa Aspect of Sex)。本部分将对人类学的同性恋研究进行系统梳理。  理论综述基本上按年代展开,以欧美文献为主。当然,性作为一个社会现象,人类学研究和医学、性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女权主义、文化研究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笔者的写作策略是,先以历时的角度先对相关理论和思潮做简单介绍,然后重点论述人类学的关注视角和发展状况。这样的写作策略既是铺陈的背景需要,又为我们理解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整体视角。  一、20世纪上半叶:游离于医学科学的边缘  1.本质主义对Homosexuality的观察  1.1医学  20世纪初,性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兴趣。医生们花费大量时间参与性的研究和治疗事务。根据社会学家马丁(Karin Martin)对1900-1950年性的医学文献的研究显示,医学科学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有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在1903-1925年,在这一阶段,性(Sexuality)不是完全独立的领域,而是和性别(Gender)一起受到控制,医生更感兴趣的是偏离的性别行为(Gender Behavior)。第二次浪潮是在1934-1942年,医学科学(而不是精神分析学)占据了什么是道德的性、什么是偏差的性的发言权,性开始与生物学同义。医生成为决定哪些行为是该禁止的,哪些是该允许的权威。他们通过一系列测量,不仅可以诊断性逆转的症状,而且判定何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Karin Martin,1993:248-254;Jennifer Harding,2000:11)。医学科学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由性别偏离和缺陷引起的病态,并利用其合法性介入了社会控制的领域,并作为统治话语一直活跃到1950年代。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空间 文化 表演 PDF格式下载



  
  这次回家,我的几个小时候好友相继结婚。在28岁的大背景下,似乎结婚是无法逃脱的一种宿命。问及原因,好友好不回避:“就是完任务呢。”
  
  富晓星博士的著作《空间、文化、表演——东北A市男同性恋群体的人类学观察》在书的封底谈到:“人生如戏。表演是同性恋贯穿人生历程的重要生活方式,他表现为眼神在城市空间中的表演情欲,直觉性的营造情境的能力在家庭空间中表演责任和权威,以及性愉悦实践在商业空间中的表演消费。它将‘空间’和‘文化’有效的连接起来……”
  
  从我的几个童年好友的结婚理由来看,他们也无外乎在表演。当年纪大限将至,活在一个熟人社会网络的现实人生中的时候,所有的表演都是必须的。我并非认为作者的这个结论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我是想说,“表演”这件事情,其实是贯穿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其实跟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人即政治。”我们是活在一个无表演不能活的世界之上。
  
  喜欢王家卫的朋友们一定看过他的两部非常有名的作品,一部是《花样年华》,一部是《春光乍泄》。眼神暧昧与情欲写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只是表演的内容,确实有所不同而已。在一个由主流价值观被异性恋定义的社会中生存,同性恋只是不得不做出更多的表演。从这个角度而言,身为一个同性恋,确实比异性恋更多的要参与表演,甚至有时候演的出神入化到内化成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连自己都忘记了自己在表演了。
  
  作者深入了中国同性恋非常现实的语境,深入探讨了“形婚”、“同妻”、“MB”等问题。做了非常详实的文献资料梳理以及访谈、田野等。可谓下了苦功夫。本书在以下几个地方做的相当出色,值得同性恋亚文化研究者以及同性恋人群自己来研读。
  1. 沈阳乃至东北的同性恋空间的形成、布局以及衰落。如同学者赵鼎新的研究那样,作者通过访谈与田野来总结沈阳城的“点儿”的空间想象。
  2. 从同性恋的生命历程来解读同性恋。曾经同志网站飞赞网有人写过一个帖子《同性恋的人生结构》来大致总结同性恋一生的会遇到的问题。作者从同性恋的出道到衰老(结婚)等探讨同性恋的人生历程,比李安的《断背山》更加直接的给出了自己对于同性恋一生的看法。
  3. 中国语境中国同性恋的爱与罚。这包括孝与婚姻。作者直接对话已婚同性恋、同妻,甚至老年已婚同性恋等,作者通过不同处境、人生历程等来直面同性恋的人生难题。
  4. 同性恋少数人群的研究。在同性恋中,还存在一群“少数人群”,那就是MB、异装癖等。这些人在媒体上出现的时候一般都成为人们猎奇的地点,但是作者笔下却将这部分人还原为普通的人,他们也有他们的人生苦难与生命困惑。
  
  可是我本人作为一个同性恋,当我自己所处的群体被当成调研对象,而且我自己有更加深入的代入感,我的不够长的人生也几乎是在对自己进行探索,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对于同性恋本身进行探索。对于我自己,对于跟我一样的人,我充满了好奇,并且也非常想要知道未来应该何去何从。作者作为一名女性,异性恋,似乎在很多问题上无法体会到我这样的同性恋的切肤之痛。
  
  绝对不是批评,我想,如果作者继续这个话题的研究的话,尤其是以人类学的学术思维作为研究入口的话,我希望未来能看到以下几个问题的讨论:
  1. 深入到文化语境中,东北文化中的同性恋,与中国其他地方文化中的同性恋有何不同?这些又如何反映在“空间”、“消费”、“表演”等同性恋文化与人生结构之中?
  2. 互联网在中国普及对同性恋文化的冲击到底有哪些(尤其是从生命历程的角度)?是否会存在年纪较大的同性恋仍旧活在从前的生活方式中?如果他们也迅速转向网络,那么这个过程是如何完成的,主要动力有哪些?
  3. 从生命历程的角度而言,同性恋的“表演”在不同的阶段有何不同的特点?除了作者文中提到的传统束缚之外,新的交往关系与交往模式之下“表演”会有什么特点?
  4. LBS技术兴起之后(如Jack’d软件等),作者讨论的同性恋的“空间、文化与表演”又会有什么新型问题?
  
  最后,如果作者能看到拙文的话,我想问问作者,您在书中几乎没有谈到“爱情”。请问您做了如此多的访谈、田野,见识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很多同性恋之后,您如何看同性恋的“爱情”这件事?
  
  生活不同于做学术、写论文。虽然我们都清楚,深刻的看清楚一件事情与解决一件事情的能力并不相关,但是身而为人,对自己正在经历的人生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却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它能帮助我们确认现在,从而我们在未来才会活的更加坦然,也更无悔。因此从终极意义而言,生活与做学术一样,都要脚踏实地,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之上。
  
  这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对于中国同性恋进行人类学研究的好书。感谢作者。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将书中最后得到的结论的结构敲出来如下,希望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找来读。
  
  结论:
  
  一、 作为“公领域”的家庭空间
  1. 隐性“婚”是对制度婚的策略性实践和文化性适应
  二、 作为“私领域”的城市空间
  1. “点儿”为同性恋的行为、情感、身份的流动建构能动平台
  2. 改革开放为同性恋群体提供空间设置的意义分类
  3. 市场经济扩展同性恋群体互动的空间类型和数量
  三、 作为情感和身体消费的商业空间
  四、 表演生产文化表征的“第三空间”
  


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中肯评价!!问题的确都提到“点”上了,切中要害。在我调研的那个年代,虽然也不久远,但互联网还没有如今这么灿烂,而且互联网只是我想论及的一个小小部分,或者说是展开未来研究的一个引子,当然这是在新媒体新技术这个大背景下,对于同志社区产生重要影响的重要选题。感谢您的建议!其实,您提到的“爱情”问题更触及我的心扉,我虽在文献综述中提到人类学很少关注婚姻中的情感生活,认为自己在书中可继续进行这一层面的探讨,但我的确也流于表面,并未从“主位”视角深刻体会到爱情甜蜜、痛苦与抉择的两难。您的建议启发我在这一层面继续进行探讨,而且我目前在做的“老年男同的口述史项目”或许更能建立代际之间的比较,体会情感生活的时空意味。总之,非常感谢您认真阅读此书,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和您多交流!


难道是作者现身了?
谢谢您的辛苦工作,我看这本书看的非常沉重啊,确实还是非常解渴的一本书。
还有就是,本人也是同性恋,如果可以的话,很想跟作者进一步交流。
如果您愿意的话。


呵呵,当然是作者现身啦,哈哈哈。


感谢我的姐妹老猫提供这么好的一个交流平台。欢迎您的随时指教!只是我现在马上就当妈了,行动多有不便。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我:fuxiaoxing@126.com.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各种恭喜啊。还有圣诞快乐。随后我给您发一封邮件。


俺也觉得理论多了爱情少了,有点遗憾


相关图书